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扁刺蛾的危害和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名称:扁刺蛾

症状:属于鳞翅目刺蛾科。成虫灰褐色,体长约16毫米,前翅靠外缘有1条暗褐色横宽带,带内侧翅面颜色较浅,后翅灰褐色。雄蛾前翅中央有一个黑点。狼为扁平状,长椭圆形,黄绿色至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约24毫米,体扁,椭圆形,背中央稍隆起,虫体绿色或黄绿色,背中有一条白色线,明显易见,体边缘蓝色,体侧有白斜纹,身体各节枝刺不发。茧椭圆形,黑褐色,较坚硬,表面粗糙。

病原及发病规律:北京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木附近土中做茧过冬。每年6月份成虫出现,成虫有趋光性,白昼潜伏阴处,夜间出来活动,卵散产于叶片上,。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危害,初孵幼虫有集中栖息习性,在取食叶肉时,在叶片背面形成许多透明小网点,篚后把叶片咬成缺刻、窟窿,或整个吃掉仅留叶柄。8月下旬幼虫老熟入土作茧过冬,较分散;在腐殖质多的土壤挖沙壤地较深,离树干较近,较集中

防治办法:(1)初冬季在树木附近树干基部、墙根等松土里挖虫茧消灭老熟幼虫(包括褐边绿刺蛾、桑褐刺蛾的虫茧)。(2)黑光灯诱杀成虫。(3)初孵幼虫分散危害前,可摘除带虫叶片。(4)药物防治(幼虫危害期)见黄刺蛾防治方法。

编辑推荐

大叶黄杨扁刺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大叶黄杨扁刺蛾学名ThoseasinensisWalker,扁刺蛾又名黑点刺蛾,幼虫俗称洋辣子,属鳞翅目,刺蛾科。

⑴危害方式

低龄幼虫在叶片叶面上啃食表皮和叶肉,致使被啃处呈现白色网状,大龄幼虫将叶食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吃成光杆,影响树势生长和发育。幼虫体具毒刺,触及皮肤,会疼痛红肿。如不及时防治,有时发生扰民现象。

⑵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13~18毫米,翅展28~35毫米;雄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约30毫米。体、翅暗灰褐色。腹面及足色较深,前翅灰褐稍带紫色,前翅外缘较直,臀角弧弯,内半部与外线以外带褐色并稍具黑色雾点,外线明显暗褐色与外缘略平行,横脉纹为1个黑色圆点。自前缘至后缘有1条向内倾斜的褐色条纹,斜纹内侧略上方有一褐色斑点,雄蛾较明显。后翅暗灰褐色,外缘有褐边,缘毛灰褐色。

卵:长椭圆形,扁平光滑,长约1毫米,初为淡黄绿色,后变为灰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1~26毫米,宽16毫米左右。扁椭圆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龟背状。全体绿色至黄绿色;背线白色,两侧有蓝绿窄边。体边缘每侧有10个瘤状突起,上生刺毛;每1列体节背面有2个小丛刺毛,第4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红点,较明显。

蛹:体长10~15毫米,近椭圆形。前端较肥钝,后端稍削。初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色。

茧:长12~16毫米,椭圆形,暗褐色,似鸟蛋。

⑶发生规律

在河北省任丘地区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木附近浅土层中做茧化蛹过冬。越冬幼虫于翌年5月中旬化蛹,6月上旬羽化成虫,成虫发生盛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

成虫夜间活动,有强趋光性;白天隐伏在枝叶间、草丛中或其他荫蔽物下。卵多散产在叶背面,卵期6~8天,初孵幼虫停息在卵壳附近不取食,经1次蜕皮后先取食卵壳,再啃食叶肉,留下一层膜状表皮。幼虫集中栖息习性,大龄幼虫逐渐分散为害,高龄幼虫昼夜取食,共8龄,自6龄起,从叶片边缘咬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全叶。老熟幼虫迁移到树干基部、树枝分叉处和地面的杂草间或土逢中作茧化蛹,其中腐殖质多的土壤及沙壤土结茧位置较深,离树干较近,入土较深也较密集;而黏重的土壤结茧位置离树干较近,入土较浅,较为分散。

⑷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利用幼虫下树在土中结茧越冬,并对土壤质地有选择的习性,在春季组织人力挖茧。

