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水仙大褐斑病的防治办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分布为害大褐斑病是水仙上一种严重的病害,使植株叶片提早枯死,影响鳞茎产及品质,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都有分布。

症状受害叶片初在叶尖及叶片上产生近椭圆形黄褐色水渍状斑点,后形成不规则的红褐色条斑,病斑周围失绿,病叶自叶尖渐向下枯焦,甚至全株枯萎。此外,病客亦可侵害花梗和鳞茎,在花梗上形成褐色病斑,受茗鳞茎表现为颈腐和溃疡。

病原Stagonosporacurtisii(Berk)Sacc.属真菌的平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多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黄褐色,壁薄,有孔口,孔口直径20~40m,分生孢子器直径117-209m。分生孢子有0~3个分隔,多数为3隔,椭圆形至圆筒形,大小为14.8~25m5.2~8.0m,无色,分隔处有缢缩或无缢缩;单胞分生孢子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3.0~6.6m2.5~3.0m。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在鳞茎病部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叶上越夏和越冬。

发病条件温暖、潮湿、阴雨天气有利于发病;栽培过密、施肥过软和连作的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深沟高畦,注意排水,增施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性,在鳞茎收获后清除病残体。

2.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克菌丹500倍液。

延伸阅读

山药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枯叶病,是山药的重要病害之一。

分布为害本病在浙江、河南、吉林等山药产地发生普遍而严重。

症状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发病初期,叶面病斑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不断扩大,并受叶脉所限,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mm,黄色,边缘不清晰。后期,病斑周缘褐色并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有时形成暗褐色边缘。在叶面长出为数众多的白色小点是分生孢子盘上大聚集的分生孢子。严重发生时,病斑汇合,叶片穿孔脱落。

病原CylindrosporiumdioscoreaeMiyabeatIto.厲半知菌亚门,腔抱纲,黑盘孢目,柱孢霉属真菌。分生孢子盘生于叶的两面,聚生或散生,初埋生,直径144~180m。分生孢子梗长圆柱形,无色单胞,不分枝,正直或微弯,大小为17~29m3~3.5m。分生孢子呈针形,无色透明,两端较圆或一端较尖,正直或微弯,2~3个隔膜,大小为28~67m2~3m。

侵染循环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座附着在被害部越冬。病原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遇适宜温湿条件,经1~2天孢子即可萌发,进行再次侵染。一般于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潮湿、多雨季节有利发病。

防治

1.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2.淸洁田园,扫除枯枝残叶,减少越冬菌源。

3.从6月初开始,喷洒1:1:200~300波尔多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喷2~3次。发病严重时,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用量为6000g/hm2,兑水稀释喷雾。

桂花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桂花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褐斑病。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桂花褐斑病的知识。

一、桂花褐斑病引起原因

褐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危害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发展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为2-10mm,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这就是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但不会扩长到叶脉。此病菌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3月开始生长、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抵抗此病的能力强。

二、发病症状

危害叶片,初期为黄色小斑,后为近圆形或不规则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直径为2-10毫米,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叶片正面散生许多黑色霉状小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扩展常受叶脉限制,连接成大斑后,导致叶片枯死。

三、病原

病原为真菌,木犀生尾孢。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尾孢属。病菌的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上,病菌的子座褐色、近圆形,分生孢子梗成束着生其上,橄榄褐色,无分枝,少有隔膜;分生孢子倒棒形,近无色至淡榄褐色,直或微弯曲,大小15~582.8~3.7微米。以此侵染传播。

四、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团在病叶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浇水等方式传播,进行侵染,北方室外养护春末至中秋间发病最为严重。4-10月为发病期.10月以后病情减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老叶发病较重。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一定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五、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病株残体、病叶并及时销毁,引入的苗木应剪除病叶,清除地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连续二年,必有效果。重病区苗木出圃时,可喷施高锰酸钾1000倍液,药剂防治参照桂花叶枯病。

