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环境的冷知识。

植物种植相信每个家庭都有种植,那么种植植物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注意的事项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野荸荠的生长发育环境及繁殖特点》,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野荸荠为多年生莎草科杂草。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南方稻区。在云南稻涯分稚有同属的刚毛荸荠和木贼状荸荠。

(一)野荸荠的分布与适宜生长环境

野荸荠适宜生长在积水牲能好、质地疏松、pH值中性、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据江苏仪征市的调查,以马肝土、黄白土分布较多,野荸荠密度分别达到每平方米13.3株和16.8株;而持水性能较差的沙土则较少,野荸荠密度仅为每平方米5.8株;块状结构的黄泥土则无野荸荠发生。

野荸荠适生于长期积水的稻田和易灌易排的稻田,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5.5株和4株;而在灌水条件差、经常脱水干旱的稻田很少或无野荸荠发生。

王德好等于2010年7~12月份开展了对安徽省稻田野荸荠发生和危害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该省稻田野荸荠发生面积大约34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4.7%。其中沿江及其皖南稻区有42.3%的面积野荸荠危害达到三级,属中等危害水平;皖南泾县等地的冷浸田、山傍田和沿江圩区,野荸荠的发生和危害十分严重。地理位置位于沿江圩区的安徽省白湖农场一分场有15.53公顷稻田,野荸荠的危害达到四级,密度高达262株/米2左右,水稻收获前田间可见一片青绿色(野荸荠群体),水稻减产45.2%,十分严重。

耕作方式对野荸荠发生密度的影响很大,在免(少)耕晚粳稻田的野荸荠密度最高,达每平方米13.5株;而翻耕晚粳稻田野荸荠密度下降为每平方米10.5株。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野荸荠发生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冠层较大的杂交稻稻田野荸荠发生密度最低,为每平方米1.3株;而中粳稻田和晚粳稻田则分别为每平方米4.8株和10.5株。

(二)野荸荠地下球茎在土层中的分布及环境因子对其萌发率的影响

野荸荠地下球茎是其繁殖后代的最主要的遗传组织,分布较深,在10~20厘米土层中的分布占_总赇茎数韵60%以上。其中在浅层土的0~5厘米土层中的分布较少,为5.5%;在5~10厘米土层中的分布为14.5%;;在10-15厘,米土层中的分布为38.5%;在15~20厘米土层中的分布为26%;在2025厘米土层中的分布为15.5%。

野荸荠球茎具有休眠特性。在江苏仪征稻区,到4月上中旬,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2℃以上时,野荸荠开始零星出苗;5月中下旬出苗较多;6月中下旬达到出苗高峰。

野荸荠球茎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2℃,最适发芽温度为25℃~30℃,最高发芽温度为40℃。

野荸荠球茎具有在深层土壤中萌发的能力,不同深度的野荸荠发芽率均达到80%以上。但出苗所需天数不同,在O~5厘米土层中出苗需要2~3天;在5~10厘米土层中出苗需要3~5天;在10~15厘米土层中出苗需要5-10天;在15~20厘米土层中出苗需要10~15天;在20~25厘米土层中出苗需要15天以上。

土壤含水量对野荸荠球茎萌发的影响明显。在土壤含水量10%时,野荸荠球茎不能萌发,在土壤含水量20%~30%时,萌发率为10%~is%;土壤含水量大于40%及有水层条件下,萌发率大于35%。表明野荸荠球茎不耐干旱,采用日晒或在严寒冬季耕翻晒垡,翻出土表面后很易丧失发芽能力。

(三)野荸荠的生长发育及在水稻田中的发生规律

野荸荠萌发后15天左右地下茎开始分化形成,地下球茎发生最多的土层是在3~5厘米的耕作层上部,在该部位,土质疏松,水、肥、氧气充足,有利于野荸荠的生长。野荸荠地下茎有3~5节,节上有芽。当节膨大后,芽就向上长出土面,即为分株。第一分株发生时间约为出芽后25~30天,然后发生第二次、第三次分株。出芽后50天左右为分株长出高峰期。此时,野荸荠地上鲜重增加最快,株高也逐步超出水稻。

