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古毒蛾防治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古毒蛾雌雄蛾差异很大,雌蛾体长12~18mm(毫米),体黑褐色,背有淡黄色茸毛,体两侧茸毛黄白色。足黄色,翅退化为翅芽。前翅尖叶形,长约2mm,后翅极短,约0.5mm。雄蛾体长9~13mm,翅展26~30mm。体棕褐色。前翅棕黄色。后翅颜色与前翅相同。幼虫头部黑色,雄性体灰黑色,雌性青灰色。腹面黄褐色。在前胸两侧有红色瘤状的突起,上面各有1向前伸的长毛束,似角。腹部第1~4节背面中央各有一杏黄色或黄白色刷状毛丛,着生处为黑色。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一黑色长毛束伸向后方,胸部侧方各节与腹部5~7节上有红色或黄色的瘤1对。在体侧每节也有红色或黄色的瘤1对。

生活规律:古毒蛾1年发生2代。以卵在树干、枝杈或树皮缝雌虫结的薄茧上越冬。第2a5月下旬至6月中旬孵化,6月下旬是第1代幼虫的为害盛期;成虫于7月中旬羽化,第2代卵于7月上旬至下旬孵化,第2代幼虫的为害盛期出现在8月中旬。成虫于8月上旬至8月末9月初羽化,以卵在树枝杈或树皮缝雌成虫羽化后的茧上越冬。初龄幼虫仅剥食叶肉留下叶脉,3龄后能将整个叶子吃掉。1~2龄幼虫可吐丝下垂,借风传播到其它树木上,传播距离可达几十米远。幼虫老熟后,寻找适宜场所吐丝做薄茧化蛹。化蛹地点一般在树的枝杈或老树皮缝处。成虫白天羽化,雄蛾羽化盛期在先,羽化期短;雌蛾羽化盛期在后,羽化期长。雌成虫不活泼,除交尾在茧壳上爬行外一般不爬行,卵产在其羽化后的薄茧上面,块状,单层排列。雄成虫有趋光性。

防治方法:可在冬春季节里,结合抚育,摘除茧壳上的卵块。利用雄虫的趋光性,在雄成虫羽化盛期,设置诱虫灯,诱杀雄成虫,减少与雌成虫交尾的个体。在1~3龄幼虫期以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苦参素1500倍液或2.5%敌杀死2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精选阅读

乌桕毒蛾综合防治


乌桕毒蛾[Blackdottedtussockmoth]又叫乌桕毛虫,鳞翅目,毒蛾科。是乌桕主要是虫害,分布于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及贵州等地。

初孵幼虫取食叶肉,3龄幼虫取食全叶、嫩枝和果皮;冬季、早春叶落后幼虫啃食1~2年枝条皮层,使枝条枯死,严重时会使全树枯死,严重危害乌桕叶。

乌桕毒蛾雌蛾体长约12毫米,翅展约36毫米,前翅黄褐色,顶角处和臀角处各有一橙黄色区,顶角处橙黄色区内有2个圆形小黑点。成长后幼虫体长36~40毫米,暗褐色,各节上均着生4个黑色毛疣,疣上着生灰白色细毛。腹部第1~3节稍大,毛疣也大。年繁殖2代,以3~4龄幼虫在茶树根际吐丝作网群集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上树取食,5月下旬至6月中旬化蛹,6月上甸~7月中旬成虫羽化、产卵。第一、二代幼虫分别于6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10月上旬开始孵化。幼虫咬食叶片成缺口,老熟后爬至茶丛根际枯枝落叶问或土缝中结茧化蛹。天敌有黑卵蜂、姬蜂、绒茧蜂等。

防治方法:

一,冬季清园,消灭幼虫。冬季是防治越冬虫的好时机,可捕杀群集在丝网中的乌桕毒蛾越冬虫的好时机,挖出树根部附近杂草中的茧蛹进行烧毁,减少来年虫源。

二,用煤油10kg+6%可湿性6660.5kg喷杀群集树干上的越冬幼虫。

三,夏天幼虫下树避暑时可用90%敌百虫和25%的亚铵硫磷乳剂1500倍液。

四,成虫盛发期以灯光诱杀。

枇杷毒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枇杷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果树,其花可入药,果实是橘子的一种。它广受欢迎,因而市场广阔。种植枇杷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技术,那么对于枇杷毒蛾我们该如何防治呢?

枇杷毒蛾是一种毒蛾科的昆虫,专为害枇杷叶片的害虫,在中国枇杷产区发生较普遍。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5毫米,展翅约21-30毫米,雄成虫体小;头黄色,背部灰褐色,腹部黄白色,前翅灰褐色,后翅中央灰黄色。

卵:直径约0.5毫米,圆形。

幼虫:体长约20毫米,赤褐色,体上有瘤状突起,上生白色毒毛。

蛹:长约10毫米,褐色。

2、分布与危害

枇杷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一种专为害枇杷叶片的害虫,在我国枇杷产区发生较普遍。主要是以幼虫咬食叶片、幼芽或幼果危害。

3、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抵抗力。科学修剪,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注意果园排水措施,保持适当的温湿度,冬季结合修剪,深翻土壤,将越冬蛹冻死,清理果园,减少虫源。

(2)根据幼虫有假死性,可震动树干,进行捕杀。

(3)在成虫发生期,利用其有趋光性,可在夜间用黑光灯诱杀。

(4)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榆黄足毒蛾防治方法


名称:榆黄足毒蛾(榆毒蛾)

学名Ivelaochropoda(Eversmann)

英文名elmyellow-leggedtussockmoth

分布

华东、华中、华北、西北、东北。

寄主:白榆、牛郎榆、月季、馒头柳等。更多绿色尽在

形态:成虫长约15mm,翅展约38mm;体白色,触角黑色,栉齿状,附节橙黄色。卵灰黄色,鼓形。幼虫浅黄色,老熟时长约30mm;腹部各节有毛瘤,第1-2毛瘤黑色而明显,其余为白色;腹部第6-7节各有翻缩腺1个。蛹棕黄色,腹面青灰色,头顶有黑褐色毛2束。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树皮裂缝中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为害,6月化蛹,7月成虫羽化。成虫趋光性很强,产卵于枝条和叶背面,相连成串,卵期约10天。初孵幼虫啃食叶肉,大龄幼虫沿叶缘蚕食,常把叶片蚕食光。4-10月为华北地区幼虫为害期,10月下旬随气温下降而继续越冬。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及时修剪枝叶,球后彻底清洁田园,减少菌源。

(2)于成虫盛发的6月及8-9月安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

发生严重地区于5月下旬-6月上旬和7月上中旬一、二代幼虫低龄阶段喷洒20%灭幼脲1号胶悬剂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0%菊杀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500倍液。

