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菊花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也为害茎杆,菊花患病初期叶面产生淡黄色斑点,然后隆起呈淡褐色至铁锈色的疱疤状物,由白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而叶正面则为淡黄色斑点,且较微凹陷,不久疱疤突起开裂,在生长中后期的锈褐色粉(病菌?孢子堆)散出,散发出大量黄褐色粉末状孢子。严重时,菊叶上布满病斑、叶片卷曲,叶色黄褐,植株生长不良、衰弱。

病原及发生规律: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白锈病由柄锈菌属引起,冬孢子长椭圆形,棍棒形至纺锤形,黄褐色,顶部圆形成尖突、双细胞,分离处微缢缩,茎部狭窄,表面平滑。而黑锈病则由菊柄菌引起。

病原菌一般在植株新芽中越冬,随菊苗繁殖而传播,病原菌喜凉,不耐高温,9至12月发生较多,6℃以下或31℃以上温度不易浸染,而温暖多湿季节有利病害发生,在湿度大、光照够、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10℃至24℃条件下最易发生,以寒冷、阴雨、日暖夜寒、潮湿天气发生较严重。

防治方法:

①母本植株应保证无病虫害,扦插时用代森锰锌溶液浸泡插穗,可预防插穗带菌传播。

②发病期间喷洒8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至10天喷1次,交替使用,连喷3至4次,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③选择抗锈病品种和无病母株。避免密植,控制肥水,不使土壤过于潮湿。遇降雨天气,应排清田间积水,以免病菌随水飞溅传播。花后要彻底清除病株叶,并集中烧毁,消灭侵染源。

精选阅读

菊花锈病的防治方法


菊花锈病有黑锈病、白锈病、褐锈病等,都是病菌孢子传染的,气候湿润时容易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也为害茎杆,菊花患病初期叶面产生淡黄色斑点,然后隆起呈淡褐色至铁锈色的疱疤状物,由白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而叶正面则为淡黄色斑点,且较微凹陷,不久疱疤突起开裂,在生长中后期的锈褐色粉(病菌、孢子堆)散出,散发出大量黄褐色粉末状孢子。严重时,菊叶上布满病斑、叶片卷曲,叶色黄褐,植株生长不良、衰弱,并且大量落叶。

(1)黑锈病

黑锈病是锈病中危害较普遍的一种,开始中叶片表面出现苍白色的小斑点,逐渐膨大呈稍圆形突起,叶背相应处生褐色或暗褐色小疱斑,不久叶背表皮破裂生出成堆的橙黄色粉末为病菌的夏孢子,生长后期生深褐色或暗黑色椭圆形肿斑,破裂后散出栗褐色或黑色粉末为病菌的冬孢子。随风飞散,大面积传染。随后叶片上生出暗黑色椭圆形斑点,叶背表皮破裂后又生出黑色粉末,严重时自下而上全株染病,最后导致叶片干枯。

(2)白锈病

叶子表面发生灰白色圆形病斑,叶背相应处生白色或灰白色小疱,后期变淡褐色或黄褐色,为病菌的冬孢子堆。1片叶上可有许多病斑,甚至布满全叶,严重时致菊株枯死。比黑锈病危害严重。

(3)褐锈病

叶子表面密生淡褐色或橙黄色的细小斑点,导致叶子枯黄。

锈病是真菌病害。引起菊花锈病的病原有菊柄锈菌、堀柄锈菌及蒿层锈菌等3种,常见的为前两种。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白锈病由柄锈菌属引起,冬孢子长椭圆形,棍棒形至纺锤形,黄褐色,顶部圆形成尖突、双细胞,分离处微缢缩,茎部狭窄,表面平滑。而黑锈病则由菊柄菌引起。病原菌一般在植株新芽中越冬,随菊苗繁殖而传播,病原菌喜凉,不耐高温,9-12月发生较多,温度在6℃以下或31℃以上时不易侵染,而温暖多湿季节有利病害发生,在湿度大、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10-24℃条件下最易发生,寒冷、阴雨、日暖夜寒、潮湿天气发生较严重。菊花品种间对堀柄锈菌的抗性有差异,上海引进的京白、新兴京白和朝红白等品种感病严重,而桃金山和舞姬等品种抗病能力较强。

防治方法:

1.母本植株应保证无病虫害,扦插时用代森锰锌溶液浸泡插穗,可预防插穗带菌传播。

2.实行检疫。尤其引进日本品种或从日本引进菊苗、插条时要严格实行检疫。

3.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灵1000倍液,25%萎锈灵1500倍液,80%代森锌500700倍液,0.5波美度石硫合剂。另外萌芽可喷1次34波美度石硫合剂。发病期间喷洒8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至10天喷1次,交替使用,连喷3至4次,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4.选择抗锈病品种和无病母株。避免密植,控制肥水,不使土壤过于潮湿。遇降雨天气,应排清田间积水,以免病菌随水飞溅传播。花后要彻底清除病株叶,并集中烧毁,消灭侵染源。

5.清园。清除病叶、病株及残体,集中烧毁。轮作。忌连作、盆载要换土。选高燥地、肥沃砂壤土种植。保持通风良好,光线充足。肥料要充分腐熟促使植株生长健壮。

梨锈病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


梨锈病发生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幼果。现将梨锈病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症状

叶片受害,叶正面形成橙黄色圆形病斑,并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点,即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粘液.即性孢子,后期小粒点变为黑色。

病菌及传播途径

病斑对应的叶背面组织增厚,并长出一从灰黄色毛状物,即锈孢子器。毛状物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即锈孢子。果实、果梗、新梢、叶柄受害,初期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产生毛状物。

防治措施

1、清除转主寄主:清除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是防治梨锈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

2、铲除越冬病菌:在3月上中旬(梨树发芽前)对桧柏等转主寄主先剪除病瘿,然后喷布4-5波美度石硫合剂。

3、药剂防治:①在3月上中旬进行,对转生寄主桧柏进行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50倍,喷药1-2次。

②对梨树施药保护: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即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进行。3、4月份勤检查,发现叶片上有橙黄色病斑时开始喷药,连续喷2-3次。有效药剂有20%三唑酮乳油2000-2500倍液、2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硫黄胶悬剂200倍液等。

如何防治菊花的白锈病?


菊花白锈病具有发展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危害程度重等特点,切花菊一旦染病几乎完全失去观赏作用和商品价值,尤其是在切花菊种植户那,有谈锈色变之称。

发病症状

首先在染病叶的叶背产生很小的变色白斑,然后隆起呈灰白色的脓包状突起,蜡粉状渐渐变为淡褐色,叶正面则为淡黄色至黄绿色的斑点,且轻微凹陷,病症严重时整叶布满病斑,造成叶片早期枯死;如果控制不当,会导致大面积发生。

生活习性及发生条件

病原菌能在5℃至35℃存活,最适合温度为12℃至24℃,高于24°C时难萌发,所以夏季较少发生;湿度高于85%非常利于该病发生和传染;该病原物对强光照比较敏感,在弱光下发生非常严重;故此,在早春时节、密闭大棚、通风不畅、阴雨连绵的环境下极易发生。

防治办法

根据病原菌的习性,秋冬季越冬前夕,将枯枝和地面杂草等清理,消灭大部分病源。种植密度不可过密,增加光照,保持通风良好。(此方法还可防治蚜虫爆发,很多花友抱怨蚜虫频繁,这也是重要原因)

发病后治疗

尤其是南方春季雨水潮湿,应做到及时发现,并将病叶等摘除。喷洒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等等杀菌药即可。

油葵锈病发生与防治方法


一、发病症状

油葵锈病是油葵的主要病害,大流行年份减产40%-80%。叶片、叶柄、茎秆、葵盘等部位染病后都可形成铁锈般的孢子堆。叶片染病,初在叶片背面出现褐色小孢是病菌的夏孢子堆,表面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后病部生出许多黑褐色的小孢,即病菌的冬孢子堆,散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发生严重的致叶片早期干枯。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寒冷地区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幼叶,形成性子器,后在病斑背面产生锈子器,器内锈孢子飞散传播,萌发后也从叶片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接近收获时,在产生夏孢子堆的地方,形成冬孢子堆,又以冬孢子越冬。该病发生与上年累积菌源数量、当年降雨量关系密切,尤其是幼苗和锈孢子出现后,降雨对其流行有重要作用。进入夏孢子阶段后,雨季来的早,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常引起该病流行。7-8月多雨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并进行药剂拌种,可用2%或6%戊唑醇拌种,以减轻发病。

