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果雀稗

2020-10-15

观果植物养护。

植物种植相信每个家庭都有种植,那么种植植物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注意的事项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圆果雀稗》,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植物名称圆果雀稗

科属 禾本科
学名Paspalum orbiculare G.Forst.

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国华南、西南及湖北、福建、浙江等省区。喜生于热带、亚热带中低海拔的天然草坡及农田附近的零星草地上。1980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市郊引入栽培,目前已大面积推广。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直立,高60~120cm,具11~12节。叶舌膜质,棕色;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而上部者短于节间,压扁成脊;叶条形,长5~10cm,宽2~6mm。总状花序常3~5枚,呈总状排列于主轴上,穗轴纤细,长3~6cm;小穗近圆形,成两行排列在穗轴的一侧,长2~2.5mm,含2小花,仅第二小花结实;第一颖缺,第二颖与第一外稃相似,均具3脉,第二外稃薄革质,边缘卷包内稃。千粒重0.9g左右。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圆果雀稗的生育期,据1980~1981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市郊栽培试验结果,播种当年的生育天数为127天,宿根栽植的生育天数为107天,而冬播的生育期则长达187天。

圆果雀稗的生长和再生力是较强的。植株日平均增长速度为0.81~1.82cm,每年可刈割4次以上。每次鲜草产量为1023~1900kg/亩。

圆果雀稗具有强大的根系和旺盛的分蘖能力,既抗瘠又耐肥,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红、黄壤上均能生长良好。在水、肥条件良好时,分蘖多,产量高。在南方高温干旱的季节,如遇37~39℃的高温,2个月左右不下雨的情况下,虽然生长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未见枯死现象,并能正常开花结实。冬季气温在零下4℃时,仅地上部嫩叶枯萎,地下部分能安全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15℃时,迅速返青生长。圆果雀稗喜光程度不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常与其他禾草混生,在疏林下也有它的分布。栽培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播种,并适宜作为一种混播的禾草。

饲用价值
幼嫩的圆果雀稗,质地柔软,为各种草食牲畜所喜食,在生长后期,茎叶老化较快,适口性降低,但可作为青贮原料或晒制成千草作为冬季的饲草。

圆果雀稗的饲用价值是较高的,而且产草量也不低,一般栽培条件下,亩鲜草产3000kg左右,水肥条件充足时可达5000kg以上,采种栽培时,种子产量每亩达20~30kg,繁殖力强,便于推广。目前,已在福建、江西等省大面积推广,估计面积达50000亩以上。主要用于建立人工草地(混播型),发展畜牧业和治理水土流失。

其他用途 

栽培技术要点
土地须进行翻耕,整细耙平,并施入适量(1000~2000kg/亩)有机肥料做基肥。播种方式有条播(行距30cm)和撒播两种。覆土深度0.5~1cm。出苗后,追肥一次,施用尿素量为10~20kg/亩,过磷酸钙15~30kg/亩。苗高25~30cm时,即可刈割或放牧利用。利用次数每年4~5次。每次利用后,必须追肥一次,以保证持续高产。

精选阅读

双穗雀稗的防治方法


一般田杂草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防治、化学防治、机械防治、替代控制和生态防治等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双穗雀稗的人工防治以及化学防治。

(一)农业措施防控双穗雀稗

1.机械旋耕除草旋耕时田间留有薄层水,先用50~55马力级中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埋草旋耕1遍,再用手扶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压草旋耕2遍,将双穗雀稗等无性繁殖杂草压(埋)入深层泥土内,控制杂草出苗。

2.人工拔除双穗雀稗在经旋(翻)耕及耖田、整田后,手工清除田埂及田边的双穗雀稗茎节,将其移出田外晒干销毁,减少繁殖茎节基数;在水稻幼苗分蘖期,人工拔除萌发成苗的双穗雀稗茎节,并带出田外集中晒干销毁;加强田面平整,减少田块高处双穗雀稗的萌发出苗造成危害。

3.轮作换茬结合化学除草多年种植水稻后,若双穗雀稗发生密度高且危害严重,可以换茬改种植棉花、大豆、蔬菜等阔叶作物,然后使用杀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可以有效防除双穗雀稗,且对阔叶作物安全。如在棉花苗期、或双穗雀稗匍匐生长1~3节时,每公顷用15%精吡氟禾草灵(精稳杀得)乳油750毫升,或用2096烯禾啶(拿捕净)乳油1350~1500毫升;如在大豆3张复叶时,用10.8%高效氟吡甲禾灵(高效盖草能)乳油525毫升,加水450~600升,均匀喷雾。

