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影植物的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 (L.) Miq.》,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山油柑拉丁文名Acronychiapedunculata(L.)Miq.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飞龙掌血亚科属山油柑属种山油柑分布区域东亚、东南亚

形态特征树高5-15米。树皮灰白色至灰黄色,平滑,不开裂,内皮淡黄色,剥开时有柑橘叶香气,当年生枝通常中空。叶有时呈略不整齐

形态特征

树高5-15米。树皮灰白色至灰黄色,平滑,不开裂,内皮淡黄色,剥开时有柑橘叶香气,当年生枝通常中空。叶有时呈略不整齐对生,单小叶。叶片椭圆形至长圆形,或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7-18厘米,宽3.5-7厘米,或有较小的,全缘;叶柄长1-2厘米,基部略增大呈叶枕状。花两性,黄白色,径1.2-1.6厘米;花瓣狭长椭圆形,花开放初期,花瓣的两侧边缘及顶端略向内卷,盛花时则向背面反卷且略下垂,内面被毛、子房被疏或密毛,极少无毛。果序下垂,果淡黄色,半透明,近圆球形而略有棱角,径1-1.5厘米,顶部平坦,中央微凹陷,有4条浅沟纹,富含水分,味清甜,有小核4个,每核有1种子;种子倒卵形,长4-5毫米,厚2-3毫米,种皮褐黑色、骨质,胚乳小。花期4-8月,果期8-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较低丘陵坡地杂木林中,为次生林常见树种之一,有时成小片纯林,在海南,可分布至海拔900米山地密茂常绿阔叶林中。

本种生长在海南的阔叶杂木林中偶有高达20米、胸径40厘米的大树,但据树干解析,51年树龄的树高15.8米,胸径21厘米,生长颇为缓慢。

分布范围

产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六省区南部。菲律宾、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

本种分布于亚洲南及东南部广大地区,其器官形态除子房的毛被外相当稳定,产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亚洲东南部的,其子房通常密被长毛,毛质颇硬,产中国南部大陆的,其子房通常仅下部或中部以下被柔毛,但生长于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其子房亦密被毛。采自广西西南部局部地区的一些标本,其子房光滑无毛,这些都可能是不同地区及其生境的生活型。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根、叶、果用作中草药,有柑橘叶香气。化气、活血、去瘀、消肿、止痛、治支气管炎、感冒、咳嗽、心气痛、(Shànqì)疝气痛、跌打肿痛、消化不良。据实脸,对于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抑制作用。

[抗癌药理]

1.山油柑碱对网状细胞白血病L615有显著治疗作用,口服40mg/kg,小鼠生存时间超过60日,可以认为能100%治愈。对网织细胞腹水瘤有治疗作用。对小鼠宫颈癌U14,口服给药,抑瘤率高达57.1%。对小鼠肝癌,抑瘤率平均达52.5%,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对动物骨髓性白血病1498、浆细胞性骨髓瘤、腺癌755均有抑制活性作用。

2.山油柑碱能降低吉田腹水瘤细胞分裂指数,能影响癌细胞核酸的生成,显著降低L615小鼠脾中RNA的含量,而对正常动物组织中RNA和DNA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抗癌应用]

1.治疗各种癌症山油柑根皮或树皮15~30g,水煎服,或研末服。

《抗癌本草》

2.治疗胃癌、霍奇金病、骨纤维肉瘤山油柑碱50mg,口服,每日2~3次,4周为1疗程。《抗癌本草》

【毒性】:小白鼠腹腔注射树皮的氯仿提取物250mg/kg,出现活动减少,耳廓反射和痛觉反射消失,最后死亡[A-25]。在印度用于毒鱼。

【化学成分】:皮含酚类化合物6—去甲山油柑素(6—demethylacrohylin)(77-8)、山油柑双素(acrovestone)、山油柑素(acronylin)(77—9)、山油柑萜醇(bauerenol),叶含挥发油,其中含俨蒎烯和柠檬烯(limonene);叶和木材中含生物碱吴茱萸春碱(evolitrine)(77—10)和香草木宁(kokusaginine)(77—11)。

使用价值

本种的树皮松脆,纤维短,不甚发达,故树皮剥落时呈不规则片状。茎干的下部树皮含鞣质16.72%(据云南样品分析)。木材为散孔材,无心边材之区别,材色浅黄,纹理直行,不变形,易加工,在海南列为五类材。

小编推荐

潞西柯Lithocarpus thomsonii (Miq.) Rehd


    中文学名潞西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thomsonii(Miq.)Rehd别名白粉毛柯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潞西柯分布区域分布于潞西柯产云南西南部、西藏东南部

潞西柯(学名:Lithocarpusthomsonii(Miq.)Rehd)为乔木,高8-10米。叶厚纸质,卵形或宽椭圆形,有时为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嫩叶叶面干后有油润光泽,叶背灰白色。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雌花序约与雄花序等长,每3朵一簇。果序长约10厘米;壳斗深碗状,外壁及坚果均密被灰白色甚短细的卷毛及鳞秕,坚果果脐凸起,约占坚果面积的1/3。花期6-8月,果次年8-10月成熟。产中国云南和西藏。生于海拔约800-30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