2.加强水肥管理,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莳养环境要通风透光,发病期不宜喷淋,避免雨淋。切忌土壤积水。.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土壤积水,注意通风透光。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及时防治介壳虫、蚜虫等刺吸式害虫。

4.秋末入室前喷两次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如有发生,可用90%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进行防治。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2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嗪氨灵5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

桑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病斑在叶片的正、反两面均可发生。病斑中部散布白色或淡红色粉质块,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及其产生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常略作环状排列,同一病斑的正、反两面都可产生。叶上的多个病斑可相互融合成大的病斑。雨水多时,病斑吸水膨胀,导致腐败穿孔或烂叶;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病斑中部往往开裂。此病有时也可在叶柄上发生。病害发生严重时,偶尔也会侵害生长不良的新梢。

病原SeptogloeummoriBri.etCav.系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粘隔孢属真菌。分生孢子盘直径60~150m,开始形成于寄主表皮下面,后来突破表皮而外露。分生孢子梗丛生于分生孢子盘的表面。圆筒形,无色,单胞,大小为5~15m2.5~3m,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棒状,两端圆而稍细,有3~5个隔膜,无色,大小为30~50m3~4m。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靠落叶上的分生孢子盘越冬,第2年春季当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盘上重新产生分生孢子,被风、雨、昆虫等传播到新生桑叶上引起初侵染。此外,病菌也可以菌丝体在被害的梢部病斑中越冬,而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

发病条件早春多雨,桑园湿度大,有利于越冬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入,同时对桑树生长不利,降低其抗病力。水土流失和缺肥会加重褐斑病的发生和为害。桑树不同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差异显著。

防治

1.摘除病叶,以减少菌源:发病期间,随时摘除病叶,以减少传染源;每年下霜前将病、健叶一并摘去,贮藏起来作为牲畜饲料,以减少越冬菌源。

2.剪除病梢,以减少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整枝修剪,将有病斑的枝梢及瘦弱枝条剪掉烧毁,以清除枝梢中的越冬病菌,减少次年的初侵染源。

3.桑园冬耕,合理施肥。

4.选种抗病品种。

5.药剂防治:发病初用50%苯骈咪唑44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水仙大褐斑病的病理症状和防治方法


名称:水仙大褐斑病

症状:发病初期病斑出现于叶子尖端,呈褐色,与健康部分分界明显。以后叶子的边缘和中部也会出现病斑,花梗也可被浸染。病斑初为褐色斑,扩展后成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单个病斑大水可达1厘米4.5厘米。病斑全并呈细长条斑,上下端迅速黄化。病斑在边缘发生时,叶片生长停滞并变成扭曲状。中国水仙上的病斑明显地加厚,周围组织黄化。喇叭水仙的病斑褐色,周围不黄化。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水仙大褐斑菌(Stagonosporacurtisii)。病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鳞茎表皮的上端或枯死的叶片上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病菌也可在其他寄主如孤挺花、文殊兰上越夏。南方地区4-5月间雨水多,发病较重。栽植过密、排水不良,连作都会加重发病。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多花水仙病重,青水仙、喇叭水仙感病轻。

防治办法:1、剪除病叶,拔除病株,减少浸染源。2、避免连作或在水仙种植地附近种孤挺花、文殊兰、百子莲等植物。3、鳞茎收获时避免产生伤口,种植前剥去膜质鳞片,将鳞茎浸入1%甲醛溶液浸泡0.5-1.0小时,或50%多菌灵500液12小时,或0.1%升汞溶液0.5-1.0小时,减少初次浸染。4、发病期可用1%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70%托布津1000倍液喷施。

药用植物水仙褐斑病防治


水仙别名雅葱、天葱。属石蒜科多年生鳞茎植物。鳞茎可入药,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效。也是观赏花卉。分布在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安徽、云南等省。水仙褐斑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又称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叶尖或叶面生点状或长圆形褐色或红褐色病斑,外围具黄色晕圈,病斑常融合成细长型条状斑,后期病斑破裂湿度大时生出深褐色小点。(图左)

