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植物种植相信每个家庭都有种植,那么种植植物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注意的事项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双穗雀稗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一般田杂草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防治、化学防治、机械防治、替代控制和生态防治等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双穗雀稗的人工防治以及化学防治。

(一)农业措施防控双穗雀稗

1.机械旋耕除草旋耕时田间留有薄层水,先用50~55马力级中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埋草旋耕1遍,再用手扶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压草旋耕2遍,将双穗雀稗等无性繁殖杂草压(埋)入深层泥土内,控制杂草出苗。

2.人工拔除双穗雀稗在经旋(翻)耕及耖田、整田后,手工清除田埂及田边的双穗雀稗茎节,将其移出田外晒干销毁,减少繁殖茎节基数;在水稻幼苗分蘖期,人工拔除萌发成苗的双穗雀稗茎节,并带出田外集中晒干销毁;加强田面平整,减少田块高处双穗雀稗的萌发出苗造成危害。

3.轮作换茬结合化学除草多年种植水稻后,若双穗雀稗发生密度高且危害严重,可以换茬改种植棉花、大豆、蔬菜等阔叶作物,然后使用杀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可以有效防除双穗雀稗,且对阔叶作物安全。如在棉花苗期、或双穗雀稗匍匐生长1~3节时,每公顷用15%精吡氟禾草灵(精稳杀得)乳油750毫升,或用2096烯禾啶(拿捕净)乳油1350~1500毫升;如在大豆3张复叶时,用10.8%高效氟吡甲禾灵(高效盖草能)乳油525毫升,加水450~600升,均匀喷雾。

(二)化学除草剂防除双穗雀稗

1.翻耕整地前使用化学除草剂对田间双穗雀稗发生较多的田块,在第一次旋(翻)耕前7~10天,每667米2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农达)200~300毫升或10%草甘膦水剂1500~2000毫升,加水40~50升,定向茎叶喷雾防除双穗雀稗等。

2.苗期使用化学除草帮

(1)10%氰氟草酯乳油防除直播稻田双穗雀稗在上海稻区,大麦收割后直播方式种植水稻太湖糯。播种后20天左右,稻苗4叶1心期,稗草4叶期,双穗雀稗植株高度3~31厘米,每667米2分别用10%氰氟草酯乳油每667米260毫升、90毫升、120毫升、150毫升,加水30~40升喷雾。试验结果显示,在施药后30天10%氰氟草酯乳油4个剂量处理对双穗雀稗的植株密度防效和植株鲜重防效均达到100%,而不施除草剂对照的双穗雀稗植株密度和植株鲜重分别达到541株/米2和486克/米2。每667米2使用氰氟草酯乳油60~150毫升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安全性良好。

从用药成本和防效稳定性考虑,10%氰氟草酯乳油的最佳施用剂量为每667米280毫升,最佳施用期为双穗雀稗株高30厘米以下,直播稻稻苗4~5叶期。一次用药即能控制稻田双穗雀稗的危害。

(2)10%精噁氰氟乳油(百除)防除直播田双穗雀稗在浙江湖州稻区,在直播稻播种后35~40天,每667米2用10%(精噁氰氟)乳油60毫升,加水40升喷雾。对双穗雀稗等的防效达到95%以上。

6.9%精噁唑禾草灵Ew对水稻的安全性较差,需要由当地农技员在前1年通过试验确定安全后方可推广。

(3)10%精噁氰氟防除水稻移栽田双穗雀稗在江苏省大丰稻区,小麦收割后用移栽方式种植水稻武育粳3号,6月20日移栽,水稻叶龄处于6~7叶期。于水稻移栽后30天左右,水稻处于分蘖盛期,每667米2用10%精噁氰氟乳油60毫升、80毫升和100毫升,加水30~40升喷雾。试验结果显示,除草剂使用后25天,10%精噁氰氟乳油对双穗雀稗的植株密度防效分别为75%、81%和91%。