园林养护:古树名木的养护措施


鉴于古树名木的重要价值,保护和复壮的研究工作必不可少。通常包括设置避雷针防止雷击;适时松土、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有树洞者加以添堵,以免其蔓延扩大;出现树身倾斜、枝条下垂的加以支撑固定;对于濒危的树木进行抢救复壮等。

土、肥、水管理

春夏干旱季节及时灌水防旱,雨后注意排水通畅,冬季浇水防冻。防止土壤板结,经常松土。可在测定土壤元素含量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施肥。城镇空气浮尘严重,古树树体截留灰尘极多,影响光合作用和观赏效果,应及时用喷水方法对树体加以清洗。

整形修剪

由于古树、名木的特殊性,应由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整形修剪方案,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应以保持原有树形为基本原则,必要时剪去过密枝、病虫害枝等。对有重大意义或价值的古树,为充分保持原貌,有时要对枯枝作防腐处理。

围栏设置

为防止游人踩踏,使古树、名木根系生长正常,保护树体,在过往行人较多的地方应设置围栏。围栏一般距树干2?31,围栏内可种植地被苗木。对露出的树根应用腐殖土覆盖或上面加设网罩或护板。在古树、名木根系分布范围内,严禁设置厕所和排污沟渠,不准在树下堆放会污染土壤的物品,如垃圾、废料等。

支撑加固,修补树洞,设避雷针

古树由于年代久远,生长衰弱,主干会有中空,主枝也常有死亡,造成树冠失去均衡,树体容易发生倾斜,因而需要支撑加固。树体加固应用螺栓、螺丝等,不可用金属箍,以免造成韧皮部受伤。有树洞的应予以修补。

古树高大且电荷量大,容易遭受雷电袭击。有的千年大规格苗木在遭受雷击后,严重影响树势,甚至死亡。因此,对于髙大的古树应安装避雷装置,以防雷击。对于遭受雷击的大规格苗木,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涂上植物伤口涂补剂。

靠接小树复壮濒危古树

相关研究表明,靠接小树复壮遭受严重机械损伤的古树,具有激发生理活性、诱发新叶、帮助复壮等作用。小树靠接技术关键是先将小树移到受伤大规格苗木旁加强管理,促其成活,要掌握好实施时期、刀口切面以及形成层位置,靠接最好在受创伤后及时进行。在靠接小树的同时,结合深耕、松土等措施,效果更加明显。

防治病虫害

古树年老体衰,容易招致病虫害。病虫危害是古树生长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北京地区危害古松、柏的害虫主要有红蜘蛛、蚜虫,有的古树还有天牛、小蠢危害。

古树的蛀干害虫十分严重,用药剂注射和堵虫孔的办法效果都不理想。用药剂熏蒸效果较好。其方法是:用塑料薄膜分段包好树干,用黏泥等封好塑料薄膜上下两端与苗木的接口,并用细绳捆好,以防漏气,从塑料薄膜交口处放入药剂,边放边用胶带封好,熏蒸数天。

食叶性害虫柳雪毒蛾防治


[分布与为害]柳雪毒蛾Stilpnotiasalicis(Linna.)又名柳毒蛾、雪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较广。幼虫为害多种杨、柳及美国白蜡、泡桐、槭树等。与此虫同时发生的还有杨雪毒蛾(S.candidaStaudinger),此虫还为害白桦、榆等。更多绿色尽在

[生物学特性]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为害3次。5月下旬至6月上旬老熟幼虫在卷叶、树皮缝、树洞、枯枝落叶层下等处化蛹。蛹期约10天。成虫趋光性强,卵多产在树干表皮或叶背处,呈块状,卵粒不等,卵块表面覆盖有灰白色泡沫胶状物。卵期约15天。

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先群居为害,取食叶肉呈网状,受惊后吐丝下垂,三龄后分散为害,昼夜取食。7月为第一代幼虫为害盛期,9月为第二代幼虫盛期,于9月底至10月上旬即寻找隐蔽处吐丝结茧越冬。

[综合治理]

(1)消灭虫源结合园田管理,刮除卵块,消灭虫源。

(2)人工防治利用上下树习性,在树干部围捆报纸、塑料薄膜或秸草阻集幼虫,每天上午清理。

(3)保护天敌如毒蛾赤眼蜂、毛虫追寄蝇、益鸟、三突花蛛和角马蜂等。

(4)药剂防治春季在树干周围撤5%西维因粉剂,触杀上下树的幼虫。幼虫为害期喷施35%硕丹乳油2000倍液,或15%杜邦安达悬浮剂4000倍液防治,要求喷洒均匀。

泡桐茸毒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茸毒蛾学名Dasychirapudibunda(Linnaeus),属鳞翅目,毒蛾科。别名苹叶纵纹毒蛾、苹毒蛾、苹红尾毒蛾。主要为害泡桐、杨、柳、榆、栎、栗、李、杏、苹果、梨、山楂等树木。种植过程中泡桐茸毒蛾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翅展35-45毫米,雌虫翅展45-60毫米。头、胸部灰褐色。触角干灰白色,栉齿黄棕色;下唇须白灰色,外侧黑褐色;复眼四周黑色;足白黄色,胫节、跗节上有黑斑。腹部灰白色。

雄蛾体褐色,前翅灰白色,分布黑色和褐色鳞片,亚基线黑色略带波浪形,内横线具黑色宽带,横脉纹灰褐色有黑边,外横线黑色双线大波浪形,缘线具一列黑褐色点,缘毛灰白色,有黑褐色斑;后翅白色带黑褐色鳞片,缘毛灰白色。雌蛾色浅,内线和外线清晰,末端线和端线模糊。

卵:扁圆形,黄青绿色至浅褐色,中央具1凹陷。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2毫米左右,体黄绿色或黄褐色,头部黄色,第1-5腹节间黑色,第5-8腹节间微黑色,亚背线在5-8腹节为间断的黑带,体腹面黑灰色,前胸两侧有向前伸的黄色毛束,第1-4腹节背面各有一褐黄色毛刷,四周生白毛,第8腹节背面有一紫红色毛束。足黄色,跗节上有长毛。腹足基部黑色,外侧有长毛,气门灰白色。

蛹:浅褐色,背生长毛束,腹面光滑,臀棘短圆锥形,末端具多个小钩。

茧:黄褐色,外附幼虫体毛。

危害症状

蛾幼虫食叶,受害叶片成缺刻或孔洞状,5龄幼虫食量大,常将叶片食光,老熟幼虫将叶卷起结茧。

发生规律

东北年生l代,以幼虫越冬。长江下游地区年生3代,以蛹在树皮缝、杂草丛、屋檐下等处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多在21时后羽化,交尾、产卵。成虫具趋光性,雄性较雌性趋光性强,昼伏夜出,白天静伏于叶子背面,树木伤疤、裂缝处,成虫寿命4-7天。

