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栽培养护技术设施。

植物种植相信每个家庭都有种植,那么种植植物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注意的事项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白灵菇高产技术之培养料的营养配比》,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新兴菇类---白灵菇如何高产?经过近几年实践发现白灵菇产量同培养料的营养配比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有机白灵菇培养料营养配比。

培养料中加入的营养成分应该以有机营养为主、无机营养为辅,这有助于增强有机白灵菇的出菇后劲。有机营养成分一般以麸皮、玉米面、米糠等为主,一般占20%~30%,加入量不可过大。有机营养含量过大,弊病之一是污染率大大提高,弊病之二是影响培养料的透气性,造成菌丝生长缓慢,延迟出菇。

在这里需强调一点,有机白灵菇产量的增加,除了要提高培养料的营养含量外,还要保证培养料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当前常规的棉子壳一般情况下棉绒都比较短,而棉绒短的棉子壳吸水能力弱,利用这种原料栽培有机白灵菇,在出菇期间,子实体就得不到充分的水分供应,这样子实体的商品性和规格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保持很高的产量了。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将培养料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棉子壳里面加入30%~50%吸水能力强的原料如棉子绒、玉米心等,这样既增强了培养料的吸水能力,又节约了成本,可谓一举两得。栽培白灵菇,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应在60%~65%,具体来说,在培养料发酵前可将料水比控制在1∶1.5至1∶1.6,在接种前可将料水比控制在1∶1.3左右。

实践证明,在培养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能促进有机白灵菇菌丝的快速生长,石灰的加入量可控制在2%~5%,这样在培养料发酵完成后,pH值一般可维持在8~9。不加入石灰也可以,但菌丝的生长会变得缓慢,对出菇季节的合理安排会造成较大影响。

总之,培养料的合理配比是一个很灵活的问题,应根据当地资源,科学地调整,尽量将有机白灵菇的产量及商品性提高到满意的水平。

精选阅读

白灵菇高产栽培技术 白灵菇种植技术


首先制作菌种,配料,装罐,灭菌等全程保持无菌操作规程。接着开始菌袋制作,棉籽壳、麸皮、玉米粉、石灰、石膏按一定比例配制,就可以开始发酵了,发酵好后要彻底灭菌。接下来是接种,速度要快,快速打开快速封口。接种完后约18-20天后,将菌袋移至低温处,加大通风,结合喷水对它进行刺激,促进菇蕾形成。

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蘑菇有香菇、白蘑菇、金针菇、杏鲍菇、等等,但是白灵菇很多人对它都比较陌生,其实白灵菇是当今最佳的天然绿色保健食品,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深受消费者喜爱。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它的一些栽培技术。

白灵菇高产栽培技术

现在大多数种植户采用液体菌种来生产白灵菇,这样下来可以更大程度上节省生产成本,缩短养菌时间。由于液体菌种中菌丝片断多,萌发点多,分散度大,可大大的提高头潮菇的产量,从而为种植户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白灵菇种植技术

一、发酵罐液体菌种的制备

1、熬汁:先把200克的土豆清洗干净,先去皮,然后再去芽切片,再取白灵菇的菇根适量,与大约50克的麦麸,一并放入不锈钢锅中用大火烧开后,再转为小火熬煮至熟后,捞出土豆片,过筛取汁。

2、配料:熬好的汁过筛完毕后,再将葡萄糖约20克左右,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维生素B1毫克溶入熬好的汁中,配成培养基,稍加搅动保证能充分搅匀,。

3、装罐:把培养基混匀后,舀入或注入发酵罐内。罐内一定要装好并盖上上盖,密闭罐体,加热40分钟,温度要一直维持在121℃,进行培养基灭菌。在灭菌的时候,应该开通管线和阀门,让培养基内所有气体和液体只要经过的部位,就能完全灭菌,以防止制种后期杂菌感染。