野荸荠分株的形成与水层、光照关系密切,低洼积水的田块产生的分株较多。水稻的不同品种因其株高、生育期及封行的时期有早有迟,对野荸荠的分株及株高均有不同的影响。观察发现,杂交稻田、中粳稻田和晚粳稻田的野荸荠分株分别为:3.2个、6.3个和11.8个。显示杂交稻田野荸荠的分株密度最低,而晚粳稻田的分株密度最高。

水分对野荸荠的分株影响明显,在有水层条件下野荸荠的分株数量最多;在土壤饱和水分条件下,分株数量居中;在湿润条件下,分株数量较低;干旱条件下无分株。

在江苏仪征稻区,野荸荠地下球茎在8月下旬开始逐步形成,一直持续到10月中下旬地上部分枯死。

在贵州贵阳自然光温条件下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种植野荸荠球茎,观察到野荸荠球茎出苗时间为4月下旬,气温为23℃左右,出苗初期在球茎发芽处形成像刚毛状的小叶片,10~15天后形成较粗的茎秆,并于出苗后约20天产生侧蔓,7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野荸荠茎秆发生的高峰期。8月中旬开始开花,花期约20天。在无水稻竞争条件下,每个野荸荠球茎可长出240株茎秆、109个地下球茎,球茎的平均重量为0.986克/个。

盆栽试验还观察到,在野荸荠花序内也能形成种子,种子数量在0~7粒不等,平均为2.9粒/茎。

大田条件下,由于农事操作的影响,虽然在犁地之前野荸荠球茎已开始发芽,但球茎的发芽出苗高峰期在6月中下旬,此时水稻处于分蘖期。球茎发芽后,随着侧生根茎的产生,植株营养生长持续较长时间,一般为85~90天,在7月底至8月初开花。8月中旬种子开始成熟。

将采集到的野荸荠种子播种于室内恒温(28℃)生长箱内,每次播种100粒,结果未见有种子发芽。野荸荠不但产生的种子少,而且种子的发芽率很低。表明野荸荠主要依靠地下球茎无性繁殖。

在江苏仪征,野荸荠在水稻移栽后7~10天出苗,在水稻移栽后15~25天为出草高峰期。在贵州贵阳,野荸荠有2个出草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和7月下旬,其出苗率分别为14.7%和21.1%。由于地下球茎分布的土层深度不一致,球茎出苗很不整齐。所以,野荸荠从水稻插秧后到收割之前,田间都不断有新的植株产生,给田间防除带来很大困难。

王德好等在安徽省白湖农场稻田观察发现,麦茬机插稻田由于5月底至6月初完成水稻移栽,野荸荠于6月上中旬开始出草,6月下旬达到出草高峰,出草比例占18.5%左右;在7月中下旬出现第二个出草高峰,出草比例高达25%。

小编推荐

李氏禾、秕壳草生长发育及繁殖特点有哪些?


李氏禾,禾本科杂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发达匍匐茎和细瘦根状茎,叶鞘短于节间,多平滑,叶片披针形,质硬有时卷折,圆锥花序开展。秕壳草又名秕谷草。有时具根茎,秆高30~30厘米,直立、丛生,基部倾斜而具鳞芽,节凹陷而被倒生微毛。本文主要介绍李氏禾及秕壳草生长发育和繁殖特点有哪些。

(一)假稻属李氏禾的生物学特性

假稻属李氏禾种子千粒重为0.2557克,含水量10.84%。李氏禾种子发芽率极低,在25℃、30℃和35℃条件下,李氏禾种子发芽率分别为4%、5%和3%。种植试验表明,李氏禾地下茎段(3厘米长)的萌芽率高达80%以上,分蘖数18个/茎段。显示李氏禾的繁殖源主要来自地下茎。

