植物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禾草全蚀病的病害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目前禾草全蚀病在世界各地各种禾草都有发生。以翦股颖受害最重,造成根系腐烂,植株矮小、瘦弱,干枯死亡。由于该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病情逐年增加,大片草坪被破坏。病原菌主要侵染燕麦属、小麦属和大麦属及禾本科草。主要的禾本科草有:雀麦属、冰草属、山羊草属、翦股颖属等。

症状表现:

全蚀病全年都可以发病,但以夏末至秋冬发病最重。在晚春翦股颖投球果岭上全蚀斑首先以较小的淡褐色、青铜色或漂白色的秃斑出现,有点像镰刀菌斑,但全蚀斑全年都在扩展,而镰刀菌斑通常在晚春就消失了。在夏末当草植株遭受炎热、干燥的天气之后症状最明显。

这种情况下,晚春不明显的侵染也能被识别。新侵染的草最初是青铜色到红褐色,然后褪色变成暗褐色。在冬季,受侵病斑变成灰白色。最初,病斑直径10~15cm,但它们可能在几年期间扩展到直径1m。斑内植株根系发展不良,易拔出。

在单播翦股颖草坪上,出现圆形或环状的死亡斑。秃斑可能扩大到1m或更多(每年增大15cm),或者病斑也可能短暂出现并停止扩展。受侵病斑通常不会很快恢复,且中心的草最终死亡且被阔叶杂草取代,更常见的是被早熟禾属和羊茅属取代。在混播草坪上,翦股颖表现黄褐色到褐色,并变稀薄,最终早熟禾和羊茅属成为优势种。

病株的根、根状茎、匍匐茎和根颈腐烂,变成深褐色至黑色,甚至死亡。病株根颈和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通常在平行于根轴方向上产生黑色、成束的菌丝层。秋季还可以在植株的冠部和茎基看到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干旱条件下,茎基部叶鞘内侧不形成子囊壳,也不形成黑色菌丝层,仅根部表现不同程度的变色。

病害防治:

(1)严格检疫,杜绝从疫区调运草种子。

(2)对于高尔夫球场,只有小面积发病时,最好是挖掉发病斑块,换上新土后再种上新的草皮。

(3)由于草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因此要重视抗病草种的选用。下列不同草种的抗病性顺序(由高到低)如下:紫羊茅草地早熟禾粗茎早熟禾绒毛草多花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早熟禾翦股颖。

(4)最好的防治措施是使用酸性的肥料,如硫酸铵。均衡施肥,增施磷肥和钾肥。如果要改良土壤,确实需要使用石灰时,也只能使用最粗糙的石灰(2030网目)以避免急剧的改变土壤pH值。良好的排水条件和适当的浇水也有助于减轻病情。但同时要监控灌溉用水的pH值。增加土壤的酸性可以抑制病害的发生。保持草坪优良好的排灌水系统。

(5)重视新建草坪的种子处理,用粉锈宁或立克秀(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拌种,或试用包衣剂,或进行药剂土壤处理。也可选用上述药剂,进行泼浇、灌根或喷施的方法,控制初始病情。还可试用拮抗性荧光假单胞杆菌和一些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其他生防菌。

小编推荐

小麦全蚀病如何防治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在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病原

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graminis(Sacc.)Walker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Gaeumannomycesgraminis(Sacc.)ArxetOlivervar.tritici(Sacc.)Walker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小麦变种(G.g.t)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色菌丝环绕,颈部多向一侧略弯,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大小385—771×297—505(μm),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子囊平行排列于子囊腔内,早期子囊间有拟侧丝,后期消失,棍棒状,无色,大小61—102×8—14(μm),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成束或分散排列,丝状,无色,略弯,具3—7个假隔膜,多

为5个,内含许多油球,大小53—92×3.1—5.4(μm)。成熟菌丝栗褐色,隔膜较稀疏,呈锐角分枝,主枝与侧枝交界处各生一个隔膜,成“A”形。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黑色,菌丝束明显,菌落边缘菌丝常向中心反卷,人工培养易产生子囊壳。对小麦、大麦致病力强,对黑麦、燕麦致病力弱。禾谷变种G.g.g.)的子囊壳散生于茎基叶鞘内侧表皮下,黑色,具长颈和短颈。子囊、子囊孢子与小麦变种区别不大,唯子囊孢子一头稍尖,另一头钝圆,大小67.5—87.5×3—5(μm),成熟时具3—8个隔。在大麦、小麦、黑麦、燕麦、水稻等病株的叶鞘、芽鞘及幼嫩根茎组织上产生大量裂瓣状附着枝,大小15—22.5×27.5—30(μm)。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呈暗黑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菌落边缘的羽毛状菌丝不向中心反卷,不易产生子囊壳。对小麦致病力较弱,但对大麦、黑麦、燕麦、水稻致病力强。该菌寄主范围较广,能侵染10多种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方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