(二)化学除草剂防除双穗雀稗

1.翻耕整地前使用化学除草剂对田间双穗雀稗发生较多的田块,在第一次旋(翻)耕前7~10天,每667米2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农达)200~300毫升或10%草甘膦水剂1500~2000毫升,加水40~50升,定向茎叶喷雾防除双穗雀稗等。

2.苗期使用化学除草帮

(1)10%氰氟草酯乳油防除直播稻田双穗雀稗在上海稻区,大麦收割后直播方式种植水稻太湖糯。播种后20天左右,稻苗4叶1心期,稗草4叶期,双穗雀稗植株高度3~31厘米,每667米2分别用10%氰氟草酯乳油每667米260毫升、90毫升、120毫升、150毫升,加水30~40升喷雾。试验结果显示,在施药后30天10%氰氟草酯乳油4个剂量处理对双穗雀稗的植株密度防效和植株鲜重防效均达到100%,而不施除草剂对照的双穗雀稗植株密度和植株鲜重分别达到541株/米2和486克/米2。每667米2使用氰氟草酯乳油60~150毫升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安全性良好。

从用药成本和防效稳定性考虑,10%氰氟草酯乳油的最佳施用剂量为每667米280毫升,最佳施用期为双穗雀稗株高30厘米以下,直播稻稻苗4~5叶期。一次用药即能控制稻田双穗雀稗的危害。

(2)10%精噁氰氟乳油(百除)防除直播田双穗雀稗在浙江湖州稻区,在直播稻播种后35~40天,每667米2用10%(精噁氰氟)乳油60毫升,加水40升喷雾。对双穗雀稗等的防效达到95%以上。

6.9%精噁唑禾草灵Ew对水稻的安全性较差,需要由当地农技员在前1年通过试验确定安全后方可推广。

(3)10%精噁氰氟防除水稻移栽田双穗雀稗在江苏省大丰稻区,小麦收割后用移栽方式种植水稻武育粳3号,6月20日移栽,水稻叶龄处于6~7叶期。于水稻移栽后30天左右,水稻处于分蘖盛期,每667米2用10%精噁氰氟乳油60毫升、80毫升和100毫升,加水30~40升喷雾。试验结果显示,除草剂使用后25天,10%精噁氰氟乳油对双穗雀稗的植株密度防效分别为75%、81%和91%。

10%精噁氰氟乳油每667米2用60毫升对水稻株高没有影响,但80毫升和100毫升处理的前期水稻株高明显下降,后期能够恢复正常。10%精噁氰氟乳油3个剂量处理对水稻分蘖无不利影响。每667米2用io%精噁氰氟乳油60毫升和80毫升处理对水稻产量无不利影响,但100毫升处理的水稻产量明显下降。

从用药成本、防效及水稻安全性考虑,10%精噁氰氟乳油的最佳施用剂量为每667米260~80毫升,最佳施用期可调整到大苗水稻移栽后20天左右,小苗移栽后30天左右。

6.9%精噁唑禾草灵Ew对水稻的安全性较差,需要由当地农技员在前1年通过试验确定安全后方可推广。

(4)10%氰氟草酯EC+6.9%精噁唑禾草灵Ew+50%二氯喹啉酸WP防除水稻移栽田双穗雀稗在江苏大丰,施用1096氰氟草酯乳油(Ec)+6.9%精噁唑禾草灵EW+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WP),现混现用,防除滩涂稻田双穗雀稗,大面积示范取得优良防效。

机插稻田2次使用除草剂,第一次在水稻7叶期,每667米2使用10%氰氟草酯EC50毫升;第二次在水稻10~11叶期,每667米2使用10%氰氟草酯EC30毫升+6.9%精噁唑禾草灵EW15毫升+50%二氯喹啉酸WP15克,加水30~40升喷雾。

手工插秧稻田2次使用除草剂,第一次在水稻9叶期每667米2使用10%氰氟草酯EC30毫升+6.9%精嗯唑禾草灵EW15毫升+so%二氯喹啉酸WP15克,加水30~40升喷雾;杂草严重田块实施第二次施药,每667米2使用10%氰氟草酯EC30毫升+6.9%精噁唑禾草灵EW15毫升+50%二氯喹啉酸WP15克,加水30~40升喷雾。