4、接种培养:灭菌结束后,待它自然降温或者用冷水冷却或至培养温度,然后按无菌操作规程,用火焰消毒进行接种。接种完毕后,严格控制在26~28℃的条件下培养。待48~72小时后,培养液的颜色由深变浅,菌液中菌球与液体混为一体时,即可用于接种。

二、菌袋的制作与培养

1、栽培料的配制:棉籽壳100千克、麸皮5千克、玉米粉5千克、石灰3千克、石膏2千克。

2、堆制发酵:准备大约300千克左右的堆制发酵用料,堆一个高1.3米左右,宽1.5米左右的堆。堆的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堆的太小不易升温,会导致发酵不透;堆的太大会导致中间缺氧,而且不便翻堆。发酵料拌水湿度百分之60%左右,并加石灰2%,使pH值为8~8.5。建好堆后需要打孔通气,孔距为30厘米,堆上方打1排,侧面打2~3排。当料堆温度达55℃左右的时候,一直要保持恒温48小时后,再进行第1次翻堆。当料堆温度达60~70℃时,每隔1天就要翻堆1次,并充分换位。约一周后,待料变成了均匀棕褐色、而且质地均匀、富有弹性、料味纯正、料表面有较多的放线菌时,证明料已经发酵成功,就可以散堆降温。

3、装袋灭菌:发酵好的料必须在测试的时候pH达到7.5~8.5,含水量达到60%才可装袋。还要将装好的料彻底灭菌,在高压下灭菌2~3小时,或在常压下灭菌14~16小时。

4、接种培养:灭好菌的菌袋冷差不多却到30℃时,就可以移入接种室内接种了,必须要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接种量40毫升/袋,以能覆盖菌袋表面为宜。液体菌种接种速度快,建议安排4个人配合接种最佳,这样才能做到快打口盖,快接种,快封口盖。

5、接种后,首先把环境温度控制在26~28℃,少通风或不通风,尽量不要让菌袋移动。1周后翻垛检查有没有杂菌污染,发现有杂菌污染后,将有杂菌的清理出去。大概18~20天后,差不多菌丝可以满袋,较固体菌种能缩短8~10天。待菌丝发满后,将菌袋移至低温处,或者对出菇棚进行白天盖草帘,晚上揭草帘的反向操作,并加大通风,低温结合喷水对它进行刺激,促进菇蕾形成。

白灵菇如何预防害虫

1、建议改善棚内的通风条件。

2、避开极端高温和低温,棚内温度最好维持在24℃-4℃。

3、菇棚内要保持适当湿度、通气条件,尽量减少菇房昼夜温差,湿度尽量不要低于70%。

4、必须保持发菌场所内的卫生清洁、还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当菌袋点片发生绿霉时,用5%浓度的石灰清液注射霉菌斑及周围培养料,以此来抑制绿霉菌生长。

5、需要严格控制空气湿度,湿度最好不要超过90%,注意水滴不能与菇体直接接触。还要保持适当通风。

6、在通风口处张悬挂防虫网防菇蚊成虫飞入,或者悬挂黄板挂诱杀菇蚊。

白灵菇既可以食用,还具有药用价值,白灵菇的肉质鲜嫩,营养价值极其丰富,能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作用,是目前具有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开发前途非常广阔,相信大家通过上文已经了解到了种植白灵菇的一些技术,希望此文能给种植户们提供一定的帮助。

平菇后期培养料缺水解决技术方法大全


【常见问题】有机平菇头茬菇一般只能采收第一茬、第二茬,因为两茬过后体内的水分消耗殆尽,那么怎么更好的解决有机平菇后期培养料缺水获得高产呢?