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赂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朱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成分0.15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2)轮作倒茬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3)种植耐病品种如烟农15号、济南13号、济宁3号等。(4)增施腐熟有机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一态拮抗作用。(5)药剂防治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种,防效90%左右。也可用15%三唑醇30g拌100kg种子。小麦播种后20—30天,每6672使用15%三唑酮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在上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与地下害虫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ml后,对水2—3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2—3小时,然后中。可有效防治上述病害,兼治地下害虫。小麦白粉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及田鼠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用75%的3911乳油15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ml,对水2—3kg,拌麦种50kg,可有效地防治根腐病、白粉病,兼治地下害虫。(6)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每6672用50g,对水20—30L于生长期或孕穗期开始喷洒,隔10—15天一次,连续喷2—3次。

草坪全蚀斑病的防治方法


全蚀斑病为检疫性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侵害剪股颖草坪,造成根系腐烂、植株矮小、瘦弱,而后干枯死亡。偶尔也可侵染羊茅和早熟禾等草坪,在全世界的禾草草坪中都有发生。

此病为典型的土壤传染病害,病菌可在土壤中逐年增加,到严重时几乎所有的植物均会受害。

1.发病症状

全蚀斑病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但夏末天气干热过后,至秋冬这段时间发病最为严重。发病后,出现下陷的圆形斑,草坪草叶片上密布浅黄至铜色的小病斑,形成枯草斑,特别在剪股颖遭受夏季炎热、干燥的天气后症状更加明显。

枯草斑在冬季变A成干草色,并且可周年扩大,由开始直径约10cm大小,到后来可以发展到1~2m,而且形状变得很不规则,中央部分的抗病种类生长旺盛,成为蛙眼状。病株的根、根颈、匍匐茎、根茎部位易腐烂,变为黑褐色,很容易拔出来。

2.发病条件

全蚀斑病在许多不良情况下都会加重病情,如冬季温暖、春季多雨低温病情会加重;排水或灌溉很差的坪床病情会加重;碱性土壤有利于发病,特别是根区土壤的pH值较高,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不足或比例失调或严重缺磷或施用硝态氮等都会明显使病情变重;熏蒸过的土壤、刚开垦的森林土壤、坪床是用含沙量很高的沙壤配制成的土壤上的病害比较严重。

因此,在潮湿、冬夏温度较高、土温5~15C、土壤偏酸,尤其是排水不畅、土壤贫瘠、营养不均衡的时候此病易发。全蚀斑病侵染的最适土温为12~18C,但6~8C的低温也能侵染,特别是一旦发病,温度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此时多雨、灌溉、积水等土壤条件将促使病菌的扩散。全蚀斑病主要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也可随草坪营养繁殖体、土壤、粪肥等进行传播。

3.防治方法

利用植物检疫手段对繁殖材料进行严格的检疫,特別是从疫区调运的繁殖材料。在草坪管理中,须给草坪创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如须冇良好的排水条件、浇水须浇深浇透、建坪前应用石灰改变土壤的酸碱度及均衡、适时的施肥等。

利用不同草种对不同病害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建议建植草坪时选用抗性强的草种。小面积发病最好连土带草一起挖掉,重新换土繁殖。另外,可用粉锈宁、敌菌灵、福美双、百菌清等药剂拌种、浇根或喷雾来防治,尝试利用生物药剂来控制。

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治方法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小麦全蚀病典型症状为“黑根白穗”。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发病症状

