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妈妈有办法知识树。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葡萄树常见病害褐斑病的防治办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症状:葡萄褐斑病仅为害叶片,症状有两种:其一为大褐斑病。初期在叶片表面产生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常融成不规则形的大斑,直径可达2厘米以上。病斑中部呈黑褐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分界明显。病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病叶干枯破裂而早期脱落,严重影响树势和翌年的产量。其二为小褐斑病。病斑较小,直径2-3毫米,大小较一致,呈深褐色,中部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一层明显的褐色霉状物。

病原及发生规律:大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拟尾孢属真菌引起,小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引起。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翌年初夏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达叶面后由气孔侵入,引起初侵染。发病常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菌侵入寄主后,经过一定时期,可以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病重,肥力不足、管理差的果园发病也较重。褐斑病近年来在四川和重庆市葡萄园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秋后结合清园彻底清除果园落叶、残枝,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施肥料,合理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3.发病初期,结合防治其他葡萄病害,喷洒200倍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60%代森锌500-600倍液,600倍科博、喷克等药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由于褐斑病一般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蔓延,因此第一、二次喷药要着重保护植株的下部叶片。

4.当发现有褐斑病发生时,可喷布3000-4000倍烯唑醇、600倍多菌灵或1000倍甲基托布津等治疗剂进行及时治疗。

延伸阅读

山药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枯叶病,是山药的重要病害之一。

分布为害本病在浙江、河南、吉林等山药产地发生普遍而严重。

症状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发病初期,叶面病斑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不断扩大,并受叶脉所限,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mm,黄色,边缘不清晰。后期,病斑周缘褐色并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有时形成暗褐色边缘。在叶面长出为数众多的白色小点是分生孢子盘上大聚集的分生孢子。严重发生时,病斑汇合,叶片穿孔脱落。

病原CylindrosporiumdioscoreaeMiyabeatIto.厲半知菌亚门,腔抱纲,黑盘孢目,柱孢霉属真菌。分生孢子盘生于叶的两面,聚生或散生,初埋生,直径144~180m。分生孢子梗长圆柱形,无色单胞,不分枝,正直或微弯,大小为17~29m3~3.5m。分生孢子呈针形,无色透明,两端较圆或一端较尖,正直或微弯,2~3个隔膜,大小为28~67m2~3m。

侵染循环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座附着在被害部越冬。病原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遇适宜温湿条件,经1~2天孢子即可萌发,进行再次侵染。一般于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潮湿、多雨季节有利发病。

防治

1.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2.淸洁田园,扫除枯枝残叶,减少越冬菌源。

3.从6月初开始,喷洒1:1:200~300波尔多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喷2~3次。发病严重时,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用量为6000g/hm2,兑水稀释喷雾。

桂花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桂花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褐斑病。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桂花褐斑病的知识。

一、桂花褐斑病引起原因

褐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危害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发展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为2-10mm,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这就是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但不会扩长到叶脉。此病菌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3月开始生长、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抵抗此病的能力强。

二、发病症状

危害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后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为2-10毫米,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扩展常受叶脉限制,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

三、病原

病原为真菌,木犀生尾孢。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尾孢属。病菌的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上,病菌的子座褐色、近圆形,分生孢子梗成束着生其上,橄榄褐色,无分枝,少有隔膜;分生孢子倒棒形,近无色至淡榄褐色,直或微弯曲,大小15~582.8~3.7微米。以此侵染传播。

四、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团在病叶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进行侵染,北方室外养护春末至中秋间发病最为严重。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一定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五、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病株残体、病叶并及时销毁,引入的苗木应剪除病叶,清除地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连续二年,必有效果。重病区苗木出圃时,可喷施高锰酸钾1000倍液,药剂防治参照桂花叶枯病。

2.加强水肥管理,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莳养环境要通风透光,发病期不宜喷淋,避免雨淋。切忌土壤积水。.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土壤积水,注意通风透光。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及时防治介壳虫、蚜虫等刺吸式害虫。

4.秋末入室前喷两次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如有发生,可用90%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进行防治。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2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嗪氨灵5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

