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碧皑袋蛾的危害和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名称:碧皑袋蛾

症状:属于鳞翅目刺蛾科。在寄主植物或周围建筑物上可见悬挂一种圆锥形,由枯叶和树皮碎片等组成的褐色护袋囊。幼虫危害期在叶片上出现被啃咬的斑痕和小孔洞。雌成虫体长16毫米左右,无翅,足退化,形似蛆状,头褐色,体黄白色,腹部肥大。雄成虫体长8毫米左右,体黑褐色,前翅基部约占全翅的1/3为黑色,其余为半透明,翅脉和翅缘上有黑毛,后翅与前翅颜色相似,只透明部分较窄小。幼虫体长16毫米左右,头淡黄色,头顶中央有个Y形褐色纹,前胸、中胸白色,背部有6条不太规则的较宽的黑褐色纵带,后胸淡褐色。蛹长13毫米左右,褐色雌蛹比雄蛹稍大,护袋圆锥形,土黄色,外表粗糙。

病原及发病规律:在北京地区一年一代,以卵在护袋雌蛹壳上过冬,护袋多在树木桂或附近建筑物上。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危害。初孵幼虫千元吐丝缀叶、树皮碎片等物营造护袋,之后啃食肉,被害叶片出现小孔洞。6月下旬随着虫体增大,叶片被咬成大孔洞和少量缺刻,严重时片以吃光。8月中旬钱,陆续化蛹。9月出现成虫,雄蛾羽化后寻找雌蛾交配,产卵于护袋蛹壳上过冬。

防治办法:(1)秋冬季清除树干上和建筑物上的虫袋,消灭过冬卵。(2)花灌木等矮小树木和花卉,可人工摘虫袋,消灭幼虫、蛹和卵。(3)虫量多时可喷2000倍的20%菊杀乳油等混配农药,或喷1000-2000倍的苦参素或烟百素乳油等植物性农药,或1000倍的50%辛硫磷乳油等有机磷农药来毒杀初孵化幼虫。

编辑推荐

元宝枫细蛾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称:元宝枫细蛾(CaloptiaDentataLiuetYuan)

症状:属于鳞翅目细蛾科。成是分为夏型与越冬型。夏型体长403毫米,触角较体长。胸部黑褐色,腹部背面灰褐色,腹黄白色。前翅狭长,由黑、褐、黄、白色鳞片组成,翅面有一金黄色大斑。从硕角至后缘有黄褐色缘毛,后翅灰色,披针形,缘毛长。越冬型体稍大,体色较深。卵为扁平,乳白色,半透明,蛹黄褐色。

病原及发病规律:北京1年3这-4代,成虫在草丛根际处越冬,次年元宝枫展叶成时成虫开始产卵,卵多产于叶片主脉附近。4月中旬幼虫为盛期。幼虫先由主脉潜入叶肉危害,潜道线状,由主脉伸向叶缘、叶尖,取食叶尖部分叶肉后,钻出潜道,将叶尖卷成筒状,在卷筒内继续危害。5月上旬为幼虫卷叶盛期,幼虫老熟时,钻出卷叶,在叶背作白色薄茧化蛹。5月下旬出现大量成虫。6月下旬、7月下旬为第2、3代幼虫危害期,以第2代发生数量多,危害重,致使元宝枫枯叶,有碍红叶观赏。10月中旬成虫在草根等处越冬。

防治办法:(1)消灭越冬虫源。秋、冬季清除附近杂草、枯叶、如野菊花、羊胡子草、狗尾草等,破坏越冬场所,(2)幼虫孵化盛期,用有机磷喷杀。注意抓住第1代幼虫潜叶期(4月中旬),用50%辛硫磷1000倍液,防治效果97%。(3)避免幼虫卷叶期喷药,不仅效果不好,反而杀伤天敌。天敌有小茧峰、姬小蜂、蚜小峰、蜘蛛等。

桃树中国绿刺蛾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桃树中国绿刺蛾俗称褐袖刺蛾、小青刺蛾,是一种鳞翅目,刺蛾科害虫。该虫害主要分布在华北、山东、四川、贵州、湖北、江西等地。幼虫危害栀子花、桃、核桃、梨、李、樱桃、紫藤、杨、柳、榆等。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桃树中国绿刺蛾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病症:

幼虫啃食寄主植物的叶,造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常将叶片吃光。

病原:

成虫头和胸绿色,前翅基部褐色,外绿黄色,有褐色边,呈曲线状,其他为绿色,后翅和腹部黄色。卵扁平椭圆形。幼虫头小,棕褐色,缩在前胸下面,体黄绿色,前胸盾具1对黑点。背线红色。蛹短粗,初淡黄,后变黄褐色。茧扁椭圆形,暗褐色。

发病条件:

北方每年发生l代,江西2代,以前蛹在茧内越冬。l代区5月份陆续化蛹,成虫6-7月份发生,幼虫7-8份月发生,老熟后于枝干上结茧越冬。2代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6-7月份,7月中下旬化蛹,8月上旬出现第1代成虫。

第2代幼虫8月底开始陆续老熟结茧越冬,但有少数化蛹羽化发生第3代,9月上旬发生第2代成虫,第3代幼虫11月老熟于枝干上结茧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可交配、产卵,卵多成块产于叶背,每块有卵数十粒呈鱼鳞状排列。低龄幼虫有群集性,稍大分散活动为害。

防治方法:

1、结合冬季修剪,如发现枝干上绿刺蛾越冬茧。要及时采集。

2、冬季土壤深翻,挖除土壤中越冬茧,清除干基周围表土等处越冬茧集中烧毁。低龄幼虫喜群集为害,结合桃园田间作业,及时剪除群集在-起的低龄幼虫集中销毁。

幼虫低龄期及时喷施下列药剂:8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溶性粉剂l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2000倍液;2.5%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4000-5000液。

国槐小卷蛾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国槐小卷蛾属鳞翅目卷蛾科,别名国槐叶柄小蛾、槐柄小蛾。

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宁夏、甘肃等地。

寄主:槐树、龙爪槐、蝴蝶槐。

国槐小卷蛾的危害: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3代,以高龄幼虫在果荚、树皮裂缝等处越冬。成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成虫羽化时间以上午最多,飞翔力强,有较强的向阳性和趋光性。雌成虫将卵产在叶片背面,其次产在小枝或嫩梢伤疤处。每处产卵1粒,卵期为7天左右。初孵幼虫寻找新梢的叶柄基部后,先吐丝拉网,然后钻人叶柄基部危害,危害处常见胶状物中混杂有虫粪。有迁移危害习性,一头幼虫可造成几个复叶脱落。老熟幼虫在孔内吐丝作薄茧化蛹,蛹期9天左右。两代幼虫危害期分别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7月中旬至9月,6月、7月世代重叠严重,可见到各种虫态。

国槐小卷蛾防治方法:

①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②在冬季或春季,剪除槐豆荚和有虫枝,消灭越冬幼虫。

③于5月上旬悬挂国槐小卷蛾诱捕器诱杀雄成虫,7月上旬和8月中旬更换诱芯,随时视诱蛾情况更换粘虫板。

④初孵幼虫期,喷洒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

⑤保护天敌,如一些寄生性的茧蜂、小蜂。

菟丝子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菟丝子是一年生攀缘性的草本寄生性种子植物,园林植物受其寄生危害,轻则影响植物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植物死亡,对于园林植物的危害很严重,所以,当我们发现菟丝子的时候,防治一定要及时。下面,小编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菟丝子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症状特点:

苗木和花卉均可受菟丝子寄生危害。花卉苗木受害时,枝条被寄生物缠绕而生缢痕,生育不良,树势衰落,观赏效果受影响,严重时嫩稍和全株枯死。成株受害,由于菟丝子生长迅速而繁茂,极易把整个树冠覆盖,不仅影响花卉苗木叶片的光合作用,而且营养物质被菟丝子所夺取,致使叶片黄化易落,枝稍干枯,长势衰落,轻则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全株死亡。

病原及危害特点:

菟丝子属菟丝子科,菟丝子属的双子叶草本寄生性种子植物,危害园林花卉苗木的菟丝子包括日本菟丝子和中华菟丝子两种。

菟丝子的寄生范围较广,可寄生于豆科、茄科、蔷薇科、无患子科等许多科的木本和草本植物,其根已退化,叶片退化为鳞片状,茎为黄色丝状物,纤细,肉质,绕于寄生植物的茎部,以吸器与寄主的维管束系统相连结,不仅吸收寄主的养分和水分,还造成寄主输导组织的机械性障碍,其缠绕寄主上的丝状体能不断伸长,蔓延。菟丝子以种子繁殖和传播,花小、白色或淡红色,簇生,果为蒴果,成熟开裂,种子2~4枚。