越冬代成虫产卵于树皮上,其它代成虫产卵于叶片上,成块状排列。卵历期10天左右。5月上旬出现第一代幼虫,6月下旬出现第2代幼虫,8月中旬出现第3代幼虫,9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进入越冬期。幼虫共5龄,1-2龄期群集生活,啃食叶肉。进入3龄期,分散取食。

进入5龄期,食量大增,可将叶片食光。3龄以后的幼虫较活跃,善于爬行。受惊后体曲卷,收缩、假死落地片刻后,迅速爬行。幼虫期体色黑黄、浅黄等色多变。第1、2代幼虫化蛹多在树皮缝、枝杈、伤疤、丛枝中。茸毒蛾靠成虫迁飞传播,靠交通工具携带幼虫远距离传播。在种植中纯林受害重,混交林受害轻。

防治方法

1、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

2、保护可利用的天敌。

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营造混合林,及时清理杂草、枯枝,减少虫源。

4、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5、可钻孔蛀药,在树干基部胸径5cm以下,钻1-2个孔;胸径6-10cm,钻3个孔;胸径11-19cm,钻3-4个孔;胸径20-30cm钻4-5个孔;胸径31cm以上,钻5个以上孔;孔距均等,孔深2-4cm,注射37%巨无敌乳油或50%甲胺磷或40%氧化乐果注原液;40%久效磷注1;1水溶液防治,每孔注2-3ml。

杜鹃花苹毒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苹毒蛾别名纵纹毒蛾、茸毒蛾、苹红尾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为害多种果树及杜鹃花、泡桐、榆、紫藤、鸡爪槭等。幼虫主要危害叶片,食量较大。现将其防治方法接受如下,可供参考。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毫米,雄蛾翅展35-45毫米,雌蛾翅展45-60毫米。头胸部灰褐色,触角双栉齿形,触角干灰黄白色,栉齿黄棕色。下唇须米灰色,外侧黑褐色。复眼周围黑色,中间密布黑色和褐色鳞片。

卵:淡褐色,扁球形,中央有一凹陷。幼虫:体被黄色长毛。体长35-52毫米,头淡黄色,体近圆筒形,绿黄色或淡黄褐色。腹部第一、二和二、三节间背面有宽大绒黑斑。

蛹:黄绿色至淡褐色,背面有较长毛束,腹面光滑。臀棘短圆锥形,末端有许多小钩。蛹化在黄褐色疏丝茧包中,上有幼虫毒毛。

二、发生与危害

苹毒蛾在东北每年发生1代,少数2代,以幼虫越冬。在陇海至长江下游每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羽化,一代幼虫发生于5月至6月上旬,二代幼虫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三代幼虫8月中旬至11月下旬,越冬代蛹期半年左右。成虫羽化当晚即可交尾产卵,每块卵20-300粒。

三、防治方法

1、保护利用天敌,消灭越冬虫源。

2、大发生时用8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2.5%敌杀死2000倍液、或80%乐果乳油800倍液喷洒。

桑树舞毒蛾的形态特征及防治


舞毒蛾[Lymantriadispar(Linnaeus)]别名柿毛虫、秋千毛虫等,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在全国各蚕区。除桑树外,还可为害栎树类、苹果、梨、桃、杏、核桃、柿子、栗、榆、杨等500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幼虫蚕食叶片,严重时整树叶片被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雄体长18-20mm,翅展45-47mm,暗褐色。头黄褐色,触角羽状褐色,干背侧灰白色。前翅外缘色深呈带状,余部微带灰白,翅面上有4-5条深褐色波状横线;中室中央有l黑褐圆斑,中室端横脉上有4黑褐形斑纹,外缘脉间有7-8个黑点。后翅色较淡,外缘色较浓成带状,横脉纹色暗。雌体长25-28mm,翅展70-75mm,污白微黄色。触角黑色短羽状,前翅上的横线与斑纹同雄相似,为暗褐色;后翅近外缘有1条褐色波状横线;外缘脉间有7个暗褐色点。腹部肥大7i末端密生黄褐色鳞毛。

卵: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9-1.3mm,初黄褐渐变灰褐色。

幼虫:体长50-70mm,头黄褐色,正面有八字形黑纹;胴部背面灰黑色,背线黄褐,腹面带暗红色,胸、腹足暗红色。各体节各有6个毛瘤横列,背面中央的1对色艳,第l-5节者蓝灰色,第6-11节者紫红色,上生棕黑色短毛。各节两侧的毛瘤上生黄白与黑色长毛l束,以前胸两侧的毛瘤长大,上生黑色长毛束。第6、7腹节背中央各有1红色柱状毒腺亦称翻缩腺。

蛹:长19-24mm,初红褐后变黑褐色,原幼虫毛瘤处生有黄色短毛丛。

发生规律:年生1代,以卵块在树体上、石块、梯田壁等处越冬。寄主发芽时开始孵化,初龄幼虫日间多群栖,夜间取食,受惊扰吐丝下垂借风力传播,故称秋千毛虫。2龄后分散取食,日间栖息在树权、皮缝或树下土石缝中,傍晚成群上树取食。幼虫期50-60天,6月中下旬开始陆续老熟爬到隐蔽处结薄茧化蛹,蛹期10-15天。7月成虫大量羽化。

成虫有趋光性,雄蛾白天飞舞于冠上枝叶间,雌体大、笨重,很少飞行。常在化蛹处附近产卵,在树上多产于枝干的阴面,卵400-500粒成块,形状不规则,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色鳞毛,每雌产卵1-2块,约400-1200粒。已知天敌近200种,常见的有舞毒娥黑瘤姬蜂、喜马拉亚聚瘤姬蜂、脊腿匙宗瘤姬蜂、舞毒蛾卵平腹小蜂、梳胫饰腹寄蝇、毛虫追寄蝇、隔离狭颊寄蝇等。

古树的病虫害防治


保护名木古树,除了做好古树的土、肥、水的管护工作以外,还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不一,古树种类繁多,分布区域复杂,所以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能一概而论。古树在自然景区、公园、街道、庭院中,都有一定的组合和构建,形成一个独特的园林生态环境,同时也给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和相互感染提供了有利条件,病虫害给园林植物造成重大危害的事例屡见不鲜。1998年松材线虫病在我国南方发生危害,面积达7.3万公顷,因病死亡的松树1500万株,严重的威胁到著名的黄山风景区。根据19841986年全国43个大中城市植物病虫害普查的结果:植物害虫8260种,病害5500多种;北京普查结果:植物害虫550种,病害230种。其中北京市的市树国槐有病虫害55种。侧柏有病虫害27种。可见,危害植物的病虫害种类繁多,危害严重。

我国常见危害古树的害虫有:

油松毛虫

鳞翅目、枯叶蛾科该虫一直是北方地区松林的防治重点。此虫分布于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辽宁、四川等省市。幼虫主要危害油松,啃食针叶,是松树毁灭性的害虫,同时也危害赤松、黑松、樟子松、华山松、白皮松、落叶松等。1980年到1990年之间,油松毛虫在北京的密云、平谷、房山、门头沟、延庆等区县;河北的易县、滦平、承德等地以及秦皇岛地区;辽宁省的凌原、本溪等地,都曾大面积发生。每年都有成片的松树针叶被吃光,就象火烧一样,严重地削弱松林的树势。

舞毒蛾

鳞翅目、毒蛾科。(又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杨树毛虫、柿毛虫)华北、东北、云南均有发生。该虫幼虫食性杂,对杨树、柿树、杏树、落叶松、黄栌、柳、苹果、海棠、杏、山楂、槭树、紫薇、月季、梅花、樱花等都有危害。幼虫主要危害叶片,将叶片吃成筛网状,严重的可将叶片吃光。在京、津、河北等地都曾大面积发生,危害猖獗,损失严重。

柳毒蛾

鳞翅目、毒蛾科。以幼虫主要危害杨、柳等树。全国均有分布,尤其辽宁、河北、北京、河南、山东、湖北、江苏、青海、新疆等地较多

侧柏毒蛾

鳞翅目、毒蛾科。(又名柏毒蛾)在北京、华北、华东、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湖南等地均有分布。其幼虫危害侧柏、桧柏,使叶基逐渐枯黄脱落,造成秃枝,并导致蛀食性害虫危害。榆兰叶甲(又名榆兰金花虫、榆绿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害虫。其成虫、幼虫主要为害榆树叶片,严重虫害树,整个树冠一片枯黄。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普遍分布。

国槐潜叶蛾

属于鳞翅目、潜叶蛾科。俗称小吊死鬼该虫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是国槐主要害虫之一,严重时造成大量焦叶、枯叶现象,严重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生长和观赏效果。

蚜虫

同翅目、蚜虫科。(又名油虫、腻虫)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要危害刺槐、国槐、紫穗槐等植物的嫩梢、嫩叶,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

光肩星天牛

属于鞘翅目、沟颈天牛科。(又叫天牛)该虫在我国广泛分布,尤其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发生严重。其幼虫蛀食危害杨、柳、榆、元宝枫、樱花、泡桐、苦楝、西府海棠、枫杨、桑、刺槐、槭树等。光肩星天牛的幼虫在树干木质部钻蛀虫道,轻者枯稍,造成风折枝,重者死亡,失去绿化效果,降低用材价值。近些年来,在北京、包头、呼和浩特、银川等城市就是因为该虫危害,已经有许多行道树和林带被迫更新。所以,该虫已经成为阔叶树一大主要害虫。

双条杉天牛

属于鞘翅目、天牛科。(又名蛀木虫)该虫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以北京、济南、兰州、唐山、南京等城市发生比较严重,以危害杉木为主,也危害罗汉松、柳树、侧柏、桧柏、龙柏,是柏树上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该虫以其幼虫蛀食树干引起针叶黄化、长势衰弱、风折甚至大片枯死。

柏肤小蠹

属于鳞翅目、小蠹虫科。(又名侧柏小蠹)该虫分布于北京、河北、太原、唐山、石家庄、山东、河南、陕西、兰州等省市。以成虫和幼虫蛀食侧柏、桧柏、龙柏、柳杉等,该虫常和双条杉天牛一起危害,从而加快柏树的衰弱和死亡。该虫在成虫期补充营养时危害健康枝梢,繁殖期危害树干枝条,造成被害树枯枝,甚至死亡。

芳香木蠹蛾

属于鳞翅目、木蠹蛾科。该虫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陕西、甘肃等地。主要危害杨、榆、槭、桦、山毛榉、胡桃、苹果、李、杏、梨、桃、海棠等园林树木,其幼虫蛀食树干或根颈皮层,造成树势衰弱,严重时导致树木死亡。危害植物的病害种类很多、可分为真菌病害、病毒病害、细菌病害和少数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

古树常见病害有:

苹-侩锈病

在我国华北、东北、华东、西南等地都有发生,寄主植物有桧柏、变种龙柏、翠柏高塔柏、苹果、梨、山楂、海棠等。苹-侩锈病是一种转主寄主的病害。冬季在桧柏叶片、小枝上产生茶褐色斑点,当春雨连绵时冬孢子角吸水膨大,萌发产生小孢子,开始侵染苹果叶片及嫩叶及嫩枝、幼果和果柄。侵染叶片时,初期叶正面产生黄绿色小斑点,以后扩大成圆形黄色病斑。发病1~2周后,病斑表面密生鲜红色小粒点,后期小粒点逐渐变为黑色,即性孢子器。其后叶背隆起,产生许多毛状物,即病菌的锈子器,俗称羊胡子危害严重时,在一个叶片可以有10多个病斑,病叶枯黄、早落。

泡桐丛枝病

该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严重病害,在我国广泛分布,如:山东、河南、北京、江苏、湖北等地发生都很严重,感病幼苗及幼树严重者当年死亡。泡桐丛枝病在枝、叶、干、根、花等部位均表现病状。常为丛枝型,隐芽大量萌发,侧枝丛生、纤弱、枝节间缩短、叶序紊乱、叶片小而薄、黄化、有时皱缩。花瓣变成叶状,,花柄或柱头生出小枝,花萼明显变薄。丛枝病苗第二年发芽早、萌芽密且集中近部10㎝处,顶梢多数枯死。

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又名松枯萎病),是松科树一种毁灭性病害。此病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均有发生。我国1982年在南京首次发现,以后相继在安徽、山东、浙江、广东等省的局部地区发生并流行成灾,导致大量松树枯死,已被我国列入对内、对外的检疫对象。病原线虫侵入树体后,松树外部症状表现为针叶陆续变色,松脂停止流动,萎蔫,而后整株干枯死亡。

生理性病害

古树名木生理性病害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黄化、小叶、花叶等缺素症为常见。缺铁植物表现在新稍幼叶的顶端,叶片变薄,叶色苍白,叶肉变黄,叶脉仍为绿色,严重时落叶或坏死。缺氮时植物生长缓慢,叶片失绿发黄,枝条细而短,变色和组织坏死,严重时叶片脱落。缺磷时植物生长受抑制,叶片呈暗绿色,有时出现紫斑或黑斑。缺钾植物叶片常出现棕色斑点,不正常皱缩,叶缘卷曲,最后枯焦。缺锌造成植物小叶病,叶脉间黄绿相间,顶端小叶成蔟,叶柄短细并早落。缺镁常从植物下部叶片开始褪绿,出现黄化,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缺硫时,叶脉发黄,叶肉仍保持绿色,从叶片基部开始出现红色枯斑。等等。