桑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病斑在叶片的正、反两面均可发生。病斑中部散布白色或淡红色粉质块,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及其产生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常略作环状排列,同一病斑的正、反两面都可产生。叶上的多个病斑可相互融合成大的病斑。雨水多时,病斑吸水膨胀,导致腐败穿孔或烂叶;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病斑中部往往开裂。此病有时也可在叶柄上发生。病害发生严重时,偶尔也会侵害生长不良的新梢。

病原SeptogloeummoriBri.etCav.系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粘隔孢属真菌。分生孢子盘直径60~150m,开始形成于寄主表皮下面,后来突破表皮而外露。分生孢子梗丛生于分生孢子盘的表面。圆筒形,无色,单胞,大小为5~15m2.5~3m,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棒状,两端圆而稍细,有3~5个隔膜,无色,大小为30~50m3~4m。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靠落叶上的分生孢子盘越冬,第2年春季当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盘上重新产生分生孢子,被风、雨、昆虫等传播到新生桑叶上引起初侵染。此外,病菌也可以菌丝体在被害的梢部病斑中越冬,而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

发病条件早春多雨,桑园湿度大,有利于越冬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入,同时对桑树生长不利,降低其抗病力。水土流失和缺肥会加重褐斑病的发生和为害。桑树不同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差异显著。

防治

1.摘除病叶,以减少菌源:发病期间,随时摘除病叶,以减少传染源;每年下霜前将病、健叶一并摘去,贮藏起来作为牲畜饲料,以减少越冬菌源。

2.剪除病梢,以减少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整枝修剪,将有病斑的枝梢及瘦弱枝条剪掉烧毁,以清除枝梢中的越冬病菌,减少次年的初侵染源。

3.桑园冬耕,合理施肥。

4.选种抗病品种。

5.药剂防治:发病初用50%苯骈咪唑44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水仙大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大褐斑病是水仙上一种严重的病害,使植株叶片提早枯死,影响鳞茎产及品质,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都有分布。

症状受害叶片初在叶尖及叶片上产生近椭圆形黄褐色水渍状斑点,后形成不规则的红褐色条斑,病斑周围失绿,病叶自叶尖渐向下枯焦,甚至全株枯萎。此外,病客亦可侵害花梗和鳞茎,在花梗上形成褐色病斑,受茗鳞茎表现为颈腐和溃疡。

病原Stagonosporacurtisii(Berk)Sacc.属真菌的平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多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黄褐色,壁薄,有孔口,孔口直径20~40m,分生孢子器直径117-209m。分生孢子有0~3个分隔,多数为3隔,椭圆形至圆筒形,大小为14.8~25m5.2~8.0m,无色,分隔处有缢缩或无缢缩;单胞分生孢子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3.0~6.6m2.5~3.0m。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在鳞茎病部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叶上越夏和越冬。

发病条件温暖、潮湿、阴雨天气有利于发病;栽培过密、施肥过软和连作的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深沟高畦,注意排水,增施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性,在鳞茎收获后清除病残体。

2.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克菌丹500倍液。

葡萄褐斑病


症状褐斑病有两种:褐斑病和小褐斑病。褐斑病是由半知菌葡萄假尾孢菌侵染引起,主要危害叶片,侵染点发病初期呈淡褐色、不规则的角状斑点,病斑逐渐扩展,直径可达1厘米,病斑由淡褐变褐,进而变赤褐色,周缘黄绿色,严重时数斑连结成大斑,边缘清晰,叶背面周边模糊,后期病部枯死,多雨或湿度大时发生灰褐色霉状物。有些品种病斑带有不明显的轮纹。小褐斑病由半知菌束梗尾孢菌寄生引起,侵染点发病出现黄绿色小圆斑点并逐渐扩展为2~3毫米的圆形病斑。病斑部逐渐枯死变褐进而茶褐色,后期叶背面病斑生出黑色霉层。 发病规律褐斑病病菌分生孢子寿命长,可在枝蔓表面附着越冬,借风雨传播,在高湿条件下萌发,从叶背面气孔侵入,潜育期约20天。小褐斑病的发生与褐斑病相似。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减少病源。 ②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 ③喷药防治。发病严重的地区结合其他病害防治,6月份可喷1次等量式200倍波尔多液,7~9月间可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交替使用,酌情每10~15天喷1次药。65%的代森锰锌在某些葡萄果实上有药害,北方更明显,使用浓度应在1000~1200倍。 ④合理施肥,科学整枝。增施多元素复合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科学留枝,及时摘心整枝,促使通风透光。