每次施除草剂前排干田水,施药后1~2天复水;防止重喷、漏喷,因为重喷可能造成稻苗损伤,漏喷则影响防效。

6.9%精噁唑禾草灵EW对水稻的安全性较差,需要由当地农技员在前1年通过试验确定安全后方可推广。

双穗雀稗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双穗雀稗是以匍匐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杂草,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发生在水稻田的双穗雀稗对水稻的为害大,为了更好地防除田间的双穗雀稗,本文研究了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一)鄱阳湖稻区双穗雀稗发生现状

据2010年9~10月份在鄱阳湖稻区的江西省珠湖农场、恒湖垦殖场、樟树市的213块单双季晚稻田间调查可知,共有165块田间发生了双穗雀稗,发生频率为70.69%~86.21%,以恒湖垦殖场的86.21%为最高,高出珠湖农场15.52%、樟树市14.15%;发生密度为0.12~0.29株/米2,也以恒湖垦殖场的0.29株/米2为最高,高于珠湖农场0.12株/米2、樟树市0.17株/米2。双穗雀稗发生分布广,部分田块发生严重,发生密度达到0.9~2.1株/米2,甚至更高。

这一结果既与稻田连年旋耕及旋耕年限长短有关,也与承包户的种植规模有关。恒湖垦殖场机械化程度较高,自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开始全面推行稻田机械旋耕,而珠湖农场、樟树市只于2005年前后开始推行稻田机械旋耕,旋耕时把双穗雀稗的地下根茎、地上匍匐茎切成许多断枝,随着机械操作的移动作用,将断枝搬移扩大到全田,促使其多长植株,加快繁殖。同时,樟树调查地的承包户承包规模小,一般人均0.067~0.133公顷,便于在苗期进行人工拔除双穗雀稗等精细管理。而恒湖垦殖场、珠湖农场的承包户承包规模较大,一般每户3.33~6.67公顷,田间管理较粗放。故恒湖垦殖场稻田双穗雀稗的发生频率与发生密度均较高,樟树市稻田双穗雀稗发生密度相对较低。

(二)双穗雀稗对移栽水稻产量的影响

1.不同密度双穗雀稗在移栽水稻群体中的植株鲜重生物量在恒湖垦殖场进行的试验结果显示,在水稻单位面积栽(机)插基本苗(蔸数)相同的情况下,每1.26米z内有双穗雀稗1、2、3、5株不同密度,双穗雀稗的鲜重生物量分别为412.4克、1081.6克、1631.6克和2578.8克,其植株鲜重随株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双穗雀稗与水稻共生时,单位面积内的单株鲜重既与密度有关,也与单株的茎部分枝数有关,主要是其群体与水稻争光、争肥、争空间。

2.双穗雀稗对移栽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在恒湖垦殖场进行的试验结果显示,在栽插水稻单位面积基本苗(蔸数)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双穗雀稗密度的增加,水稻植株农艺性状和穗粒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1.26米2内有双穗雀稗1、2、3、5株,水稻株高降低1.5~6厘米,有效穗数每公顷减少14.25~80.85万穗,成穗率降低3%~12.2%,总粒数减少2.1~19.1粒/穗,实粒数减少11.8~36.8粒/穗,结实率降低9.12623.7%(表4)。

不同密度双穗雀稗对水稻穗粒结构的影响大小顺序,实粒数>总粒数>结实率,对千粒重的影响最小。1.26米z内有双穗雀稗1、2、3、5株,水稻收获产量随双穗雀稗密度的上升而明显下降,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7.24%、27.33%、49.13%和57.78%,每株双穗雀稗可使水稻减产11%~17%(表4)。

表4不同密度双穗雀稗对移栽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双葛雀稗密度(株11.26米2)水稻椽高(厘米)有效暮数实粒数(粒/藿)千粒重(克)收获产量产量损失率:(%)(万穗/公顷)(千克/公顷)092.3360.1584.922.76422.90190.8345.9073.122.85315.417.24289.9337.5064.122.54667.427.33389.2306.1552.422.33267.549.13586.3279.3048.122.42711.757.78

(三)双穗雀稗对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

1.不同密度双穗雀稗在直播水稻群体中的植株鲜重生物量在浙江省金华的试验结果显示,在直播早稻浙辐910单位面积基本苗相同的情况下,每1米2内有双穗雀稗1、2、3、4、5株不同密度,双穗雀稗鲜重生物量分别为120.4克、330.3克、540.3克、739.5克和1105.9克,其植株鲜重同样随双穗雀稗株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2.双穗雀稗对直播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峭在浙江省金华的试验结果显示,在直播早稻浙辐910单位面积基本苗相同的情况下,双穗雀稗初始密度分别为0、1、2、3、4、5株/米2,水稻有效穗分别为每667米221.4万、19.87万、18.42万、17.2万、16.13万和15.27万穗,即双穗雀稗每增加1株/米2,水稻浙辐910的有效穗每667米2减少1.23万穗。