病原:Stagonosporacurtisii(Berk.)Sacc.称水仙壳多孢,属半知茵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大小140180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圆筒形,大小192768(m),有13隔膜,分隔处缢缩,含有大油球。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鳞茎或外层纸状鳞片上或病叶或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借水传播,第1次侵染常发生在11月中下旬,翌年3月中下旬进行再侵染,45月进入发病高峰。5月上旬叶片枯死。种植过密,排水不良易发病。

防治方法:

(1)进行2年以上轮作。

(2)种植前1天用1:120倍43%福尔马林浸种3小时,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2小时。

(3)11月中旬及翌年3月中旬及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36%甲基硫苯菌灵乳油800倍液。

丁香褐斑病怎样防治


【分布】上海、杭州、南昌、大连、丹东、青岛、济南、南京、武汉。

【症状】主要在叶片上形成褐斑,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中心淡褐色,直径5~10毫米,上生绒状黑色小点,严重时布满褐斑,提早落叶,全株仅留少量叶片。

【病原】病原为真菌,丁香尾孢(Cercosppralilacis),子座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束生,直立.分生孢子线状或细棍棒形,无色或近无色,多分隔,基部细胞倒圆锥状、钝圆或近平切。

丁香褐斑病怎样防治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座或菌丝在病落叶中越冬,翌年5~6月进行侵染,在多雨潮湿条件下,病菌反复传播侵染危害,因此雨水较多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秋季多雨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秋冬季清除病叶,生长期及时修剪整形,控制枝叶密度,以利通风透光。平时管理要做到合理施用水肥,及时排水。

(2)药剂防治:展叶后喷施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隔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可以防治此病。或70%代森锰锌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10至15天1次,连喷3至4次效果较好。

葡萄树常见病害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葡萄褐斑病仅为害叶片,症状有两种:其一为大褐斑病。初期在叶片表面产生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常融成不规则形的大斑,直径可达2厘米以上。病斑中部呈黑褐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分界明显。病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病叶干枯破裂而早期脱落,严重影响树势和翌年的产量。其二为小褐斑病。病斑较小,直径2-3毫米,大小较一致,呈深褐色,中部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一层明显的褐色霉状物。

病原及发生规律:大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拟尾孢属真菌引起,小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引起。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翌年初夏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达叶面后由气孔侵入,引起初侵染。发病常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菌侵入寄主后,经过一定时期,可以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病重,肥力不足、管理差的果园发病也较重。褐斑病近年来在四川和重庆市葡萄园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秋后结合清园彻底清除果园落叶、残枝,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施肥料,合理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3.发病初期,结合防治其他葡萄病害,喷洒200倍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60%代森锌500-600倍液,600倍科博、喷克等药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由于褐斑病一般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蔓延,因此第一、二次喷药要着重保护植株的下部叶片。

4.当发现有褐斑病发生时,可喷布3000-4000倍烯唑醇、600倍多菌灵或1000倍甲基托布津等治疗剂进行及时治疗。

大花蕙兰细菌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大花蕙兰细菌褐斑病在春秋雨季易流行,湿度高的棚室秋冬季、春季门窗紧闭期易发病,需要做好防治措施。

一、发病症状

危害叶片。发病初期产生褐色至黑褐色小的水溃状坏死斑,四周有黄色晕圈,病斑扩展后呈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斑块,病斑中间组织呈褐色至黑褐色坏死,四周环绕明显黄晕。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常迅速扩展至全叶,造成叶片腐烂变软或枯黄;发病严重时整张叶片黄化和干枯,扩展到生长点则整株枯死,病部常溢有菌脓。干燥时病情扩展中止,有时病斑中央开裂。更多绿色尽在