1.光照强度对李氏禾生长的影峭试验采用透光率为so%的黑色聚乙烯遮阳网进行不同遮光处理。结果显示,在透光率25%,光照强度在1790~5840勒克斯(平均2840勒克斯),李氏禾的生长速度较快,最大叶片长度明显增加,新增加叶片数多,叶片颜色显绿色,分蘖数多;在透光率50%,光照强度范围在1950~7760勒克斯(平均为5300勒克斯),李氏禾生长缓慢,植株叶片紧凑,新增加叶片细长,叶片颜色显黄绿色;在透光率100%,光照强度范围在2880~11230勒克斯(平均为10100勒克斯),李氏禾的生长状况并不理想,新增加叶片少,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叶片薄且发黄。表明李氏禾的生长速度随着透光率和光照强度的提高而下降。

2.不同沮度对李氏禾生长的影响在生长箱中的试验结果显示,15℃条件下,李氏禾不能正常生长,表现大部分植株倒伏,叶片变黄而且卷曲,根部有腐烂的迹象;分蘖极少,叶片大多数停止生长或枯死;25℃条件下,李氏禾生长较好,根部直立,无倒伏症状,叶片黄绿舒展,分蘖数多,而且新分蘖的植株生长很快,绿叶茂盛,根部扎入土壤;自然温度(广西南宁4月27日至6月25日)条件下,李氏禾生长比较好,但不稳定,根部倒伏,不直立,叶片颜色显绿色,有少许卷曲,分蘖数较多,而且新分蘖的植株部分生长较快。李氏禾生长快慢次序为:25℃>自然状态>15℃。李氏禾的最长叶片长度增加量和叶片数增加量,也以25℃条件下最高。

3.淹涝和干旱胁迫对李氏禾生长的影响淹水至李氏禾茎基条件下,30天地上部未停止生长,120天仅有10%停止生长,180天有55%死亡。淹水至李氏禾茎顶端以上150厘米条件下,30天地上部分也未停止生长,120天有20%停止生长,180天有70%停止生长。间断性干旱(每干旱6天后浇水1次)45天,李氏禾地上部有50%的植株失去活力;持续干旱45天,李氏禾植株地上部分有70%失去活力。上述结果表明,李氏禾耐水淹能力明显高于耐干旱胁迫能力。

(二)假稻属秕壳草的生物学特性

在黑龙江稻区,秕壳草根茎繁殖的主茎及早生分蘖,成熟后穗抽出,产生350~420粒种子;根茎繁殖的晚生分蘖及种子繁殖的植株,成熟后穗不抽出,在包鞘中产生种子150~250粒(包鞘端部1/4开口0.25~0.30厘米,基部3/4闭合)。秕壳草种子千粒重为0.82~0.91克。

秕壳草根茎繁殖的主茎植株一般可产生8~10株分蘖,多的达20~30株;种子繁殖的特征一般可产生46株分蘖。

秕壳草的生活习性,喜居于灌排兼用的沟渠两侧于低洼、低湿地及稻田边四周,逐步扩展蔓延到田间危害。

在浙江省温州稻区,笔者发现当地称为李氏禾的圆锥花序分枝上有2次分枝,故应为秕壳草。据温州农业科学院李秒寿定位试验调查,秕壳草小穗多粒,每穗产种子平均为451.6粒,种子繁殖的植株平均每株6.9个分蘖;以根茎繁殖的植株每株平均产生18.7个分蘖。

(三)假稻属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在上海嘉定稻田取样调查,结果显示假稻属对直播水稻生物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有效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明显影响。假稻属每平方米增加200茎,水稻有效分蘖减少7.24%,实粒数减少16.4%,千粒重下降3.95%,理论产量减少22.5%。

在黑龙江省萝北县和密山县稻田进行调查,发现春季每平方米10株假稻属秕壳草,使水稻减产20%~30%,20株时水稻减产so%~70%,100株时水稻减产80%~90%,200株时水稻绝产,颗粒无收。

在浙江省富阳市中国水稻研究所的试验基地进行的竞争小区试验结果显示,假稻属假稻起始定植密度每平方米4~16株,水稻秀水09的有效分蘖数平均为77.2个,比无假稻干扰的降低20.9%,水稻产量为每公顷5512.5千克,比无假稻干扰的(7150千克)降低22.9%。

黄芪有几个生长发育阶段


说到黄芪我想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也比较常用的一种中药,中药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了,因此中药的作用是被我国的人一直认可的。