②物理防治:利用成虫有趋光性的习性,可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在6~8月的盛蛾期,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③幼虫3龄前选用生物或仿生农药,如可喷施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1.2%苦烟乳油800至1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

④幼虫大面积发生,可喷施20%速灭杀丁乳油2000至3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至2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至1500倍液,20%菊杀乳油1000至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桃树中国绿刺蛾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桃树中国绿刺蛾俗称褐袖刺蛾、小青刺蛾,是一种鳞翅目,刺蛾科害虫。该虫害主要分布在华北、山东、四川、贵州、湖北、江西等地。幼虫危害栀子花、桃、核桃、梨、李、樱桃、紫藤、杨、柳、榆等。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桃树中国绿刺蛾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病症:

幼虫啃食寄主植物的叶,造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常将叶片吃光。

病原:

成虫头和胸绿色,前翅基部褐色,外绿黄色,有褐色边,呈曲线状,其他为绿色,后翅和腹部黄色。卵扁平椭圆形。幼虫头小,棕褐色,缩在前胸下面,体黄绿色,前胸盾具1对黑点。背线红色。蛹短粗,初淡黄,后变黄褐色。茧扁椭圆形,暗褐色。

发病条件:

北方每年发生l代,江西2代,以前蛹在茧内越冬。l代区5月份陆续化蛹,成虫6-7月份发生,幼虫7-8份月发生,老熟后于枝干上结茧越冬。2代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6-7月份,7月中下旬化蛹,8月上旬出现第1代成虫。

第2代幼虫8月底开始陆续老熟结茧越冬,但有少数化蛹羽化发生第3代,9月上旬发生第2代成虫,第3代幼虫11月老熟于枝干上结茧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可交配、产卵,卵多成块产于叶背,每块有卵数十粒呈鱼鳞状排列。低龄幼虫有群集性,稍大分散活动为害。

防治方法:

1、结合冬季修剪,如发现枝干上绿刺蛾越冬茧。要及时采集。

2、冬季土壤深翻,挖除土壤中越冬茧,清除干基周围表土等处越冬茧集中烧毁。低龄幼虫喜群集为害,结合桃园田间作业,及时剪除群集在-起的低龄幼虫集中销毁。

幼虫低龄期及时喷施下列药剂:8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溶性粉剂l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2000倍液;2.5%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4000-5000液。

养花大全牡丹扁刺蛾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学名】ThoseasinensisWalker

【类属】鳞翅目刺蛾科

【形态特征】成虫雄蛾体长12-18毫米,翅展30-40毫米,雄虫35-45毫米。头、胸、腹基部白色微带黄色。腹部其余部分和肛毛簇黄色,触角干白色,前翅后缘有2个褐色斑,有的个体内侧的1个褐色斑不明显。前后翅反面亦白色。前翅前缘黑褐色。腹末有橙黄色毛。

卵扁圆形,初为黄绿色,后变为暗褐色,长约1.1毫米。

幼虫体长22-35毫米,扁平椭圆形,背稍隆起。每体节有4个绿色枝状毒刺,其中虫体两侧边缘的1对较大,亚背线上的1对较小。中背线灰白色,体背中央两侧各有一个明显的红点。

蛹匿于茧中,长椭圆形,灰白色,羽化前转褐色。

茧长14-15毫米,钙质,硬且脆,灰褐色。

【发生规律】华北年生2代,主要是以3龄幼虫在树皮缝隙或枯枝落叶层内越冬。翌年4月底开始为害嫩芽,6月中旬化蛹,6月下旬成虫羽化,7月下旬-8月初第二代成虫出现,10月初进入越冬期。成虫在夜间活动,一般将卵产在叶背或枝干上。卵块表面被黄毛。幼虫孵化后,群集叶背取食,2龄后分散为害,越冬幼虫有群居性。

