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华北落叶松枯梢病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症状

华北落叶松枯梢病为害华北落叶松1-35年落叶松人工林的当年新梢;6-15年生幼林发病较重且普遍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症状明显。一般先从主梢发病,然后由树冠上部向下蔓延。病后,起初在未质化,新梢嫩茎部或茎轴部退绿,顶部弯曲下垂呈勾状,而顶梢与弯曲部分变紫褐色或灰褐色,从弯曲部分逐渐向下脱叶、干枯、茎收缩变细,公在顶部残留一簇叶子,且枯萎呈紫灰色。在幼树上,由于次年生出的新梢也经同样的过程而枯死。这样年年发病,多数枯梢成丛,树形成为扫帚状,被害严重者直径生长完全停止。

顶部枯萎的叶丛,在发病15-20天后,叶背面密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及少量的未成成熟的子囊壳。顶部叶丛可保留到第二年春季;发病较晚者,如8月份发病时新梢已质化,病枝弯曲下垂,病部针叶脱落。次年春,由侧芽生小枝代替原来主梢,连年发病,为害严重者树冠出现五花头和扫帚枝丛,高生长停止。形成小老树或全株枯死。在枝梢受害部位多有松脂溢出凝成块状。

病原

本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落叶松囊孢菌(phsalosporalaricinasawada)[GvianardiaLaricina(Sawada)Yamamotoetk.Ito]引起的。病原菌的子囊腔为球形或扁球形单个或几个一起丛生在表皮下,孔口稍突出,腔中有子囊和侧丝。子囊无色,棒状,双壁,具假侧丝,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至纺锤形。分生孢子属大茎点属型(Macrophoma型)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分生孢单胞,无色,椭圆形至纺锤形。

发生规律

该病的初侵染源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其中主要是子囊孢子,病原菌以未成熟的子囊腔和成熟的分生孢器在罹病新梢及顶部残留叶片的表皮下越冬。6月下旬子囊孢子开始成熟,6月下旬-8月上旬为子囊孢子和妥生孢子飞散时期。

在6月下旬左右,从先年的病树上飞散出的子囊孢子落到当年新梢上,当遇到适当湿度时,孢子萌发侵入以半月左右的潜育后出现症状,这是初次侵染,将近7月左右,在病枝上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成熟后,放出分生孢子再侵染附近新梢,造成再侵染,并且妥生孢子陆续成熟放散进行侵染,经性交配后,在新生枝梢患病处相处相继形成子囊腔。最生病菌以未成熟的子囊座和菌丝越冬。

林分处于风口的迎风面病害重,因造成的伤口多,适温与高温。(最适相对湿度为100%)是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如相对湿度在92%以下,病菌孢子就不萌发。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工作。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病区和无病区,禁止病区苗木调出。

2、采取综合措施预防。营造落叶松与阔叶混交林选育抗病品种,剪除幼树病枝集中烧毁。

3、药剂防治

(1)苗圃预防:用放线菌酮剂3ppm或再加上有机锡剂(TPTA)150PPM混合液(每10L药剂加6ml展着剂),每1m喷射150-200ml。6月下旬至9月中旬喷雾。每隔10-14天1次,共6-9次。

(2)上山苗木的检查及消毒。造林前发现病菌及时烧毁在未放叶前,将苗木的地上部浸泡在有机汞剂EMP100PPM药液中10分钟。取出后用塑料薄膜覆盖3小时,可杀死苗木隐藏的病原菌。

(3)6月下旬至7月上旬,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粉剂400倍液或40%福美砷800倍液等喷雾1-2次,可收到一定效果。

编辑推荐

落叶松幼苗常见的病害防治方法


落叶松幼苗病害,主要是立枯病,这是在幼苗出土后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害,一般在五、六月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其病状分为猝倒型和根腐型两种。

猝倒型特征是:落叶松幼苗地表根茎部呈轮状腐烂,幼苗倒伏枯萎。

根腐型特征是:苗根腐烂、茎叶枯黄。有的种子幼芽在土壤里就受害腐烂,在被害苗周围土壤呈轮状菌丝体。

对于这种病害,具体防治办法有:

1.种子消毒法。在种子催芽处理埋藏前用赛力散拌种,每50千克种子加0.25千克赛力散,搅拌均匀后,用麻袋盖严,放一夜后,再进行催芽处理。也可以用硫酸铜水浸种,施用比例为50千克种子配以0.5千克硫酸铜。