形态特征

乔木,高8-10米,当年生枝、叶柄、嫩叶叶背、花序和果序轴均密被灰白色、甚纤细的卷曲柔毛,顶芽的芽鳞被灰白色较长的伏毛,二年生枝几无毛,有灰白色皮孔,干后暗褐色或灰黑色。叶厚纸质,卵形或宽椭圆形,有时为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9-20厘米,宽4-6.5厘米,顶部钝或渐尖,基部急尖或楔尖,中部以上叶缘呈波浪状,中脉在叶面微凸起或平坦,但下部的一段中央裂槽状,侧脉每边10-13条,在叶缘附近有时叉分,很少彼此连接,支脉纤细,嫩叶叶面干后有油润光泽,叶背灰白色,有紧实的蜡鳞层;叶柄长很少稍超过1厘米。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长5-10厘米;雌花序约与雄花序等长;雌花每3朵一簇,幼嫩壳斗为顶部平坦的扁圆形,小苞片三角形,分明,被灰白色微柔毛及鳞秕,花柱长不超过1毫米。果序长约10厘米;壳斗深碗状,横径15-18毫米,外壁及坚果均密被灰白色甚短细的卷毛及鳞秕,坚果高13-14毫米,密14-16毫米,果脐凸起,约占坚果面积的1/3。花期6-8月,果次年8-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海拔约800-30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潞西柯产云南西南部(瑞丽、耿马、潞西、盈江、腾冲、景东等地)、西藏东南部(墨脱)。

老挝和泰国北部也有。

日本莠竹Microstegium japonicum (Miq.) Koidz


    中文学名日本莠竹拉丁文名Microstegiumjaponicum(Miq.)Koidz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莠竹属Microstegium

 一年生蔓生草本。秆高约50厘米,节稍膨大,膝曲,无毛,下部节生根,有分枝。

形态特征:

一年生蔓生草本。秆高约50厘米,节稍膨大,膝曲,无毛,下部节生根,有分枝。叶鞘短于其节间,长2-4厘米,边缘与上部具疣基柔毛;叶舌截平,长约0.2毫米;叶片卵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6-12毫米,平滑无毛,顶端尖,边缘微粗糙,基部圆形。总状花序长4-6厘米,4-5枚互生于长2-3厘米的主轴上,平滑无毛;总状花序轴节间长4-5毫米,每节着生一短柄和一长柄小穗,短小穗柄长1.5毫米,长小穗柄长约3毫米,无毛或上部微粗糙;小穗同形,长3.5-4毫米,第一颖宽约1毫米,披针形,背部扁平,平滑无毛;脊微粗糙,顶端尖,基盘具短毛;第二颖舟形;芒自第二外稃顶端伸出,长约1厘米。花果期6-9月。

产地分布:

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生于林缘沟边、山坡路旁。也分布于东亚地区。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翠竹Sasa pygmaea (Miq.) E.-G. Camus 


    中文学名翠竹拉丁文名Sasa pygmaea (Miq.)E.-G.Camus 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超族·北美箭竹族·赤竹亚族属赤竹属亚属赤竹亚属

翠竹,种类繁多,四时长茂,不畏暑寒,地植、盆栽都能显示其多年生禾本科长绿植物秀美潇洒的风姿。翠竹,系浅根植物,宜高爽、肥沃、疏松的酸性山土或砂质土,喜肥。春季四、五月或梅雨期带宿土移植,亦可剪鞭栽种,只要管理得当,容易成活。若是小形翠竹盆景,应选观音竹、凤尾竹、佛肚竹、翡白竹、米竹、矮竹等。翠竹是生机勃勃,气节与虚心的意思。地被竹,叶小翠绿,于小枝上排成紧密的两列,秆低矮密生,耐修剪。用途多为栽作地表绿化观赏用。

形态特征

竿高20-40厘米,直径1-2毫米,竿箨及节间无毛,节处密被毛。叶密生、二行列排列;叶鞘有细毛;叶耳不发达,鞘口繸毛白色、平滑;叶片线状披针形,长4-7厘米,宽7-10毫米,纸状皮质,叶基近圆形,先端略突渐尖或为渐尖,上表面疏生短毛,下表面常在一侧具细毛。

分布范围

日本栽培作观赏竹类。原变种我国不产,仅栽培有下列一变种,其来源不详。

繁殖方法

翠竹上盆后,宜置于避风阴凉处,保持湿润,经常在叶面喷水,遇小雨可放置室外淋雨,若用塑料袋套上半月则更好。一月后可逐渐接受阳光,促其恢复生机,如仍枝叶新绿,竹节上抽出新叶,说明已经成活。夏季忌烈日曝晒,防止叶尖发枯,晚上让它承受夜露,可保持茎挺叶茂,寒冬,由于盆浅土少,宜搬进室内养护,否则枝叶容易发黄,叶片脱落,轻者来年不出笋,重者满盆皆枯。盆栽翠竹,用长方形浅盆或竹节紫砂盆为最好,宜疏忌密,寥寥数株或一小丛,栽于浅盆一端,高矮有致,配上拳石,缀以苔藓,别具幽趣。有改善空气质量之作用

主要价值

盆景

制作这件盆景需要“玉作”和“罍丝作”的合作。罍丝作制作铜鉴花镀金盆,而盆中的翠竹是由“玉作”完成的。两者在营造清雅脱俗气氛上,极尽精巧。原料的选择十分适当。色彩搭配需要十分讲究,制作需要十分精心,因为这可是皇家桌案上,每日都要见的玩赏品。简简单单,借助竹石的优雅,也借玉石的优雅,结合两者,方寸间见清雅,此器物真可谓绝品。

变种

无毛翠竹(变种)

本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竿节无毛,箨鞘、叶鞘和叶片等亦无毛。

本变种在上海、南京等地有栽培,通常作庭园布置栽植于花坛或公园路边或坡地上,也可栽于花盆内作盆景观赏。

闭花木Cleistanthus sumatranus (Miq.) Muell. Arg.