【防治方法】(1)保护和利用天敌。有小茧蜂、上海青蜂等天敌。

(2)在冬季和早春刮除缝隙中的越冬幼虫,清除枯枝落叶,将其烧毁或深埋。减少虫源。

(3)化学防治幼虫发生期选喷90%敌百虫1000倍液,或灭幼脲3号稀释液500倍液或Bt乳剂100亿孢/毫升200倍液。

碧皑袋蛾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名称:碧皑袋蛾

症状:属于鳞翅目刺蛾科。在寄主植物或周围建筑物上可见悬挂一种圆锥形,由枯叶和树皮碎片等组成的褐色护袋囊。幼虫危害期在叶片上出现被啃咬的斑痕和小孔洞。雌成虫体长16毫米左右,无翅,足退化,形似蛆状,头褐色,体黄白色,腹部肥大。雄成虫体长8毫米左右,体黑褐色,前翅基部约占全翅的1/3为黑色,其余为半透明,翅脉和翅缘上有黑毛,后翅与前翅颜色相似,只透明部分较窄小。幼虫体长16毫米左右,头淡黄色,头顶中央有个Y形褐色纹,前胸、中胸白色,背部有6条不太规则的较宽的黑褐色纵带,后胸淡褐色。蛹长13毫米左右,褐色雌蛹比雄蛹稍大,护袋圆锥形,土黄色,外表粗糙。

病原及发病规律:在北京地区一年一代,以卵在护袋雌蛹壳上过冬,护袋多在树木桂或附近建筑物上。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危害。初孵幼虫千元吐丝缀叶、树皮碎片等物营造护袋,之后啃食肉,被害叶片出现小孔洞。6月下旬随着虫体增大,叶片被咬成大孔洞和少量缺刻,严重时片以吃光。8月中旬钱,陆续化蛹。9月出现成虫,雄蛾羽化后寻找雌蛾交配,产卵于护袋蛹壳上过冬。

防治办法:(1)秋冬季清除树干上和建筑物上的虫袋,消灭过冬卵。(2)花灌木等矮小树木和花卉,可人工摘虫袋,消灭幼虫、蛹和卵。(3)虫量多时可喷2000倍的20%菊杀乳油等混配农药,或喷1000-2000倍的苦参素或烟百素乳油等植物性农药,或1000倍的50%辛硫磷乳油等有机磷农药来毒杀初孵化幼虫。

巴西铁蔗扁蛾防治方法


巴西铁蔗扁蛾是世界性检疫性的鳞翅目危险害虫。南方各省区均有发生,近几年来迅速向北方蔓延。据调查,蔗扁蛾除为害巴西铁(木)外,还为害发财树、一品红、铁树、袖珍椰子、海南铁、龙血树、棕竹、喜竹芋、凤梨、百合、鹤望兰、鹅掌柴、甘蔗、香蕉、菠萝等50多种花木和经济作物。蔗扁蛾是蛀干式害虫,一般农药喷杀不死,防治难度大,因而这种害虫蔓延较快,是已成为目前花卉生产主要毁灭性害虫之一。蔗扁蛾以幼虫蛀食巴西铁的表皮,输导组织全部被破坏,受害部位只剩下薄层外表皮和木质部,树皮与木质部极易分开,危害症状轻者不易察觉,但严重时会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木段干枯,不发芽,甚至全株死亡,完全失去观赏价值。

1、形态特征:成虫以9毫米左右,体黄褐色,前翅深棕色,中室和后缘各有1黑色斑,后翅黄褐色,后缘有长毛,卵浅黄色,卵圆形,幼虫体长30毫米左右,头部红棕色,体背有成排矩形斑,体侧有毛片,蛹棕色。

2、生活习性:在华南地区广东等地1年发生约5-6代,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大温棚、温室盆栽花卉的盆土中越冬。翌年温度、湿度适宜时幼虫爬在花卉上为害,比较快在皮层内上下左右蛀食,有时也蛀入木质部表皮,少数幼虫从伤口蛀入木段髓部,食成空心。幼虫约有7龄,幼虫期1个多月,老熟幼虫夏季多在木桩上部,秋季多在土中结茧化蛹,蛹期约15天。成虫有补充营养习性。卵散产或集中成块状,卵期约4天。初孵幼虫吐丝下垂,即钻蛀木桩皮层为害,尤其以3年以上的巴西铁木桩受害最严重。

3、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必须认识此虫危害性,加强花木交流和调运的检疫管理,严禁把带虫的巴西铁木桩扩大蔓延,发现虫害木桩应及时烧毁。