2.土壤消毒法。在落叶松苗床覆沙前,把五氯硝基苯搅拌到沙子中,然后均匀撒于苗床上即可。施用量为每公顷18.75千克22.5千克。

3.喷药防治法。波尔多液是防治落叶松幼苗病害效果较好的常用药,不论发病与否,均应施用。幼苗出土除草后立即喷洒,然后每隔710天再喷洒1次,要连续喷洒45次。药液浓度一般是1%2%,浓度先低些,以后随着喷洒次数的增多浓度可以再高一些。波尔多液要即配即用,不可存放时间过长,雨天或苗木茎叶有水时不宜施用,以免降低药效。

此外,五赛合剂(五氯硝基苯与赛力散以3:1的比例,再加200倍的水配制)、五代合剂(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以3:1的比例,加200倍的水配制)、代森特(配成1000倍溶液)以及0.5的明矾液等等,对防治落叶松立枯病效果较好。

铅笔柏梢枯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及危害

铅笔柏梢枯病又称柏疫病。1983年在江苏省首先发现,而后安徽、上海等省市相继发生。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均有为害。铅笔柏梢枯病主要为害苗木,10年生以上林木为害甚轻或很少为害。该病除为害铅笔柏(Sabinavirginiana)外,接种成功的寄主尚有桧柏(Juniperusformosana)、蜀桧、河南桧(S.chinensisvar.henanbai)、柏木(Capressus.funebris)、绿干柏(C.arizonica)、墨西哥柏(C.lusitanica)、中山柏(C.lusitanicacv.Zhongshon)、意大利柏(C.sempervirens)、藏柏(C.torulosa)、巨柏、日本扁柏、绒柏、日本香柏、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以及刺柏、福建柏、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日本柳杉(C.japonica)、池杉(Taxodiumascendens)等,但普遍发生引起严重为害的是铅笔柏和蜀桧。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铅笔柏梢枯病是一种危险性苗期病害。主要为害1~3年生苗木,引起嫩梢枯萎直至幼苗死亡,病害的最终症状与其他非侵染性原因致死的苗木相似。病菌一般是先由小侧枝开始侵染,然后扩展到主茎上。初期在嫩梢某部位出现溃疡状病斑,逐渐扩展围绕嫩梢,病斑周围针叶失绿并迅速枯黄。其他部位针叶,尤其梢端针叶仍保持绿色。当病斑继续蔓延扩展并深入皮层内部,皮层腐烂,整个被害梢枯死。病斑向下蔓延扩展,数天内导致全株死亡。病斑呈灰白色,后期在病斑上和周围枯死的针叶上可见黑色小颗粒状子实体。遇阴雨天气,在子实体部位可见奶油色孢子堆或卷须状孢子角,干后变脆。此种症状发生在铅笔柏生长期间,称为嫩梢枯萎型。另一种症状为半枯型,主要发生在初春苗木开始萌动时,受害苗木为2年生以上移植苗,苗木的上半端整段枯死,在上年新梢基部可见灰白色病斑及黑色颗粒状子实体。剪除枯死部分,苗木仍可继续生长。

病原

病原菌是桧柏拟茎点菌(PhomopsisjuniperovraHahn)。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为凸镜形或圆锥形,初埋生于寄主体内,成熟时其上部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器单生,开口部位组织加厚,褐色或黑色,有不规则的孔口,在孢子座下方有时可见其组织增生出来的不完全的隔壁组织。分生孢子器为134~378m,分生孢子梗短,丝状呈圆锥形,大小为10~15m1~2m。a型孢子单胞无色,长圆形至椭圆形或为二端不尖的纺锥形,具有2~3个油点,大小为6.4~11.6m2.5~3.9m。b型孢子单胞,无色,丝状,常略弯曲呈S型或上端弯成钩状,大小为18~24m1m。在潮湿条件下,孢子混在胶质中自分生孢子器孔口排出奶油色的分生孢子堆或卷须状分生孢子角。病菌在PDA或玉米粉培养基上都能生长良好。一般能产生橙黄色色素和桔红色结晶体,色素在基质中扩散,常常超出菌落边缘。a型分生孢子发芽最适温度20~23℃,30℃时虽有发芽但芽管不正常,在相对湿度90%时有部分发芽,100%时发芽最好。低于90%相对湿度则不发芽。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23~25℃,35℃时基本停止生长。菌丝体在pH值3.2~8.0时都能生长,但以pH值4.0~5.5时为最好,病菌a型孢子发芽的酸度要求同菌丝体生长基本一致。