2、可用80%A式多菌灵1200倍液或43%戊唑醇4000倍喷雾进行防治。

菊花两种常见锈病的防治方法


菊花有两种锈病常见,即白色锈病和黑色锈病。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症状

(1)菊花白色锈病:在叶上发生,起初在叶下表面产生小变色斑,然后隆起呈灰白色的脓疱状物,渐渐变为淡褐色。叶正面则为淡黄色的斑点,严重时整叶可全是病斑,导致早期枯死。

(2)菊花黑色锈病:起初在叶下表面出现针头大小的疱状突起,有时也会在叶上表面发生。疱状物破裂后散发出黑褐色粉状孢子。严重感病的植株非常衰弱,大量落花,一般在寒冷地方发病多。

二、病原

(1)菊花白色锈病病菌:病原为掘柄锈菌(PucciniahorianaP.Hem),属冬孢菌纲、锈菌目。冬孢子堆直径2~5毫米,黄褐色。

冬孢子长椭圆形,棍棒形以至纺锤形,黄褐色,大小为30~5211~17微米;顶部圆形或尖突,双细胞,分隔处微缢束;基部狭窄,表面平滑;顶壁厚5~13微米,柄无色至淡黄色,不脱落,长达50微米。

(2)菊花黑色锈病病菌:病原为菊柄锈菌(PucciniachrysanthemiRoze),夏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间或生于茎上,直径1~2毫米,褐色;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刺,黄褐色,大小为30~3725~32微米,壁厚2~3微米,有芽孔3个。

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也生于叶柄和茎上,直径1~2毫米,裸生,深褐色至黑色。冬孢子倒卵形至椭圆形,栗褐色,大小38~5523~32微米,有瘤,两端圆形,双胞,分隔处稍缢束,基部狭窄,平滑,顶壁厚5~7微米,柄无色或淡黄色,不脱落,长达90微米。

三、传染途径

菊花锈病病毒在病残体在病芽上越冬,翌年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

四、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从外地或国外引进菊苗时,要防止病苗带入,注意不要让病菌向当地品种侵染。

2、人工防治:摘除病叶,拔去严重病株,烧毁。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在病斑未破病裂前,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敌唑酮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用50%硫悬浮剂200~3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隔20天1次),隔6~8天1次,连喷3次。

菊花有哪些虫害发生及防治措施


菊花线虫病线虫,又称蠕虫,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是一种低等动物。虫体体形细长,两端尖,长约1毫米左右,透明。它可以通过气孔进入菊花的叶及花芽内,损伤细胞和组织,病株表现为长势弱,矮小,色泽异常等,有时在叶面可见三角形褐色坏死病斑。线虫在寄主或土壤内越冬,通过浇灌移栽等途径传播。扦插时,插条在50℃热水中处理10分钟可杀死线虫。

蚜虫棉蚜虫是菊花后期的主要害虫,并能传播病毒,一个可繁殖20代,于9~10月危害嫩叶嫩梢,雌蚜虫呈赤褐色或黑色,若蚜为黄绿色。为害后可造成枝僵叶萎。蚜虫常在木槿、花椒或夏枯草等植物寄生过冬。清除四周寄主植物;生长期用40%乐果1500~2000倍液喷杀防治。

菊天牛又称菊虎、蛀心虫。是一种小形天牛,长约611毫米,具黑色鞘翅,长有疏灰色绒毛,腹部为桔红色,前胸板中长一块红色卵圆形斑纹,触角的长度几乎与身体相等。9月后钻入茎内产卵,经孵化出幼虫可钻人茎心,逐渐下移,在根内化成蛹过冬。5至7月为害严重,可使植株失水萎蔫,死亡。在为害期清晨进行人工捕杀,或以25%DDT300倍液、40%氧化乐果800倍液喷杀,或虫穴注入并封口的方法进行防治。

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系常见地下害虫。在苗期可咬断嫩茎,7月中旬为害根部,使植株萎蔫,枯黄,严重可造成死亡。为害期用敌百虫1000~1500倍液浇注。

桧柏锈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病原】

1.梨胶锈菌寄主是柏科的桧柏,还有欧洲刺柏、翠柏、龙柏等,其中以桧柏,欧洲刺柏和龙柏最易感病。转主寄主是梨树、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木瓜、山楂等。