    中文学名闭花木拉丁文名Cleistanthussumatranus(Miq.)Muell.Arg.二名法Cleistanthussumatranus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叶下珠亚科族土蜜树族属闭花木属分布区域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

闭花木,为大戟科双子叶植物,别名火炭木,为常绿乔木,最高可达18米。花期3-8月,果期4-10月。我国及东南亚皆有分布,常生于海拔500米以下山地密林中。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18米,胸径达40厘米,树干通直,树皮红褐色,平滑;除幼枝、幼果被疏短柔毛和子房密被长硬毛外,其余均无毛。叶片纸质,卵形、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10厘米,宽2-5厘米,顶端尾状渐尖,基部钝至近圆;侧脉每边5-7条,两面略不明显;叶柄长3-7毫米,有横皱纹;托叶卵状三角形,长0.5毫米,常早落。花雌雄同株,单生或3-数朵簇生于叶腋内或退化叶的腋内;苞片三角形;雄花:萼片5,卵状披针形,长2毫米;花瓣5,倒卵形,宽0.4毫米;花盘环状;退化雌蕊三棱形;雌花:长4毫米,萼片5,卵状披针形,长2.5-3毫米;花瓣5,倒卵形,长1毫米;花盘筒状,近全包围子房;子房卵-圆形,花柱3,顶端2裂。蒴果卵状三棱形,长和直径约1厘米,果皮薄而脆,成熟时分裂-成3个分果爿,每分果爿内常有l颗种子;种子近球形,直径约6毫米。

花期3-8月,果期4-10月。

分布范围

闭花木产于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常生于海拔500米以下山地密林中,较耐荫,在林中为二层乔木。泰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均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主要价值

散孔材,褐红色,年轮不明显,结构细致,材质重,气干比重0.69,不开裂,耐腐,有光泽,是工业良材,适用于桥梁、造船、车辆、建筑、机械器具、家具等材料。种子出油率35%,为不干性油,可供点灯、制皂用。树皮可提取栲胶。

榆橘Ptelea trifoliata L.


    中文学名榆橘拉丁文名PteleatrifoliataL.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飞龙掌血亚科属榆橘属种榆橘分布区域原产美国。我国辽宁大连及熊岳、北京均有栽种。

形态特征树高约3米。树冠圆形,二年生枝赤褐色;芽重叠,无顶芽。叶互生,有3小叶,小叶无柄,卵形至长椭圆形,长6-12厘米,宽3-

形态特征

树高约3米。树冠圆形,二年生枝赤褐色;芽重叠,无顶芽。叶互生,有3小叶,小叶无柄,卵形至长椭圆形,长6-12厘米,宽3-5厘米,基部两侧略不对称,中央1片小叶的基部楔尖,全缘或边缘细齿裂,叶背脉上有疏毛,侧脉纤细。伞房状聚伞花序,花序宽4-10厘米;花梗被毛;花蕾近圆球形;花淡绿或黄白色,略芳香;萼片长1-2毫米,花瓣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边缘被毛,长约8毫米。翅果外形似榆钱,扁圆,径1.5-2厘米或更大,顶端短齿尖,网脉明显。花期5月,果期8-9月。染色体数目2n=36,也有报道为2n=42的。

分布范围

原产美国。我国辽宁大连及熊岳、北京均有栽种。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树皮药用,是一种温和的强壮药。果实带苦味。

【药名】:榆橘

【拼音】:YUJU

【来源】:为姜芸科植物榆橘的树皮果。

【功效】:健胃消食、利尿消肿、安神。

【主治】:治恶心呕吐、食积不化、小便不利、身目浮肿、少尿、心烦、失眠症、多梦、心神不安之症。

【性味归经】:苦,凉。心、脾、胃、膀胱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12克。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旅大及熊岳。

【拉丁名】:榆橘pteleatrifoliataL.

【考证】:始载于《东北木本植物图志》。

资料来源

PteleatrifoliataL.Sp.Pl.ed.1,118.1753;HuanginActaPhytotax.Sin.7:337.1958.

牙买加胡椒Pimenta officinalis L.


    中文学名牙买加胡椒拉丁文名PimentaofficinalisL.别名多香果、三香子甘椒科桃金娘科分布区域牙买加、古巴等中南美洲国家

牙买加胡椒,又名多香果、多香子,是桃金娘科多香果属的一种植物,原产于美洲的热带地区。主产地为牙买加、古巴等中南美洲国家,是只有在美洲大陆才能培育的植物,喜生于酷热及干旱地区。收采和加工在果实已成熟时;但仍是绿色时即收采,主要是因为干燥未成熟的果实与叶子可以作为香料使用。收采后干酷日下晒干至果皮红棕色。干燥后种子产生类似丁香、胡椒、肉桂、肉豆蔻等多种混合香料的芳香气味,所以被称为多香果。

形态特征

牙买加胡椒是一种高大常绿乔木,树皮具芳香气味。叶片长椭圆形,全缘,革质,叶面光亮,有芳香味。花簇生于叶腋,花朵细小,花冠白色,充满香气。浆果圆球形,青绿色,成熟时深绿色,外皮粗糙,端有小突起,类似黑胡椒,果实内有种子2枚,有强烈的芳香和辛辣味。花期4~6月。