发病规律

桉树红叶枯梢病的防治方法


桉树红叶枯稍病是一种生理病害,主要是严重缺乏植物正常生长结籽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B引起。

病因:

B在植物的生长开花过程中,起到影响植物的碳水化合物合成运输、细胞分裂、细胞成熟、细胞壁和花粉管形成等作用。缺B时,碳水化合物运输受阻,大量碳水化合物在叶片中积累,植物叶片变厚、变脆、畸形,叶绿体退化,叶色失绿变紫,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植物顶端优势减弱,生长点如顶梢、根尖等伸展部分生长受抑制,出现褐腐或死亡,但同时又会造成腋芽萌动,侧枝丛生;植物果胶含量减低,纤维素含量增加,细胞壁结构异样,薄壁细胞增厚,导致这些组织变脆、容易撕裂;开花时花粉管难以形成,出现花而不实或籽实不能正常发育等现象。更多绿色尽在

诊断桉树红叶枯梢病的主要表象依据是以下三点:

1.叶色出现浅红色斑点,直至大量全叶紫红,叶片肥厚,向内卷曲;

2.顶梢纤弱、呈褐色甚至枯萎死亡,质脆易于撕裂;

3.腋芽萌动抽生新枝,且纤弱向下弯曲,又重复以上症状,严重时整枝呈多头丛状灌木型。

防治方法:

1、在砂质或石灰岩地区的土壤中缺B严重,易于出现桉树红叶枯梢病。补充土壤中的B元素,一般是使用含有效硼11%的硼砂(化学名称为Na2B4O7﹒10H2O十水合四硼酸钠),与基肥混合均匀,种植前施用;也可以与化肥溶液混匀进行浇施,或进行叶面喷施。用量为每公顷3~5公斤,或每株5克左右。

落叶松褐锈病的综合防治


落叶松褐锈病是危害落叶松的重要病害。

一、病原

落叶松褐锈病由担子菌亚门的落叶松拟三胞锈菌引起,该菌为同主寄生菌,在落叶松上能够完成发育循环。更多绿色尽在

二、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尖端或近中部出现退绿小斑,逐渐扩大,到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叶背面形成夏孢子堆,直到9月中旬仍可产生。夏孢子堆初寄生于叶表皮下,奶油色或赭黄色形成圆形小丘状隆起,叶表皮夏孢子堆破裂后露出铁锈色至血红色的粉状物,夏孢子成熟后飞散,最后在夏孢子原基处留下痕迹,这时在叶片上形成段斑,8-9月在叶背面产生3-5个黑褐色凸起于叶表面的小粉堆,即冬孢子堆。随着病害的发展,冬孢子堆数量逐渐增加,此时针叶萎黄,逐渐干枯脱落,使树木生长势减弱,影响落叶松的生长,严重的导致树木死亡。

三、发病规律

落叶松褐锈病主要发生在苗圃和幼林内。1-2年生的苗木和3-6年生的幼龄林受害严重,大树受害轻。于9月下旬以落地针叶上的冬孢子越冬,越冬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5小时即可萌发,翌年的6、7月就能发病。一般降雨多、湿度大发病严重;干旱、湿度小发病较轻;冬季温度低,第二年发病轻;冬季温度高,第二年发病重。常集中连片发生,落叶松褐锈病发生的地块常有落叶松早落病的发生。

四、综合防治措施

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防治措施:

1.可采用百菌清油剂低量喷雾防治苗圃地和幼林内发生的落叶松褐锈病,防治效果达到58%。也可在5-6月发病前喷洒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能够起到预防作用。

2.可于春秋两季把林地、菌圃地内落叶松落叶集中成堆,点燃烧毁,可降低落叶松的发病率,但要注意防火。在苗圃地内还要注意苗木栽植不能过密,通风降湿,防止徒长,提高抗病力。