【专家解答】

(1)立袋扎洞灌水法:浸泡法需用盛水的容器,但有的因容器小或其他原因不方便,可采用此法。把菌袋直立在菇房地面上,将塑料袋边缘拉起,以便加水后储水,再往袋口中央扎直径2厘米的洞,洞深达料厚的4/5,每天向袋内灌水,天热灌冷,天寒灌温水。等料袋吸足水分后,再进行码垛出菇。

(2)断植栽培法:选土质好,近水源的地方,东西向作畦,畦深40厘米,宽90厘米,长度不限,畦沿高出地面10-15厘米,四周挖排水沟,四周及底撒食盐消毒。把菌筒脱去塑料袋截成两段,在菌筒四周用铁丝扎4―6个洞,断面朝上紧密地竖立在畦内,筒与筒之间用土塞紧,上覆l厘米厚的颗粒状细土(经消毒处理),向畦内灌一次大水,等水渗完后,再覆土保持料面覆土1厘米厚。最后在畦上覆膜保温保湿,7天后即可出菇。

(3)筑墙灌水法:把缺水的菌筒脱去塑料袋,挖除菇根及杂菌感染部分。墙底铺一层砖,取比较肥沃的菜园土,要求土质松散,按100千克土加麸皮15千克,食盐3千克,拌匀调湿,然后放―层菌筒加―层土,菌墙垒高l一1.5米。再取有粘性的土作泥浆,涂满整个菌墙表面,厚约0.8厘米,以薄为佳,但不能有漏洞。最后在墙顶筑一条水槽,2天后灌水湿土,5天菌丝基本发满菌墙,6―8天出菇。

也可以把菌筒塑料袋脱去一半,垒墙时,有塑料袋―端向外,两个脱去半个塑料袋的菌筒向里,顶头垒墙,两菌筒顶头之间留10厘米空隙,空隙内填肥土,层与层之间脱去袋的菌筒部分也加一层肥土(有塑料袋的外部不加土),墙高l一1.5米。最后在菌墙顶部筑―条凹形水槽,灌水湿土,6―8天即可出菇,出菇多,质量好。

蘑菇栽培过程中培养料上床和播种技术


1、菇房消毒

进料前菇房要打扫干净,四周墙壁及栽培床用漂白液或石灰水刷涂消毒,地面和墙基撤些石灰和喷20倍的敌敌畏药液以杀虫灭菌。然后封闭门窗,按每100立方米菇房需用500毫升福尔马林的用量进行熏蒸消毒。具体做法是将福尔马林倒入铁锅中加5倍水,在炭炉上加热,让福尔马林随水气在菇房内扩散。经l~2天后,打开门窗透气。有些菇房结构简陋,不易密闭,可用50倍的石硫合剂喷洒四周墙壁及菇床。

2、培养料上床

培养料进床前应将运送工具消毒。搬运时动作要迅速,以免料堆中热量散失过多。搬进菇房后应立即倒入菇床,厚约12~15厘米,从上到下逐层辅料,以免料的热气熏人不便操作。未采用二次发酵的培养料,上床后还应关闭门窗,进行发汗2~3天。并用硫磺或甲醛熏蒸消毒,一般每100平方米栽培面积用硫磺1.5公斤,拌入0.25公斤木屑熏蒸24小时或用甲醛含量为40%的福尔马林1公斤置铁锅蒸煮让气体散发室内。消毒后开窗通风换气,待温度下降至28℃以下,即可播种。

3、播种

(1)播种的时间播种过早,温度过高,容易发生死菇现象。播种过迟,出菇迟,影响产量。根据蘑菇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3~25℃,子实体形成的最适温度是13~16℃的要求,适宜的播种期是播种后要有一个适于菌丝体生长的温度条件,一个月后气温逐渐下降适于子实体的形成。具体时间,因各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也不尽相同。在南方各省的播种时间,大体在9~10月之间。

(2)播种方法有条播、穴播和撒播三种,目前应用最多的为穴播和条播。穴播用手指按正方形或梅花形挖穴,穴距10~12厘米,深3~4厘米,再塞进一小块菌种,用培养料盖好压平,菌顶端要稍露出外面以利透气。每瓶菌种可播0.5平方米。这是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方法。