生长环境

喜生长于酷热及干旱地区。

分布范围

主产地为牙买加、古巴等中南美洲国家,是只有在美洲大陆才能培育的植物。

主要价值

使用部分:为桃金娘科植物多香果的干燥种子。

性味:味辛,性温。具多种芳香气味。

主要成分:种子含有挥发油。成分为丁子香酚(Eugenol、),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C、B1、B2和多种矿物质。

烹调用途:用于鱼类、肉类菜肴的增香调味,或磨成粉末(多香果粉)加于汤类中作调味用,亦可加于蛋糕或果酱中使味道更可口。

其他作用:有抗菌、杀菌和减轻肠胃气胀、促进消化的作用。

备注:多香果是在16世纪由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从牙买加带到欧洲,因其形态似黑胡椒,故当时人称为“牙买加胡椒”。

味道

多香果具有多种香料的味道,尝起来像是肉桂与丁香的综合口味,不过味道比较辣,辣度介于100至500SHU之间。

收集与处理

有些人只看过研磨成粉状的多香果粉,常常会误以为多香果粉是由多种香料混合而成的,实际上,多香果粉只是由干燥后的多香果一种香料研磨而成的。在果实尚未成熟时,将绿色的果实采收下来,干燥后备用,传统的做法是在阳光下晒干。干燥后的果实呈褐色,有点像是大颗的胡椒果粒。

多香果通常是以完整的果粒或是磨成粉状来销售,干燥的果粒保存期比粉状产品的较长,而且在要用时才用果粒现磨成的粉末也比较香。新鲜的多香果叶子也可以做香料使用,用法和月桂叶类似,在煮食物时加入一起煮,食物起锅后要装盘时拿掉,煮过的叶子并不会拿来吃。多香果叶和月桂叶不同之处是,多香果叶在干燥后或储存时会丧失很多香味。在牙买加也常会拿多香果的叶子与木材来熏肉。

多香果的果实

栽培技术

多香果是一种小乔木,树高可达十米左右,树型与大小和月桂树颇为相似。果实为小圆球形,直径约1-1.5厘米,内有二颗种子。老熟的植株比较耐寒,幼小的植株较不耐寒,太冷时会使植株冻死。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可以种植在室外,也可以将多香果种在盆子里,放在温室或当室内植物栽培,它都可以适应的很好。多香果为雌雄异株的植物,雌性株与雄性株这二种不同性别植物要尽量种在一起,不要相距太远,使其可以顺利的授粉及结果。

发展历史

哥伦布当年为了寻找胡椒而航行出海,在加勒比海地区发现了多香果,由于哥伦布并未看过真正的胡椒果实,他认为多香果就是胡椒,并且将多香果带回西班牙,在当时称多香果为“pimienta”,“pimienta”是西班牙语胡椒的意思,多香果的另一个英语名称“pimento”就是由西班牙语“pimienta”转变而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多香果的使用比现今更为广泛,在战争期间,有许多生产多香果的果树被砍伐掉,产量尚未完全恢复至战前的数量。牙买加是多香果的主要生产地,另外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以及墨西哥也都有生产多香果。牙买加生产的多香果由于含油量高,被认为是品质最好的多香果。

麻疯树Jatropha carcas L.


    中文学名东京桐拉丁文名JatrophacarcasL.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合瓣花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巴豆亚科族花戟族属麻疯树属种麻疯树分布区域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原产热带美洲。

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具水状液汁,树皮平滑;枝条苍灰色,无毛,疏生突起皮孔,髓部大。叶纸质,近圆形至卵圆形,长7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具水状液汁,树皮平滑;枝条苍灰色,无毛,疏生突起皮孔,髓部大。

叶纸质,近圆形至卵圆形,长7-18厘米,宽6-16厘米,顶端短尖,基部心形,全缘或3-5浅裂,上面亮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初沿脉被微柔毛,后变无毛;掌状脉5-7;叶柄长6-18厘米;托叶小。

花序腋生,长6-10厘米,苞片披针形,长4-8毫米;雄花:萼片5枚,长约4毫米,基部合生;花瓣长圆形,黄绿色,长约6毫米,合生至中部,内面被毛;腺体5枚,近圆柱状;雄蕊10枚,外轮5枚离生,内轮花丝下部合生;雌花:花梗花后伸长;萼片离生,花后长约6毫米;花瓣和腺体与雄花同;子房3室,无毛,花柱顶端2裂。蒴果椭圆状或球形,长2.5-3厘米,黄色;种子椭圆状,长1.5-2厘米,黑色。花期9-10月。

生长环境

麻疯树为喜光阳性植物,根系粗壮发达,具有很强的耐干旱耐瘠薄能力,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生长迅速,抗病虫害,适宜中国北纬31度以南(即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种植。

地理分布

原产美洲热带;现广布于全球热带地区。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区有栽培或少量逸为野生。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土地的选择主要为荒山荒地或疏林地,清除坑穴周围50厘米范围内较高的杂草,按株行距2米×2米挖坑,坑的规格为40厘米×40厘米×40厘米,敲碎土块,整平待种。

种苗准备

⑴种子准备:选无病虫害的麻疯树果实,取出种子,精选饱满的种子,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泡5-10分钟消毒,取出晾干表面水分待种。

⑵种苗准备:在育苗床圃种子育苗3-4个月后,当苗高30-40厘米时,选植株健壮、无病虫害的裸根苗,随取随种。每亩栽165株。

⑶扦插枝条:选2-4年生,直径1-3厘米、长20-30厘米的枝条,剔除叶片,扦插端削成马蹄形,先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泡插口5-10分钟,再用多菌灵生根粉400倍液浸泡插口5-10分钟,取出,晾干表面水分待种。