3.对于已经郁闭的林分,可利用百菌清烟剂放烟防治,防治效果也十分明显。

落叶松种子小蜂防治


1.传播途径:成虫能飞,但传播距离有限,主要是幼虫、蛹借助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由于幼虫具有滞育习性,时间长达2年之久,因此,不仅当年的种子需要检疫,隔年的种仍需要检疫。

2.检验方法:剖粒检验把抽取的种子检验样品逐粒解剖(一般不少于100粒)。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用手术剪在种子的一端剪1个小口,再用昆虫针逐渐剥离,把发现的幼虫或蛹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

比重检验:此种检验方法通常在种子含虫率较低的情况下使用。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抽取的种子检验样品放入清水中,种子与清水的容积比为1:5,充分搅拌后,静置8~12小时,捞取上层漂浮种子逐粒解剖,可大大缩短剖粒检验的时间。

落叶松种子小蜂防治

软X光摄影检验:事先把2号或3号放大纸在暗室用黑纸包好,把种子检验样品放在放大纸具有药膜的那一面,置于Hy-35型农软X光机载物台上拍摄。根据受检种子数和被害种子数,便可统计出该批种子的含虫百分率。

软X光照片判别:种皮内颜色均为暗色者为空粒种子,种皮、种仁联为一体均为白色者是健康饱满的种子。种皮内有一个呈C型弯曲的幼虫影像,其余部分为暗色者为落叶松种子小蜂寄生的种子。种皮内有多个白色的影像重叠在一起,其余部分为暗色者为小蜂的寄生昆虫。

3.有关检疫规定:落叶松种子小蜂是中俄植检植保双边协定中,中方提出的检疫性害虫,应严格施行检疫。

4.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防止种子随意调运。

(2)加强林区管理。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增强树势,减少为害。

(3)保护与利用天敌。

(4)种子处理。

①加热干燥。调制时,先将落叶松球果在温水中浸泡10min,然后送入干燥室加热干燥,干燥室内的温度在40-45℃,干燥3-4天,直到果鳞干透,再取出脱粒。

②药剂熏蒸。在产地用塑料布覆盖熏蒸,在常温(10℃以上)条件下,硫酰氟45g,熏蒸72h,种子含水率在10%以下时,对种子发芽率无不良影响。

③真空熏蒸。利用ZX-350型真空熏蒸消毒机进行处理。在减压条件下,真空度为730-740mmHg(负压),熏蒸室内的温度为15-17℃,溴甲烷或硫酰氟50g,熏蒸2h,种子含水率不超过12%时,对种子发芽率无不良影响。

④微波加热。利用ER-692型微波炉进行加热灭虫,每次处理1.5kg,当种温达60℃时,持续处理1min,杀虫效果达100%,在种子含水率不超过12%,对种子发芽是安全的。

(5)药剂防治。利用内吸性强的药剂进行打孔注射,直接杀死球果中的害虫;或喷洒无公害的化学药剂如杀铃脲、抑食肼等进行防治。

落叶松褐锈病防治


落叶松褐锈病为落叶松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发病初期,落叶松针叶尖端或近中部出现退绿小斑,逐渐扩大,到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叶背面形成奶油色或赭黄色、圆形小丘状隆起,破裂后露出铁锈色至血红色的粉状物,此为病菌的孢子,成熟后飞散。这时在叶片上形成段斑,8~9月在叶背面产生3~5个黑褐色凸起于叶表面的小粉堆,即越冬的繁殖体。随着病害的发展,针叶萎黄,逐渐干枯脱落,使树木生长势减弱,影响落叶松的生长,严重的导致树木死亡。

落叶松褐锈病防治

发病规律:落叶松褐锈病主要发生在苗圃和幼林内。1~2a(年)生的苗木和3~6a生的幼龄林受害严重,大树受害轻。于9月下旬病菌在落地的针叶上越冬。越冬的病原菌在适宜条件下5h(小时)即可萌发,第2a的6、7月就能发病。一般降雨多、湿度大的地方或年份发病严重;冬季温度低,第2a发病轻。常集中连片发生,发生的地块常与落叶松落叶病混合发生。

