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景观植物樱花褐斑穿孔病症状及防治的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病原】樱花褐斑穿孔病病菌在病叶或梢部越冬,翌年产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从气孔侵入。每年6月始发,8-9月病重。大风雨多的年份病重,夏季干旱、树势弱易发病。细菌性穿孔病在枝条溃疡内及病芽内越冬,翌年气温回升,细菌借助风雨、昆虫传播,从气孔或皮孔侵入,每年4月下旬开始,6-7月病重。

【症状】危害樱花叶片,使之干枯脱落,形成穿孔。除樱花外,该病还侵染樱桃、梅、桃、李、杏等核果类观赏植物。穿孔病有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穿孔之分。真菌引起的穿孔如樱花褐斑穿孔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新梢,多从树冠下部开始,渐向上扩展。发病初期叶正面散生针尖状的紫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直径3-5毫米的病斑,褐斑边缘紫褐色,后期病斑上出现灰褐色霉点。斑缘产生分离层,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而细菌引起的穿孔病则病斑开始呈水渍状圆形病斑,周围有淡黄色晕圈,病部无霉点,而潮湿时病斑上溢出污黄分泌物,干燥时病斑脱落形成穿孔。

【防治方法】①秋季收集感病枝叶并烧毁,减少侵染来源。

②加强管理措施,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及时防旱防积水,以增强树势,提高抗性。

③展叶前后(尤其对幼苗)喷洒65%代森锌500倍液或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1:1:100-200倍波美3-5度石硫合剂等。

④对细菌性穿孔病可在展叶后喷硫酸锌石灰液(硫酸锌500克、消石灰2000克、水120千克)。

延伸阅读

桂花褐斑病的症状及防治


桂花褐斑病菌主要为害桂花叶片。受害叶片开始出现小黄斑,后渐变为黄褐色到灰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或受叶脉限制也可呈角斑状。病斑直径为2-10毫米。外围有一黄色晕圈。病部在潮湿时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桂花褐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尾孢属的木犀生尾孢菌侵染引起的。病菌的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倒棒形,以此侵染传播。

桂花褐斑病的症状及防治

桂花褐斑病菌以菌丝在病株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进行侵染,病害在4-10月均有发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感病比嫩叶严重。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一定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防治方法1、结合修剪,仔细摘除植株病叶,清除地下病落叶,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

2、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土壤积水。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2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嗪氨灵5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

景观树种樱花的养殖穿孔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为樱花、碧桃、梅、李等树木常见的一种叶部病害,也为害新梢。严重时满叶穿孔,造成大量落叶,枝条枯死,影响生长、开花和观赏。在我国分布较广,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均有发生。

造成穿孔一般由真菌或细菌引起。真菌感病后叶片两面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直径1~4毫米,边缘清晰,并略带环纹,外围有时呈紫褐色。

后期病斑中部两面生有灰褐色霉状物,病斑中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感染细菌的病叶初为水渍状小斑,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点,紫色或黑褐色,直径2毫米左右,以后病斑干枯,边缘发

生一圈裂纹,中部易脱落,形成穿孔,穿孔多时叶即脱落。

病菌多在病枝病叶上过冬,其发育最适温度为24~28℃。借风雨等传播,5~6月温暖多雨的条件有利于侵染发病,树势衰弱,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时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如下:

加强施肥,改良土壤,合理修剪,并注意剪掉病梢,注意排水和通风透光,及时清理病叶烧毁,减少病源,创造不利于发病的条件。

樱花、碧桃、桃、李等勿种在一起,勿成片种植过密,防止病害大量发生。

于萌芽前喷3~5波美度的石灰硫磺合剂。

放叶后可喷700~1000倍的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0

倍的65%代森锌可湿怀粉剂。

红叶李褐斑穿孔病防治


红叶李褐斑穿孔病是危害红叶李的主要病害之一,导致红叶李叶片上出现密集的孔洞,引起病叶大量脱落,严重影响红叶李正常生长。红叶李褐斑穿孔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成长的叶片和嫩枝。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红叶李病叶初期出现针头大小的紫褐色小点,扩大后成圆形斑,直径约14毫米,边缘紫色至红紫色,中间褐色并略带轮纹。病斑上长有绒状小点。后期病斑脱落,成穿孔斑。

发病规律:

红叶李褐斑穿孔病病菌在枝梢和落叶中越冬,在栽种密集、通风不良、树枝衰弱的条件下容易发病,且发病病严重。

病原:

其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的核果尾孢菌。

防治对策

1、秋、冬季节及早清除落叶,将其集中烧毁;生长季节要及时浇水;

2、经常修剪去内膛枝、病虫枝、瘦弱枝、枯死枝,确保树冠通透良好;

3、春季萌发前,用23波美度的石硫剂进行树体消毒;

4、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植株,每半月一次,连续34次,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碧桃褐斑穿孔病的防治措施


碧桃褐斑穿孔病主要危害碧桃的叶片,也能危害新梢。常造成叶片上出现不同大小近似圆形的或不规则的孔洞,影响美观,也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严重时叶片脱落。同时,该病也危害桃树、樱花、梅、李、杏等。

症状

病株叶片首先出现红褐色小斑,随后逐渐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直径为1-4cm、呈褐色的病斑;边缘清晰,有时呈紫色或红褐色,略带环纹;后期病斑两面出现灰褐色霉状物(以叶正面为多),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中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病害严重时,全叶布面穿孔,引起落叶。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该病病原菌为是核果穿孔尾孢菌CercosporacircumscissaSacc.,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落叶上越冬,也可在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在气温升高和降雨时,形成分生孢子,并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新梢和果实。该病的发生与气候、栽植密度等有关,一般多雨的年份或霉雨季节期间,发病较重;栽培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或夏季灌水过多,也是促使该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碧桃园要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宜多用农家肥。注意排水,防止土壤表面积水。对粘重土壤要进行改良。适时修剪整形,剪除病枝,清除病落叶并集中烧毁。适当密植,使其通风、透光。

2、化学防治。碧桃发芽前,可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发病期可喷洒等量式波尔多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65%代森锌600-800倍液。每隔7-10天1次,共喷2-3次。

郁金香褐斑病的症状及防治


症状

受郁金香褐斑病侵染的叶芽发育不良,呈畸型卷曲状,嫩芽受害后长起来的叶即变卷曲。如环境潮湿,病组织上会产生大量灰霉状分生孢子,殃及邻近健株而使叶片感病,因此鳞茎的生长受到极大影响。

花受害后,开始出现白色或浅黄褐色病斑,随即迅速扩大而枯落,或变为褐色而干枯。花梗上也会出现环带状,上面有时发生分生孢子层。该病发生的每个阶段都极易感染花朵。病鳞茎外壳上生有菌核,或者在外鳞片上出现圆形、椭圆形凹斑,中心灰黄色,边沿褐色,里边包含有一个至数个菌核。病原:郁金香葡萄孢[BotrytistulipaeLind.]属半知菌亚门,常见于郁金香栽培地区,雨季更加严重。它地分生孢子梗上生无色或灰色的分生孢子,菌核黑色,直径1~2毫米,表面平坦,圆或椭圆形。更多绿色尽在

传染途径

菌丝和菌核残留在腐烂的鳞茎和土壤中越冬。病鳞茎种植后,受害枯死幼芽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是地上部病害的侵染来源。

发病条件

病菌在5℃和湿度达90%~100%时即能产生分生孢子。春季低温、雨天多湿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栽种前去除病鳞茎,并实行轮栽。

2、一旦发现有呈该病症状的芽或花苞,立即除去,以控制病害发展。

3、栽种前将鳞茎放2%福尔马林液中浸泡30分种,晾干栽种,以减少残留病菌。

4、生长期可喷洒50%扑海因1000倍液或50%速克灵2000倍液或50%多霉灵1000倍液。

一品红褐斑病症状及防治


一品红褐斑病在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河北等地都有分布,主要危害一品红叶片,造成叶片早落,枝条光秃,降低观赏价值。

症状感病叶片常在叶脉间的叶肉组织或者叶缘开始发病,病斑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不规则形至长条形,黄褐至黑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长出黑色霉状物,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坏死的病斑卷曲变脆。

发病规律病原为尾孢菌,属真菌。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落叶上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等传播,自气孔侵入。生长季节多次进行再侵染。在北京地区4~8月较常见。一般老叶比嫩叶受害较重。冬季移入室内的盆栽植株,冬季可继续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花圃管理。注意排水,合理剪截,枝条不要过密,增施有机肥。

(2)经常检查,及时扫除落叶,尤其是秋后,将其集中深埋。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25%络氨铜水剂、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1:100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每10天喷1次,共喷2~3次。

梅树梅假尾孢褐斑穿孔病的防治方法


梅树梅假尾孢褐斑穿孔病为梅树常见病害之一,对梅树的危害较大,现将梅树梅假尾孢褐斑穿孔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