定植时间

⑴种子直播和种苗移栽:全年均可进行,但以春夏季为好。

⑵扦插:全年都可进行,但以当年的3-8月为最佳时期。 

定植方法

⑴种子直播:在备好的坑中开穴20厘米深,每穴放种子3粒,覆土,再盖3-4厘米晒干的山草。

⑵种苗移栽:在备好的坑中将裸根种苗栽上,浇水0.5-1公斤,树苗周围用山土或晒干的山草覆盖,防止高温灼伤。

⑶枝条扦插:在平整的坑土上浇水0.5-1公斤并及时覆盖地膜,将备好的枝条直接插入坑中,插入深度以8-10厘米为宜,枝条与地膜相接处10厘米的周围用山土或晒干的山草覆盖,防止高温灼伤。

养护管理

随时查看种植情况,发现缺苗的要及时补栽,特别在干旱时要给适当的水分补充,在雨季结合下雨进行施肥,严禁化学肥料直接接触植株和干旱施肥。 

后期注意

经分栽造林后的麻疯树苗,不用特殊管理,2年可长至3米,以后可视生长情况给予相应的施肥与定型修剪。充足的肥料与良好的树形可大大提高麻疯树长势,还能提早进入挂果期。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麻疯树的生长地应保证足够的光照强度,在光照不足的树荫下,会出现生长不良现象,也会影响后期的结实率。麻疯树定植当年开花结果,在半野生状态下,2年生树每亩产干果可达600公斤以上,人工管护条件下3年生树每亩产干果1000公斤以上,且盛果期可持续20-30年。 

果实采收

秋季果实外部变为黑褐色时即达到成熟期,此时采收含油率最高,当发现园内70-80%的果实达到完全成熟时即可采收。果实采收回来后,应及时晒干,装入通风防潮的麻袋中收藏,以防止发霉。

主要价值

种子含油量高,油供工业或医药用。

工业

麻疯树生长迅速.生命力强,在部分地方可以形成连片的森林群落。它不但人工造林容易,天然更新能力强,还耐火烧,可以在干旱、贫瘠、退化的土壤上生长.适宜在热带、亚热带以及雨量稀少、条件恶劣的干热河谷地区种植。麻疯树同时还有较高经济价值,是世界公认的生物能源树。其种仁是传统的肥皂及润滑油原料,并有泻下和催吐作用,油枯可作农药及肥料。用麻疯树油作燃油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经改性的麻疯树油可适用于各种柴油发动机,并在闪点、凝固点、硫含量、一氧化碳排放量、颗粒值等关键技术上均优于国内零号柴油,达到欧洲二号排放标准。 

药用

种子油有峻泻作用;与巴豆相似,但作用较弱。3-5粒种子(去壳,磨细)即可引起泻下,也可产生恶心、呕吐、上腹烧灼感。榨去油后之讲含毒性蛋白,对血液有伤害,可引起中毒。其中某些成分有抑制蛙心、降低犬血压、抑制呼吸之作用。还能兴奋大鼠小肠的运动,而且不能被阿托品阻断。种子中还含有止血成分,能显著缩短凝血酶元时间、出血时间及血凝时间,但其中所含蛋白之成分则相反有延长凝血酶元时间的作用。麻疯树性味:涩,微寒,有毒。治跌打肿痛、骨折、创伤,皮肤瘙痒,湿疹,急性胃肠炎。本植物有毒,内服时慎用。

药理作用

种子油有峻泻作用;与巴豆相似,但作用较弱。3-5粒种子(去壳,磨细)即可引起泻下,也可产生恶心、呕吐、上腹烧灼感。榨去油后之讲含毒性蛋白,对血液有伤害,可引起中毒。其中某些成分有抑制蛙心、降低犬血压、抑制呼吸之作用。还能兴奋大鼠小肠的运动,而且不能被阿托品阻断。种子中还含有止血成分,能显著缩短凝血酶元时间、出血时间及血凝时间,但其中所含蛋白之成分则相反有延长凝血酶元时间的作用。

性味归经

《广西中草药》:涩,微寒,有毒。

功能主治

治跌打肿痛、骨折、创伤,皮肤瘙痒,湿疹,急性胃肠炎。

①《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清热,解痉,止吐,止血,排脓生肌。内服治急性胃肠炎腹痛,霍乱吐泻;外用止血,治伤口溃疡,瘙痒。

②《广西中草药》:散瘀消肿,止血,止痛,杀虫止痒。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将叶烤软揉烂擦患处。内服:鲜叶(去掉叶柄)2-3片,捣烂取汁水煎服。

注意事项

《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本植物有毒,内服时慎用。

临床附方

①治跌打瘀肿,创伤出血:鲜麻疯树叶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②治皮肤瘙痒,湿疹:鲜麻疯树叶,置火上烤热至叶柔软时揉烂擦患处。(《广西中草药》)

③治各型骨折:小桐于鲜皮或叶,配铜锤草、刺五加、胡椒敷粒捣细,酒炒外敷。(《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 L.