防治方法:苗木栽植不宜过密,要通风降湿,防止徒长。用75%百菌清可湿型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在5~6月发病前喷洒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能够起到预防作用。于春秋两季把苗圃地内落叶松落叶集中成堆、烧毁,可降低发病率。对于已郁闭的林分,可利用百菌清烟剂15kg(公斤)/hm2(公顷)放烟防治。148.落叶松幼树上长的疙瘩(虫瘿)是什么造成的?在落叶松幼林地可见到枝上长着一些圆形疙瘩,这是松瘿小卷蛾幼虫为害造成的。该虫在落叶松幼林内主要为害幼树新生主梢及主干上当年生的侧枝,以幼虫在树皮下生活、蛀食,引起流脂,导致部分组织畸形生长,形成肿瘤状虫瘿。松瘿小卷蛾自苗圃留床大苗到40a(年)生的大树均能为害,但以幼树为主。在严重发生地,往往造成大量幼树的主梢及侧枝自被害部以上枯死,主干分叉、弯曲,致使树干型状不良或形成多梢现象。

落叶松八齿小蠹的防治方法


落叶松八齿小蠹的防治方法

其为害部位可分为树冠型、基干型和全株型;从干基到12m高处均可入侵定居,但随树干高度增加侵入孔数量减少,一般0-8m区间数量最大,火烧木上1-2m范围内入侵量最大,树皮厚4-20mm是最适该小蠹繁殖和发育。成虫喜光喜温,衰弱立木、新鲜倒易受危害,林分郁闭度越小受害越重,林缘、林中空地比林内受害重。在经营不善等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下,该虫的成灾规律是从倒木向衰弱木扩散,进而入侵危害活立木。

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规律

在黑龙江年1代,部分年2代。春季世代的5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出蛰、交尾、产卵,6月上旬幼虫孵化,下旬化蛹,7月上旬最早见到新成虫;其中的姊妹世代为6月下旬部分越冬雌虫在产卵的过程中从原坑道中飞出,在取食后再次入侵、筑坑、产卵,7月上旬幼虫孵化,7月下旬始化蛹,8月上旬即见到姊妹世代的新成虫。春季世代羽化较早的发生第二代,即新成虫7月上、中旬补充营养后,7月下旬继续扬飞、筑坑、交尾、产卵,8月上旬幼虫孵化,下旬化蛹,9月上旬出现新成虫。各世代的成虫10月上旬均越冬蛰伏,主要在枯枝落叶层、伐根及原木树皮下越冬,少数以幼虫、蛹在寄主树皮下越冬。成虫具3次扬飞高峰期,即5月中旬、7月中旬及8月中旬。

落叶松八齿小蠹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营造混交林,结合林区抚育夏季清除虫害木,冬季结合抚育伐除风倒木、被压木。②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选择带新鲜树皮的风倒木作饵木,放置在林缘或林中空地,放置高度为1m左右,引诱成虫前来产卵,在新的成虫飞出之前进行剥皮处理,可消灭这部分成虫。

(2)保护步行虫、寄生蜂、啄木鸟等天敌。

(3)药剂防治。必要时用5%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干防治。

落叶松的褐锈病防治


落叶松褐锈病为落叶松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发病初期,落叶松针叶尖端或近中部出现退绿小斑,逐渐扩大,到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叶背面形成奶油色或赭黄色、圆形小丘状隆起,破裂后露出铁锈色至血红色的粉状物,此为病菌的孢子,成熟后飞散。这时在叶片上形成段斑,8~9月在叶背面产生3~5个黑褐色凸起于叶表面的小粉堆,即越冬的繁殖体。随着病害的发展,针叶萎黄,逐渐干枯脱落,使树木生长势减弱,影响落叶松的生长,严重的导致树木死亡。

发病规律:落叶松褐锈病主要发生在苗圃和幼林内。1~2a(年)生的苗木和3~6a生的幼龄林受害严重,大树受害轻。于9月下旬病菌在落地的针叶上越冬。越冬的病原菌在适宜条件下5h(小时)即可萌发,第2a的6、7月就能发病。一般降雨多、湿度大的地方或年份发病严重;冬季温度低,第2a发病轻。常集中连片发生,发生的地块常与落叶松落叶病混合发生。