梅假尾孢褐斑穿孔病主要发生在梅花的叶片上。病害的初期症状与炭疽病相类似,但褐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很少发生于叶缘之外,病斑通常亦较小,直径一般仅为0.53毫米,且多为近圆形,其上偶尔形成灰褐色的霉状物,而非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点。圆形的穿孔边缘多较整齐,罹病叶片极易脱落。

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在病枝、落叶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4月中、下旬先在树冠中、下部叶片上出现症状,5月上旬病斑扩大为圆形斑,不久出现穿孔现象。5月中、下旬大量病叶早落。夏秋季节此病继续为害,且严重为害新梢,常引起枯梢。

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梅树抵抗病害的能力。

1.科学施用肥水,增施磷、钾肥,适施氮肥,多施有机肥,并做到合理用水,即多雨时加强排水,干旱时要及时淋透水。

2.剪除过分隐蔽的枝叶,以增加每树的通风透光;春末夏初及时除草,以降低园内的湿度。

(2)减少病源:冬季彻底剪除病残枝梢,清理地面的残枝落叶,并集中烧毁,再喷1次波美11.5度石硫合剂,以杀死越冬的病原。生长季节要及早剪除病枝叶,经常清除落叶、落果,以减少再侵染病源。

马蹄莲褐斑病的症状及防治


马蹄莲褐斑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危害马蹄莲、红花马蹄莲、银星马蹄莲、黄花马蹄莲等,发病严重时,可致叶片提前枯萎,降低观赏价值,为马蹄莲常见病害。

症状

叶片被侵染后,产生淡褐色至黄褐色、椭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后期病斑中央生许多黑色小霉点,有时破裂。

发病规律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为真菌,交链孢。病菌在病叶残体中越冬。夏季荫棚内温度高湿度大时,利于病害蔓延,以7-10月发病最重,入秋后逐渐停止发病。温室内通风不良,养护条件差时,可周年发病。

防治方法

(1)强化园艺技术管理。马蹄莲喜温暖、喜肥水,喜光照;稍耐寒,耐半荫,忌干旱。生长适温为15-25℃,可耐4℃低温。生长期肥水要充足,施肥时肥水不要流入叶柄,以防烂叶,如不慎流入要用清水冲洗。夏季炎热植株休眠应控制浇水。秋季分球或播种繁殖。

(2)保持花圃清洁卫生。发现枯叶、病叶及时摘除集中深埋,不要随地丢弃。

(3)发病初期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30%绿得保胶悬剂300-500倍液等,每15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景观植物银杏枯叶病的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分布】此病在广西、浙江、江苏、山东等银杏集中产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老产区较新产区发病严重。

【症状】发病初期常见叶片先端变黄,6月间黄色部位逐渐变褐枯死,并由局部扩展到整个叶缘,呈褐色至红褐色的叶缘病斑。其后,病斑逐渐向叶片基部蔓延,直至整个叶片变成褐色或灰褐色,枯焦脱落为止。78月病斑与健康组织的交界明显,病斑边缘呈波纹状,颜色较深,其外缘部分还可见较窄或较宽的鲜黄色线带。9月起,病斑明显增大,扩散边缘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病健组织的界限也渐不明显。此外9~10月份在苗木或大树基部萌条的叶片在不定部位上产生若干不规则的褪色斑点,中心褐色,这些斑点虽木明显扩大,但常与延伸的叶缘斑相连合。

【病原】银杏叶枯病病原菌比较复杂。据研究,至少有3种病原菌已确定,即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围小丛壳Glomereltacingulate(Stonem)Spauld.etSchrenk和银杏盘多毛孢PestalotiaginkgoHori。此外在病斑上可见交链孢

霉、炭疽苗、多毛孢菌、尾孢菌等多种真菌的予实体。

【发生规律】观察证明,大树较苗木抗病,雌株随结实量的增加发病率明显提高。另外根部积水造成根系腐烂或树势衰弱也能导致发病早而严重.一般说施基肥的较施追肥的感病轻;冬季施肥的较春季施肥的发病率低。银杏与大豆间作发病较轻,与松树间作发病严重,距水杉树近的发病严重,反之,则轻。其原因可能是此病病原菌与间作树种的病原菌相同有关(如水杉赤枯病)。

【防治方法】①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如争取冬季施肥,避免积水,杜绝与松树、水杉间作,提高苗木栽植质量,缩短缓苗时间,以增强苗木的抗病性。另外,控制雌株过量结果,以防止此病在银杏大树上的蔓延发生。