②消灭虫源:必须加强大温棚、温室盆栽巴西铁换土工作,发现盆土中的越冬幼虫、蛹,应及时喷药消灭,以防止繁殖与发育。

③药剂防治:掌握各代卵的孵化期喷药1-2次,可用20%喹硫磷乳油1500倍,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喷洒茎杆。夏季发现虫害应及时喷药防治,尤其是秋冬季至开春前用20%喹硫磷乳油1500倍、50%辛硫磷乳油1000倍、50%杀螟松乳油1000倍、80%敌敌畏乳油1000倍、80%敌百虫8000倍、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每7天喷1次,连续喷洒茎杆2-3次。或用75%辛硫磷乳油1500倍、40%甲基异柳磷乳剂1000倍液灌入盆中,也可用50%西维因粉剂1:200倍混土,撒在花盆表土内,每隔15天施1次,连续2-3次,可杀死越冬幼虫。

柳树绿刺蛾的防治方法


绿刺蛾:学名LatoiaconsociaWalker,别名丽绿刺蛾。属于鳞翅目,刺蛾科。分布广泛,可为害杨柳等林木。

为害特点:绿刺蛾低龄幼虫取食叶片表皮或叶肉,受害叶片成枯黄色斑块,叶缘呈缺刻状。大龄幼虫食量增大,可把叶片全部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一17毫米,翅展35-40毫米,头顶、胸背绿色。胸背中央具1条褐色纵纹,向后延伸至腹背,腹部背面黄褐色。腹部灰黄色。前翅绿色,基部有暗褐色大斑,外缘灰黄色,散有暗褐色小点,后翅灰黄色。翅缘毛浅棕色。触角上部为短单相齿状,雌蛾触角基部丝状,雄蛾双栉齿状。

卵:扁平光滑,椭圆形,浅黄绿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粉绿色,头小,体短而粗。初龄时黄色,稍大转为黄绿色,从中部到第8腹节各有4个瘤状突起,瘤突上生有黄色刺毛丝:腹末有4丝球状蓝黑色刺毛。背线绿色,两侧有浓蓝色点线。

蛹:椭圆形。

茧:棕色,较扁平,椭圆或纺锤形。

发生规律:该虫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上结茧越冬越冬,翌年5月上旬化蛹,5月中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并产卵。成虫有趋光性,多将卵产在叶背上,排列成鱼鳞状卵块,在卵块上覆一层浅黄色胶状物。产卵期2-3天。6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一代幼虫出现,8月中旬至9月下旬第二代出现为。低龄幼虫群集性强,3-4龄开始分散,共8-9龄。天敌有爪哇刺蛾寄蝇。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广肩小蜂、赤眼蜂、姬蜂等天敌。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发现有虫茧时,及时摘除。

(3)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

(4)利用扁刺蛾老熟幼虫沿树干爬行下地越冬的习性,用毒环毒杀下树的幼虫,毒笔(2.5%溴氰菊酯与滑石粉、石膏粉以1:1:3调和成型)涂环或20%杀灭菊酯树干上喷毒环,或与柴油以1:2混合,用牛皮纸浸液后树干上围环。

(5)化学防治:在幼虫3龄前用90%敌百虫、80%敌敌畏乳油、50%杀螟松乳油1500-2000倍液喷施效果不错。

元宝枫细蛾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称:元宝枫细蛾(CaloptiaDentataLiuetYuan)

症状:属于鳞翅目细蛾科。成是分为夏型与越冬型。夏型体长403毫米,触角较体长。胸部黑褐色,腹部背面灰褐色,腹黄白色。前翅狭长,由黑、褐、黄、白色鳞片组成,翅面有一金黄色大斑。从硕角至后缘有黄褐色缘毛,后翅灰色,披针形,缘毛长。越冬型体稍大,体色较深。卵为扁平,乳白色,半透明,蛹黄褐色。

病原及发病规律:北京1年3这-4代,成虫在草丛根际处越冬,次年元宝枫展叶成时成虫开始产卵,卵多产于叶片主脉附近。4月中旬幼虫为盛期。幼虫先由主脉潜入叶肉危害,潜道线状,由主脉伸向叶缘、叶尖,取食叶尖部分叶肉后,钻出潜道,将叶尖卷成筒状,在卷筒内继续危害。5月上旬为幼虫卷叶盛期,幼虫老熟时,钻出卷叶,在叶背作白色薄茧化蛹。5月下旬出现大量成虫。6月下旬、7月下旬为第2、3代幼虫危害期,以第2代发生数量多,危害重,致使元宝枫枯叶,有碍红叶观赏。10月中旬成虫在草根等处越冬。