防治方法:苗木栽植不宜过密,要通风降湿,防止徒长。用75%百菌清可湿型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在5~6月发病前喷洒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能够起到预防作用。于春秋两季把苗圃地内落叶松落叶集中成堆、烧毁,可降低发病率。对于已郁闭的林分,可利用百菌清烟剂15kg(公斤)/hm2(公顷)放烟防治。148.落叶松幼树上长的疙瘩(虫瘿)是什么造成的?在落叶松幼林地可见到枝上长着一些圆形疙瘩,这是松瘿小卷蛾幼虫为害造成的。该虫在落叶松幼林内主要为害幼树新生主梢及主干上当年生的侧枝,以幼虫在树皮下生活、蛀食,引起流脂,导致部分组织畸形生长,形成肿瘤状虫瘿。松瘿小卷蛾自苗圃留床大苗到40a(年)生的大树均能为害,但以幼树为主。在严重发生地,往往造成大量幼树的主梢及侧枝自被害部以上枯死,主干分叉、弯曲,致使树干型状不良或形成多梢现象。

新疆落叶松植物


    中文学名新疆落叶松门木贼门(有胚植物门)亚门木贼亚门(维管植物亚门)纲松纲亚纲松亚纲目松目科松科属落叶松属种新疆落叶松

新疆落叶松,乔木,高达40米,胸径80厘米;树皮暗灰色、灰褐色或深褐色,纵裂粗糙,裂痕棕色;大枝平展,树冠尖塔形;小枝不下垂,幼枝密被长柔毛,后渐脱落。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一年生长枝淡黄色或黄色,有光泽,幼时密生长毛;短枝顶端叶枕之间密生白色毛。叶在长枝上螺旋状散生,在短枝上簇生,倒披针状条形,扁平,长2~4cm,下面每边有2~3条气孔线。球花单生。球果卵圆形,熟前紫褐色,熟时褐色或微带紫色,长2~4cm;种鳞三角状卵形、近卵形或斜方形,长1.5~1.8cm,背面常有密锈褐色毛,间或无毛或几无毛;苞鳞紫红花,窄三角状长卵形,先端尾状渐尖,不露出或微露出;种子连翅长1~1.5cm。

乔木,高达40米,胸径80厘米;树皮暗灰色、灰褐色或深褐色,纵裂粗糙,裂痕棕色;大枝平展,树冠尖塔形;小枝不下垂,幼枝密被长柔毛,后渐脱落,一年生长枝淡黄色、黄色或淡黄灰色,有光泽,二、三年生枝灰黄色;短枝顶端的叶枕之间密生灰白色长柔毛;冬芽近球形,外部芽鳞宽圆形,先端具长尖,边缘有睫毛。叶倒披针状条形,长2-4厘米,宽约1毫米,先端尖或钝尖,上面中脉隆起,无气孔线,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2-3条气孔线。雄球花近圆形,径5-6毫米,雄蕊黄色。球果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幼时紫红色或红褐色,很少绿色、熟时褐色、淡褐色或微带紫色,长2-4厘米,径1.5-3厘米;中部种鳞三角状卵形、近卵形、菱状卵形或菱形,长1.5-1.8厘米,宽1-1.4厘米,先端圆,鳞背常密生淡紫褐色柔毛,间或仅中部或中下部的毛明显,稀近于无毛;苞鳞紫红色,近带状长卵形,长约1厘米,仅先端微外露,基部宽,中部微窄缩,先端微凹或圆,中肋延长成尾状尖头;种子灰白色,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斜倒卵圆形,长4-5毫米,径3-4毫米,种翅中下部较宽,上部三角形,宽4-5毫米,种子连同种翅长1-1.5厘米。花期5月,球果9-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3,500米的地区,多生在混交林下以及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产于新疆阿尔泰山及天山东部。在阿尔泰山西北部海拔1900-3500米地带,常和新疆五针松、新疆冷杉组成混交林;在东南部海拔1000-2600米地带有大面积的单纯;在南坡仅峡谷地带及湿润、向阳的西北坡山地有带;状或片状纯林。在天山东部干旱地带与疣枝桦组成混交林;在巴尔库山海拔2100-2800米的阳坡山组成带状纯林。

分布范围

分布于蒙古、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苏联、蒙古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西伯利亚。