菟丝子种子成熟后落入土中,休眠越冬后,竖年3~6月间温湿度适宜时萌发,幼苗胚根伸入土中,胚芽伸出土面,形成丝状的菟丝,在空中来回旋转,遇到适宜寄主就缠绕在上面,在接触处形成吸根伸入寄主。吸根进入寄主组织后,部分组织分化为导管和筛管,分别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自寄主吸取养分和水分。当寄生关系建立后,菟丝子就和它的地下部分脱离,茎继续生长并不断分枝,以至覆盖整个树冠,一般夏末开花,秋季陆续结果,成熟后蒴果破裂,散出种子,落地越冬。

防治方法:

防治菟丝子应以人工铲除结合药剂防治,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1)加强栽培管理。结合苗圃和花圃管理,于菟丝子种子未萌发前进行中耕深埋,使之不能发芽出土,(一般埋于3厘米以下便难于出土);

(2)人工铲除。春末夏初检查苗圃和花圃,一经发现立即铲除,或连同寄生受害部分一起剪除,由于其断茎有发育成新株的能力,故剪除必须彻底,剪下的茎段不可随意丢弃,应晒干并烧毁,以免再传播。在菟丝子发生普遍的地方,应在种子未成熟前彻底拔除,以免成熟种子落地,增加竖年侵染源。

(3)喷药防治。在菟丝子生长的5~10月间,于树冠喷施6%的草甘磷水剂200~250倍液,(5~8月用200倍,9~10月气温较低时用250倍)施药宜掌握在菟丝子开花结籽前进行。也可用敌草腈0.25千克/亩,或鲁保1号1.5~2.5千克/亩,或3%的五氯酚钠,或3%二硝基酚防治。最好喷2次,隔10天喷1次。

玉米二点委叶蛾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二点委叶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欧洲等地。在国内,2005年我们课题组在栾城、正定发现,危害玉米苗茎基部的一种新害虫,经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确定为二点委夜蛾。这种虫子与黄地老虎、小地老虎有些相似,目前人们常说的地老虎治不住,经我们现场鉴定,实际上就是二点委夜蛾。

形态特征

成虫:颜色大小:三种害虫都是褐色,二点委夜蛾灰褐色,最浅;黄地老虎淡褐色,次之;小地老虎暗褐色,最深。二点委夜蛾的成虫个体最小,体长约1公分多点(10-12mm),黄地老虎稍微大点,约1公分半或不足2公分(14-19mm),小地老虎也在1公分半以上,有时2公分以上(16-23mm)。特征:二点委夜蛾的环纹为一黑点,一个翅一个,共两个,比较明显,成为二点委叶蛾;它的肾纹小,有黑点组成的边缘,外侧中凹,有白点;翅外缘有一列黑点约7-8个,非常明显。黄地老虎,环纹、肾纹明显,均围以黑边,中央有暗褐色点;小地老虎翅的前端部分夹白特别明显;肾纹、环纹暗褐色,边缘黑色、肾纹外侧有1个尖朝外的三角形黑斑,非常明显。

危害症状

今年成虫蛾量大幅度增加,6月12日馆陶日诱蛾量达到1000?头,13日隆尧、临西日诱蛾量也达到1000?头,去年最高日诱蛾量仅有50头,增加了20倍。另外成虫出现更早,持续时间更长,据馆陶诱测,4月26日就有成虫,6月15日达到高峰,目前还有大量幼虫再持续;再者,今年小麦收获期推迟了4-5天,同期受害玉米苗更小,抵抗危害的能力更差,为此推测,发生危害将更重,特别提醒农民朋友加强防治,减少受害。

防治关键技术

1、生态防控——清除田间麦秸:二点委夜蛾成虫栖息在麦秸内,并产卵于麦秆上或麦秸下湿润的土表,孵化后危害玉米幼苗,为此,清除田间的麦秸就可以破坏二点委夜蛾的适宜的生态环境;另外,一旦发生幼虫危害,清洁田间麦秸后用药,可以大幅度提高用药效果。