防治办法:(1)消灭越冬虫源。秋、冬季清除附近杂草、枯叶、如野菊花、羊胡子草、狗尾草等,破坏越冬场所,(2)幼虫孵化盛期,用有机磷喷杀。注意抓住第1代幼虫潜叶期(4月中旬),用50%辛硫磷1000倍液,防治效果97%。(3)避免幼虫卷叶期喷药,不仅效果不好,反而杀伤天敌。天敌有小茧峰、姬小蜂、蚜小峰、蜘蛛等。

杨树刺蛾的虫害防治


杨树刺蛾是一种危害杨树的重要害虫,主要取食树叶,在大发生时要不了几天就可把叶片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危害杨树的常见刺蛾种类多,长江流域的种类有扁刺蛾、褐刺蛾、黄刺蛾和青刺蛾,林农常将刺蛾的幼虫统称为洋辣子、八角辣。除危害杨树外,还危害苹果、梨、桃、枇杷、榆、泡桐、梧桐等多种果树和林木,现将杨树扁刺蛾的识别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更多绿色尽在

形态特征

扁刺蛾雌成虫体长13毫米至18毫米,翅展28毫米至35毫米;雄成虫体长10毫米至15毫米,翅展约30毫米。成虫体暗灰褐色,腹面及足色较深,前翅灰褐色斑点,雄蛾较明显,后翅暗灰褐色。卵长椭圆形,扁平光滑,长约1毫米,初为淡黄色,后变为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1-26毫米,宽16毫米,扁椭圆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龟背,全身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虫体两侧有10个瘤状突起,上生刺毛。蛹长10毫米至15毫米,前端较肥大,近椭圆形,初为乳白色,近孵化时为黄褐色,茧椭圆形,长12毫米至16毫米,暗褐色,其茧结在杨树根部周围的表土层里。

防治办法

1.结合施肥、修剪,挖除或剪去树干上的茧壳及土中虫茧。在冬耕施肥时,将林下落叶及表土埋入施肥沟底,或者结合培土防冻,在树干基部30厘米范围内培土10厘米左右,并加压实,可杀灭一部分越冬虫源,减少下年发生基数。

2.人工除虫。扁刺蛾低龄幼虫多在叶片上群集为害,食叶后叶片白膜状明显,可以摘除群集大量幼虫的叶片集中处理,能消灭大量食叶幼虫。

3.灯光诱杀。在刺蛾成虫的发生期,利用其趋光性,可在杨树林、苗圃架设黑光灯或振频式诱蛾灯,诱杀大量的扁刺蛾的成虫,减少发生量,效果很好。

银杏绿刺蛾的综合防治方法


绿刺蛾以幼虫危害银杏叶片,危害后一般可使叶片损失10-15%,严重时损失叶片30%以上,往往在白果成熟前(8月下旬至9月上旬)导致叶柄掉光,直接影响了叶子的产量和黄酮素的提取,同时还影响了白果产量和品质,使果农的经济收益下降。现将银杏绿刺蛾的综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危害

绿刺蛾一般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枝上结茧越冬。越冬代茧的外表似树皮色,结茧在被害树的枝丫间或枝干上。第2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越冬代茧羽化产卵,卵产于银杏叶的背面,每叶一般产卵2-4粒,最多可产10粒以上。第1代卵期7天左右,6月上中旬幼虫孵化,幼虫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基本上集中在原来产卵的叶片上危害,啃食叶肉,留下叶膜。

7月上中旬分散危害,7月中旬为幼虫暴食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结茧化蛹,8月上中旬茧羽化成虫产卵。第2代卵期4-5天,8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期,8月下旬末至9月上旬为第2代幼虫暴食期,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老熟幼虫结茧越冬,翌年春季幼虫在茧内化蛹。据观察,在其他树种上此虫为1代多发型,而在银杏树上2代发生都较重。

综合防治措施

一、铲除越冬茧:绿刺蛾的虫茧越冬期长,可达180天以上(11月至翌年4月),在此期间正是农闲时期,在树干、树枝上铲除越冬茧可取得明显治理效果。在操作上要注意3点:

(1)认真检查,做到不漏铲。

(2)注意操作安全,爬大树攀高枝要胆大心细,以防事故发生。

(3)铲茧时要戴手套,防止茧内毒汁、毒毛伤害皮肤。

二、摘除虫叶:绿刺蛾的幼虫都为群集危害,常使被害叶呈枯黄膜状,目标明显,易于发现,可组织人力及时摘除消灭,防止扩散蔓延危害。

三、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如用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用药适期应选在卵孵高峰后,幼虫分散前。在本地第1代的用药期为6月底至7月初,第2代的用药期为8月中旬。