化学成份

树皮含鞣质。

药理作用

【性味归经】

树脂味甘、苦,性温;果实味苦,性温

【功能主治】

树脂:舒筋活血、破瘀;果实:止咳、化痰、平喘。树脂用于疖肿,关节疼痛。果实用于气管炎等症。

【用法用量】

果实6~9克,水煎服;树脂适量外用。

山楂枯梢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一般在2年生果桩,即果柄座落处首先发病,皮层变褐,整桩腐烂,继而向下扩展,当病斑延及果枝基部时,当年生果迅速失水凋萎、干枯死亡。死亡的枯梢不易脱落,可残存树上达1年之久。病斑暗褐色,病健组织界限清晰,后期病部干缩下陷,密生灰褐色小粒点,小粒点突破表皮外露,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小粒点顶端溢出乳白色卷丝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角。

病原FusicoccumviticolumReddick.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梭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单个着生于子座中。分生孢子器矮三角瓶状,器内底部较平,中间微隆起呈山丘状,内径406.8~568.5m,外径559.3~610.2m,高182.3~342.0m。分生孢子梗单枝,无色,大小为15.89m2.3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纺锤形或梭形,大小为9.2m3.5m,成熟后的分生孢子中间产生一隔膜而成为双胞。此菌在PDA培养基上,于26℃下培养生长良好,菌落白色绒状,呈环带状扩展,但不产生任何孢子。在山楂或葡萄枝段组织培养基上能产生大量的线形孢子。

侵染循环病菌在病果桩上越冬,次年当病桩抽新梢至花后半个月内,由于树体营养大量消耗,母枝生长衰弱,病害继续顺桩向下扩展,当病斑延及当年生果枝基部时,则造成新梢急性枯萎。山楂谢花后,树体营养消耗降低,进人营养积累旺季,病斑扩展停止,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子实体,这时正值雨季,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而进行再次侵染2年生的果桩。

发病条件树枝生长势的强弱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生长势强的发病轻,否则发病较重;生长旺盛的幼树一般不发病,结果期的大树,随着树龄的增长,病梢逐渐增加;同一树上,树冠外围的枝条发病轻而少,而内膛枝由于生长势较弱发病较多;6~7月雨水偏多导致2年生果枝大量被侵染,是次年山楂枯梢的主要发病来源。土层薄,管理粗放的山楂园,发病率高;土层轻厚,管理条件好的山楂园内,发病率较低。

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肥料,促使树势旺盛生长提高抗病力。

2.加强修剪,保持株间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3.冬前剪除病梢,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

4.药剂保护:早春于山楂树萌芽前喷3~5度石硫合剂混合0.1%五氯酚钠。5~6月间,雨季开始时喷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每隔半月施药1次,连续3次,可以控制病害的发生。

芦笋枯梢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芦笋枯梢病在国内外芦笋栽培地区均可发生。1954年葡萄牙首先报道此病,接着美国、新西兰、瑞士、法国、日本等国均有报道。现将芦笋枯梢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

在拟叶、分枝及茎秆上形成小斑点。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长出黑色霉状物。在嫩茎上形成的病斑顔色较浅。病拟叶提前早落,嫩梢枯死,潮湿时枯死嫩梢呈黑褐色腐烂症状。

病原

由半知菌亚门葱叶枯匐柄霉Stemphyliumvesicarium侵染引起。分生孢子梗暗色,单生或丛生,短小,偶有分枝,梗顶端膨大,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至长方圆形,大小为13-56微米7-29微米。分生孢子均由多个细胞组成。在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孢子有横、竖隔膜3-4个。分隔处稍缢缩,中部隔膜的缢缩更明显。孢子橄榄褐色,表面有小瘤突。病菌有性世代为Pleosporaherbarum。病菌除为害芦笋外,还可为害洋葱、大葱、紫苜蓿及番茄等。

发病规律

病原菌的芦笋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洋葱、大葱等寄主作物上越冬。开春气温回升后,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侵入芦笋的嫩茎或茎秆、分枝及拟叶出现症状,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潮湿多雨及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有利病害发生。各种不同的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芦笋田内或邻近洋葱、大葱等作物有利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主要采取化学药剂防治。早在1985年瑞士报道使用代森锌、代森锰锌、百菌清及扑海因等防治效果良好。国内报道,使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有防治效果好。防治主要是搞好冬春季清园工作,注意田间通风透光,在芦笋大田内或附近不要种植洋葱及大葱。

落叶松苗木病虫害的防治


落叶松属于松科落叶松属植物,性喜光,耐寒,适应性强。寿命长,生长快,木材经济价值高,是人工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的一种好树种。