2、灭杀成虫。向麦糠、麦秸较多,二点委夜蛾栖息、聚集的夏玉米田喷洒触杀类农药,如2.5%功夫菊酯、4.5%高效氯氰菊酯、3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48%的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喷雾防治。

3、防治幼虫。用防治成虫的农药,任选一种,向夏玉米田均匀喷雾。亩喷药液要保证在50公斤以上,隔3—4天喷一次,连续防治3—4次。

3、毒饵毒砂。用90%晶体敌百虫、3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48%的毒死蜱乳油300—400毫升,兑适量水喷拌在3—3.5公斤麦麸上,于傍晚顺玉米垄撒施。或用80%滴滴畏300毫升,兑水2公斤,喷在25公斤细土或细砂上,于早晨顺玉米垄撒施。

美国白蛾防治方法和症状


物理防治:

人工剪初网幕: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吐丝结网,并聚集在网幕中取食危害,网幕明显,容易发现,因此,在美国白蛾网幕期,采取人工剪除网幕,并就地销毁,是一项无公害,效果好的防治方法。

人工挖蛹:美国白蛾化蛹时,寻找树皮缝、土石块下、林冠下的杂草枯枝落叶层中或土壤表层内、建筑物缝隙等处越冬、越夏,在美国白蛾各代蛹期,采取人工挖蛹的措施,可以取得较好防效。

灯光诱杀:在各代成虫期,利用美国白蛾成虫的趋光性,悬挂杀虫灯诱杀成虫。一般挂灯间隔以100米为宜,挂灯处要求无高大障碍物,每天从19:00-次日6:00开灯。

草把诱集:根据美国白蛾老熟幼虫下树化蛹的特性,于老熟幼虫下树前,在树干1.5米高处,用谷草、稻草、草帘等围成下紧上松的草把,诱集老熟幼虫集中化蛹,虫口密度大时每隔一周换一次,解下草把连同老熟幼虫集中销毁。

人工捉拿美国白蛾成虫。当前,最重要的是发动每一位绿化管护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到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捉拿工作中,也有效的从源头上消灭了美国白蛾,降低了我市美国白蛾危害基数。今年,园林局对人工捉拿到的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活体仍采取奖励措施。建议市里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奖励人工捉拿美国白蛾成虫的社会各界人士。

化学防治:

药剂选择阿维菌素、灭幼脲类、功夫、高效氯氢菊酯、1.5%华戎一号、金虫尽、高冠等对生态环境安全的药剂。

施药时机药剂防治要在美国白蛾幼虫期进行,由于第一代美国白蛾虫龄较为整齐,多在树干中下部危害,易防治作业,所以第一代幼虫破网前为最佳防治时期。

介壳虫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近些年来,由于园林植物引种较多、更换频繁,加上栽植措施不当、环境污染严重,花木介壳虫的问题比较突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亟待引起园林绿化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发生特点

1.种类繁多,寄主广泛。全球已命名的介壳虫有4000多种,我国记载的有650多种,除极少数资源昆虫如白蜡虫、紫胶虫外,其余都是植食性害虫。南北各地多种花木深受其害,仅常见的就近百种,如绵介壳虫类的吹绵介、草履介,盾介类的桑白盾介、糠片盾介,蜡介类的红蜡介、日本龟蜡介,粉介类的康氏粉介、堆蜡粉介等。介壳虫危害植物多、食性杂,如日本龟蜡介的寄主有梅花、樱桃、海桐、黄杨等几十种植物,而桑白盾介能危害芭蕉、银杏、月季、山茶等百余种花木。

2.行为隐蔽,习性独特。介壳虫形体微小,雌雄异型,雌成虫无翅,身体分节不明显,体长一般在0.5至2.5毫米之间;雄成虫有一对膜质前翅和平衡棒,体形更为纤细且寿命短促。介壳虫是典型的刺吸性害虫,多数介壳虫的若虫具有由外部表皮与其身体分泌蜡质形成的介壳,介壳像一个盔甲,护卫着虫体,使得危害行为隐蔽而又方便。

3.繁殖迅速,适应性强。介壳虫除了有性繁殖,还能进行孤雌生殖。介壳虫大多每年发生1至2代,少数每年发生多代。介壳虫产卵量大,通常每只雌虫能产卵数十至数百粒,枣大球介最多可产卵9000余粒。气候干燥、尘土飞扬的城市环境,许多生物不太适应、表现性状不良,而介壳虫很能适应、滋生发展普遍,北京、南宁市都曾报道,人为活动频繁、空气污染严重的场所,介壳虫的发生更多更重。