在茎在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病苗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表面和内部腐烂,根表有病菌的葡萄菌丝。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的枯死。早春病苗返青迟缓,黄叶增多,无效分蘖增多或枯死。拔节后根部和茎基部1~2节腐烂加重,植株矮化。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抽穗灌浆期茎基部黑变腐烂愈益明显,形成典型“黑脚”症状,病部叶鞘易于剥离,叶鞘内侧和茎基表面形成灰黑色菌丝层,用放大镜检查,可见叶鞘内表皮上长满黑色菌丝囊和串生的菌结。近收获时尚可见到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由于根部和茎基腐烂,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籽粒秕瘦。

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菌是土壤寄居菌,以潜伏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或休眠,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病株根茬上虽有大量的子囊壳,子囊孢子也能侵染,但实际作用甚小。除土壤中的病菌外,混有病残体的土类和种子亦能传病,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病菌可由幼苗的种子根、胚叶以及根颈下的节间侵入根组织内,也可通过胚芽鞘和外胚叶进入寄主组织内。12~18℃的土温有利于侵染。因受温度影响,冬麦区有年前、年后两个侵染高峰,冬小麦播种越早,侵染期越早,发病越重,全蚀病以初侵染为主,再侵染不重要。小麦、大麦等寄主作物连作,发病严重,一年两熟地区小麦和玉米复种,有利于病菌的传递和积累,土质轻松,碱性,有机质少,氮、磷缺乏的土壤发病均重。不利于小麦生成和成熟的气象条件,如冬春低温和成熟期的干热风,都使小麦受害加重。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一般表现为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四个阶段,达到病害高峰期后,继续种植小麦和玉米,全蚀病衰退,一般经1~2年即可控制为害。

防治方法

无病区应防止传入,初发病区要采取扑灭措施,挖除病株,深翻倒土,改种非寄主植物,老病区需实施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积极调节作物生态环境的综合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零星病区和小麦面积较小的地区应调整作物布局,搞好短期轮作,坚持1—2年换种一次非寄主作物,稻麦两熟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薯类、甜菜、蚕豆、豌豆、胡麻以及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均好。复种指数高的老病区应调节生态环境,促进全蚀病自然衰退。对即将衰退麦田和衰退麦田,要保持小麦连作或小麦玉米复种。

(2)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可促进拮抗微生物发展,减轻发病。增施磷肥,保持氮磷平衡,能减轻损失,促进病害衰退。铵态氮也有减轻发病的作用。

(3)加强田间管理深耕细耙,精细整地。春麦区麦收后及早浅耕灭茬,尽早深翻、晒土、蓄水。冬麦返青拔节期适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加强水肥管理,灌浆期及时灌水降温,减轻干势成为害,不用病残物积肥,施用净肥。经常到麦田观察,发现病株,立即整株连根拔掉,集中深埋,不可随地丢弃。

(4)收获期防治:封锁区内的小麦收割时要做到单收单打,指定收割机收割。收割机经消毒处理后,方可到封锁区外作业。消毒办法:首先清除收割机械上沾附的泥土,然后用500倍粉锈宁喷湿机械进行消毒处理。

(5)药剂防治种子处理可用20%粉锈宁乳剂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75%,对水2~3千克,喷拌麦种50千克,凉干后播种,可兼治根腐病、纹枯病和腥黑穗病、粉锈宁拌种有轻度为害,特别在墒情较差的条件下,可抑制出苗。一般推迟出苗两天左右,成穗数也有减少,历而应抢墒或造墒播种,播种量可加大10%左右,亦可用敌务脱,治萎灵拌种,效果亦较好。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若需防治,则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亩用药量150~200克)或20%粉锈宁乳油(亩用药量100—150克),对水50~60千克喷浇麦苗。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使用20%三唑酮悬浮剂300倍(即1斤药对水300斤)灌根。方法:去掉喷片,顺垄喷洒。要做到同一时间,统一用药,连喷三次。用药时间:第一次3月15日—3月22日,第次3月24日—3月8日,第三次4月1日—4月5日。

禾草黑痣病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症状在叶片的上面和叶背出现小的圆形、卵形、或长形黑斑,其外有黄色晕圈。叶片衰老时,黑斑周围仍保持绿色,黑斑稍隆起,有光泽,大小约1.5-11毫米0.3-1.0毫米,为病原菌的假子座。

病原菌有约20种黑痣菌引致禾草发生黑痣病。较常见的是禾黑痣菌,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埋生于黑色的假子座内,烧瓶状,直径120-190微米,瓶颈长148-216微米;子囊棒状,无色,大小79-1056.6-10微米,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椭圆形,无色,大小9-14微米4.5-7微米,子囊间有侧丝,比子囊略长。