落叶松幼苗阶段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是与当地的气候、温度、湿度、土壤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常见的病害有立枯病(猝倒型、根腐型)。虫害有蛴螬(金龟子幼虫)、蝼蛄。

防治落叶松幼苗病虫危害,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做好预防工作。预防工作包括慎重选择育苗圃地,加强管理,适时早播,做好整地、浇水、除草、环境卫生等工作,以及药剂预防措施。

一、落叶松幼苗病害

落叶松幼苗病害,主要是立枯病,这是在幼苗出土后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害,一般在五、六月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其病状分为猝倒型和根腐型两种。猝倒型特征是:落叶松幼苗地表根茎部呈轮状腐烂,幼苗倒伏枯萎。根腐型特征是:苗根腐烂、茎叶枯黄。有的种子幼芽在土壤里就受害腐烂,在被害苗周围土壤呈轮状菌丝体。对于这种病害,具体防治办法有:

1.种子消毒法。在种子催芽处理埋藏前用赛力散拌种,每50千克种子加0.25千克赛力散,搅拌均匀后,用麻袋盖严,放一夜后,再进行催芽处理。也可以用硫酸铜水浸种,施用比例为50千克种子配以0.5千克硫酸铜。

2.土壤消毒法。在落叶松苗床覆沙前,把五氯硝基苯搅拌到沙子中,然后均匀撒于苗床上即可。施用量为每公顷18.75千克-22.5千克。

3.喷药防治法。波尔多液是防治落叶松幼苗病害效果较好的常用药,不论发病与否,均应施用。幼苗出土除草后立即喷洒,然后每隔7-10天再喷洒1次,要连续喷洒4-5次。药液浓度一般是1%-2%,浓度先低些,以后随着喷洒次数的增多浓度可以再高一些。波尔多液要即配即用,不可存放时间过长,雨天或苗木茎叶有水时不宜施用,以免降低药效。

此外,五赛合剂(五氯硝基苯与赛力散以3:1的比例,再加200倍的水配制)、五代合剂(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以3:1的比例,加200倍的水配制)、代森特(配成1000倍溶液)以及0.5的明矾液等等,对防治落叶松立枯病效果较好。

二、落叶松幼苗虫害

落叶松幼苗虫害主要有两种,一是蛴螬(即金龟子幼虫),多存在于渗水性强、通气性好的砂壤土中,在土壤干旱时则潜伏在地中,当土壤过湿时则爬到地表。蛴螬在早晨或傍晚啃食落叶松幼苗苗根,致使苗木枯死。它的危害时期主要是在每4年的6-9月间,以8-9月为最重。二是蝼蛄,喜栖息在潮湿地。它常在落叶松苗床地里穿通小洞,将土壤掘起,致使落叶松幼苗苗根被拔起而导致幼苗枯死。对于这两种虫害,具体防治办法是:

1.防治蛴螬危害。对于蛴螬危害的防治常用有两种方法。

一是在落叶松苗床翻地前用6%的六六六粉溶液(或六六六粉面剂)混拌沙子或土中均匀施于苗床上,在翻地时将其翻入地内。每公顷用药量为7.5千克-15千克,切勿过量,而且不宜连年施用,以防产生药害。

二是当落叶松幼苗发生虫害时,可在每日上午9时左右,细致检查苗床,若发现苗梢被拽入地表或苗尖弯曲现象,则要在被害苗木周围用铁丝翻找捕捉,或在苗木空隙中搂起一条小土沟,用0.5%的乐果溶液,顺沟浇注,然后要及时在小沟中浇水,使药液扩大渗透范围,达到毒杀害虫的效果。用0.1%-0.2%的敌敌畏、敌百虫溶液喷洒苗木床面,毒杀蛴螬的效果较好。

2.防治蝼蛄危害。对于蝼蛄危害的防治常用有两种方法。

一是在傍晚时,将毒饵放在蝼蛄掘起的通道或洞口处,蝼蛄吃毒饵后不能回入洞中,可于次日早.晨捕捉烧掉。毒饵可用敌百虫、敌敌畏配制。

二是在落叶松育苗地的小道上挖数十个小坑,坑的四边垂真平滑,下铺马粪、上盖青草,招引蝼蛄入内,于翌晨捕杀。施用敌百虫、敌敌畏毒杀效果良好。

《华北落叶松枯梢病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