黄芪有几个生长发育阶段

黄芪从种子播种到新种子成熟,至少需要2年以上时间,经历5个生长发育阶段,即幼苗生长期、枯萎越冬期、返青期、孕蕾开花期、结果成熟期。

1、幼苗生长期。从黄芪子叶出土到花芽形成前称为幼苗生长期。当黄芪幼苗出土后,出现5片小叶前,根系尚未发育完全,吸收能力差,人士较浅,此时最怕干旱、高温、强光和热风。当黄芪小苗出现5片小叶后,地下部吸收根显著增多,根系的水分、养分供应能力较强,叶片面积扩大,光合作用增强,幼苗生长速度加快。通常播种当年黄芪不能开花结果,均为幼苗生长期。

2、枯萎越冬期。地上部分枯萎到第2年植物返青前称为枯萎越冬期。一般在9月下旬叶片开始变黄,地上部枯萎,地上部越冬芽形成,此期需要经历180~190d0

3、返青期。指越冬黄芪顶芽萌发并长出土面的时期。春天当地温达5℃~10℃时,黄芪开始返青,首先长出丛生顶芽,然后分化茎、枝、叶而形成新的植株。返青初期一般生长速度比较慢,主要是受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大。

4、孕蕾开花期。指从叶腋花芽形成到果实出现之前的时期,2年生长以上的植株一般在6月出现花芽,逐渐膨大,花梗抽花,花蕾逐渐形成,7月初花蕾开放,花期为20~25d。

5、结果成熟期。指黄芪开花后授粉开始到果实成熟的时期。一般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此期若遇到高温干旱,会使该期提前,且种皮形成不透性,硬实率增加,使种子皮质降低。

黄芪的田间管理

黄芪高6-8厘米的时候间苗,以不拥挤即可,定苗后要浇水追肥,亩用尿素10-15公斤,苗期注意中耕除草,雨季湿度过大,要注意排水。

1、间苗补苗:当苗高5-7厘米时进行第一次间苗,通过2-3次间苗后,每隔8-10厘米留壮苗1株,如遇缺棵,应小苗带土补植,也可重播催芽籽补苗。

2、追肥:在生长第1、2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一次肥,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000千克或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7-8千克,第一年冬季枯苗后每亩施入厩肥2000千克加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10千克、饼肥150千克,混合拌匀后于行间开沟施入,施后培土防冻。

3、打顶:打顶为了控制植株高度生长,减少养分的消耗,于7月底前进行打顶,可以增产。

4、中耕除草:黄芪幼苗生长缓慢,不注意除草易造成草荒,因此,在苗高5厘米左右时,要结合间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第2次于苗高8-9厘米,第3次于定苗后各进行中耕除草1次,第二年以后于5、6、9月各除草一次。

黄芪的病虫害防治

1、白粉病:白粉病在高温多湿的7-8月间为盛发期,危害叶片和荚果,受害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均生有白色绒状霉斑,后期出现很多小黑点,严重减产。可于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1500倍液或1:1:120波尔多液喷雾2-3次,效果较好。

2、蚜虫:常7-8月份发生,为害嫩梢,高温干旱年份尤为严重,可用40%乐果1000-1500倍或50%避蚜雾2000-3000倍喷雾防治。

3、豆荚螟:豆荚螟成虫在黄芪嫩荚或花包上产卵,孵化后幼虫蛀入荚内咬食种子,老熟幼虫钻出果荚外,入土结茧越冬,在花期用敌敌畏或敌杀死按用量每隔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3-4次,直到种子成熟为止。

4、黄芪紫纹羽病:黄芪紫纹羽病俗称红根病,因发病后根部变成红褐色,先由须根发病,而后逐渐向主根蔓延,根部自皮层向内部腐烂,最后全根烂完。在除清除病残体、轮作、雨季排水外,可结合整地每亩用70%敌克松1.5-2.0千克进行土壤消毒或发病初期用多菌灵、甲托、退菌特等灌根。

黄芪的选地深耕

黄芪是深根性植物,种植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地势高燥、向阳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土壤,平地、丘陵、山坡地都可种植。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土质粘紧,低洼易涝的粘土或土质瘠薄的砂砾土,均不宜种植黄芪。选好地块后要深耕改土,当秋作物收获后,将土壤深耕3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耕地前清除田间杂草,石砾及残留物。