病虫害的防治: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罗马召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会议时,给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下的定义是:综合治理(IPM)是一种害虫管理系统。按照害虫种群的种群动态和与它相关的环境关系,利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其尽可能的互不矛盾,保持害虫种群数量处在经济受害水平之下。防治的措施很多,但没有一种防治措施是万能的,各种防治措施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策略要求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取长补短,其中特别重视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所有人为的防治措施应该与自然控制相协调。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一个管理系统,它并不要求彻底消灭有害生物本身,而是要控制其危害,即将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既降低了生产投资,又能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物理机械防治:利用各种物理因子(如声、光、电、色、热、湿等)及机械设备来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物理机械防治。包括简单古老的人工捕杀,也包括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

①、捕杀法:利用人工或简单的机械捕捉或直接消灭害虫的方法称为捕杀法。人工捕杀适用于具有假死性、群集性或其他目标明显易于捕捉的害虫。如金龟甲、榆兰叶甲的幼虫,人工摘除黄刺蛾的茧、天幕毛虫的卵环等。②、诱杀法:利用害虫的趋性或其他习性,人为设置机械或诱物诱杀害虫的方法称为诱杀法。具体包括:灯光诱杀、食物诱杀等。

③、阻隔法:人为的设置各种障碍,以切断病虫害的侵害途径,称为阻隔法。具体包括:涂毒环、涂胶环、挖障碍沟、设障碍物等。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控制虫害或病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防治措施。生物防治对人、畜、植物安全,对环境没有或极少污染,害虫不产生抗性,还可以对某些害虫达到长期的抑制作用。而且天敌资源丰富,使用成本较低,便于利用。但也存在缺点,如作用缓慢,没有化学防治见效快,多数天敌对害虫的寄生与捕食有选择性,对多种害虫同时并发难以奏效,天敌的规模化人工饲养技术难度较大,能够大量释放的天敌昆虫种类不多,且防治效果常受气候条件影响。所以必须与其它防治措施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化学防治:利用农药对危害植物的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方法称为化学防治。是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主要手段,具有作用快、防效高、使用简单、经济、不受地域限制,便于机械化生产等优点。但是,如果不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会污染环境,导致人畜中毒,长期使用还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防治害虫同时也会消灭害虫的天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等严重后果。在古树名木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仔细研究每一种病虫害的生理习性,根据其习性来决定采取什么防治措施,什么时间防治,通过合理防治手段,达到高效的防治目的。

园林绿化害虫柳雪毒蛾的防治方法


柳雪毒蛾Stilpnotiasalicis(Linna.)又名柳毒蛾、雪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较广。幼虫为害多种杨、柳及美国白蜡、泡桐、槭树等。与此虫同时发生的还有杨雪毒蛾(S.candidaStaudinger),此虫还为害白桦、榆等。

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为害3次。5月下旬至6月上旬老熟幼虫在卷叶、树皮缝、树洞、枯枝落叶层下等处化蛹。蛹期约10天。成虫趋光性强,卵多产在树干表皮或叶背处,呈块状,卵粒不等,卵块表面覆盖有灰白色泡沫胶状物。卵期约15天。

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先群居为害,取食叶肉呈网状,受惊后吐丝下垂,三龄后分散为害,昼夜取食。7月为代幼虫为害盛期,9月为第二代幼虫盛期,于9月底至10月上旬即寻找隐蔽处吐丝结茧越冬。

[综合治理]

(1)消灭虫源结合园田管理,刮除卵块,消灭虫源。

(2)人工防治利用上下树习性,在树干部围捆报纸、塑料薄膜或秸草阻集幼虫,每天上午清理。

(3)保护天敌如毒蛾赤眼蜂、毛虫追寄蝇、益鸟、三突花蛛和角马蜂等。

(4)药剂防治春季在树干周围撤5%西维因粉剂,触杀上下树的幼虫。幼虫为害期喷施35%硕丹乳油2000倍液,或15%杜邦安达悬浮剂4000倍液防治,要求喷洒均匀。

园林植物常见毒蛾的危害及防治


毒蛾类昆虫属鳞翅目毒蛾科,是园林植物上的重要害虫。毒毛是毒蛾幼虫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命名的依据。毒蛾的幼虫一般常常色彩鲜艳,胸腹部被有长毛,具毒性,人接触后可引发皮炎,能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卵多成块状。毒蛾种类较多,为害园林植物的毒蛾主要黄尾毒蛾、侧柏毒蛾、榆毒蛾、柳毒蛾、舞毒蛾、角斑古毒蛾、灰斑古毒蛾等。现就其危害特点、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加以介绍,供同行们参考。

一、危害特点

越冬幼虫剥食春芽严重,为害芽从芽基部蛀食成孔洞,致芽枯死,有时可将整树芽吃光。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残留上表皮;高龄后开始分散活动为害,将叶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仅留粗脉或被食光。从而消弱树势,致使树木死亡。

二、几种毒蛾的识别及习性

1、黄尾毒蛾

学名EuproctissimilisFeezssly,别名桑毛虫、盗毒蛾。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朝鲜、日本、欧洲也有分布。主要危害杨树、柳树、桑树、构树、榆树、椿树、泡桐、海棠、樱花、月季、苹果、梨、枣树等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8毫米,翅展25~35毫米;雄蛾体长11~15毫米,翅展24~26毫米。体白色,复眼黑色,前翅后缘有两个黑褐色斑纹,有时不明显或没有。雌蛾触角栉齿状,腹部粗大,尾端有黄色毛丛;雄蛾触角羽毛状,体瘦小,腹末黄色部分较少。因尾部有黄色毛丛,故称黄尾毒蛾。前后翅反面白色,前翅前缘黑褐色。

卵:直径0.6~0.7毫米,扁圆形,灰白色,半透明。常数十粒排成卵块,卵块呈馒头状,表面覆盖有雌蛾腹末脱落的黄毛。

幼虫:老熟时体长26~38毫米,黄色。背线、气门下线红色;亚背线、气门上线、气门线黑褐色,均断续不连。每节有毛瘤3对,第一节背面两侧各有一个向前突出的红色大毛瘤。

蛹:体长14~20毫米,黄褐色。

茧:长15~24毫米,长椭圆形,土黄色,附有幼虫毒毛。

⑵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2代,以3龄幼虫或老熟幼虫在树干缝、树洞蛀孔内作丝茧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幼虫破茧爬出啃食春芽、嫩叶、咬断叶柄,对树木的发育影响较大。6月中旬化蛹,下旬出现成虫。成虫傍晚飞翔,有趋光性,夜间产卵,卵产在枝干上或叶片反面,每雌产卵150~600粒。初龄幼虫群集取食,行动活泼,2龄后开始分散危害,长大后取食叶片成缺刻,受惊扰即吐丝下垂,随风飘移至邻近植株危害。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卷叶内结茧或在林木附近土块下、篱笆、杂草丛中等处结茧。9月中旬发生第二代,10~11月初幼虫开始结茧越冬,越冬幼虫有结网群居的习性。