条播按10~12厘米的行距,先挖一条浅沟,然后撒入菌种,用培养料盖好压平,同样不能将菌种完全盖严,顶端要稍露出外面。这种方法比较省工,但用种量大,在菌种不足情况下较为少用。

撒播先将培养料表面耙松3厘米深,撒入菌种,再薄薄盖上一层培养料后轻轻拍手。一般麦粒菌种可采用这种方式。播种后关闭门窗3~4天,以利保持菇房温、湿度,使菌丝恢复和定植。6~7天后,检查发苗情况,如缺穴漏播,应及时补种。若发现霉菌应加强通风,降低温度,防止病菌蔓延。

4、覆土

覆土的作用在于提高培养料表层的湿度,改变培养料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促进菌丝体向形成子实体方面转化。并在出菇后起着支撑菇体的作用。此外覆土本身具有一定重量和养分,可起重力的机械刺激、微生物刺激和供应蘑菇营养的作用。用作覆土的材料,要选取土质湿而不粘,干而不散,疏松透气,保水力强,有一定肥力,PH值在7.2左右。一般塘泥。泥炭土和种植豆科绿肥的壤上、砂壤上为最好。表层的沃土,病菌害虫较多,不宜取用,通常取距地表20厘米以下的土壤。取回的土壤晒干,敲碎,用不同孔眼的筛子过筛,将土粒分成粗(如蚕豆大)细(如黄豆大)两种。覆土前先用1%的石灰水调好土粒水分,一般要求土粒的含水量在20%~25%。覆土的时间是以各种穴的菌丝能互相衔接并伸入料层5~6厘米时最为适宜,一般在播种后两星期左右。覆土过早,菌丝体还没有很好发育;生长缓慢,出菇迟;产量不高。覆土过迟,已成熟的菌丝体没有适宜于形成子实体的环境条件,容易衰老也会造成减产。

覆土时光盖粗土,待菌丝上土后,再盖细土。覆土的厚度以3.3厘米左右为宜,粗土占2/3,细土占1/3。覆土过薄易出薄菇、密菇、开伞菇。覆土过厚出菇迟,畸形菇多。一般以粗土不见料,细土不见粗为宜。

蘑菇种植过程中培养料的配制方法


蘑菇我想大家都是吃过的,在最早的时候,要想吃到蘑菇很多人都是到山上去采摘,但是野生蘑菇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且山上也并不是很安全,因此种植蘑菇的市场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

蘑菇种植过程中培养料的配制方法

培养料是蘑菇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蘑菇栽培的成败和质量高低。因此培养料的配制是蘑菇栽培过程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

1、培养料的种类蘑菇的培养料主要有粪草培养料、合成培养料和半合成培养料三种。应用最普遍的是粪草培养料。其基本的原料有下列几种:

①秸秆类稻草、麦秆是栽培蘑菇的主要原料。此外,玉米秆、甘蔗渣、油菜壳和豆科作物的茎秆等都可作为堆制培养料的原材料,但要足干和无霉烂,已经变质的不能采用。稻草以糯稻草和杂交水稻草为最好,常规稻的晚稻草其次,早稻草质量较差。大麦杆和稻草养分充足,腐熟容易。小麦秆、甘蔗渣质硬,不易腐熟,但通气性好。堆料时通常将稻草和麦秆混合使用的培养料比使用单一草料的质量较好。加以稻草和小麦秆混合使用,应先把小麦秆和粪肥先堆一星期后,再堆稻草。