②化学防治,发病前喷施托布津等广谱性杀菌剂。或6月上旬起喷施4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或90%疫霜灵1000倍液,每隔20d喷一次,共喷6次,可有效的防止此病发生。

桃霉斑穿孔病防治


桃霉斑穿孔病分布于各桃产区。又名桃褐色穿孔病,危害桃树叶片、枝梢、花芽和果实。

【桃霉斑穿孔病症状】

桃霉斑穿孔病为害叶片初期症状

桃霉斑穿孔病分布于各桃产区。主要为害叶片和花果,叶片染病,病斑初为圆形,紫色或紫红色,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后变为褐色。湿度大时,在叶背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子实体,有的延至脱落后产生,病叶脱落后才在叶上残存穿孔。花、果实染病,病斑小而圆,紫色,凸起后变粗糙,花梗染病,未开花即干枯脱落。枝干染病,新梢发病时以芽为中心形成长椭圆形病斑,边缘紫褐色,并发生裂纹和流胶。较老的枝条上形成瘤状物,瘤为球状,约占枝条四周面积1/43/4。

【病原与发生规律】

Clasterosporiumcarpophilum称嗜果刀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被害叶、枝梢或芽内越冬,翌年,越冬病菌产生的分生袍子,借风雨传播,先从幼叶上侵入,产出新的孢子后,再侵入枝梢或果实,4月中下旬即见枝梢发病。低温多雨利其发病。叶片在5、6月发病,随着下雨量增多,病害在树冠内扩大蔓延。病菌对枝条的侵染,至少要连续24小时的潮湿才能侵染成功。在一年当中,雨水多的时候就是病害出现高峰期。土壤缺肥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桃园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

2、对地下水位高或土壤豁重的桃园,要改良土壤,及时排水,合理整形修剪,及时剪除病枝,彻底清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

3、于早春喷洒下列药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异菌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l:1:100160倍式波尔多液;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400500倍液。

水仙大褐斑病的病理症状和防治方法


名称:水仙大褐斑病

症状:发病初期病斑出现于叶子尖端,呈褐色,与健康部分分界明显。以后叶子的边缘和中部也会出现病斑,花梗也可被浸染。病斑初为褐色斑,扩展后成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单个病斑大水可达1厘米4.5厘米。病斑全并呈细长条斑,上下端迅速黄化。病斑在边缘发生时,叶片生长停滞并变成扭曲状。中国水仙上的病斑明显地加厚,周围组织黄化。喇叭水仙的病斑褐色,周围不黄化。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水仙大褐斑菌(Stagonosporacurtisii)。病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鳞茎表皮的上端或枯死的叶片上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病菌也可在其他寄主如孤挺花、文殊兰上越夏。南方地区4-5月间雨水多,发病较重。栽植过密、排水不良,连作都会加重发病。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多花水仙病重,青水仙、喇叭水仙感病轻。

防治办法:1、剪除病叶,拔除病株,减少浸染源。2、避免连作或在水仙种植地附近种孤挺花、文殊兰、百子莲等植物。3、鳞茎收获时避免产生伤口,种植前剥去膜质鳞片,将鳞茎浸入1%甲醛溶液浸泡0.5-1.0小时,或50%多菌灵500液12小时,或0.1%升汞溶液0.5-1.0小时,减少初次浸染。4、发病期可用1%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70%托布津1000倍液喷施。

园林植物新几内亚凤仙花褐斑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新几内亚凤仙花、凤仙花的叶片,使叶片病斑连片,以致变褐枯黄脱落,严重的植株死亡。

症状受害叶片上,初生浅黄褐色小点,稀疏或稠密,后扩展为圆形为近圆形病斑,一般直径2~10mm,有的可达16mm,后期中央变为淡褐色,边缘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密生橄榄色霉状物,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原为真菌,凤仙花灰星尾孢霉。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散传播。高温多雨的季节,易于发病。温室内常年可发病。果实可能带菌,成为一个初侵染源。

防治方法

(1)秋霜后彻底清除花圃内的植株及其残体,运出花圃外集中深埋或高温沤肥。

(2)播种前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0.2%~0.3%的敌克松、代森锌或福美双拌料,或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福尔马林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浸种10~20分钟均可。

(3)药剂防治。发病前喷洒1~2次1:1:200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后选喷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等。

《景观植物樱花褐斑穿孔病症状及防治的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