    中文学名杉叶藻拉丁文名Hippuris vulgaris L.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桃金娘目科杉叶藻科属杉叶藻属种杉叶藻

杉叶藻(学名:HippurisvulgarisL.)是杉叶藻科、杉叶藻属多年生水生草本,全株光滑无毛。茎直立,常带紫红色,高可达150厘米,上部不分枝,下部合轴分枝,生于泥中。叶片条形,轮生,两型,无柄,沉水中的根茎粗大,圆柱形,花细小,两性,稀单性,无梗,单生叶腋;萼全缘,常带紫色;无花盘;雄蕊生于子房上略偏一侧;花丝细,常短于花柱,被疏毛或无毛,花药红色,椭圆形,子房下位,椭圆形,花柱宿存,针状,雌蕊先熟,主要为风媒传粉。果为小坚果状,卵状椭圆形,4-9月开花,5-10月结果。全世界有分布。中国

形态特征

多年生水生草本,全株光滑无毛。茎直立,多节,常带紫红色,高8-150厘米,上部不分枝,下部合轴分枝,有匍匐白色或棕色肉质根茎,节上生多数纤细棕色须根,生于泥中。

叶条形,轮生,两型,无柄,(4-)8-10(-12)片轮生。沉水中的根茎粗大,圆柱形,径3-5毫米,茎中具多孔隙贮气组织,白色或棕色,节上生多数须根;叶线状披针形,长1.5-2.5厘米,宽约1-1.5毫米,全缘,较弯曲细长,柔软脆弱,茎中部叶最长,向上或向下渐短;露出水面的根茎较沉水叶根茎细小,节间亦短,节间长5-15毫米,径3-5毫米,表面平滑,茎中空隙少而小;叶条形或狭长圆形,长1.5-2.5(-6)厘米,宽1-1.5厘米,无柄、全缘,与深水叶相比稍短而挺直,羽状脉不明显,先端有一半透明,易断离成二叉状扩大的短锐尖。

花细小,两性,稀单性,无梗,单生叶腋;萼与子房大部分合生成卵状椭圆形,萼全缘,常带紫色;无花盘;雄蕊1,生于子房上略偏一侧;花丝细,常短于花柱,被疏毛或无毛,花药红色,椭圆形,个字着生,顶端常靠在花药背部两药室之间,两裂,长约1毫米;子房下位,椭圆形,长不到1毫米,1室,内有1倒生胚珠,胚珠有一单层珠被,珠孔完全闭合,有珠柄,花柱宿存,针状,稍长于花丝,被疏毛,雌蕊先熟,主要为风媒传粉。

果为小坚果状,卵状椭圆形,长约1.2-1.5毫米,直径约1毫米,表面平滑无毛,外果皮薄,内果皮厚而硬,不开裂,内有1种子,外种皮具胚乳。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长环境

喜日光充足之处,在疏阴环境下亦能生长。喜温暖,怕低温,在16~28℃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较好,越冬温度不宜低于10℃。多群生在海拔40-5000米的池沼、湖泊、溪流、江河两岸等浅水外,稻田内等水湿处也有生长。

分布范围

产东北、内蒙古、华北北部、西北、台湾、西南、西藏等省区。多群生在海拔40-5000米的池沼、湖泊、溪流、江河两岸等浅水外,稻田内等水湿处也有生长。全世界有分布。

主要价值

全草细嫩、柔软,产量较高,适于作猪、禽类及草食性鱼类的饲料。

药用

【异名】当布噶日(藏名)。

【来源】为杉叶藻科植物杉叶藻的全草。

【采集】6~9月采收。

【性味】苦,微甘,凉。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凉,苦。”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微甘,凉。”

【归经】《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肝、肾、胃三经。”

【功用主治】清热凉血,生津养液。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镇咳,舒肝,清血热,透骨蒸。治肺结核咳嗽,两胁疼痛,痨热骨蒸。”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凉血止血,养阴生津,治高热烦渴,肠胃发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外用:研末撒。

【选方】治外伤出血:杉叶藻茎叶,研末撒。

观赏

外形奇特,无论池栽于露地,还是缸养于室内,均能成景。在园林中适宜成片种植,形成微型森林景观。小型水景,丛植造景效果如盆景。

繁殖方法

(1)分株繁殖:是以当年观赏为目的繁殖方式。一般在3-4月进行。将地下茎挖出洗净,切取3-5个有分蘖株的茎栽在育苗圃或缸中,约1个月左右即可达到观赏效果。

(2)扦插繁殖:是将水中的茎剪取后,剪成长8-10cm的插条,插入苗床进行培养,约20d左右生根。待苗生长健壮时,即可移栽定植。

栽培技术

杉叶藻的生长较快,但在幼苗期生长较慢,因此,要及时清除杂草与杂物,适当追施肥,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使整株形美观,提高其观赏价值。

西印度樱桃Malpighia glabra L.


    中文学名西印度樱桃拉丁文名MalpighiaglabraL.别名平滑金虎尾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金虎尾亚目科金虎尾科属金虎尾属种平滑金虎尾分布区域原产于南美、中美(包括加勒比地区)。

西印度樱桃,金虎尾科金虎尾属,原产于南美、中美(包括加勒比地区)。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西印度樱桃拉丁学名:MalpighiaglabraL.