10%精噁氰氟乳油每667米2用60毫升对水稻株高没有影响,但80毫升和100毫升处理的前期水稻株高明显下降,后期能够恢复正常。10%精噁氰氟乳油3个剂量处理对水稻分蘖无不利影响。每667米2用io%精噁氰氟乳油60毫升和80毫升处理对水稻产量无不利影响,但100毫升处理的水稻产量明显下降。wWw.Zw59.COM

从用药成本、防效及水稻安全性考虑,10%精噁氰氟乳油的最佳施用剂量为每667米260~80毫升,最佳施用期可调整到大苗水稻移栽后20天左右,小苗移栽后30天左右。

6.9%精噁唑禾草灵Ew对水稻的安全性较差,需要由当地农技员在前1年通过试验确定安全后方可推广。

(4)10%氰氟草酯EC+6.9%精噁唑禾草灵Ew+50%二氯喹啉酸WP防除水稻移栽田双穗雀稗在江苏大丰,施用1096氰氟草酯乳油(Ec)+6.9%精噁唑禾草灵EW+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WP),现混现用,防除滩涂稻田双穗雀稗,大面积示范取得优良防效。

机插稻田2次使用除草剂,第一次在水稻7叶期,每667米2使用10%氰氟草酯EC50毫升;第二次在水稻10~11叶期,每667米2使用10%氰氟草酯EC30毫升+6.9%精噁唑禾草灵EW15毫升+50%二氯喹啉酸WP15克,加水30~40升喷雾。

手工插秧稻田2次使用除草剂,第一次在水稻9叶期每667米2使用10%氰氟草酯EC30毫升+6.9%精嗯唑禾草灵EW15毫升+so%二氯喹啉酸WP15克,加水30~40升喷雾;杂草严重田块实施第二次施药,每667米2使用10%氰氟草酯EC30毫升+6.9%精噁唑禾草灵EW15毫升+50%二氯喹啉酸WP15克,加水30~40升喷雾。

每次施除草剂前排干田水,施药后1~2天复水;防止重喷、漏喷,因为重喷可能造成稻苗损伤,漏喷则影响防效。

6.9%精噁唑禾草灵EW对水稻的安全性较差,需要由当地农技员在前1年通过试验确定安全后方可推广。

小编推荐

双穗雀稗的形态特征及分布区域介绍


双穗雀稗,又叫红拌根草、过江龙、游草、游水筋,禾本科雀稗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水旁、水沟边和水田边,近年来,随着稻田轻型、高产技术措施的推广,稻田免耕及干湿的田间管理,一些地区已逐步由田边向稻田田间发展,危害日趋严重。本文主要介绍双穗雀稗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分布区域介绍。

(一)双穗雀稗在我国的大致分布

双穗雀稗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地区,即华东、华中、西南、华南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分布在河南、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双穗雀稗的形态特征

1.根茎具有地下横走根状茎和地上匍匐茎,可在地上、地下生长,茎秆直径2~3.2毫米,地上部分主茎长一般1~2米,水稻田间可达2~2.8米;地上茎略可直立,水稻田间地上茎直立部分的高度为0.8~1.2米,花枝高度为2060厘米。茎上分节,节间长1~19厘米,一般6~15厘米;地上地下节上都可生芽并发育成新枝,基部节或地面节上着生不定根,节上披毛。

2.叶叶片扁平,质地较柔薄,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6~21厘米,宽3~10毫米;叶片表面略粗糙、背面光滑,叶缘粗糙;幼苗第一叶条状披针形,长2厘米,先端锐尖。叶鞘松弛,短于节间,背部具脊,叶鞘上部及叶片基部具有纤毛;叶舌膜质,长1~2.5毫米,三角状,无叶耳。

3.花穗总状花序2(3)枚,通常2枚呈指状V形排列于秆顶,长2~6厘米,穗轴宽1.5~L8毫米;小穗椭圆形,长3.O~3.5毫米、宽1.3~1.5毫米,单独着生于穗轴上,成2~3行排列于穗轴的一侧,每枚花序上有小穗14~58粒,一般20~30粒。但仅有部分种子较饱满,且具较长休眠期。