2、侧柏毒蛾

学名ParocneriafurvaLeech,别名柏毒蛾。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西、贵州、四川、青海等省市,日本也有分布。主要危害侧柏、圆柏等柏树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20毫米,翅展19~34毫米。体灰褐色。雌蛾触角短棒齿状,灰白色;前翅浅灰色,鳞片薄,略透明,翅面有不显著的齿状波纹,近中室处有1个暗色斑点,外缘较暗,有若干黑斑。后翅浅灰色,带有花纹。雄蛾触角羽毛状,雄蛾体色较雌蛾深,前翅花纹模糊,近中室处的暗色斑点较显著。

卵:扁圆形,直径0.7~0.8毫米。初产时绿色,有光泽,渐变为灰褐色,孵化前为黑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绿灰色或灰褐色;头部灰黑色或黄褐色,有茶色斑点;体各节具有棕白色毛瘤,上着生黄褐色和黑色刚毛,背线黑绿色,第3、7、8、11节背面发白,亚背线从第4至第11节为1条黑绿色斑纹,亚背线与气门线有白色斑纹;腹部第6~7节背面各有1个浅红色翻缩腺。

蛹:长10~14毫米,初期青绿色,羽化前呈褐色,头顶具有毛丛。每一腹节具有褐色斑点,上生少数白色细毛,气门黑色;臀棘钩状,暗红褐色。

⑵生活习性:

在河北等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柏树皮缝和叶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开始危害,将叶咬成断茬或缺刻,咬伤多呈黄绿色。5月中旬幼虫开始化蛹;6月中、下旬羽化。第二代成虫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出现。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咬食鳞叶尖端和边缘成缺刻,3龄后取食全叶。幼虫多在夜间取食,白天隐藏在树皮裂缝、叶丛中。幼虫在4龄后的食叶量显著增大,约占总食量的80%以上。老熟幼虫在叶丛中吐丝作茧,经1~3天预蛹期后变成蛹。成虫多在夜间至上午羽化,有较强的趋光性。白天一般静伏在树冠枝叶上,很少活动,傍晚后飞翔交尾;交尾结束后即产卵;每雌产卵平均87粒。卵产于侧柏鳞叶上,成不规则的堆状。每一卵块有卵3~32粒。干旱对其数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虫灾常发生在郁闭度较大的林区,疏林和尚未郁闭的幼林灾情较轻,纯林比混交林发生重。第二代幼虫为害一段时间后,于9月下旬开始越冬。

3、榆毒蛾

学名IvelaochropodaEversmann,又名榆黄足毒蛾。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朝鲜、日本、俄罗斯也有。主要危害榆树的叶片。

⑴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2毫米,翅展约24~40毫米。体、翅白色,触角干白色,栉齿黑色;足白色,前足腿节端半部、胫节和跗节橙黄色,中足和后足胫节端半部和跗节鲜黄色。

卵:长0.8毫米,椭圆形,灰黄色,表面覆有灰黑色分泌物,串状排列。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25~35毫米;体浅黄绿色,头灰褐色。气门上线苍白色,气门下线米黄色,气门黑色。体各节背面具白色毛瘤,瘤的基部四周黑色,腹部第1、2节和第8节上具较大的黑色毛丛;翻缩腺黑褐色;腹部第8、9节背面绯黄色。

蛹:蛹长15毫米,浅绿色,头顶具黑褐色毛束。腹面青灰色,复眼红褐色。

⑵生活习性:

在北方等地一年2代,以低龄幼虫在树皮缝或附近建筑物的缝隙处越冬。翌年4月中旬榆钱刚开时开始活动,5月中旬就地吐丝作茧化蛹,蛹期15~20天,5月下旬至7月初成虫羽化。成虫趋光性强,成虫羽化后交尾于2~3天产卵,卵块产于嫩枝叶上或叶的背面,排列成串,外被灰黑色分泌物,每个卵块含卵平均10多粒。老熟幼虫在叶面上、树干缝隙或杂草上吐少量丝作茧化蛹。第一代幼虫危害较重。9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孵化、为害,10月上旬低龄幼虫开始钻进树皮缝处结薄茧越冬。

4、柳毒蛾

学名Stilphotiacandida(salicis)Standinger,又名雪毒蛾、杨毒蛾。原分为杨毒蛾和柳毒蛾,由于它们的成虫很似,幼虫危害的树种基本相同,常常混合发生,因此又称杨柳毒蛾。分布在华北、西北、华中、东北等多个省市,国外原苏联、蒙古、朝鲜、日本、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及加拿大也有分布。主要危害杨树、柳树、白蜡、槭等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21~23毫米,翅展45~50毫米;雄蛾体长18~21毫米,翅展40~45毫米。全体密被白色鳞毛,有丝绢光泽。触角主干纯白色。雄虫触角栉齿状暗褐色,鳞片较密。雄蛾触角羽毛状。足棕色,胫节和跗节具有黑白相间的环纹,中足的距为黑色,较长。

卵:馒头形,卵粒成堆,外被银白色胶质物,表面较平滑。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0~50毫米,体粗壮,灰黑色。头部黑色,背中线黑色,两侧为黄棕色,其下各有一条灰黑色纵带。各行均生有毛瘤,形成横的一列,瘤上密生黄褐色长毛及少数黑色短毛。胸足棕色。腹部青棕色。

蛹:体长16~25毫米,棕褐色。体各节保留着幼虫期毛瘤的特点,其上密生黄褐色细毛。

⑵生活习性:

柳毒蛾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为害3次,以2龄幼虫在树皮缝隙内结薄茧越冬。翌年4月下旬杨树展叶时,上树为害。多于嫩梢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当受惊扰时,立即停食不动或迅速吐丝下垂,随风飘往它处。老龄幼虫少见吐丝下垂现象,受惊也不坠落。随虫龄增大,食量剧增,4龄以后能食尽整个叶片。6~7月间为害最烈,大发生时,往往数日将叶片吃光。幼虫在隐蔽场所吐丝作一护膜潜于其中脱皮,各龄幼虫脱皮前后均停食。幼虫有强烈的避光性,尤以老龄幼虫更为明显。幼虫晚间上树取食,白天下树潜伏。幼虫老熟后体渐渐收缩,进入预蛹期,约经3日脱皮成蛹,6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3天左右。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初羽化的成虫体湿润,翅卷缩,迅速爬行后静伏展翅,经半小时即可搧动双翅。成虫具较强的趋光性。成虫白天静伏叶背、小枝或杂草中,当受惊时才飞去。傍晚开始活动,到处飞翔觅偶交尾,直至早晨才逐渐停止活动。雄蛾有两次交尾现象,雌蛾一生只交尾一次。交尾当天即可产卵,又多在夜间进行。一头雌虫可连续产卵2~3天,产卵300粒左右。卵大多产于树冠下部枝条的叶片背面,或枝干的树皮上。卵成块状,每块平均100粒左右。卵期15天。幼虫于7月上旬孵化,孵化后的幼虫并不立即爬动取食,而多静伏或蔽于隐蔽处;大约一天后才开始活动,取食嫩梢叶肉,一直为害到8月份,后陆续在枯枝落叶层、杂草丛、土层、刺蛾旧茧壳、树皮缝隙等处越冬。