2.山田胶锈菌它除危害桧柏、新疆圆柏、欧洲刺柏、希腊桧,矮桧、翠柏及龙柏外,转主寄主是苹果、沙果、海棠等。

【症状】

1.梨胶锈菌桧柏染病后,起初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淡黄色斑点,后稍肿大。次年二三月间,渐次突破表皮露出单生或数个聚生的圆锥形角状物,红褐色至咖啡色,此即病菌的冬孢子角,同时该部位膨胀显著。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胀成舌状胶质块,橙黄色,干燥时收缩成胶块。

2.山田胶锈菌桧柏染病后,在小枝一侧或周围形成直径3至5厘米的瘿瘤。病部呈黄色,起初表面平坦,至春季,菌瘿中心隆起破裂,露出深褐色鸡冠状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大,呈胶质花瓣状。桧柏受害严重时,小枝枯死。

桧柏锈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发生规律】

1.梨胶锈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部组织中越冬。病菌侵入桧柏后,10至12月出现症状,呈黄色小斑。至第二年二三月间,症状才明显,冬孢子角突破寄主表皮而外露。3月下旬以后冬孢子才逐渐成熟。气温在5℃以上时,冬孢子角遇雨即胶化,冬孢子萌发黄粉状的担孢子,它不能危害桧柏,只能危害转主寄主如梨树等,而在转主寄主上形成的性孢子和锈孢子不能再危害梨树等,转而侵害桧柏的嫩叶或新梢,形成新的侵染循环。

2.山田胶锈菌在桧柏上以菌丝体在菌瘿中越冬,翌春形成褐色的冬孢子角,遇雨或空气潮湿时膨大,萌发大量淡黄褐色的担孢子,随风传到转主寄主如苹果等树上,侵染叶片、叶柄、果实及新梢,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随风飘至桧柏上,侵害桧柏枝条。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2.剪除菌源冬季剪除桧柏上的菌瘿和重病枝,集中烧毁。

3.果树喷药打断转主循环。两种锈菌的传播范围一般在2.5至5公里,对于离桧柏近的苹果树和梨园,应在苹果树发芽后到幼果期,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即在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喷药保护。可用石灰倍量式160至200倍波尔多液或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一二次,均有较好防效。

4.桧柏喷药10月中旬至11月底,桧柏喷施0.3%五氯酚钠以杀除传到桧柏上的锈孢子,如用0.3%五氯酚钠混合1度石硫合剂则效果更好。3月上中旬,在桧柏上喷施3至5度石硫合剂一二次,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可有效抑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

怎样正确防治枣叶锈病的发生


枣叶锈病是枣树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枣树叶部的主要病害。因该病遇多雨潮湿天气易大最发生,群众又叫雾病;又因被害的叶片呈现枯萎状态,又叫搭叶病。要注意及时防治这种病害发的发生。

1.发病特征:枣叶锈病只发生在叶片上。初发病时在叶子背面散生淡绿色如针尖大小的小点点,而后逐渐变为黄褐色凸起的夏抱子堆,夏抱子多分布在中主脉两侧、叶片的两头易积水处。严重时连成条状。

枣叶被害以后,变黄先落,落叶期一般在8月份。枣叶脱落以后,只剩下枣吊和未成熟的果实。因充叶片制造养分,果实发育不良,在新郑枣区仅能收点黄皮瘦枣,内黄枣区因扁核酸品种成熟期晚,晒不成红枣,造成严重减产。

枣叶锈病属担子菌纲,锈菌目,栅锈菌科,层诱菌属。夏抱子12--20x1.4--1.6微米,球形或椭圆形,黄色Y-淡黄色,表面着生短刺。冬抱子8--12x6--20微米,长椭圆形或多角形,单胞、光滑,顶端壁厚,下端稍薄,上部栗揭色,基部色较淡。

2.发病规律:据植保站观察,夏抱子侵染期有两次:第1次为6月28日至7月2日,6月30日为高峰。第2次自8月2日到采果期,8月3日、7日和15日出现3次高峰,潜育期14天左右。在落下的病叶上产生冬抱子堆,黑色稍凸起,但不破裂,不散出抱子。

目前对病菌的越冬方式、场所和周期循环等情况,尚待调查研究。每年发病时期的早晚和程度的轻重,与大气湿度和温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雨季来的早,气温高,湿度大的年份,和地势低洼、排水和通风透光不良的枣园,发生早、为害也重。反之,干旱的年份,地势高燥和通风透光好的枣园,则发病轻或不发病。