据山东菏泽市润康中药材研究所基地多年种植证明,深耕能加厚活土层,熟化土壤,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养分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根系生长,减少侧根和鸡爪芪的形成,是获得黄芪优质高产的有效措施。

中药的种植在我国是比较普遍的,在很多年前,就有不少人靠种植中药为生,掌握一些中药的生长习性,和一些基本的种植技术,这对种植中药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青花菜的生长发育特点及种植注意事项


青花菜是我国市场上十分畅销的一种名贵蔬菜,属于甘蓝的一个变种。从外观来看,青花菜色泽艳丽,从营养价值上来说,青花菜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是一种优质蔬菜。那么大家对于青花菜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青花菜的生长发育特点及种植注意事项。

青花菜的生长发育特点及种植注意事项

青花菜植株高大、茎粗长,节间宽。主茎顶端产生的是由许多小花蕾组成的青绿色扁球形花蕾群。腋芽较活跃,顶端花茎及花蕾群采摘后可再次继续产生分枝及花蕾群。主茎的花蕾群直径8-15厘米,单球重200-500克,侧枝花蕾群较小,3-5厘米,30-40克,亩产约750-1000公斤。

青花菜喜温暖冷凉气候。耐寒耐热,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易栽培。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5-30℃;植株生长适温为18-20℃,要求日夜温差3-5℃;花蕾发育适温为15-18℃;温度25℃以上易徒长;5℃以下生长迟缓;30℃以上高温易产生毛叶花球或花蕾失绿转黄,提前松散。

青花菜要求在湿润条件下生长,不耐干旱,特别是花蕾形成期,但根系不耐渍,雨季应注意排水。青花菜对土质要求不严,但要求土壤肥沃,对于生长期长的品种,花蕾中期需大量磷、钾肥,且对硼、锰元素有特殊要求。

以上就是青花菜的生长发育特点及种植注意事项的相关解答了,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

紫苏如何栽培?紫苏栽培特性及其生长发育特点


紫苏是一种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和泰国,目前我国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均有野生和栽种。紫苏叶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常用于恶寒、发热、无汗等症,效果极佳。那么大家知道紫苏如何栽培吗?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紫苏栽培特性及其生长发育特点。

紫苏栽培特性及其生长发育特点

1、紫苏是一种耐高温类蔬菜,能耐高温高湿。北方夏季炎热时生长良好,温度低生长慢。

2、紫苏是典型的短日型蔬菜,9月间开花,10月种子成熟。无论植株大小,日照短时即开花结籽。冬季进行温室紫苏叶生产时,需进行补光栽培,否则苗期即开花结籽。

3、紫苏种子有明显的休眠期,休眠期长达120天。经发芽试验发现,低温及赤霉素处埋均能有效地打破休眠。将刚采收的种子有100毫克/千克赤霉素处理并置于低温3℃及光照下5―10天,后置于15―20摄氏度光照条件下催芽12天,种子发芽可达80%以上。

4、紫苏在适宜在季节栽培非常容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发生。整个生长期不用施用农药,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以上就是紫苏栽培特性及其生长发育特点的相关解答了,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

辣椒生长发育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辣椒自明朝传入我国在清朝被发扬光大了成了八大菜系当中川菜和湘菜的根基。四川和湖南都是无辣不欢的,这已经成为了中国非常重要蔬菜和调料原材料。因而辣椒种植也非常多,那么辣椒生长发育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辣椒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从种子发芽、形成幼苗、开花结实到种子成熟,能在一年内完成。辣椒的生长发育是生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内容,辣椒制种产量的形成都是通过生长发育来实现的。

一、辣椒的生长过程

在辣椒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促进但相互制约的关系。辣椒生长过旺,会推迟开花时期,并降低坐果率;而生长过弱,不能提供辣椒开花结果所必需的养分,也会严重制约开花的数量,而降低制种产量。只有调节好辣椒生长与发育的关系,才能达到高产的目的。