②粪肥主要为马、牛、猪的粪便及人粪尿等。马粪有机质丰富,质地疏松,富有弹性,保温、保水性能好。堆料时发效快,温度高,腐熟性好,是栽培蘑菇的好材料,但来源不多。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来源比较充足的猪、牛粪。猪粪性冷,含氮量较高,牛粪性热,含氮量较低,两者混合使用,可以互相弥补,使培养料养分足,肥效长。牛粪质粘,湿粪堆料,形成粪块,不易打散,故宜晒干敲碎后使用。目前由于蘑菇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猪、牛粪也供不应求,以人粪尿来代替部分猪、牛粪已有应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羊、兔、鸡、鸭等的粪便,都可用来堆制培养料栽培蘑菇。

③添加料堆料中常加部分饼肥、尿素、硫酸铵、过磷酸钙、石灰、石膏等,以增加培养料的养分和改善培养料的理化性质,如调节酸碱度,防止培养料发粘和氮素损失,以及消毒杀菌作用(如石灰)。

2、培养料的配方培养料的配方是根据蘑菇生长发育对养分的要求(包括一定的碳氮比),进行合理搭配的成分。常用的培养料配比有以下几种:

①粪草培养料是以稻草、麦秆和粪肥为主要材料,附加少量的添加料堆制而成的。粪草的比例有6:4、5:5和4:6等不一。一般每一百平方米的栽培面积,需要粪草干重3,500~4,500公斤,可参照表8的配比进行备料。

②半合成培养料主要是增加草料,减少粪料,适当增加些添加料堆制而成。

③合成培养料只有稻秆类和添加料为原料,不用粪肥。

3、培养料的堆制和发酵用于栽培蘑菇的培养料是先通过粪草的堆制和各类微生物共同参与活动的结果,所以培养料的堆制过程也就是发酵的过程。堆料一开始,各类微生物的消长就有秩序的进行着。先是一些中温性的微生物如细菌、藻状菌等的活动,它们适应的温度范围在20~38℃利用堆料中简单的有机物,分解果胶质等(不分解纤维素),并放出大量的热能,使温度逐渐升高,这种热称为生物热。

当温度升到40~50℃时,一些耐温性微生物如腐植霉等真菌,开始活动;它们能分解堆料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当温度继续升高到50~60℃时,一些嗜热性微生物;主要是嗜热放线菌包括链霉菌、嗜热单孢菌和无芽孢的假单孢杆菌等进行活动,它们也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利用了堆料中游离的糖分和固定了游离氨,同时所产生的抗菌素有抑制其它杂菌生长的作用。所以培养料经过堆制和发酵可以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创造一个适于蘑菇生长而不适于其他杂菌生长的环境。即无害化的培养料;二是由嗜热放线菌所产生的多糖类、微生物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硫脸素、烟酸等)及生物激素等,可供蘑菇直接利用或刺激蘑菇菌丝的生长。

①堆料时间和方法培养料的堆制一般是在当地适宜播种期前一个月进行。具体做法是在堆料前一天,将稻草(或麦秆)用水浸泡,牛粪敲碎用尿水调湿,先在地面上铺一层宽2米,厚20厘米,其长度不限的草料,然后铺上一层5~6厘米厚的粪肥,粪草都要铺平,这样一层草一层粪,依次堆积,直至堆高1.5米为止。堆的四周上下基本垂直或略成梯形,堆顶成龟背形。堆料时,要边堆边分层适当浇水,水要浇在草上。堆后于顶部盖上草或塑料薄膜,以防雨淋日晒,养分散失。一般在堆后次日,堆基四周会有少量水分流出。

②翻堆翻堆的目的是可使培养料发酵均匀,散除堆中臭气,并结合调节水分。通常翻堆4~5次。

第一次翻堆是在堆料后6~7天、当温度高达70~80℃,开始下降时即可进行。翻堆时要将下面的粪草翻到上面,四周的翻到中间,并充分抖松拌和。添加料中的氮肥如硫酸铵、人粪尿、尿素等应在堆料或第一次翻堆时加入,以供堆料中的微生物利用。如添加太迟,微生物利用不完全,进料时,游离态氨太浓,不利蘑菇菌丝生长。过磷酸钙于第一次翻堆时加入,对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固定氮素也是十分有益的。第一次翻堆要浇足水,一般以用手紧握粪草指间能滴出6~7滴水为宜。第二次翻堆是在第一次翻堆后的5~6天进行。这次翻堆要均匀加入石膏粉以调节培养料的理化性,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增加硫、钙等成分。当第二次翻堆时,粪草已初步腐熟,容易吸水,加水时不宜过多,以防培养料变黑、发臭和堆温不高。湿度以手紧握培养料能滴出2-3滴水为宜。