寄主范围冰草属、剪股颖属、短柄草属、雀麦草、赖草属、拂子茅属、披碱草属、单蕊草属、羊茅属、大麦属、梯牧草属、猬草属、小麦属及黍属的若干种有发生此病的记载。

发生规律病原菌以假子座中的子囊壳越冬。春季形成子囊孢子释放,侵染新生叶片。

分布与危害广泛分布于国内外,为害多种禾本科植物,但为害不重,多种草坪草较敏感。

防治方法1.科学施肥根据配方,提供充分营养,以利快速生长,可促进草地康复。2.播种健康种子。3.药物保护对草坪及科研地可用以下药物保护:氯苯嗪、放线酮、克菌丹、百菌清、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混剂、甲基托布津福美双混剂、三唑酮。

小麦全蚀病发病特征及防治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长中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现已成为小麦生产的大敌,可达30%~70%甚至绝产,小麦感病越早,产量损失越大。

一、发病特症:它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的1~2节处。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位黄叶多,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变成灰黑色,重病株的次生根也局部变黑,严重时造成全株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抽穗灌浆期病株出现白穗,病根变黑,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易于拔起,但不易倒伏,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这是成株期所特有的症状。

小麦全蚀病也可随水流传播,多雨,高温,地势低洼,麦田发病重。早播、冬春低温、成熟期受干热风侵害以及土质疏松、瘠薄、碱性、有机质少,缺磷、缺氮的麦田发病均重

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特别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可见有病害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等明显的不同阶段,只要病害到达高峰后,继续实行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病害就会出现下降现象,一般再经1-2年后病害就自然得到控制,至于出现自然衰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土壤中拮抗微生物群逐年得到发展有关。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方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赂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株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三、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措施

1.深耕深翻。小麦全蚀病的寄居菌以菌丝遗留在土壤表层,深翻土层,把细菌深埋地下,会有效杀死细菌。

2.减少菌源。对于零星发病区,坚持就地封锁,就地消灭。发病田要单收单打,所收小麦严禁留种,且麦秆、麦糠不能直接还田,最好高茬收割,然后把病茬连根拔掉焚烧,不能沤肥用,以尽量减少菌源。

3.合理轮作。对于严重发生小麦全蚀病的地块,可实行轮作换茬,推行麦菜、麦棉等轮作,以切断全蚀病菌源积累,控制病情的发展。

4.合理施肥。底肥增施有机肥、生物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化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

(二)药剂防治措施

1、土壤处理。播种前可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3全面质量管理公斤拌细土20~30公斤,耕地时均匀撒施,如防治地下害虫,可与杀虫剂混用,要求随撒随耕。

2、浸拌种。可用12.5%全蚀净(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亩用量20克,拌8~10公斤种子,闷种6~12小时,晾干后播种。

3、在小麦拔节期间,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浇麦田,防效可达60%左右,加入600-8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4、药剂灌根。小麦返青期,施用蚀敌或消蚀灵每亩100~150毫升、对水150千克灌根。

用以上预防方法连续使用2~3年便可从根本上达到基本消除小麦全蚀病。

早熟禾草坪褐斑病的防治措施


早熟禾草坪是绿期长,茎叶密集的观赏草坪。草坪上常发生普遍而严重的褐斑病。病菌侵害高羊茅草坪,易影响草坪观赏价值,往往因环境不利,造成整个草坪衰败。

一、病原

引起早熟禾草坪褐斑病的病原物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无孢目,丝核菌属(RhizoctoniaSolam)。病菌潜存于土壤中,也能营腐生生活,一般可存活2年或3年以上。

病菌寄主很广泛,有不同的寄生融合群,立枯丝核菌有耐低温菌系,因此该病在武汉周年都可发生。将病叶、病叶鞘在培养皿中培养,进行遮光,可见菌丝变稠、厚,形成不规则、表面粗糙的灰白色菌核,后变褐色菌核,大小为1-6mm。

二、症状

播种出土的禾苗在二至四叶期,被病菌侵袭后,在土中的根茎变褐腐烂,叶尖发黄至死,病死草直立不倒,似插入土中,易从土中拔起。在培养皿中培养观察,病菌侵害草根,致死根毛和根尖薄壁组织,一般根部和嫩芽的生长点不会被杀死,但严重时,草根变褐色腐烂。在草坪上表现有面积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病斑块,初发病呈淡黄绿色,比未感病草坪低矮。