二、辣椒生长发育时期

辣椒的生长与发育是指从种子发芽开始到重新获得种子的整个过程。辣椒制种包括辣椒生长与发育的全过程。

1.种子期

种子期指从卵细胞受精开始到种子萌动时为止,它包括胚胎发育期和发芽期。

(1)胚胎发育期从卵细胞受精开始到种子成熟为止。这一时期,种子的新陈代谢作用与母本同在一个个体内,经过旺盛的营养物质合成和积累,胚珠逐渐发育而长成成熟的种子。

(2)发芽期种子成熟后,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吸水后就会萌发生长。发芽时呼吸旺盛,生长迅速,其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全靠种子本身的贮藏物质。种子贮藏物质的多少,受种子发育时本身能量的积累和种子成熟后贮藏时间、贮藏条件决定,并且对种子发芽的快慢及幼苗的生长产生很大影响。

2.营养生长期

(1)苗期种子发芽后到定植大田前为苗期。种子发芽后,先长出新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破土后,长出两片子叶,进行光合作用。辣椒子叶不仅对幼苗的生长影响很大,而且对辣椒苗后期的生长状况也有一定的影响。幼苗期生长量很大,新陈代谢非常旺盛,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营养物质,除植株本身的呼吸外,几乎全部用于新生根、茎、叶的生长需要。

(2)生长期从定植后至开花前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辣椒根、茎、叶进入生长旺盛阶段,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满足本身的生长外,还有一个养分的积累过程,为以后的开花结果打下物质基础。

3.生殖生长期

(1)花芽分化期花芽分化是辣椒从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的形态标志。辣椒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后,在生长点会弓1起花芽分化,然后现蕾开花。这一阶段实际在开花前就已经发生。

(2)开花期一般是指从第一朵花开放开始,至开花结束。这一阶段是辣椒制种的关键时期,它对外界环境的抗性较弱,对温度、湿度、光照的反应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光照不足,或过干燥,都会影响辣椒的授粉、受精,并引起落花落果,进而影响制种产量。

(3)结果期辣椒开花受精后至果实充分红熟、种子成熟的时期。这一阶段是种子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结果期,果实的膨大生长和种子的胚胎发育,都有赖于光合作用的产物从叶子不断运输到果实及种子中。

辣椒进入生殖生长期,营养生长并未停止,也就是说本阶段是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并存期,是辣椒生长发育过程中生命最旺盛时期。

三辣椒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辣椒生长发育既决定于其本身的遗传特性,如辣椒品种对低温、高温和干旱的抗性,又决定于外界环境条件,故辣椒在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都是一年生植物,每年冬季枯死。而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如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省的南部,辣椒都可以露地越冬。辣椒原产热带,但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它喜温、耐旱、怕涝、喜光而又较耐弱光。在生产实践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趋利避害,使各种条件能够协调发展,尽量为辣椒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为制种高产奠定基础。

1.温度

辣椒属于喜温作物,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30%,温度超过35℃或低于10℃发芽不好或不能发芽。25℃时发芽需4~5天,15℃时需10~15天,12℃时需20天以上,10℃以下则难于发芽或停止发芽。

辣椒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温度低于15℃时,生长发育受阻,持续低于12℃时可能受害,低于5℃则植株易遭寒害而死亡。种子出芽后,具3片真叶时抵抗低温的能力最强,较短时间在0℃时不受冷害,这就是冷床育苗小苗能过冬的原因。

辣椒生长发育期适宜的昼夜温差为6~10℃,以白天26~27℃,夜间16~20℃比较合适,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苗期白天温度30℃,可加速出苗和幼苗生长;夜间保持较低的温度15~20℃,以防秧苗徒长。15℃以下的温度,花芽分化受到抑制;20℃时开始花芽分化,约需要10~15天。授粉结实以20~25℃的温度较适宜。低于10℃,难于授粉,易引起落花落果;高于35℃,由于花器发育不全或柱头干枯不能受精而落花,即使受精,果实也不发育而干萎。果实发育和转色,要求温度在25℃以上。