二、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为假单胞菌。栽培用的土或盆和病株带菌,细菌进入植株体内的途径主要是叶表的气孔或伤口,养护过程中出现高湿或叶表面潮湿时,细菌沿水膜进入组织内,后扩展到整个叶片和生长点。该病在春秋雨季易流行,湿度高的棚室秋冬季、春季门窗紧闭期易发病,幼苗叶片较成株叶片发病率高,高湿条件下叶表潮湿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发现病叶及时剪除并烧毁,防其传染;从苗期开始注意控制温、湿度,防止产生饬口,改进浇水方法,避免当头喷灌,尽可能缩短水珠在兰花叶面的停留时间。摆放时植株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密,注意改善通风条件。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药剂可选用75%福美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7%铜高尚或20%龙克菌悬浮剂6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隔10天左右喷1次,防治2~3次。

桂花褐斑病防治有办法


桂花褐斑病是十分普遍的病害,严重的导致全株落叶,影响开花和观赏,贵阳花友、园林局退休的付阿姨告诉记者,要防治桂花褐斑病,需要一点耐心。

桂花褐斑病主要表现为:病菌侵染叶片,受害叶片开始出现小黄斑,后渐变为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或受叶脉限制扩展而呈多角斑状。外有一圈黄色晕环。

病部会在潮湿天气产生黑色霉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桂花褐斑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和病落叶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每年3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开始初侵染,分生孢子由气流和雨滴传播,可直接或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老叶比嫩叶感病。褐斑病在410月均有发生,11月后病情消退。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一般丹桂比金桂、银桂抗病力强。

如何对桂花褐斑病进行防治呢?支招:

1.结合修剪,摘除病叶,清除地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连续二年,必有效果。

2.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土壤积水,注意通风透光。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发病期间可喷洒1:2:1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20%嗪氨灵5008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

夹竹桃褐斑病


夹竹桃学名NeriumindicumMill.属夹竹桃科木本植物。以叶、花入药;有毒。具强心利尿、祛痰杀虫之功效。全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尖或叶缘出现紫红色小点,扩展后形成圆形、半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病斑上具轮纹。后期中央退为白色,边缘红褐色较宽。湿度大时病斑两面均可长出灰褐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CercosporaneriellaSacc.称欧夹竹桃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深褐色,大小25一125m。分生孢子梗色浅,粗细不匀,聚集成束状,具隔膜0一3个,不分枝,顶端生有小型孢子痕,大小53535(m)。分生孢子圆筒形,具15个隔膜,大小155035(m)。此外,C.nerii-indiciYaman称夹竹桃尾孢,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上或随落叶留在土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夹竹桃上,萌发的孢子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引起发病。37月发生,苗木生长过密或细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1)加强苗木管理,不宜栽植过密,清除病叶集中烧毁。(2)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

黄瓜褐斑病


黄瓜褐斑病

(1)主要症状各地有少量发生,多在黄瓜盛瓜期开始发病,中、下部叶片先发

病,向上部叶片发展。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生出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大小不等的圆

形或近圆形边缘不太整齐的淡褐色或褐色病斑。病斑多数直径8~15毫米,小的3~5毫米,

大的20~25毫米。后期病斑中部颜色变浅,有时呈灰白色,边缘灰褐色。湿度大时病斑

正、背面均生稀疏的淡灰褐色霉状物。病斑多时,或几个大型病斑相融合,叶片很快枯黄而

死。发病重时,茎蔓和叶柄上也会出现椭圆形的灰褐色病斑,病斑扩展较大时能引起整株枯

死。

(1)病原Corynesporacassiicola(Berk.Curt.)Wei,称瓜棒孢霉菌,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斑正、背面产生的霉状物,为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

子梗多单生,少数3~5根丛生,细长,不分枝,有l~7个分隔,浅褐色。分生孢子梗顶端

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长圆柱形,直立或弯曲,顶部钝圆,有5~15个隔膜,隔

膜处不缢缩,孢壁较厚,分生孢子幼嫩时浅褐色,成熟后棕褐色。

(2)发病规律种子可以带菌,但带菌率不高,但从南瓜种子上可以分离到较多

病菌,因此,即使黄瓜种子不带菌,当与南瓜稼接时,南瓜种子所带病菌也能成为初侵菌源。

病田中,病菌可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

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次侵染,初侵后形成的病斑所生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向周围蔓延。