在气候潮湿,多雨天,病害发展比较迅速,症状为急性型,病菌从下部草茎叶向上蔓延,叶片病部呈水渍状,青灰色,病部与健部交界不明显。干燥时,病部边缘呈红褐色。草坪病斑块一般7一80cm,其边缘病叶鞘和病叶片,可看到一层稀薄雾菌生成的蛛网,粘连健康草坪叶片和叶梢。天晴干燥时,病斑块内的病草死后变褐色或暗褐色,呈枯草斑块,残存的病株还能发出新叶。

三、发生规律

土壤带菌是褐斑病发生最重要的侵染来源,未经处理的土壤播种,从种子至禾苗出土皆可能发生烂种、茎腐及根腐。病菌通过剪草、风雨、流水、病草病土与健草无病土壤接触等传播途径在草坪上蔓延。温暖潮湿的气候是发病的重要环境条件,多阴雨的春天和霉雨季节是发病盛期,发病速度较快,春季23天,草坪上淡黄绿色斑块变成褐色枯草斑块。

霉雨期,病菌菌丝在叶鞘和叶片上蔓延,形成急性病斑点,后扩展为病斑块。根据试验区观察,连作的老圃地,尤其是曾种过高羊茅草的试验区,斑点或病斑块较多。土壤粘重,未施底肥的老圃地建植的草坪试验区,容易发病。幼苗期,草坪抗病力比分基盛期的弱。试种的20多个高羊茅品种中,没有一个品种对褐斑病具有完全的抗病性,但高羊茅品种问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将若干抗病较强的优良品种混播的小区,抗病力强。经观察,草坪褐斑病块中,天晴干燥或喷洒过杀菌剂的,病株可以再生新根新叶。

四、防治方法

高羊茅草坪褐斑病的防治,应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的指导下,选用无病种植土,底肥施足腐熟、无病菌的有机肥,采用抗病较强的优良品种混播,精细养护,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

1、新建植高羊茅草坪,种植土应选用无病新土,如经风化后的泥沙土。如沿用旧土,应进行土壤处理。土壤处理可用敌克松、土菌消等杀菌剂。或者用95%土菌消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1-0.2%。

2、合理施肥:草坪建植前,种植土基肥要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施用生物有机复合肥。追肥要薄肥勤施,增施磷钾肥,如喷施磷酸二氢钾,以利增强抗病力。成坪草坪早春分次施好返青肥,夏季追施有效菌肥液或钾肥,晚秋重施越冬肥。

3、高羊茅草品种间抗病有明显差异,将抗病性较强的不同优良品种混合播植,可增强抗病力。

4、根据观赏草坪不同季节修剪标准,及时修剪,促进禾草根基分菜。修剪的草属应集中处理。成坪草坪早春重剪,耙除枯草层。生长盛期,特别是霉雨期喷施多效陛,可减少修剪次数。修剪后要喷施杀菌剂防治。

5、药剂防治:秋播禾苗,春季开始喷晒代森锰锌或可杀得、百菌清等杀菌剂防治。发现草坪有淡黄绿色斑块,应喷施或淋洒内吸杀菌剂,进行挑治或普治,药剂可用国光绿杀、国光丙环唑。生物杀菌剂井冈霉素。5月上、中旬春播草坪,褐斑病、腐霉枯萎病、灰斑病和叶斑病常并发,可将甲基托布津与雷多米尔锰锌混合喷洒。

禾草细菌性萎蔫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

细菌性萎蔫病能在很多禾草上寄生。

症状

细菌病害在草坪草的主要表现:

(1)叶片上出现小的黄色病斑,并可愈合形成长条斑,叶子变成黄褐色至深褐色。更多绿色尽在

(2)出现散乱的很大的,深绿色的水渍状病斑,病斑迅速的干枯并死亡。

(3)出现细小(1mm)的水渍状病斑,病斑不断扩大,变成灰绿色,然后变成黄褐色或白色,最后死亡。发生规律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或病草上渡过不适时期。主要以伤口侵入,包括修剪造成的剪口,或线虫或机械损伤造成的伤口等。潮湿条件下,还可通过自然孔口,如叶面的气孔和水孔侵入。特别是在叶片有吐水液滴时,病菌更易由水孔侵入。在持续降雨条件下,病害很快扩展蔓延。尤其是在持续降雨之后,紧跟着出现高温暴晒的天气,病害就可能爆发流行,造成毁灭性的损失。特别是在表土覆沙的高尔夫球场果岭严重爆发,最具毁灭性。降雨尤其是大雨、灌溉水流有利发病。留茬低的草坪比留茬高的草坪发病重。春秋两季凉爽而潮湿的天气有利发病。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并采取多品种混合种植是防治细菌萎蔫病害的关键措施。匍匐翦股颖Toronto(C-IS)、Nimisilla、Cohancey品种和狗牙根Tifgreen品种的易感病。

2、精心管理,合理水肥,注意排水,适度剪草,避免频繁表面覆沙等措施都可减轻病害。

3、抗菌素如土霉素、链霉素等对细菌性萎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要求高浓度、加大液量,一般有效期可维持46周。

禾草腥黑穗病-检疫性病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名称:禾草腥黑穗病-检疫性病害

症状:分布前苏联(格鲁吉亚、高加索、土耳其斯但)、土耳其、挪威、芬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前面斯拉夫、然腊、摩洛哥、毛里塔尼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华盛顿、蒙大拿、俄勒冈、爱达荷、内华达、怀俄明、内布拉斯加、犹分、科罗拉多、加利福尼亚、密苏里)、阿根廷。寄主寄生在多种野生与栽培的雀麦属(Bromusspp.)羊茅属(Festucaspp.)及早熟禾(poaspp.),早熟埃若禾(Airapraecox)等。识别特征羊茅草罹病后植株矮化,花序、小花都变短,较易识别,黑色的病粒在颖片内很明显,并从内外稃间突出,不易脱落,而健株种子成熟后很快掉落。罹病的雀麦草与健株难区分,最显著的特点是花序稍紧密,小穗变宽,病粒包裹在内外稃之中很饱满,而健株种子较细长。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真菌。属担子菌棕色腥黑粉病(TilletiafuscaEllEv.)。发生特点病菌通过种子或土壤传播。秋季温湿度适宜时孢子萌发,侵染出土的寄主幼苗,使之发病。

防治办法:严格履行检疫法。绝对杜绝从病区引种,严格进行种子检验。

禾草腥黑穗病的防治方法


禾草腥黑穗病是1887年在美国华盛顿州首次记录。1902年在羊茅草上流行,至20世纪50年代病菌广泛分布在美国西北部的羊茅草和雀麦草上,寄主发病后,子房变为黑粉病粒,不能食用,严重时造成颗位无收。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禾草腥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寄主范围

多种野生与栽堵的雀麦属、羊茅属及早熟禾、早熟埃若禾等。

症状识别

羊茅草罹病后植株矮化,花序、小花都变短,较易识别,黑色的病粒在颖片内很明显,并从内外俘间突出,不易脱落,而健株种子成熟后很快掉落。罹病的雀麦革与健株难区分,最显著的特点是花序稍紧密,小穗变宽,病粒包裹在内外俘之中很饱满,而健株种子较细长。此菌在美国常与雀麦黑粉菌同时发生,但后者的孢子堆包括内外俘,成熟后成粉末状。

发病规律

病菌孢子通过种子或土壤传播,其中带病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初侵染源。

禾草腥黑穗病菌属系统侵染,随着种子的萌发侵入植物体内,引起全株发病。影响孢子萌发的决定因素是温湿度,孢子萌发适温为5℃,约2周开始萌发.3周萌发最多,15℃不萌发。有的菌株在lO℃萌发快,5℃萌发率高。光照刺激萌发。秋季(温、湿度适宜)是孢子萌发侵入的最佳时期。冬季在病株体内越冬。

防治方法

(1)严格履行检疫法:绝对杜绝从病区引种,严格进行种子检验。

(2)药剂拌种:利用粉锈宁、特普唑或立克秀等三唑类内吸性杀菌剂拌种。

禾草黑痣病防治技术


症状在叶片的上面和叶背出现小的圆形、卵形、或长形黑斑,其外有黄色晕圈。叶片衰老时,黑斑周围仍保持绿色,黑斑稍隆起,有光泽,大小约1.5-11毫米0.3-1.0毫米,为病原菌的假子座。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菌有约20种黑痣菌引致禾草发生黑痣病。较常见的是禾黑痣菌,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埋生于黑色的假子座内,烧瓶状,直径120-190微米(160-250微米),瓶颈长148-216微米;子囊棒状,无色,大小79-1056.6-10微米,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椭圆形,无色,大小9-14微米4.5-7微米,子囊间有侧丝,比子囊略长。