4.危害严重,防治困难。介壳虫若虫常群集于花木枝叶、果实上刺吸汁液,造成花木枝叶变黄易枯,不少种类还排泄蜜露诱发煤污病,妨碍寄主植物呼吸和光合作用。

受害植物轻则长势衰退,重则枯萎而死。吹绵介的发生曾给洛阳市的牡丹等花木带来严重威胁。多数介壳虫由于大部分时间被介壳保护,一般药剂难以渗入体内,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防治对策

1.严格检疫,防止人为扩散。雄介壳虫虽有足翅,但运动能力很弱,雌介壳虫足翅退化,基本固着危害。介壳虫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种实携带。因此,凡调运苗木等繁殖材料,应严格进行检疫,一旦发现带有介壳虫,立即消灭。

2.加强管理,提高抗性。光照不足、长势衰弱的植株,往往易受介壳虫危害。对花木改善栽培措施、提高管护水平,如合理浇水施肥、保持通风透光等,能提高其抗性,降低介壳虫的危害。对少量发生的介壳虫,可用刷子刷除,或用竹片刮掉,也可结合抚育将有虫枝叶剪去销毁。

3.保护天敌,抑制虫口密度。介壳虫有许多天敌,捕食性天敌主要是鞘翅目的瓢虫类,寄生性天敌主要是膜翅目的小蜂类。澳洲瓢虫防治吹绵介,扁角跳小蜂防治红蜡介。对这些天敌应加以保护,避免滥用药物,保护天敌生物栖息的植物,发挥天敌在抑制介类虫口密度中的作用。

4.掌握时机,恰当用药。介壳虫若虫孵化后,先群聚取食,爬行一段后即固定危害,一般固定3?7天后就可形成介壳,介壳形成前的这几天体壁柔弱,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在卵孵化盛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毒的药剂为佳,可喷洒50%杀螟松或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也可用25%亚胺硫磷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每月连喷3次,喷时要尽量做到均匀周到,且宜在晴天时进行,可以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葱疫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葱疫病,是葱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普遍发生,主要危害大葱、细香葱、洋葱和韭菜等葱蒜类蔬菜。梅雨期长、梅雨量大的年份发病严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叶片枯白。现将葱疫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花梗。发病初期病斑暗绿色,水浸状;扩大后为灰白色病斑,周缘不明显。叶片和花梗病部失水后缢缩变细,叶片枯萎,病部以上易折倒。空气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霉层(即为病菌的孢子囊和孢子梗)。天气干燥时,白色霉层消失,剥开叶片病部内壁,可见到白色绵毛状霉层(即为病菌的菌丝体),有别于葱尖生理性干枯。状

2、传播途径

此病由真菌鞭毛菌亚门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nicotianaeBreda.侵染引起。病菌以卵孢子、菌丝体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雨水反溅或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上,游动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部产生新生代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3、发病条件

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为温度为25~32℃,相对湿度90%以上。因此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葱疫病主要发病盛期为5~7月。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至采收期。

常年连作、低洼积水或栽培上种植密度过高、植株嫩弱徒长、施用氮肥过多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梅雨期长、梅雨量多的年份发病重。

4、防治要点

①实行轮作:提倡与非葱蒜类蔬菜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②加强田间管理:深沟高畦;合理密植;雨后清除积水。保护田栽培的还应及时做好通风换气工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减少田间病源菌;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分腐烂和分解。

③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安克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剂1000倍液(每亩用药量100克),或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或25%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国槐种植病虫天杜蛾的危害及防治方法是什么


鳞翅目,舟蛾科,又叫槐羽舟蛾。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华东等地区均有发生和为害,是国槐、龙爪槐的又一种主要食叶害虫。常伴随国槐尺蠖一起发生和为害。

成虫体长30毫米左右,翅展63毫米左右,全体灰黄带褐色;前翅后缘中央有一浅弧形缺刻,两侧各有一个大的梳形毛簇,前翅近顶端有微红褐色锯齿形横纹;后翅暗灰褐色,隐约有一条灰黄色外带。