植株农艺性状和穗粒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与无双穗雀稗干扰的对照相比,双穗雀稗初始密度分别为O、1、2、3、4、5株/米2,水稻株高降低5.24~8.01厘米,穗实粒数减少7.38~22.53粒/穗。即双穗雀稗每增加1株/米2,水稻浙辐910的结实率下降2.02%。主要表现在总粒数、实粒数减少,结实率、千粒重降低。影响程度也以实粒数最大、千粒重最小。

双穗雀稗初始密度分别为0、1、2、3、4、5株/米2,实收水稻产量分别为447.98千克、386.07千克、332.66千克、286.9千克、246.57千克和218.52千克,水稻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3.82%、25.74%、35.96%、44.96%和51.22%。

双穗雀稗对直播水稻产量的危害损失随着其密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平均每增加1株/米2,水稻产量损失率提高10.28%。造成产量危害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群体被恶化,降低成穗率,减少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

双穗雀稗的形态特征及分布区域介绍


双穗雀稗,又叫红拌根草、过江龙、游草、游水筋,禾本科雀稗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水旁、水沟边和水田边,近年来,随着稻田轻型、高产技术措施的推广,稻田免耕及干湿的田间管理,一些地区已逐步由田边向稻田田间发展,危害日趋严重。本文主要介绍双穗雀稗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分布区域介绍。

(一)双穗雀稗在我国的大致分布

双穗雀稗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地区,即华东、华中、西南、华南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分布在河南、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双穗雀稗的形态特征

1.根茎具有地下横走根状茎和地上匍匐茎,可在地上、地下生长,茎秆直径2~3.2毫米,地上部分主茎长一般1~2米,水稻田间可达2~2.8米;地上茎略可直立,水稻田间地上茎直立部分的高度为0.8~1.2米,花枝高度为2060厘米。茎上分节,节间长1~19厘米,一般6~15厘米;地上地下节上都可生芽并发育成新枝,基部节或地面节上着生不定根,节上披毛。

2.叶叶片扁平,质地较柔薄,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6~21厘米,宽3~10毫米;叶片表面略粗糙、背面光滑,叶缘粗糙;幼苗第一叶条状披针形,长2厘米,先端锐尖。叶鞘松弛,短于节间,背部具脊,叶鞘上部及叶片基部具有纤毛;叶舌膜质,长1~2.5毫米,三角状,无叶耳。

3.花穗总状花序2(3)枚,通常2枚呈指状V形排列于秆顶,长2~6厘米,穗轴宽1.5~L8毫米;小穗椭圆形,长3.O~3.5毫米、宽1.3~1.5毫米,单独着生于穗轴上,成2~3行排列于穗轴的一侧,每枚花序上有小穗14~58粒,一般20~30粒。但仅有部分种子较饱满,且具较长休眠期。

4.颖果颖果椭圆形,种皮淡棕色或浅褐色,长2.0~2.5毫米、宽1.0~1.2毫米。

(三)双穗雀稗的生态特性

1.繁殖器官双穗雀稗为夏季多年生游走型禾本科杂草,主要以地下根茎和地上匍匐茎繁殖,部分种子繁殖。根茎与匍匐茎既能快速蔓延,又有持久再生能力。

2.生态环境双穗雀稗根茎及匍匐茎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很强,喜湿润、耐干旱,常生于水田、湿地、果园、荒地、路边、沟渠、浅水等处。

3.生长繁殖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3月下旬至4月初茎芽开始萌发,6~8月份生长最快。

鄱阳湖区3月中旬开始从地下根茎或地上匍匐茎的节上萌发新芽、生出新苗,稻田内双穗雀稗萌芽出苗根茎泥层深度一般在1~2厘米,部分可达3~4厘米;路边及早地萌芽出苗根茎土层深度一般在2~5厘米,部分萌芽根茎可深达10~12厘米。4~10月份地上、地下的匍匐茎在节上长出分枝,有一次分枝、二次分枝;5~9月份生长极快,产生大量分枝,生长季内地上匍匐茎生长速度每天0.6~1.5厘米,单株茎(枝)新增分枝每天0.4~0.8个;6月上旬至10月份开花,花期长,少部分能结实,但大多数种子不饱满;生长繁殖对外界温度范围要求较宽,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可进行,至11月下旬仍能生长茂绿,12月中旬开始枯黄;1株根茎一般具30~40个节,多的可达70~80个,每个节上有1~3个芽,都可长成新枝。