以后隔4~5天、3~4天翻第三次、第四次以至第五次。每次翻堆相隔时间掌握由长而短,依次递减。水分的调节控制先湿后干,最后一次翻堆,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为65%,即以手握紧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滴而又滴不下为宜。并要求在最后一两次翻堆时调节好。在最后一次翻堆时每百平方米栽培面积的培养料中加入1.5公斤福尔马林和0.25公斤敌敌畏,用塑料薄膜盖严以杀灭堆料中的杂菌和害虫。

翻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此外,在翻堆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防止培养料嫌气发酵。在培养料的堆制和发酵中,各类有益的微生物,大多数是好气性的,它们的繁殖和活动,要求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因此在翻堆时,不能把料踩紧踩实,加水要适当,不能过多,室外堆料不能用薄膜把料全部密封;粪块要敲碎越细越好,以增加与微生物接触的面积,杜绝线虫及其它害虫躲身的场所。

如培养料是处在水分过多和紧实密闭的条件下,则有利于厌气微生物的活动,嫌气发酵很容易产生硫化氢、甲烷等还原性气体,对蘑菇菌丝生长有直接毒害作用,所堆成的培养料色黑、质粘、味臭,不适于栽培蘑菇。二是要利用堆料中出现的一些指示微生物来判断发酵的程度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粪草中出现密生灰白色的粉末,开始是很薄的一层,以后逐渐加厚成片状物,这就是放线菌的群落和孢子。说明培养料发酵已达到60℃以上,最低有55℃,培养料含氮素比较丰富,也说明培养料处于过干过热的条件,宜及时和均匀翻堆,否则,时间太长,培养料会变成粉末。又如在堆料中发现鬼伞菇之类的子实体,则说明堆料中含水量偏高,水值偏低,且有游离氨,因为鬼伞菇在这些条件下生长特别快。鬼伞菇会与蘑菇争夺水分和养分,对蘑菇生长不利,所以要通过翻堆,破坏其菌丝和子实体,不让它继续蔓延,并促使堆温升高,以利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堆制好的培养料应当是深咖啡色、疏松、不臭、不粘。稻草柔软有弹性,一拉即断。含水量在65%左右。

改进的堆制发酵

改进的堆制发酵以上所述为一般常规的堆制和发酵的方法。随着科学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培养料堆制和发酵技术也不断改进。总的来说,有两方面。一是从较长的堆制发酵时间,改为较短的堆制和发酵时间,即从30多天缩短到18天左右。二是从室外的一次堆制发酵改成室外室内的二次堆制发酵。具体分述如下:

1、二次发酵

即在室外发酵(又称前发酵)15~16天后,再移至室内发酵(又称后发酵),称二次发酵。二次发酵是当前积极推行的堆制发酵方式。具体方法是:将室外发酵15~16天的培养料,趁热搬进菇房,堆于栽培架上,密闭门窗,房顶用塑料薄膜盖住,直接用炭炉或普通灶(灶身在房中,灶口在房外)升温,先加热10~12小时,使料温达60~62℃,保持24小时,然后通风降温至48~52℃,维持4一6天,后发酵即结束。打开门窗,经翻料整平后,待料温下降至28℃以下时,即可播种。