4.颖果颖果椭圆形,种皮淡棕色或浅褐色,长2.0~2.5毫米、宽1.0~1.2毫米。

(三)双穗雀稗的生态特性

1.繁殖器官双穗雀稗为夏季多年生游走型禾本科杂草,主要以地下根茎和地上匍匐茎繁殖,部分种子繁殖。根茎与匍匐茎既能快速蔓延,又有持久再生能力。

2.生态环境双穗雀稗根茎及匍匐茎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很强,喜湿润、耐干旱,常生于水田、湿地、果园、荒地、路边、沟渠、浅水等处。

3.生长繁殖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3月下旬至4月初茎芽开始萌发,6~8月份生长最快。

鄱阳湖区3月中旬开始从地下根茎或地上匍匐茎的节上萌发新芽、生出新苗,稻田内双穗雀稗萌芽出苗根茎泥层深度一般在1~2厘米,部分可达3~4厘米;路边及早地萌芽出苗根茎土层深度一般在2~5厘米,部分萌芽根茎可深达10~12厘米。4~10月份地上、地下的匍匐茎在节上长出分枝,有一次分枝、二次分枝;5~9月份生长极快,产生大量分枝,生长季内地上匍匐茎生长速度每天0.6~1.5厘米,单株茎(枝)新增分枝每天0.4~0.8个;6月上旬至10月份开花,花期长,少部分能结实,但大多数种子不饱满;生长繁殖对外界温度范围要求较宽,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可进行,至11月下旬仍能生长茂绿,12月中旬开始枯黄;1株根茎一般具30~40个节,多的可达70~80个,每个节上有1~3个芽,都可长成新枝。

稻田双穗雀稗单株茎部分枝(长成主茎苗)一般为4~l3个,单株鲜重一般为30~150克,重的可高达400克以上,繁殖力极强,蔓延迅速,很易形成群落。稻田双穗雀稗在水稻群体小时,主茎萌发后平卧地面伸长,当水稻群体发育到一定程度(圆秆拔节初期)后,匍匐茎的先端依附稻秆而上迅速生长,与水稻争光、争肥、争空间,恶化水稻群体环境,地上直立茎常高一于水稻株高,发生严重的田块常造成只见双穗雀稗难见稻的草荒景象。

圆果雀稗


植物名称圆果雀稗

科属 禾本科
学名Paspalum orbiculare G.Forst.

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国华南、西南及湖北、福建、浙江等省区。喜生于热带、亚热带中低海拔的天然草坡及农田附近的零星草地上。1980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市郊引入栽培,目前已大面积推广。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直立,高60~120cm,具11~12节。叶舌膜质,棕色;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而上部者短于节间,压扁成脊;叶条形,长5~10cm,宽2~6mm。总状花序常3~5枚,呈总状排列于主轴上,穗轴纤细,长3~6cm;小穗近圆形,成两行排列在穗轴的一侧,长2~2.5mm,含2小花,仅第二小花结实;第一颖缺,第二颖与第一外稃相似,均具3脉,第二外稃薄革质,边缘卷包内稃。千粒重0.9g左右。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圆果雀稗的生育期,据1980~1981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市郊栽培试验结果,播种当年的生育天数为127天,宿根栽植的生育天数为107天,而冬播的生育期则长达187天。

圆果雀稗的生长和再生力是较强的。植株日平均增长速度为0.81~1.82cm,每年可刈割4次以上。每次鲜草产量为1023~1900kg/亩。

圆果雀稗具有强大的根系和旺盛的分蘖能力,既抗瘠又耐肥,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红、黄壤上均能生长良好。在水、肥条件良好时,分蘖多,产量高。在南方高温干旱的季节,如遇37~39℃的高温,2个月左右不下雨的情况下,虽然生长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未见枯死现象,并能正常开花结实。冬季气温在零下4℃时,仅地上部嫩叶枯萎,地下部分能安全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15℃时,迅速返青生长。圆果雀稗喜光程度不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常与其他禾草混生,在疏林下也有它的分布。栽培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播种,并适宜作为一种混播的禾草。