四、生物防治:将每克含孢子100亿以上的青虫菌粉稀释成1000倍液喷雾,可使幼虫感病率在80%以上。但要注意在蚕桑区不能使用,防止污染桑叶。

茶树桑褐刺蛾的防治方法


学名Setorapostornata(Hampson)鳞翅目,刺蛾科。别名褐刺蛾。分布山东、河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寄主茶、桑、柑桔、桃、梨、柿、栗、白杨等。

为害特点幼虫取食叶肉,仅残留表皮和叶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18mm,翅展3l一39mm,全体土褐色至灰褐色。前翅前缘近2/3处至近肩角和近臀角处,各具1暗褐色弧形横线,两线内侧衬影状带,外横线较垂直,外衬铜斑不清晰,仅在臀角呈梯形。雌蛾体色、斑纹较雄蛾浅。卵扁椭圆形,黄色,半透明。幼虫体长35mm,黄色,背线天蓝色,各节在背线前后各具1对黑点,亚背线各节具1对突起,其中后胸及1、5、8、9腹节突起最大。茧灰褐色,椭圆形。

生活习性年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附近土中结茧越冬。3代区成虫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出现,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多成块产在叶背,每雌产卵300多粒,幼虫孵化后在叶背群集并取食叶肉,半月后分散为害,取食叶片。老熟后入土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参见青刺蛾((1)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网孔以刺娥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2)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4)幼虫发生期施药防治)。

花卉害虫双齿绿刺蛾的防治方法


又名棕边青刺蛾、棕边绿刺蛾、大黄青刺蛾、小青刺蛾。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江苏、江西、台湾、湖南、四川等地;日本。幼虫危害海棠、樱桃、梅等。

危害特点

低龄幼虫多群集于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和叶脉成箩底状半透明不规则大斑;3龄后陆续分散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白天静伏于叶背,夜间和清晨活动取食,严重时常将叶片吃光。

生活习性

在河北中南部、陕西、山西1年2代,以前蛹在树体上茧内越冬。翌春4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约25天,5月中旬开始羽化。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对糖醋液无明显趋性。卵多产于叶背中部主脉附近,块生,形状不规则,多为长圆形,每块有卵数十粒,每雌产卵量100多粒。成虫寿命约10天。卵期7~10天。第1代幼虫发生期6月上旬。老熟后爬到枝干上结茧化蛹。第1代成虫发生期8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8月中旬至10月下旬,10月上旬陆续老熟,爬到枝干上结茧越冬,常数头或数十头群集于树干基部或粗大枝杈处。幼虫天敌有刺蛾广肩小蜂、绒茧蜂和蠋敌。

防治方法

(1)入冬至早春,刮除树干基部和枝杈处虫茧;生长季节摘除卵块和低龄群集危害的幼虫,集中深埋。

(2)抓住幼虫3龄前群集危害期喷药防治,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50%混灭威乳油1000倍液、2.5%功夫乳油3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35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35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等。

双齿绿刺蛾的防治


双齿绿刺蛾学名LatoiahilarataStaudinger,属鳞翅目刺蛾科。它寄主广泛,主要危害海棠、紫叶李、桃、山杏、柿、白蜡等多种园林植物。

双龄绿刺蛾低龄幼虫多群集叶背取食叶肉,3龄后分散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白天静伏于叶背,夜间和清晨活动取食,严重时常将叶片吃光。

双齿绿刺蛾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或树干伤疤、粗皮裂缝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寿命10天左右。第一代幼虫发生于6月上旬至8月上旬,成虫出现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发生期为8月中旬至10月下旬,10月上旬陆续老熟,结茧越冬。

防治应掌握好时机,秋冬季人工挖虫茧烧毁。幼虫群集时,摘除虫叶,人工捕杀幼虫。

成虫发生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幼虫3龄前可选用生物或仿生农药,如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20%除虫脲悬浮剂2500-3000倍液等。

幼虫大面积发生时,可喷施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0%菊杀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保护天敌,如刺蛾广肩小蜂、绒茧蜂、螳螂、蝽等。

《扁刺蛾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