稻田双穗雀稗单株茎部分枝(长成主茎苗)一般为4~l3个,单株鲜重一般为30~150克,重的可高达400克以上,繁殖力极强,蔓延迅速,很易形成群落。稻田双穗雀稗在水稻群体小时,主茎萌发后平卧地面伸长,当水稻群体发育到一定程度(圆秆拔节初期)后,匍匐茎的先端依附稻秆而上迅速生长,与水稻争光、争肥、争空间,恶化水稻群体环境,地上直立茎常高一于水稻株高,发生严重的田块常造成只见双穗雀稗难见稻的草荒景象。

圆叶弓果藤


植物名称圆叶弓果藤

科属 萝藦科
学名Toxocarpus ovalifolius Tsiang

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国广东;越南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具乳状汁液的攀援灌木;小枝被锈色柔毛,老时无毛,具皮孔。单叶对生,无毛,全缘,宽椭圆或卵圆状圆形,长3.5~6cm,宽2.7~4.5cm,先端圆,具短尖头,叶柄长1.5cm。伞形花序式聚伞花序,有花约10朵,腋生;花萼5深裂,外面被长柔毛;花冠黄色,近辐状5裂;副花冠5裂,着生于花丝筒上;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柱头纺锤状,高出雄蕊。蓇葖果圆柱形,长约8cm,直径约1cm,密被黄色绒毛;种子扁平,宽约3mm,种毛长约4cm。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据观察,圆叶弓果藤在海南省于6~9月开花,10~12月种子成熟。生于沙地、石质地和坡地,常伴有仙人掌(Opuntia dillentil)、刺篱木(Flacourtia indica),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肖槿(Thespesia lampas)、海南野百合(Crotalaria hainanensis),甲竹(Lingnania fimbriligulata),常攀援在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篱笆墙上,在村边、海岸或疏林下、灌木丛中常见。

饲用价值
圆叶弓果藤是良等饲用植物,在可饲用草本植物稀少的情况下,山羊采食嫩枝、叶和嫩果,一年四季皆可采食。于1980年12月10日在东方县八所巷采集,经对小枝、叶和果实所作的化学成分分析,营养价值中等,在成熟期其粗蛋白质含量占绝对干物质的11.22%,粗脂肪竟达8.84%。

稗草与稻稗的区别


稻稗与稗草同为禾本科植物,且都是常见的田间、沼泽、沟渠杂草,而且相似的外形总让人分不清。稗草、稻稗、千金是水稻田发生普遍且危害较重的禾本科杂草,严重危害水稻品质及产量。那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怎么防治呢?

一、稻稗与稗草的区别是什么?

稻稗=叶片垂直生长、叶鞘呈青绿色、种子较大;无论其幼苗、成株及种子都能与水稻相混杂,长期危害水稻。而稗草和稻子外形极为相似。秆直立,基部倾斜或膝曲,光滑无毛。叶鞘松弛,下部者长于节间,上部者短于节间;无叶舌;叶片无毛。

二、稻稗与稗草怎么防治?

稻稗防治:

(1)结合种子处理清除杂草的种子,并结合耕翻、整地,消灭土表的杂草种子;

(2)实行定期的水旱轮作,减少杂草的发生;

(3)提高播种的质量,一播全苗,以苗压草。

稗草防治:

(1)直播田芽期封闭除草剂可用苄嘧丙草胺(加安全剂)、吡嘧丙草胺(加安全剂)、丙草胺(加安全剂)等;

(2)直播田苗后茎叶除草剂可用:二氯喹啉酸、二氯喹啉酸及二氯喹啉酸互配制剂等,在水稻2.5叶期后,亩用有效成份10-20克,兑水30-45公斤均匀喷雾。稗草严重发生时,可用五氟磺草胺(稻杰)每亩30-50毫升对水均匀喷雾。

(3)水稻抛秧或移栽后,待秧苗立根后,稗草1-3叶期用二氯喹啉酸、二氯喹啉酸及二氯喹啉酸互配制剂等,亩用有效成份10-20克,兑水30-45公斤均匀喷雾。稗草严重发生时,可用五氟磺草胺(稻杰)每亩30-50毫升或双草醚亩用有效成份3-4克,对水均匀喷雾。

《圆果雀稗》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观果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