二次发酵比一次发酵的优越性是经室外的前发酵后,再在控制的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下进行室内发酵,能更好地改变培养料的理化性和微生物相,更彻底地杀死杂菌和害虫。使培养料的水分、温度和空气分布均匀,创造一个有利蘑菇生长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更有效地增加蘑菇可利用的养分。因此经两次发酵的培养料,蘑菇菌丝生长快、产量高。

二次发酵应注意的事项是,后发酵的培养料不能过熟或过生。过熟,不起后发酵作用,过生则上床后高温持续不降,易产生白化现象,而且造成水分不足,影响蘑菇生长。经前发酵后的培养料上床时,含水量要略高些,至后发酵结束仍保持63%的含水量为好。经二次发酵的培养料也是咖啡色,无臭味,质地疏松,富有弹性,并可见到大量灰白粉状物(放线菌及其孢子)均匀分布于料中。

2、快速推制发酵法

主要是适当缩短堆制发酵的时间,避免因培养料发酵过熟,养分损失的缺点。在堆制方法上也有适当的改进。先将草料切成30厘米长,淋水堆2~3天,待草料吸足水分后,再与畜粪、尿素等一起堆制。堆成圆锥形,底部直径1.5~2.0米,高约1.1一1.3米,堆温控制在50~60℃,堆料积温(即料温度数乘上堆天数)为900~1,000℃左右。堆外喷敌敌畏和撒些石灰粉。翻堆4次,按4、3、3、2天的间隔进行翻堆,第一次翻堆时加入过磷酸钙和石膏粉。经两星期左右,培养料就可以上床。再用50~65℃热蒸汽闷蒸消毒l~3昼夜。采用这种方法,由于发酵时间短,养分损失少,因此栽培的蘑菇产量高。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知,蘑菇的种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想吃到好的蘑菇还是有很多道工序的,因此种植蘑菇虽然是一件投资成本比较低的事情,但是要想取得好的收益,还是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

液体菌种白灵菇高产栽培技术


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关于其中增产的栽培技术如下。

采用液体菌种生产白灵菇,可以大大节省生产成本,缩短养菌时间。由于液体菌种中菌丝片断多,萌发点多,分散度大,可使头潮菇形成很高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1)发酵罐液体菌种的制备

①熬汁:先将洗好的土豆去皮去芽切片200克,菇根适量,麦麸50克,一并放入不锈钢锅,用大火烧开,转为小火熬煮,煮熟后,捞出土豆片,过筛取汁。

②配料:熬汁过筛完毕,加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3.o克,硫酸镁1.5克,维生素B1毫克,溶入熬汁中,稍加搅动,以利于混匀。

③装罐:配好辅料的培养基混匀后,舀入或注入发酵罐内。然后装好上盖,密闭罐体,检查仪表,加热至121℃,并维持40分钟,进行培养基灭菌。灭菌时,应开通管线和阀门,对所有气体和液体经过的部位,进行全方位的完全灭菌,以防止制种后期杂菌感染。

④接种培养:灭菌结束后,用冷水冷却或自然降温至培养温度,然后按无菌操作规程,用火焰消毒进行接种。接种完毕,26~28℃条件下培养。48~72小时后,待培养至培养液颜色由深变浅,菌液中菌球既不下沉也不上浮,与液体混为一体时,即可用于接种。

(2)菌袋的制作与培养

①栽培料的配制:棉籽壳100千克、玉米粉5千克、麸皮5千克、石灰3千克、石膏2千克。

②堆制发酵:堆制发酵的用料最好在300千克左右,堆高1.2~1.4米,宽1.1~1.5米,长度不限。堆太小不易升温,发酵不透;堆太大中间缺氧,而且不便翻堆。发酵料拌水湿度60%~65%,并加石灰2%,使pH值为8~8.5。建好堆后打孔通气,孔距为30厘米,堆上方打1排,侧面打2~3排。当料堆温度达55℃左右并保持48小时后,进行第1次翻堆。当料堆温度达60~70℃时,每隔1天翻堆1次,并充分换位。约一周后待料为均匀棕褐色、质地均匀、富有弹性、料味纯正、料表面有较多的放线菌时,说明料发酵成功,散堆降温。