5、舞毒蛾

学名:LymantriadisparLinna.,别名苹果毒蛾、秋千毛虫等。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地区。主要危害杨、柳、榆、苹果、刺槐、悬铃木、海棠、紫藤、山楂、柿、杏等500余种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雌蛾体长22~30厘米,翅展58~80厘米,污白色,体前翅黄白色。触角黑色双栉齿状。前翅具4条锯齿状黑色横线,中室有1黑点,中室端部横脉中有形黑褐色横纹,开口向翅外缘。外缘与脉间有1列黑褐色点。后翅斑纹不明显。腹部肥大,密被淡黄色毛,末端有较大的黄棕色或暗棕色毛丛。雄蛾体瘦小,全体暗黄褐色,腹末尖,体棕黑色,前翅翅面上具有雌蛾同样斑纹。触角羽毛状。中室中央有1个黑点;横脉纹不如雌蛾明显,其他特征同雌蛾。

卵:球形,有光泽,两端略扁,直径约1毫米;褐色,卵成块状,数百粒甚至上千粒粘在一起,上覆有很厚的黄褐色绒毛。

幼虫:幼虫体色多变,有黑、灰、黄多种色型。初孵幼虫色较深,黄褐色至暗褐色,体长2毫米,胴部生有灰色或黑色短毛。老熟幼虫体长52~68毫米,头部黄褐色,具黑色八字形纹,胴部背线两侧的毛瘤前5对为黑色,后6对为红色,毛瘤上生有棕黑色短毛。腹部褐色,背线灰黄色,各节于亚背线、气门上线和气门下线处均有毛瘤,每节计6个;亚背线处前5对毛瘤与体同色,后7对毛瘤红色,其上刚毛灰褐色较长。

蛹:体长18~30毫米,暗褐色或黑色,胸背及腹部有不明显的毛瘤,着生细而短的红褐色毛丛。无茧,仅有几根丝缚其蛹体与基物相连。

⑵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后的卵,在寄主树皮缝隙间、建筑物的墙缝、石缝及树下落叶等处越冬。翌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幼虫陆续孵化,孵化的早晚同卵块所在地点的温度有关。初孵幼虫体轻毛长,有吃卵壳习性,树上不残留卵块痕迹,初期群集树干,以后爬到树冠上取食叶片。如卵不产在寄主树种上,孵出的幼虫吐丝悬垂,靠风吹扩散。2龄后日间藏在落叶及树上枯枝内或树皮缝内,夜间出来为害。后期幼虫食叶量大,有较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力,能吃光老、嫩树叶。6月中旬开始幼虫老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雌虫不大活动,常停留在树干上;雄蛾活跃,善飞翔,日间常在林内成群飞舞,故称舞毒蛾。雌、雄成虫均有趋光性。卵产于树干上或主枝、树洞中、石块下、屋檐下等处,每雌蛾一生产卵约400~1200粒。卵成块,上厚覆雌虫腹末体毛。

6、角斑古毒蛾

学名Orgyiagonostigma(Linnaeus.)。又名角斑台毒蛾、杨白纹毒蛾、核桃古毒蛾等。国内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等地,朝鲜、日本、欧洲也有分布。主要危害紫叶李、悬铃木、山楂、柳、榆、月季、玫瑰、海棠、榆叶梅、桃、三叶草等多种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雌蛾体长12~25毫米,翅退化仅残留痕迹,体略呈椭圆形,灰至黄色,密被深灰色短毛和黄、白色绒毛。头很小,触角丝状,复眼灰色。足灰色有白色,爪腹面有齿。雄蛾体长11毫米左右,翅展25~36毫米,体灰褐色,下唇须橙黄色,触角短羽状、干锈褐色,栉齿褐色。前翅黄褐至红褐色,内区(内线至翅基部)前半部有白磷、后半部赭褐色;基线细白色、波浪形;内线直黑色,前半部宽、前缘中部有白鳞;外丝双条黑色,细锯齿形;赭黄色斑;后缘有1新月形白斑;横脉纹黑色白边、中央有1白色细线;缘毛暗褐色有赭黄色斑。后翅栗褐色,缘毛黄灰色。

卵:近球形,有光泽,直径约0.8毫米,卵孔处凹陷,花瓣状;还有1环纹;初产白色,后为灰黄色。孵化前灰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5~42毫米。头部灰至黑色,有光泽,上生细毛。体黑灰色,被灰或灰白色和黑色毛,亚背线和气门为间断的红橙黄色带,体侧毛瘤黄色,背面和侧面毛丛由黑色长毛和白色毛组成;前胸两侧各有一束向前伸的由黑色羽状毛组成的长毛;第1~4腹节背面中央各有1簇棕色或深褐色刷状短毛;第8腹节背面有一束向后斜伸的黑长毛。翻缩腺在第6~7腹节背面中央,呈灰褐色。

蛹:雌蛹长16毫米左右,纺锤形,初化蛹时为淡黄绿色,羽化前变黑褐色,体被黄灰色或灰色短毛;雄蛹长10毫米,圆锥形,黑褐色。

茧:略呈纺锤形,丝质较薄,灰黄色。

⑵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般1年2至3代。以2~3龄幼虫于皮缝中、粗翘皮下及干基部附近的落叶等被覆物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寄主发芽时开始出蛰活动为害,4月下旬越冬代幼虫化蛹,蛹期12~14天左右,4月底出现越冬代成虫并开始产卵,产卵期14~20天。第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第一代成虫7月中旬发生。第二代幼虫8月上中旬开始发生,为害至2~3龄便进入越冬场所越冬。一般从9月中旬前后开始陆续进入越冬状态。

角斑古毒蛾成虫白天羽化,多在下午羽化。雌成虫羽化后不离开茧,爬在茧上,蛹壳留在茧内。雄成虫羽化后蛹壳1/2至4/3露在茧外。雄成虫有趋光性,一般上午静伏不动,下午开始飞翔活动寻找雌成虫交尾,交尾时间大多在傍晚。雄成虫可以交尾2~3次。卵成堆产在茧外,卵块上有淡黄色绒毛覆盖。每头雌成虫可以产卵207~430粒,未交配的雌成虫也可以产卵,但不能孵化。雌成虫寿命9~12天,雄成虫寿命5~6天。卵期10~12天。