幼虫体长55毫米左右,宽9毫米左右,虫体腹面绿色,体背白绿色,体侧通过气门有一条约1毫米宽的淡黄色纵带,纵带上边缘为蓝黑色。腹足上有三个黑色环纹,胸足上有5个较规则的黑点。蛹长30毫米左右,黑褐色,长圆形。

北京地区一年3代,以蛹在土中过冬。次年4月下旬成虫羽化外出,喜在树冠上部枝梢顶端树叶上产卵,卵期6~8天,5月上、中旬第1代幼虫孵化为害,虫体较大,能把整枝整树的叶片吃光;6月上旬幼虫老熟下地化蛹,蛹期7天左右,6月下旬第2代幼虫孵化为害;7月中旬幼虫老熟下地化蛹,8月中旬第3代幼虫孵化为害,9月下旬至10月初,幼虫陆续老熟下地化蛹过冬。

检查方法:可检查虫粪和枝梢上叶片被咬食的缺刻、孔洞等被害状。

防治方法如下:

于秋冬季在树木附近墙根下土中、砖石瓦块下,杂草、灌木根旁等处,挖茧蛹消灭。

人工捕杀幼虫。

于低龄幼虫期喷10000倍的20%灭幼脲1号胶悬剂,或2000倍的20%,菊杀乳油,或1500~2000倍的50%辛硫磷乳油等。

保护螳螂、麻雀、胡蜂等天敌。

棉铃虫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名称:棉铃虫

症状:属于鳞翅目刺蛾科。于幼虫危害期主要检查嫩叶被取食状,或幼虫钻蛀花蕾,咬食花朵、造成孔洞。成虫体长16毫米左右,体色多变,黄褐色、灰黄色、灰褐色、绿褐色、赤褐色均有,前翅多为暗黄色,有环形纹,中央有个褐色点。后翅淡黄色,中室末端有一棕色斜纹,近外缘部分为茶褐色,其中有一灰色的月牙形斑。幼虫体长约45毫米,有黄色网状斑点。有2-4条背线,体侧有白色横线。

病原及发病规律: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2-3代,在广东1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严重,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温度达15摄氏度以上时开始羽化。一般产卵在嫩梢、嫩叶上、卵期3-7天。完成1代一般为35-43天。初孵幼虫先危害嫩叶尖及小花蕾、花朵中危害,咬食花朵,造成孔洞。受害嫩蕾一般变成黄绿色,2、3天后脱落。幼虫期20多天,蛹期约20天左右。每年以7-9月份危害严重。10月份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到土壤中化蛹越冬。

防治办法:(1)利用黑光灯或杨树枝扎把诱杀成虫。少量危害时,可人工捕杀幼虫。(2)于幼虫初孵化期喷1300-3000倍的30%灭铃灵乳油,或喷1000倍的40%氧化乐果乳油,或喷2000倍的20%菊杀乳油,毒杀初孵幼虫。

马铃薯地老虎危害和防治方法


地老虎,虫名,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土蚕、切根虫等。是我国各类农作物苗期的重要地下害虫我国记载的地老虎有170余种,已知为害农作物的大约有20种左右。其中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白边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等危害比较严重。

形态特征

以小地老虎为例成虫:体长16-23mm,翅展42-54mm。触角雌蛾丝状,双桎齿状,桎齿仅达触角之半,端半部则为丝状。前翅黑褐色,亚基线、内横线、外横线及亚缘线均为双条曲线;在肾形斑外侧有一个明显的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在亚缘线上有2个尖端向内的黑褐色楔形斑,3斑尖端相对,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后吃淡灰白色,外援及翅脉黑色。

幼虫

生活史和习性

卵:馒头形,直径0.61mm,高0.5mm左右,表面有纵横相交的隆线,出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色,孵化前顶部呈现黑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7-47mm,头宽3.0-3.5mm。黄褐色至黑褐色,体表粗糙,密布大小颗粒。头部后唇基等边三角形,颅中沟很短,额区直达颅顶,顶呈单峰。腹部1-8节,背面各有4个毛片,后2个比前2个大一倍以上。腹末臀板黄褐色,有两条深褐色纵纹。

蛹:体长18-24mm,红褐色或暗红褐色。腹部第4-7节基部有2刻点,背面的大而色深,腹末具臀棘1对。

生活史和习性编辑地老虎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蛾子)4个阶段。此处以小地老虎为例:

小地老虎成虫

全国各地发生世代各异,发生代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东北1-2代、广西南宁5-6代。该虫无滞育现象,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全年繁殖为害,无越冬现象;在长江流域以老熟幼虫和蛹在土壤中越冬,成虫在杂草丛、草堆、石块下等场所越冬;在我国北纬33°以北不能越冬。

成虫: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迁飞能力强,一次迁飞距离可达1000km以上;昼伏夜出,白天潜伏于土缝中、杂草从中、屋檐下或者其他隐蔽处,夜间出来活动,进行取食、交尾和产卵,以晚间19-22时活动最盛;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

幼虫:多数为6龄,少数为7-8龄;有假死性,受精后缩成环形。1-2龄幼虫对光不敏感,昼夜活动取食;4-6龄表现出明显的负趋光性,晚上出来活动取食。

各虫态历期: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89℃、10.98℃和11.2℃。在24℃条件下,卵4.25d,幼虫21.1d,蛹14.43d,产卵前期3.9d。完成一代需要13.68d。

发生条件

小地老虎成虫产卵和幼虫生活最适宜的气温为14~26℃,相对湿度为80%~90%,土壤含水量为15%~20%,当气温在27℃以上时发生量即开始下降,在30℃且湿度为100%时,1~3龄幼虫常大批死亡。如果当年8~10月份降雨量在250mm以上,次年3~4月份降雨在150mm以下,会使小地老虎大发生,而秋季雨少春季雨多则不利于其发生。小地老虎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因此,凡是沿河、沿湖、水库边、灌溉地、地势低洼地及地下水位高、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虫口密度大。春季田间凡有蜜源植物的地区发生亦重。凡是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的壤土、粘壤土、沙壤土更适宜于发生,尤其是上年被水淹过的地方发生量大,为害更严重。

分布与危害

据报道,小地老虎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沿海、沿湖、沿河及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处,土壤湿润杂草丛生的旱粮区和棉粮夹种地区发生最重,对其他旱作区和蔬菜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10]。小地老虎是多食性害虫,寄主多,分布广,主要在各类农作物,如豆科、十字花科、茄科、百合科、葫芦科、菠菜、莴苣、茴香等多种蔬菜以及花生、烟草、麻类、芦笋等106种作物的苗期为害[3],同时也是果园、花卉苗圃以及草坪的重要害虫之一。全年中主要以春、秋2季发生较严重。小地老虎低龄幼虫在植物的地上部为害,取食子叶、嫩叶,造成孔洞或缺刻(图1A)。中老龄幼虫白天躲在浅土穴中,晚上出洞取食植物近土面的嫩茎,使植株枯死,造成缺苗断垄(图1B),甚至毁苗重播,直接影响生产。此外,幼虫还可钻蛀为害茄子、辣椒果实以及大白菜、甘蓝的叶球,并排出粪便,引起产品腐烂,从而影响商品质量。

防治方法

对小地老虎的防治应以第1代的防治为重点,采取以预防为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预测预报和调查方法防治小地老虎,关键是要在3龄幼虫以前扑灭,此时的幼虫未能扩散为害,且抗药性较小。为能有效地进防治,做好虫情测报和调查工作十分必要。

物理防治①减少虫源。根据小地老虎的发生特点,在各种农作物收获之后(或冬闲田),及时进行翻耕晒田,可大量杀死土中的幼虫和蛹;同时,做好田间清洁卫生,清除田边杂草,可有效地减少成虫产卵寄主和幼虫食料,还可减少部分卵和低龄幼虫;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水旱轮作,或结合苗期灌水,能有效控制该虫的发生。②集中灭卵。用稻草或麦秆扎成草把,下加竹竿,插于田间引诱成虫产卵,每隔5d换1次,将草把集中烧毁以灭卵。③人工捕捉幼虫。在高龄幼虫盛发期,每天早晨认真巡视田间,找刚出现的萎蔫苗、枯心苗,拨开萎蔫苗周围泥土,挖出小地老虎的大龄幼虫处死。另可采用新鲜泡桐叶、莴苣或烟叶,用水浸泡后,于幼虫盛发期的傍晚放置于菜田内(约750片叶/hm2),次日清晨翻开叶片,人工捕捉叶下小地老虎幼虫。也可采用鲜草或菜叶(400~450kg/hm2),在菜田内撒成小堆诱集捕捉。