③装袋灭菌:发酵好的料,测试pH=7.5~8.5,含水量60%可装袋。将装好的料在高压下灭菌2~3小时,或在常压下灭菌14~16小时,注意灭菌要彻底。

④接种培养:灭好菌的菌袋冷却到30℃时,移入接种室内接种,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接种量40毫升/袋,以能覆盖菌袋表面为宜。液体菌种接种速度快,一般接900~1000袋/(人8小时)。4人配组接种最佳,要做到快打口盖,快接种,快封口盖。

接种后先控制环境温度在26~28℃,少通风或不通风,尽量不搬动菌袋。目的是使菌丝尽快渡过其迟缓期,早萌发,早定植。1周后翻垛检查有无杂菌污染,将有杂菌的清理出去。约培养18~20天菌丝满袋,较固体菌种缩短8~10天。

待菌丝发满后,将菌袋移至低温处或对出菇棚进行反向操作,白天盖草帘,晚上揭草帘,并加大通风,进行低温刺激,结合喷水促进菇蕾形成。

(3)出菇管理

优质白灵菇的市场标准是:无柄或短柄,手掌状。如果日光温室内通风不良,白灵菇子实体可长成倒马蹄形,柄粗长而菌盖小。在白灵菇的生产中应协调好温度、湿度和通风。

白灵菇对温度较敏感,进入出菇管理阶段温度应保持在8~16℃。温度过低子实体发育缓慢,温度过高子实体生长虽快,但菌盖薄,商品价值较低。如果袋温超过25℃后,原基有可能死亡。

白灵菇出菇阶段湿度保持在80%~90%,不要在菇体上喷水。同时防止菌袋或塑料布上的水珠滴在菇体上,以免形成污斑。

通风可降低温室内C02的浓度,促进菌盖的正常发育。生产上要求后墙通风口的位置尽量低些,同时将大棚前边的塑料布掀起10~30厘米,使温室大棚前后形成空气对流。若遇到大风天气,可及时关闭通风口及放下大棚前边已掀开的塑料布。

当原基长至玉米粒大小时要及时疏蕾。疏蕾需要大量人工,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错过最佳疏蕾时间。疏蕾原则如下:a.每个菌袋只留一个幼菇;b.留大菌蕾,去掉小菌蕾;c.留健壮蕾,去掉生长势较弱的菌蕾;d.留菌盖大的菌蕾,去掉柄长的菌蕾;e.留无斑点、无伤痕的菌蕾;f.留直接在料面上长出的菌蕾,去掉在菌种块上形成的菌蕾。

(4)病虫害防治

①小盖长柄:白灵菇菌柄细长、菌盖过小,是由于菇棚内气温较高、通风不良致使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故建议改善棚内的通风条件。

②死菇:白灵菇幼菇开袋后表现为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在敞口前温湿度变化过大,导致幼菇不适应而发生此情况,所以需避开极端高温和低温(棚温24℃、4℃)。

③龟裂:可发生在菌盖和菌柄上,影响白灵菇产量和外观。当菇棚内湿度低于70%、温差过大、通风过猛时,易龟裂。因此,要保持适当湿度、通气条件,尽量减少菇房昼夜温差,避免该情况发生。

④绿霉病:保持发菌场所清洁、卫生、通风良好,菌袋点片发生绿霉时,可用5%石灰清液注射霉菌斑及周围培养料,抑制绿霉菌生长。

⑤细菌性腐烂病:严格控制空气湿度(不超过90%),保持适当通风,注意水滴不与菇体直接接触。

⑥菇蚊:菇棚场所通风口处张挂60目防虫网,以防菇蚊成虫飞入,也可在菇棚内悬挂黄板诱杀。

《白灵菇高产技术之培养料的营养配比》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栽培养护技术设施”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