莴笋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莴笋地上茎可供食用,茎皮白绿色,茎肉质脆嫩,幼嫩茎翠绿,成熟后转变白绿色。茎、叶中含莴苣素,味苦,有镇痛的作用,莴笋的适应性强,可春秋两季或越冬栽培,以春季栽培为主,夏季收获。现将莴笋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特点

莴苣、莴笋褐斑病的发病特点:该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多雨潮湿天气有利于病菌发育,偏施氮肥生长过旺的植株抗性弱易发病。

危害症状

莴苣、莴笋褐斑病的为害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一种是受害叶开始出现水渍状,后逐渐扩大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褐色至暗灰色。另一种是出现深褐色病斑,边缘周围具水渍状晕圈。潮湿时斑面上生暗灰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互相融合,致叶片变褐干枯。

防治方法

一、结合采摘叶片,收集病残体携出田外烧毁。

二、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中耕,增加土壤通透性,避免偏施氮肥,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抵抗力。

三、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D-菌霉素1号,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0至15天1次,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补血草褐斑病病害防治


分布与危害危害补血草。症状叶、茎及花茎的侧叶上发病。叶上病斑初生水浸状不鲜明的淡黄色斑点,病斑周边黄褐色,内部灰褐色,后呈茶褐色。老病斑周边呈紫红色。病斑直径约2-5毫米。茎部病斑与此相似。

病原为尾孢菌CercosporainsulanaSacc,分生孢子梗淡褐色,束生。分生孢子无色,鞭形,具3-7个隔膜。大小30-983.4-4微米。本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7-30℃,37℃以上或5℃以下停止发育,致死温度为45℃,10分钟,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6-31℃,最适相对湿度98%-100%,以水滴状最好。

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块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气候条件适宜时,在菌丝块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从叶片气孔部位侵入为害。潜育期9-10天,继在病部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再次侵染。旬平均气温19-25℃之间,平均最低温度在13℃以上。

防治方法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国光英纳(50%多锰锌可湿粉)500倍液或国光必鲜(25%咪鲜胺乳油)500-600倍液或国光丙环唑1500倍液叶面喷雾,一般连用2-3次,间隔7-10天。

发财树常见病害防治办法


发财树叶枯病

症状:初期产生黑褐色,内部产生灰色或深褐色像日灼症状的病斑,时间长的病斑上可看到黑色粉末。

防治方法:

(1)发现病叶及时摘除,并销毁。

(2)加强养护管理,适时浇水、施肥,每个生长季节可追肥2至3次叶面肥,如0.5%磷酸二氢钾或双效微肥200倍液。

(3)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发财树根(茎)腐病

症状:茎基到根部变黑褐色,腐烂,嫩叶失去生机而枯萎。

防治方法:

(1)及时通风,保持栽培环境的干爽。

(2)注重栽培基质、花盆的消毒。

(3)移植后去掉根顶部扭伤及腐烂组织,然后再用速克灵喷洒伤口,晾干后栽植。

(4)发病初期,地上部分每隔10天喷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地下部分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至600倍液浇灌2至3次。5.若腐霉菌活跃,可用普力克、土菌灵、疫霜灵等喷施。

扁豆淡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扁豆淡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颜色较褐斑病浅,中央灰褐色,边缘暗灰褐至浅黑褐色,微具轮纹,后期上生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形态特征

AscochytapisiLibert.称豌豆壳二孢,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二孢属真菌。病菌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球形或扁球形,大小100~180)(100~120)m,器壁膜质,孔口圆形,成熟时释放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近圆形,双胞,无色,大小(10~14)(3~5)m,每个细胞里具1个油点。

侵染循环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或随同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播种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即染病,子叶或幼茎上出现病痕和分生孢子器,产出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潜育期6~8天。田间15~20℃及多雨潮湿易发病。

发病因素

(1)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低温、高湿、多雨、日照不足易发病。

(5)早春多雨或霉雨来早、气候温暖空气湿度大;秋季多雨、多雾、重露或寒流来早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晒土,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育苗的营养土要选用无菌土,用前晒三周以上。