饲用价值
幼嫩的圆果雀稗,质地柔软,为各种草食牲畜所喜食,在生长后期,茎叶老化较快,适口性降低,但可作为青贮原料或晒制成千草作为冬季的饲草。

圆果雀稗的饲用价值是较高的,而且产草量也不低,一般栽培条件下,亩鲜草产3000kg左右,水肥条件充足时可达5000kg以上,采种栽培时,种子产量每亩达20~30kg,繁殖力强,便于推广。目前,已在福建、江西等省大面积推广,估计面积达50000亩以上。主要用于建立人工草地(混播型),发展畜牧业和治理水土流失。

其他用途 

栽培技术要点
土地须进行翻耕,整细耙平,并施入适量(1000~2000kg/亩)有机肥料做基肥。播种方式有条播(行距30cm)和撒播两种。覆土深度0.5~1cm。出苗后,追肥一次,施用尿素量为10~20kg/亩,过磷酸钙15~30kg/亩。苗高25~30cm时,即可刈割或放牧利用。利用次数每年4~5次。每次利用后,必须追肥一次,以保证持续高产。

宽叶雀稗栽培技术


宽叶雀稗是禾本科雀稗属半匍匐热带型多年生禾草。我国是1974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现已作为一个当家品种在草地改良中推广应用。那么现在为大家介绍宽叶雀稗栽培技术注意事项。

一、主要特征

株高50100cm,具短根状茎,茎下部贴地面呈匍匐状,着地部分节上可长出不定根,须根发达。叶片长1232cm,宽13cm,两面密被白色柔毛,叶缘具小锯齿,叶鞘暗紫色,茎上部叶鞘色较浅。总状花序长约89cm,通常45个排列于总轴上,小穗单生,呈两行排列于穗轴的一侧。种子卵形,一侧隆起,一侧压扁。

二、栽培技术

1、前期准备宽叶雀稗对土地要求不严,一般在坡度不超过250、海拔800米以下的各类山坡均可种植。由于其种子细小,苗床需要精细处理,地面必须翻耕1520厘米深,表土要敲碎平整,清除杂草,做到外松内实,使地块保持较好的墒情,以利于出苗。

2、播种宽叶雀稗适于春播,华南地区以3。5月间、平均气温达15℃以上的湿润天气播种最合适。如用种子繁殖,最好选用条播法,撒播也可。在干旱地区要实行宽行条播,行距4050厘米。水分条件好的地区可窄行条播,行距30厘米,播深l~2厘米,稍加细土覆盖,每667平方米播种量0.75一l千克。如与豆科牧草混播,则最好采用间条播种,一行宽叶雀稗,一行豆科牧草,有利于生长。也可采用分株带根定植,即无性繁殖,株行距4050厘米,可提早形成草层,抑制杂草生长,适于与白三叶、大翼豆、柱花草等混播。

3、施肥宽叶雀稗播前视土壤肥力施基肥,一般每667平方米需施1000千克栏肥和1520千克磷肥。在每次刈取利用后应适当追施氮肥,至少每年春秋两季各追肥1次,每次每667平方米施氮肥15千克左右,有利其再生,可提高产草量。

4、田间管理宽叶雀稗种子细小,幼苗弱,春播后草地易受杂草侵害,一般在苗高15。20厘米时应中耕除草l2次,待形成草层后,其竞争力较强时就不怕杂草危害了。宽叶雀稗病虫害较少。

由于宽叶雀稗呈半匍匐生长,接触地面茎节生不定根,在荒山等高条行种植。生长茂盛情况下,自然形成草带草埂,对阻截泾流,增加雨水向地层深处渗透,防止水土流失有良好作用。

莎稗磷的使用方法


莎稗磷一般采用毒沙法或者喷雾法施药。毒沙法每亩可用湿润细沙(或土)15-20千克,拌匀撒于稻田。人工喷雾,每亩用水量15-20升,施药后水层控制在3-5厘米,使水层不淹没稻苗,保持7-10天只灌不排即可。