3.防治方法

(1)清园:冬季收集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病源。

(2)喷药保护: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或8月上旬,如降雨或灌水后,则应各喷一次180倍的倍蛋式波尔多液,有良好的预防效果。若天气干旱,枣园内空气湿度小(如未灌水),也可不必喷药.但为了科学用药,应进行捕捉夏抱子,观察其侵染时期和程度,再结合空气湿度,决定用药与否和喷药时间,比较可靠。

(3)改善风光条件:对于树冠过密的枣树,应进行修剪,疏除过密枝,回缩过长枝,打开层次,疏通光路。枣粮间作,不能种高秆作物。低洼地的枣园,做好排水工作。新建园时,采取宽行密株的栽植方式,缩小树冠,实行合理密植,以利通风透光。

(4)在夏抱子传播期,适当控制灌水,降低枣园内湿度。

(5)选育抗锈病的品种。要仔细挑选枣树品种,尽可能选择抗锈病的优良品种。

养花大全药用植物菊花锈病的防治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茎。初在叶片上现浅黄色小斑点,叶背对应处也生出小褪绿斑,后产生稍隆起的疱状物,疱状物破裂后,散出大量黄褐色粉状物,即病菌孢子。菊花染病后生长十分衰弱,不开花或大量落花。叶片上病斑多的,叶缘上卷。

病原PucciniachrysanthemiRoze称菊柄锈和PucciniahorianaP.Henn称堀柄锈及PhakopsoraartemisiaeHirat.称篙层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Pucciniachrysanthemi夏孢子堆褐色,多生于叶背,少数生在茎上,大小l一2mm;夏孢子黄褐色,球形至椭圆形,具刺,大小30―3725―32(m),具3个芽孔,上生突起。冬孢子堆生在叶背或叶柄和茎上,大小l一2mm,深褐色或黑色;冬孢子栗褐色,倒卵形至椭圆形,大小38―5523―32(m)。P.horiana冬孢子堆黄褐色叶背生,大小2―5mm;冬孢子黄褐色,长椭圆形至纺锤形或棍棒状,大小30一5211―17(m),分隔处稍缢缩,基部狭窄,平滑,柄浅黄或无色,柄长50m,不脱落。Phakopsoraartemisiae夏孢子堆多生在叶面表皮下,后期才开裂;侧丝棍棒形,直或弯,无色至.近无色,长38―41.5m;夏孢子浅黄色,卵形至椭圆形,具短刺,芽孔不明显。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锈菌潜伏在新芽中越冬,随菊苗传播蔓延。露地栽培的菊花在秋末多雨的条件下易发病。品种间对堀柄锈抗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1)选用桃金山、舞姬等抗病力强的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切忌连作,保持通风透光。(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l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40%杜邦新星乳油9000―10000倍。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蔷薇锈病的症状及防治


锈病可危害多种花卉,依寄主不同可分为蔷薇锈病、芍药锈病、菊花锈病、萱草锈病等。

症状

蔷薇锈病主要危害玫瑰、蔷薇、月季。植株受害后,叶正面出现小黄点,背面出现小黄斑,外围有褪色环。随病情发展,病部产生粉红色粉末,即病菌的锈孢子器,以后叶背又产生多角形的较大病斑,约3~5mm,并着生黄粉状夏孢子堆。秋末,病斑上产生棕黑色粉状冬孢子堆。嫩梢、叶柄、果实受害后病斑隆起。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蔷薇锈病由多孢锈属真菌引起:玫瑰多孢锈菌Phragmidiumrosaerugosaekasai;玫瑰短尖多孢锈菌P.mucronatum(Pers)schtecht。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冬孢子在病芽、病枝上越冬,次年产生担孢子,从气孔侵入寄主植物幼嫩部位开始感染,一般9~27℃萌发侵染率最高。温暖多雨、潮湿多雾、偏施氮肥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精细管理,合理施肥,培育抗病植株;保护地栽培时应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结合修剪及时清除病体烧毁。

2.药剂防治:早春萌芽前喷洒波美3~4度石硫合剂;展叶后可选喷25%粉锈宁1500~2000倍液、敌锈钠250~300倍液、50%代森锰锌500倍液、波美0.2~0.4度石硫合剂、75%氧化萎锈灵3000倍液等。