2.光照

辣椒是好光作物,除了种子发芽阶段不需阳光外,其他生育阶段都要求充足的光照。幼苗生长期,良好的光照是培育壮苗的必要条件。光照充足,幼苗节间短,茎粗壮,叶片肥厚,颜色浓绿,根系发达,抗逆性强,不易感病。我国冬春辣椒育苗雨雪天气多,光照强度达不到辣椒的光补偿点15000勒克斯,因此要经常通风见光,增加光照。成株期光照充足,是促进辣椒枝繁叶茂、茎秆粗壮、叶面积大、叶片厚、开花结果多、果实发育良好、产量高的重要条件。光照不足,往往造成植株徒长,茎秆瘦长、叶片薄、花蕾果实发育不良,容易出现落花、落果、落叶现象。因此,在安排杂交辣椒制种时,周围不要有高秆作物,防止遮光造成减产;另外还应注意栽培管理,不宜栽植过密,防止枝叶相互拥挤;要经常性地中耕除草,防止杂草与辣椒争夺空间。光照过强对辣椒生长也不利,在夏日炎炎的强光下,当光照强度超过辣椒光饱和点30000勒克斯时,易引起叶片干旱,生长发育受阻,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反而下降,甚至造成叶片灼伤。理论上辣椒为短光性植物,但只要温度适宜,营养条件良好,光照时间的长短不会影响花芽分化和开花。但在较短的日照条件下,开花提早。当植株具1~4片真叶时,即可通过光周期的反应。

3.水分

辣椒是茄果类蔬菜中最耐旱的一种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水分相对较少,且各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水量也不相同,一般小果型品种较大果型品种耐旱。种子只有吸水充足后才能正常发芽,一般催芽前种子需浸水6~8小时,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种子发芽。幼苗需水较少,此时土壤过湿,通气性差,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生长纤弱,抗逆性差,易感病。定植后,辣椒的生长量加大,需水量增多,要适当浇水以满足植株生长发育的需要,但仍然要控制水分,以利于地下根系生长,控制植株徒长。初花期,需水量增加,要增大供水量,满足开花、分枝的需要。果实膨大期,需要的水分更多,若供水不足,果实膨大速度缓慢,果表皱缩、弯曲,色泽暗淡,形成畸形果,降低种子的千粒重而影响产量和种子质量。但水分过多,又易导致落花、落果、烂果、死苗。空气湿度对辣椒生长发育亦有影响,一般空气湿度在60~80%时生长良好,坐果率高,湿度过高有碍授粉。土壤水分多,空气湿度高,易发生沤根,叶片、花蕾、果实黄化脱落;若遭水淹没数小时,将导致成片死亡。

4.养分

辣椒对氮、磷、钾肥料均有较高的要求,此外还需要吸收钙、镁、铁、硼、钼、锰等多种微量元素。在整个生育阶段,辣椒对氮的需求最多,占60%;钾次之,占25%;磷占15%。足够的氮肥是辣椒生长结果所必要的,氮肥不足则植株矮,叶片小,分枝少,果实小。但偏施氮肥,缺乏磷肥和钾肥则植株易徒长,并易感染病害。施用磷肥能促进辣椒根系发育,钾肥能促进辣椒茎秆健壮和果实的膨大。在不同的生长时期辣椒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不同。幼苗期需肥量较少,但养分要全面,否则会妨碍花芽分化,推迟开花和减少花数;初花期多施氮素肥料,会引起徒长而导致落花落果,枝叶嫩弱,诱发病害;结果以后则需供给充足的氮、磷、钾养分,增加种子的千粒重。

5.土壤

辣椒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格,各类土壤都可以种植。辣椒对土壤的酸碱性反应敏感,在中性或微酸性(pH在6.2~7.2之间)的土壤上生长良好。制种辣椒授粉结实后,对肥水要求较高,最好选择保水保肥、肥力水平较高的壤土。一般砂性土壤容易发苗,前期苗生长较快,坐果好,但容易衰老,后期果小,如肥水供应不上,制种产量低。黏性土壤则前期发苗较慢,但生长比较稳定,后期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植株生长旺盛,有利于制种高产;缺点是不利于前期精耕细作,比较费时费工。

《野荸荠的生长发育环境及繁殖特点》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生长环境的冷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