莎稗磷使用注意事项

1、稗草2叶期以前施药除草效果最好。一般在水稻插秧后5~10天施药。黑龙江省稗草发生高峰期在5月末6月初。

2、阔叶杂草发生高峰期在6月上中旬,插秧在5月中下旬,施药在5月下旬和6月上旬。莎稗磷和防治阔叶杂草的除草剂混用,一次施药防治田间禾本科和阔叶杂草。

3、施药过早影响阔叶杂草防治效果,施药过晚影响稗草防治效果,最好分两次施药:第一次施药在插秧前5~7天单用莎稗磷,重点防治田间已出土稗草;第二次施药在插秧后15~20天混用其它除草剂,重点防治阔叶杂草兼治后出土的稗草。在低温、水深、弱苗等不良环境条件下,仍可获得良好的安全性和防效。

4、一次性施药时,每亩用30%莎稗磷乳油50-60毫升(有效成分15-18克),莎稗磷与太阳星、莎多伏、金秋、草克星、农得时混用,可以扩大杀草谱,增加对狼把草、泽泻、扁秆蔗草等多种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的防除效果。莎稗磷混用与以上除草剂一次施用或分期两次施用防治杂草种类多、效果好。

5、在旱改水稻田或新开稻田,第一次施药(插秧前)可以单用莎稗磷。第二次(插秧后15~20天)再与其它除草剂混用。

6、混用:混用一次性施药,每亩用30%莎稗磷50~60毫升(有效成分15-18克)加15%太阳星10-15克(有效成分1.5~2.25克)。

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是我国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都有着非常大的种植面积。玉米在种植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病虫害来危害它的生长,影响产量。其中穗腐病就是一种,穗腐病不仅会危害玉米的生长,对人体也还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玉米穗腐病有什么症状呢?又该如何去防治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发病症状

玉米穗腐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及籽粒,果穗受害之后顶中部开始变色,出现粉红、黑灰等各种颜色,都是穗腐病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籽粒受害后黯淡无光,干瘪缺水,籽粒内部出现空虚现象,存在着大量的菌丝。而病果穗所存在的苞叶,也会被大量的菌丝贯穿。并且会粘贴在果穗上不易剥离,而且在贮藏中的玉米也易受害,同样也会出现各种颜色的分生孢子,伴有霉味。

2、发病规律

生长期:穗腐病在玉米生长期的传播方法因病原菌而有所不同。例如曲霉菌主要通过各种病菌进行传播,镰刀菌则可通过风雨等各种介质进行传播。病菌的分生孢子主要通过种子、病残体及杂草等成为初侵染源。利用玉米植株产生的伤口进行入侵,然后孢子利用风、雨等进行传染。发病适宜温度在15-25度,湿度在80%左右。一般以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病最为严重。

贮藏期:玉米在贮藏期中也会有穗腐病的发生,如果在玉米成熟后采收不及时的话,那么会提高穗腐病的发病几率。而且如果在秋季成熟后遇到多雨天气的话,也极易导致玉米的籽粒发病。再就是在采收后如果没有晒干便贮藏的话,那么也容易导致发病。再就是在贮藏期中,如没有蜜封导致温度升高的话,那么也容易滋生病菌,引发穗腐病。

3、防治方法

在种植前我们要做好整地工作,将土壤深翻,清除土壤中的病残体及杂草,然后喷洒波尔多液等各种消毒液进行消毒,减少地中病原体的基数。然后我们要控制好播种时间,不可种植过密,做好追肥工作,提早玉米成熟的时间,加强虫害防治工作,避免玉米出现伤口。最后在采收后玉米不可堆放过厚,要及时将植株上的苞叶剥除,避免淋雨受潮。发现有病果穗的话,要及时折断,防止扩展病情。

以上就是玉米穗腐病防治方法的简单介绍了。穗腐病只能够以预防为主,无有效治疗方法,在播种前做好拌种消毒工作,从根源上解决。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了,本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双穗雀稗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