初孵幼虫聚集在叶片上取食卵壳,两天后开始取食叶片。1~2龄幼虫排列在叶片上取食叶肉,仅残留叶脉和表皮,待食完一片后再转移到新的叶片上取食。2~3龄幼虫可以吐丝下垂随风转移,3龄后分散取食。幼虫具有假死性,受惊后落地蜷缩。幼虫为5~6龄,通常发育为雌成虫的幼虫是6龄,发育成雄成虫的幼虫为5龄。幼虫期为24~30天。

7、灰斑古毒蛾

学名:OrgyiaericaeGermar.,别名:灰斑台毒蛾、沙枣毒蛾。在我国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各地,国外原苏联、欧洲也有。主要危害沙枣、柽柳、杨树、柳树、榆树、苹果、梨、山楂、蔷薇、杜鹃等多种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8~15毫米,黄褐色,体被短而密的白色绒毛,翅退化,足短。雄蛾体长8~10毫米,黑褐色,翅展21~38毫米。触角长双栉齿。前翅赭褐色,有两条明显的褐色线;前缘有1个近三角形紫灰色斑;横脉纹新月形,近臀角有一白斑。后翅深赭褐色,翅基部有密集的长毛,缘毛淡黄色。

卵:扁圆形。白色。中央有1个棕色小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5毫米左右,黄绿色,气门上线和气门下线黑色,前胸两侧各有一向前伸的由黑色羽状毛组成的长毛束,第1~4腹节背面各有一浅白黄色毛刷,第8腹节背面有一由黑色羽状毛组成的长毛束,头部和足桔黄色,瘤桔黄色,上生浅灰色长毛,翻缩腺桔黄色。第9和10节背中央各有一圆筒状淡粉色的小肉瘤,瘤的基部为黑色或淡红色。足淡红褐色。腹底面灰绿色。

蛹:黄褐色(雌),纺锤形或黑褐色(雄),圆锥形。蛹背被有淡黄色的细毛。体长雌雄分别为13毫米和11毫米。

茧:淡灰黄色,上附有灰黄和少量黑色的长毛。

⑵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2代。以卵在枝杈、附近建筑物、杂草、枯叶等处的雌虫茧上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越冬卵孵化成幼虫开始为害。初孵幼虫多群集于卵壳上,长大后分散危害,喜食嫩枝叶和花朵。幼虫有吐丝下垂,依靠风力扩散,转移危害的习性。幼虫白天栖息在叶柄上、小枝上或叶背,早晚和夜间取食,危害大约一个月左右。6月下旬老熟幼虫在叶背作一薄茧化蛹,蛹期大约10天左右。7月上、中旬成虫羽化,雌成虫性引诱能力特别强,能招诱雄成虫于叶上交尾,雄成虫趋光性很强。每雌蛾产卵200粒左右,卵成堆产在缀叶丝网内的茧上或茧附近,卵期8天左右。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第2代幼虫期,9月间成虫产卵越冬。

三、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防治:

①人工采卵摘除;

②低龄幼虫期摇晃、振落幼虫杀死;

③清除枯叶物中的蛹或过冬幼虫。

2、物理防治:利用雄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3、无公害防治:幼虫3龄前,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mg的生物农药Bt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以及20%除虫脲悬浮剂3000~35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2000~25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2000倍液等仿生农药。使毒蛾中毒后在树上慢慢死亡腐烂,不直接落到地面,以防掉下后伤人和污染环境;也可喷施植物源农药1.2%苦烟乳油800~1000倍液。

4、化学防治:虫口密度大时,可喷施50%辛硫磷2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5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等化学农药,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保护和利用追寄蝇、小蜂、螳螂、胡蜂、茧蜂、姬蜂、益鸟等天敌。

6、毒蛾幼虫的毒毛能使人皮肤痛痒,在防治工作中应注意防护。

柏毒蛾的危害及防治方法是什么


鳞翅目,毒蛾科。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广西、四川、青海等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侧柏、桧柏等,是柏树的一种主要食叶害虫,北京的天坛、中山公园、颐和园、十三陵等均发生过。

成虫体长20毫米左右,翅展34毫米左右,全体灰褐色、翅淡灰或灰褐色,半透明。卵扁圆形,先青绿色,有光泽,后为灰褐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左右,灰绿色,头黄褐色,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灰白色纵带,背线白色,胸部背上及腹部中央背上均为灰白色,各节有毛瘤,腹部第6~7节背中央各有一个浅红色翻缩线。蛹长10毫米左右,绿或绿褐色,尖端有白毛。

北京一年2代,以幼虫和卵在柏树皮缝和叶上过冬。次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孵化为害,将叶咬成断茬或缺刻,咬伤多呈黄绿色,严重时把整株树叶吃光,造成树势衰弱,并且易遭受双条杉天牛和小蠹甲等蛀干害虫的为害,加速树木死亡。

柏毒蛾的危害及防治方法是什么

4月上旬(桧柏刚开始发新芽)为幼虫活动孵化盛期。5月下旬开始在树叶上、树皮缝等处化蛹,化蛹前常在树皮缝里静伏。蛹期8天左右。6月中旬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白天多栖息在树叶上,

把卵三五粒成片产于柏叶上,每雌虫产卵80多粒,卵期10多天。7月中旬第2代或第1代幼虫孵化为害,7、8月为害最利害。

幼虫经1个多月,9月中旬开始化蛹,9月下旬成虫羽化,并在柏叶上产卵,以卵和孵化不久的幼虫过冬。4、5月干旱对虫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密片林虫害较重,孤立木较轻,常绿与落叶结合及乔灌结合的种植区虫害较轻。

检查方法:一是查看叶上咬成黄绿色的伤痕;二是查树下虫粪。

地面上虫粪平均每100平方厘米不超过2粒,不影响树木生长和绿化功能的发挥。

天敌有寄生在蛹上的广大腿小蜂,寄生在幼虫上的追寄蝇,寄生在卵上的跳小蜂,以及捕食幼虫和蛹的胡蜂、螳螂、蝎敌等。

防治方法如下:

于低龄幼虫期喷10000倍的20%灭幼脲1号胶悬剂或于较高龄幼虫期喷500~600倍的每毫升含孢子100亿以上的Bt乳剂。

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苗圃的幼苗,幼树可在树上捉蛹或幼虫消灭。

必要时喷1000~1500倍的50%辛硫磷乳油,或2000倍的20%菊杀乳油,或1000~1500倍的90%敌百虫晶体等杀幼虫。

《古毒蛾防治措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