分类地位:金虎尾科金虎尾属

分布范围

原产于热带美洲。甚至北至佛罗里达州和德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也有它的同科植物。后传至印度、夏威夷等热带、亚热带地区,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的台湾、广东、海南、云南等省陆续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树高在4~6公尺间,树干短,分枝较低,小枝条细长,呈水平展开,表面满布软绒毛。长椭圆状卵形的单生叶,表面粗糙,两面皆有毛;叶基部不对称,叶缘有粗锯齿的缺刻。表面绿色,背面则为灰绿色。花白色,花柄细长且略具绒毛;花萼、花瓣各五片,瓣薄,易脱落,花萼为披针形,花瓣则为开卵形。果为浆果状核果,扁球形或球形,有三浅沟略显三瓣状,成熟时橙红色,鲜艳美观,象樱桃,果肉橙红色,柔软多汁,种子大,四棱形。

生长环境

原产热带美洲,喜高温多湿、阳光充足,为园艺栽培种。

主要价值

用于公园、绿地、庭园、草坪内孤植,供观赏,尤其丹果,极美。樱桃有益气、祛风湿、透疹、解毒等多种药效;种仁、树皮、根、叶可人药;果实香甜可食及酿酒;樱桃酒适量饮用,能活血润肤。樱桃树叶子也有温胃、止血、解毒之功能。樱桃属热性,患热性病及喘咳者不宜食用。

西印度樱桃果实富含维生素C,可食部分每100g含维生素C1000~4000mg,是维生素C含量最多的水果,果汁维生素C的含量是甜橙的30倍,日食1粒果即可满足人体对维生素C的日需要量,堪称水果“维C之王”。果实除可鲜食外,还可制成果酱、蜜饯、果汁、果冻和混合饮料,果实还对痢疾、腹泻、肝病等有较好的辅助疗效。其树皮含20%鞣酸,可用于鞣革。在园艺观赏上,由于西印度樱桃生长强健、树形优美、叶色翠绿,可作为庭院绿化、绿篱栽培等。盆栽经过修剪,配以鲜红的果实作为盆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栽培技术

西印度樱桃性喜高温,要求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尤其是在开花结果期。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微酸或中性的土壤更有利其生长。

栽培管理要点

选种 西印度樱桃分为3种:甜味种(可生食)、酸味种(加工用)和甜味小粒种(庭院观赏用),种植时应根据经营的需要选择所需品种。因西印度樱桃的花自交不亲和,在栽种时可搭种少量其他种,以利于提高结果率和产量。

定植 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微酸或中性土壤的地块种植。定植株行距以2~3m为宜,便于植株生长和田间操作。定植时间一般在3~6月,种植穴60cm,定植时施足有机肥做基肥,定植后浇透水并用稻草覆盖,以保土壤水分和防止杂草滋生。

水肥管理 西印度樱桃喜排水良好的土壤,成活后一般不需太多的水分,但在开花结果期间要加强水分的管理,干旱时及时浇灌。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除做基肥外,定植后每年秋冬季每株还要各施6~10kg,以改良土壤和增加肥力。在第2年枝梢抽芽前(3~4月)施复合肥(12-18-12),每株施用量为:1~2年生150g、3~4年生250g、5~10年生450~700g、10年生以上施1500~2500g。施肥方法可用撒施、环状沟施、穴施等。

修剪 西印度樱桃属常绿灌木,生长旺盛,分枝明显。定植次年可适当修剪,分枝不多的植株应剪除顶芽,刺激侧枝萌发,对病虫枝、弱枝、内侧枝等枝条应从基部剪除,每株只留4~5个枝条即可。每年的秋冬季可对植株进行1次重剪。2.5 病虫、鸟害防治 西印度樱桃生长旺盛,树势强健,目前尚无发现严重病害。虫害一般有果蝇、蚜虫、介壳虫、毒蛾和椿象等,轻者影响美观,重者则造成落果。果蝇一般以预防为主并结合套袋;蚜虫、介壳虫、毒蛾和椿象可用一般杀虫剂防治。西印度樱桃的果实颜色鲜红发亮,会诱鸟前来啄食,应及时采收。

繁殖方法

繁殖可采用种子、扦插、压条、嫁接等方法,但因种子的种胚发育不完全,发芽率极低,故在生产上多用扦插、压条和嫁接育苗繁殖。嫁接宜在清前后进行;扦插在春秋均可进行,取1年生健壮枝条,直径0.7~1.2cm,每段长15~20cm,附生4~6片叶,插于河砂、蛭石或泥碳土的苗床中,插后浇透水并遮阳保持湿润,插后30d可见发根,若要提前发根,使根群旺盛,可在插前对枝条进行生根剂处理,发根率可达90%以上;压条繁殖虽发根容易,但因繁琐且数量有限,多在观赏园艺上应用。

快繁处理:材料由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选送,母树是1982年从美国引进的,从发育良好、芽眼饱满、生长健壮和无病虫害的枝条上,选取半木质化的当年生枝条,1年以上枝令的带叶枝条也可,但快繁成活率稍低。离体材料可一叶一芽也可是带1-3张叶的枝段,下切口为马耳形,离节为0.5-1厘米处,上切口平截,距最上节处1厘米,下切口用100ppm的ABT生根粉或IBA处理6小时,快繁于以沙或珍珠岩为基质的智能苗床,生根成活率可达80-100%。

海人树Suriana maritima L.