寄主范围冰草属、剪股颖属、短柄草属、雀麦草、赖草属、拂子茅属、披碱草属、单蕊草属、羊茅属、大麦属、梯牧草属、猬草属、小麦属及黍属的若干种有发生此病的记载。

发生规律病原菌以假子座中的子囊壳越冬。春季形成子囊孢子释放,侵染新生叶片。

分布与危害广泛分布于国内外,为害多种禾本科植物,但为害不重,多种草坪草较敏感。

防治方法1.科学施肥根据配方,提供充分营养,以利快速生长,可促进草地康复。2.播种健康种子。3.药物保护对草坪及科研地可用以下药物保护:氯苯嗪、放线酮、克菌丹、百菌清、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混剂、甲基托布津福美双混剂、三唑酮。

辣椒紫斑病的病害防治


辣椒是棚菜种植的主要种类之一,不少地区秋延后大棚辣椒种植面积较大。近来出现辣椒紫斑病危害辣椒,在养护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及时防治。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症状表现

在辣椒果面上有紫色条纹的斑块,病斑形状不规则。有的整个果面布满紫色条纹,严重时紫色条纹连成片,成为紫色斑,最严重的整个果面变为紫色。有植株叶柄和枝茎上也出现紫色条斑。果实上的病斑严重影响其商品性。

二、原因分析

此病为辣椒缺磷引起,缺磷后果内出现花青素,致使果实或植株上出现紫色病斑。一方面土壤中缺少磷元素会引起此病,另一方面土壤中磷元素充足,但是土壤中水分不足或气温较低,会造成植株对土壤中的磷元素吸收困难,尤其在地温低于10℃时,容易造成植株根系吸收磷元素困难。

三、防治方法

1.保温:秋延后栽培的辣椒要做好增温、保温工作,使棚内地温提高到10℃以上,以防花青素产生而形成紫色病斑。

2.施肥:注意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以提高土壤中磷的供给,一般每亩施3-5立方米。另外在结果期,适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肥液,以补充磷元素。

辣椒疮痂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辣椒疮痂病又名细菌性斑点病、落叶病,是辣椒重要病害之一。为害严重时,常引起早期大量落叶、落花、落果,影响产量。

(1)主要症状

其典型症状是病部隆起疮痂状的小黑点,引起落叶。幼苗子叶初生水浸状银白色小斑点,后变为暗色凹陷的病斑,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全株落叶,导致死亡。成株叶片染病,呈水浸状黄绿色小斑点,后呈不规则形,病部边缘暗绿色稍隆起,呈疮痴状。

受害重的叶片边缘和叶尖变黄,最后干枯脱落。茎部病斑呈不规则形条斑或斑块,后木栓化隆起,纵裂成疮痂状。果被害,开始有黑色隆起的小黑点,后扩大为长圆形或圆形的黑色疮痂斑。潮湿时,疮痂中间有菌脓溢出。

(2)发病规律

此病由辣檄斑点黄单孢细菌侵染引起。病菌主要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初侵染源。该菌与寄主叶片接触后,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在细胞间隙繁殖,致使表皮组织增厚成疮痂状,病痂上溢出的菌脓借雨水反溅或昆虫传播蔓延。

此病易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生,尤其是大风大雨后暴晴易诱发病害的严重发生与流行。病菌发育适温为27-30℃,如果长期高温高湿,叶片上的病斑不形成疮痂而迅速扩展为叶缘桔焦或叶片上形成很多小斑点,从而引起叶片大量脱落。在连作地、低洼地、排水不良、缺肥生长差的地块,发病也较重。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如湘研3号、6号、11号、12号、19号、新皖椒1号、洛椒4号等品种比较抗病。

②种子处理:将种子放入55℃热水中浸种10分钟,之后移人常温水中浸种催芽后播种或用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30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

③实行轮作:发病重的地块,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续喷2-3次。

《禾草全蚀病的病害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