(3)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4)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5)育苗移栽,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6)适时早播,早移栽、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移栽时汰除病、弱苗。

(7)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8)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9)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残体。

(10)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11)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12)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起,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

(13)及时摘除茎部最低处2~3片叶子,清除病株、老叶,集中烧毁,病穴施药。

二、物理防治:

把种子在冷水中浸4~5小时后,置入50℃恒温水中浸5分钟,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播种。

三、化学防治:

(1)设施灭菌:对旧架杆,应在插架前用50%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喷淋灭菌

(2)种子灭菌: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30分钟,然后冲净晾干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粉剂或0.2%的50%四氯苯醌、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3)发病时喷施: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黄皮树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

黄柏PhellodendronamurenseRupr.和黄皮树PhellodendronSchneid.同为芸香科落叶乔木,别名黄檗、黄菠罗、川黄柏,以干树皮入药,具清热解毒、泻火燥湿之功效,前者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后者主产于四川和贵州省。褐斑病是黄柏和黄皮树生产上的常见病害,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面上病斑多角形或不规则长条形。边缘明显,黄褐色至褐色,中央灰褐色至暗褐色,直径2-4mm,病斑上生灰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CercosporaphellodendricolaF.x.ChaoetP.K.Chi称黄蘖生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实体叶两面生,主要叶面生。子座黄褐色至褐色,扁球形,较大,直径38-73m;分生孢子梗榄褐色,短,5-30根簇生,隔膜0-1个,先端屈曲,色淡,一个膝状节,合轴产孢,l0-204-6(m),孢痕明显,圆锥截形;分生孢子近无色至淡榄色,鞭形至倒棒形,3-6个隔膜,3个隔膜的占绝大多数,基部近截形,先端较钝,大小为28-632.5-2.6(m)。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叶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东北、华北、西北于7-9月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冬前对园内枯枝落叶进行烧毁,减少翌年初侵染源。

(2)药剂防治

1-3年生树苗须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1:160倍式波尔多液。

大樱桃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近几年大樱桃产区不少园片发生严重的褐斑病,叶片产生褐斑、变黄,并很快脱落,对樱桃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这就是褐斑病的危害,所以一定要做好该病的防治。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该病菌在被害叶片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借风雨或水滴传播,侵染叶片。七八月份发病最重,甚者可造成早期落叶,还常导致在8-9月份出现二次开花现象。

一般发病的轻重与树势、降水量和管理水平等均有关系,树势弱、降水多、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以及用药不及时或不对路,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

1.打好前期基础。增施磷、钾肥、有机肥,以增强树势。现可用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如萌芽初期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花后喷代森锰锌等保护剂的基础上,中晚熟品种采前15-20天与果实全部采完后,要喷有内吸作用的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2.发病期喷好治疗药。七八月份发现病斑渐多或趋重时,最好喷对病菌具有铲除作用的药剂,如戊唑醇或世高等。若有苹果小卷蛾、舞毒蛾、害螨等为害,可加喷乐斯本、灭幼脲和阿维菌素。

3.喷好未病预防药。果实收获后7-10天,每10-14天喷一次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液防治褐斑病,现仍可用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褐斑病,每7-10天喷洒一次,应用3次最好。

珍珠梅褐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珍珠梅是一种灌木类、落叶阔叶灌木类植物,性喜阳光并具有很强的耐阴性,耐寒、耐湿又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一般土壤中即能正常生长,而在湿润肥沃的土壤中长势更强。生长较快,萌蘖力强,耐修剪。以茎、枝条和果穗入药。具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效。分布在东北、华北、内蒙古及陕西等地。

珍珠梅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褐斑病的危害,要注意采取措施及时进行防治。

珍珠梅褐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面上散生褐色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色深,与健组织分界明显,后期在叶片背面着生暗褐色至黑褐色稀疏的小霉点,即病原菌子实体。

珍珠梅褐斑病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受害叶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邻近植株上,一般在树势衰弱或通风不良时易发病。

珍珠梅褐斑病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提高抗病力。

(2)秋末初冬收集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翌年菌源。

(3)79月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苯菌灵乳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葡萄树常见病害褐斑病的防治办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妈妈有办法知识树”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