分生孢子传播多在白天进行,以10:00~14:00时为传播盛期。温、湿条件适宜,病菌很

快侵入,潜育期一般6~7天。一个生长季节病菌可进行多次再浸染,使病害日益加重。

病害以25~28℃,饱和相对湿度下发病重,昼夜温差大加重病情。植株衰弱,偏施氮

肥,微量元素硼缺乏时发病重,磷、钾肥有减轻病情的作用。

(3)防治方法

①种子消毒黄瓜与南瓜嫁接时,要注意南瓜种子也要不带菌。用55℃温水浸泡

黄瓜种子和嫁接用的黑籽南瓜种子30分钟。

②加强管理发病田应与非瓜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株并随

之深翻土壤,以减少田间初侵菌源。施足基肥,适时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适量施用硼肥。防止黄瓜植株早衰。浇水后注意放风排湿。发病初期摘除病叶。

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75%百菌清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

或50%福美双加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加70%多菌灵(1: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加50%速克灵(1:1)1000倍液。

草坪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在温热气候环境中草坪常见的病害,是一种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所有草坪病害中分布最广的病害之一,可危害多种草坪,能侵染所有的已知的草坪草,如早熟禾、羊茅、黑麦草、剪股颖、狗牙根、野牛草和结缕草等250多种草坪草,其中尤以冷季型草坪草中的禾本科草受害最重。它发病时主要是造成草坪草的大面积枯死,极大地降低草坪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1.发病症状:褐斑病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状(由于死细胞溶液外渗引起的),黑红色或紫色,后期病斑深褐色,病斑上长有不规则的很小的菌核,呈红褐色。叶上的病斑呈椭圆形或者多少有点儿不规则的长条形,严重的可造成叶腐、叶鞘腐、基腐、根腐,甚至整株枯死。在湿润、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尤其是排水不良和氮肥使用过多时很容易发病,形成大大小小的病斑,如立地的气候能及时变得干燥凉爽,草坪草又可以恢复;但如果长时间处于湿润、炎热的不良气候条件下,则可继续危害茎、根,造成草坪草枯死。由萎蔫的新病株的水浸过的绿色到灰褐色的边缘,在清晨有露水或暖湿条件下形成一层散布白色真菌的白膜,危害严重时可产生大到50cm的圆形褐斑。斑中植株恢复生长,外观像青蛙的眼睛,因此又叫蛙眼病。病原菌为单性寄生性真菌,以小的紫褐色到黑色的菌核和菌丝体在活或死的植物体内或表层(1.5cm)的土壤中越冬。另外,褐斑病的症状表现变化很大,往往受草种类型(如冷季型或暖季型)、不同品种组合、不同立地环境、不同养护管理水平、不同气候条件和病原菌的不同株系等的影响,不一定都表现为典型症状。

2.发病条件:褐斑病的流行性很强,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只要有一株草坪草受害,如任其发展,病害很快就会在草坪内大面积蔓延,造成秃斑。病菌的最适发病温度为21~32C,当土壤温度升到15~201时,菌核开始大量萌发,菌丝开始生长,直至气温达到30C,同时空气湿度较高、夜间温度较高时,病菌开始明显地侵染草坪草屑,特别是冷季型草坪草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生长较弱,抗病能力较低,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染。当然,枯草层较厚、坪床不平整、氮肥施用过多、超低修剪、灌水不当等都易引发此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合理灌溉,避免漫灌,改良草坪排水情况,在发病初期应在早晨及时去掉草坪草叶片上的露水。去掉较厚的枯草层,及时运走剪下的草,保持草坪的清洁。对过密的草坪要及时打孔通气、疏草。合理施肥,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来临时要尽量少施或不施氮肥,可施少量的磷钾肥,以增强草坪草的抗病能力。在播种前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在发病初期用甲華硫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敌菌灵等药物进行防治,如防治较晚,则必须加大药剂的浓度,并且效果会降低。

《水仙大褐斑病的防治办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