公园树种桧柏锈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桧柏锈病为北京市公园、绿地、苗圃中桧柏树的一种常见病害。冬天寄生为害桧柏树的嫩枝,夏天寄生为害苹果、海棠和梨等树木的叶、果实和嫩枝。

在桧柏和海棠、梨、苹果种在一起的公园、绿地中此病一般都较严重。天坛、景山等公园受害严重的桧柏小枝上病瘿成串,柏叶枯黄,小枝枯死,甚至整株死亡。

病原菌属于真菌中担子菌纲,锈菌目中的山田胶锈菌和梨胶锈菌,两种菌态相似,都是转主寄生菌。夏天苹果、海棠或梨叶片上的锈斑上产生性孢子器,6月下旬开始在叶片背面病斑上生出黄须,即锈孢子器,内含锈孢子。7~10月间锈孢子都可放出,借风传播到桧柏树嫩枝上,侵入嫩枝或叶过冬,并逐渐形成瘤状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球形,褐色,4、5月份遇雨膨胀破裂,成舌状,杏黄色,

好似柏树开花,并产生小孢子,开始侵染海棠或梨等。

防治方法如下:

不将桧柏与苹果、海棠、梨等果树种植距离太近。

于7~10月间往桧柏树枝上喷1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每半月喷一次,防止病菌侵入。

于3、4月冬孢子堆成熟时,往桧柏树枝上喷一两次1~3度的石硫合剂,加1:350倍的五氯酚钠(先将石硫合剂稀释成所需度数后,再加入已经溶解好的五氯酚钠液,搅拌后再用,不能颠倒配制,否则沉淀),或喷1:3:100石灰多量式波尔多液。

于4、5月份侵染海棠或梨的初期,往海棠、苹果、梨上喷1500~2000倍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垂柳锈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分布及危害

垂柳锈病分布于内蒙古、河北、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台湾省也有发病的报道。此病主要危害幼苗及幼树,导致生长期大量落叶,严重时引起嫩枝枯死,对幼苗、幼树生长影响很大。除垂柳外,病菌还侵染旱柳。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垂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夏孢子堆生于叶片两面,以叶背面为多,少数生于嫩枝上。初生的夏孢子堆小,单生、圆形,直径0.1~0.5mm。后期夏孢子堆大多集聚为直径1.5~2.5mm的大堆,呈桔黄色。7~8月,叶片两面布满夏孢子堆,叶片因失水卷曲或早期脱落。8月下旬叶片两面出现红褐色,微隆起的病斑,是病菌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小,圆形、大小0.1~0.5mm。严重时冬孢子堆相互连片,仍以叶背面为多。

垂柳锈病菌的转主寄主为紫堇。紫堇4月下旬至5月初发病。病害在叶、茎、果实上均有发生,同时在受害部位出现淡黄色疱疹,疱疹上生有淡褐色点状的性孢子器。相继在其附近产生疱状隆起,皮破后露出黄色、粉状的锈孢子堆。锈孢子飞散后,叶、茎、果即枯死。

病原

病原菌是拟鞘锈栅锈菌(Melampsoracoleosporioides)为转主寄生的长循环型锈菌,在紫堇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在垂柳上产生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性孢子器扁平或球形,埋生于寄主表皮下,18.6~43.5m11.4~21m。性孢子椭圆形或球形,无色,1.7~2.3m1~2m。

锈孢子堆桔黄色、裸生。锈孢子串生、球形,桔黄色,表面有疣。14.2~26.0m14.3~24.7m。

夏孢子堆生于叶片两面,以叶背为多,呈桔黄色。初生的夏孢子堆单生、圆形,直径0.1~0.5mm。后期夏孢子堆多数聚生,直径1.5~2.5mm。夏孢子多数长卵形,少数卵形、椭圆形,桔黄色,表面有刺,20.1~28m13.2~18.2m,壁厚均匀,1.7~2.3m。夏孢子堆中混生有头状侧丝,长33.8~65m,头部宽9.1~15.6m,柄粗3.6~5.7m,顶壁厚2.0~6.6m,侧壁厚1.0~2.3m。

冬孢子堆生于叶片两面,以叶背为多,散生或聚生,红褐色、圆形,直径0.1~0.5mm。冬孢子圆筒形,黄色,大小29.9~58.5m8.3~14.9m,壁厚0.9~1.3m,顶壁厚2.3~3.3m。担孢子球形,淡黄色,有一小突起,大小6.5~10.4m。

《菊花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