化学防治抓住小地老虎3龄以前,最好是2龄始盛期至高峰期尚未入土为害的时期,在地面上进行药剂防治,此期幼虫抗药性差,用药效果最好。①撒施毒土。用50%辛硫磷乳油(4.50kg/hm2)拌细砂土(749.63kg/hm2),在作物根旁开沟撒施药土,并随即覆土,以防小地老虎为害植株。②毒饵诱杀幼虫。将鲜嫩青草或菜叶(青菜除外)切碎,用50%辛硫磷0.1kg兑水2.0~2.5kg喷洒在切好的100kg草料上,拌匀后于傍晚分成小堆放置田间,诱集小地老虎幼虫取食毒杀。③药剂灌根。可用80%敌敌畏或50%辛硫磷(3.0~4.5kg/hm2)兑水6000~7500kg灌根。诱杀防治根据小地老虎具有趋光和趋化性的特点,在成虫盛发期,利用黑光灯或糖醋液(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晶体1份混合调匀)进行诱杀。也可用毒饵诱杀成虫,药量为饵料的0.5%~1.0%,先将饵料(麦麸、豆饼、秕谷、棉籽饼或玉米碎粒等)5kg炒香,用90%敌百虫30倍液拌匀,加水拌潮为度。毒饵用量约为30kg/hm2。

生物防治小地老虎天敌种类丰富,根据近20年国内外文献记录,其天敌种类至少有120多种,主要有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2大类群,包括捕食和寄生性昆虫、蜘蛛、细菌、真菌、病原线虫、病毒、微孢子虫等。天敌昆虫中捕食性种类分属于4个目(螳螂目、革翅目、鞘翅目、半翅目)7个科(螳螂科、蠼螋科、虎甲科、步甲科、隐翅虫科、蝽科、姬蝽科),共有29种。代表种类有广腹螳螂(HerodolapaleiferaSom)、中华虎甲(CicindelachinensisDeGeer)、细颈步甲(BrachinusscotomedesBates)等。寄生性天敌昆虫分属于双翅目寄蝇科和膜翅目姬蜂科、茧蜂科、小蜂科、细蜂科、赤眼蜂科等。代表种类有灰等腿寄蝇(IsomeracinerascensRondani)、小地老虎大凹姬蜂(Ctenichneumonsp.)、螟蛉绒茧蜂[Apantelesruficrus(Haliday)]、广赤眼蜂(Trichogra-mmaevanescenWestwood)、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asumViggiani)等,它们均为小地老虎卵寄生蜂。据报道,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有9个亚种对小地老虎有杀虫活性,其中以鲇泽亚种毒性最强。对小地老虎有侵染毒性的真菌有5大类群,如白僵菌[Beaureriabassiana(Borls)Vuill]、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MetschSorolcin]等。病毒有质多角体病毒(CPV)、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和颗粒体病毒,病原线虫有斯氏线虫科、索科、异小杆科。微孢子虫有4种,其中国外记述3种,代表种为杀蛾多形微孢子[Vairmorphanecatrix(Krane)]和具褶微孢子(Pleistophoraschubergi)。

小蓟灰斑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小蓟别名刺儿菜、曲曲菜、山牛劳、野红花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带花全草或根状茎入药,具凉血、行瘀、止血之功效,分布在全国。灰斑病是小蓟上重要病害,各地广泛发生。灰斑病会给你的小蓟的生长带来不小的英雄,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小蓟灰斑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上病斑圆形至近圆形,大小3-6mm,灰色,有褐色细边,湿度大时生有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CercosporacirsiiEll.etEv称蓟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实体生在叶两面,叶面居多。子座褐色,大小22-53m。分生孢子梗榄褐色,15-30根束生,不分枝,顶端狭,色浅,无膝状节,隔膜不明显,大小18-324-6(m)。分生孢子圆柱形,少数鞭形,无色透明,隔膜不明显,大小18-943-4.5(m)。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上土中越冬。来年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使病情逐渐加重。生长季节高温多雨湿度大,土壤瘠薄,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害严重,植株衰弱则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②加强栽培管理。秋收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来年菌源,增施磷、钾肥及酵素菌堆制的堆肥,叶面喷施宇航牌超级营养剂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多霉灵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75%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杀菌王(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等。隔10天左右一次,连治2-3次,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碧皑袋蛾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