    中文学名海人树拉丁文名SurianamaritimaL.别名滨樗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苦木科属海人树属种海人树分布区域产台湾及西沙群岛等地

海人树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嫩枝密被柔毛及头状腺毛;分枝密,小枝常有小瘤状的疤痕。产台湾及西沙群岛等地;生于海岛边缘的沙地或石缝中。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太平洋岛屿等。

参考文献

海人树(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

别称:滨樗(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苦木科,海人树属。

SurianamaritimaLinn.Sp.Pl.284.1753;DC.Prodr.2:91.1824;Benth.Fl.Austr.1:375.1863;Benn.inHook.f.Fl.Brit.Ind.1:522.1875;Engl.inEngl.uPrantl,Nat.Pflanzenfam.3(4):209,fig.199.1879;NooteboominSteen.Fl.Mal.ser.1,6(2):196.196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1:143.1983.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嫩枝密被柔毛及头状腺毛;分枝密,小枝常有小瘤状的疤痕。叶具极短的柄,常聚生在小枝的顶部,稍带肉质,线状匙形,长2.5-3.5厘米,宽约0.5厘米,先端钝,基部渐狭,全缘,叶脉不明显。聚伞花序腋生,有花2-4朵;苞片披针形,长4-9毫米,宽1-1.5毫米,被柔毛;花梗长约1厘米,有柔毛;萼片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0毫米,宽2-4毫米,有毛;花瓣黄色,覆瓦状排列,倒卵状长圆形或圆形,具短爪,脱落;花丝基部被绢毛,长5毫米;心皮有毛,倒卵状球形,花柱无毛,长5毫米,柱头小而明显。果有毛,近球形,长约3.5毫米,具宿存花柱。花果期夏秋。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在海岛边缘的沙地或石缝中。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台湾及西沙群岛等地,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太平洋岛屿等地也有分布。

竹油芒Eccoilopus bambusoides Keng ex L. Liu


    中文学名竹油芒拉丁文名EccoilopusbambusoidesKengexL.Liu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油芒属Eccoilopus

多年生疏丛型草本。秆直立,质地坚硬如竹,高约1米,直径2-3毫米,具20多节;秆节稍膨大,与鞘节相距2-3毫米,节下被白粉,基部节上生根,有分枝。

形态特征:

多年生疏丛型草本。秆直立,质地坚硬如竹,高约1米,直径2-3毫米,具20多节;秆节稍膨大,与鞘节相距2-3毫米,节下被白粉,基部节上生根,有分枝。叶鞘无毛,短子其节间;叶舌极短,具一圈纤毛;叶片披针形,长9-15厘米,顶生者短,长约3厘米,宽1-1.6厘米,无毛,或带白粉色,边缘稍糙涩,顶端渐尖,基部渐窄呈楔形,与叶鞘相连处有一关节,下部叶片常自该处脱落而仅存叶鞘。圆锥花序长约12厘米,宽约5厘米;分枝轮生,开展,长3-5厘米,中部以下裸露,上部再分枝,小枝上部1-2节各着生一长柄及一短柄(或近于无柄)的小穗,稀为单生者;节被短毛,不易折断,节间顶端膨大;小穗柄无毛,长柄长3-4毫米,短柄长0.3-2毫米;小穗披针形,长约4.5毫米,基部具长约0.5毫米之短毛;颖草质,具9-10脉,脉间疏生柔毛,两颖近等长,顶端具小尖头或微齿裂;第一小花雄性,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透明膜质,长3.5-4毫米,先端尖,无毛;第一内稃等长或稍短窄于其外秤,具不明显之二脊;雄蕊3枚,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花丝长约0.5毫米;第二小花两性,第二外稃深2裂达中部以下,无毛,裂齿间伸出长6-8毫米的芒;芒膝曲扭转,芒针微粗糙;花药长约3毫米,花柱紫褐色,长约2毫米,近小穗顶端之两侧伸出。花果期9-11月。

产地分布:

特产于我国广西;生于低丘陵山坡草地。模式标本采自广西桂林。

单穗旱莠竹Ischnochloa monostachya L. Liu


    中文学名单穗旱莠竹拉丁文名IschnochloamonostachyaL.Liu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旱莠竹属Ischnochloa

学名:IschnochloamonostachyaL.Liu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禾本目Graminales禾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倾斜上升,高10-20厘米,具多数节,节间距离短,长1-2厘米,各节向上抽出直立分枝,紧接花序以下的部分与节间均生有柔毛。叶鞘2-4倍长于其节间,贴生柔毛,上部毛较少,鞘节毛较密;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线形,自下而上变小,长2-5厘米,宽2-5毫米,或顶生者宽约1毫米,顶端尖,基部狭窄,两面被柔毛或上面毛较少。总状花序纤细,单生于分枝顶端,长2-3厘米,宽约2毫米,下部为上端叶鞘所包藏,节间与小穗柄较粗厚,压扁,长2-4毫米,小穗柄较短,边缘具纤毛,顶端截平;孪生小穗同形,两性,长约3毫米,基盘毛长约1毫米;第一颖背部中央具纵长凹沟,上部内折成2脊,边缘稍粗糙,脊间有2脉,被细毛;第二颖舟形;第一外稃披针形,略短于小穗;第一内稃长约为小穗的2/3,第二外稃卵圆形,长约1毫米,芒自顶端2枚三角形裂片中伸出,长约5毫米,近中下部膝曲;雄蕊3枚,花药长2毫米,但有柄小穗中花药较小,长约1毫米;花柱细而直伸,柱头帚刷状,长约1毫米,近顶端伸出;子房卵圆形。花果期夏秋季。

产地分布:

产于云南南部,河口槟榔寨;生于干热河谷草地。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河口。

本种提示:

本新种与喜马拉雅西北部印度特产的早莠竹IschnochloafalconeriHook.f.十分近似,区别为秆之每节均有分枝;叶片线形,顶端渐尖,两面及叶鞘均被细柔毛,小穗之第一颖先端尖,第二外稃卵圆形,自其顶端2枚三角形裂片间伸出扭转之芒。

植物图片:

《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 (L.) Miq.》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山影植物的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