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翠竹Sasa pygmaea (Miq.) E.-G. Camus 》,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文学名翠竹拉丁文名Sasa pygmaea (Miq.)E.-G.Camus 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超族·北美箭竹族·赤竹亚族属赤竹属亚属赤竹亚属

翠竹,种类繁多,四时长茂,不畏暑寒,地植、盆栽都能显示其多年生禾本科长绿植物秀美潇洒的风姿。翠竹,系浅根植物,宜高爽、肥沃、疏松的酸性山土或砂质土,喜肥。春季四、五月或梅雨期带宿土移植,亦可剪鞭栽种,只要管理得当,容易成活。若是小形翠竹盆景,应选观音竹、凤尾竹、佛肚竹、翡白竹、米竹、矮竹等。翠竹是生机勃勃,气节与虚心的意思。地被竹,叶小翠绿,于小枝上排成紧密的两列,秆低矮密生,耐修剪。用途多为栽作地表绿化观赏用。

形态特征

竿高20-40厘米,直径1-2毫米,竿箨及节间无毛,节处密被毛。叶密生、二行列排列;叶鞘有细毛;叶耳不发达,鞘口繸毛白色、平滑;叶片线状披针形,长4-7厘米,宽7-10毫米,纸状皮质,叶基近圆形,先端略突渐尖或为渐尖,上表面疏生短毛,下表面常在一侧具细毛。

分布范围

日本栽培作观赏竹类。原变种我国不产,仅栽培有下列一变种,其来源不详。

繁殖方法

翠竹上盆后,宜置于避风阴凉处,保持湿润,经常在叶面喷水,遇小雨可放置室外淋雨,若用塑料袋套上半月则更好。一月后可逐渐接受阳光,促其恢复生机,如仍枝叶新绿,竹节上抽出新叶,说明已经成活。夏季忌烈日曝晒,防止叶尖发枯,晚上让它承受夜露,可保持茎挺叶茂,寒冬,由于盆浅土少,宜搬进室内养护,否则枝叶容易发黄,叶片脱落,轻者来年不出笋,重者满盆皆枯。盆栽翠竹,用长方形浅盆或竹节紫砂盆为最好,宜疏忌密,寥寥数株或一小丛,栽于浅盆一端,高矮有致,配上拳石,缀以苔藓,别具幽趣。有改善空气质量之作用

主要价值

盆景

制作这件盆景需要“玉作”和“罍丝作”的合作。罍丝作制作铜鉴花镀金盆,而盆中的翠竹是由“玉作”完成的。两者在营造清雅脱俗气氛上,极尽精巧。原料的选择十分适当。色彩搭配需要十分讲究,制作需要十分精心,因为这可是皇家桌案上,每日都要见的玩赏品。简简单单,借助竹石的优雅,也借玉石的优雅,结合两者,方寸间见清雅,此器物真可谓绝品。

变种

无毛翠竹(变种)

本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竿节无毛,箨鞘、叶鞘和叶片等亦无毛。

本变种在上海、南京等地有栽培,通常作庭园布置栽植于花坛或公园路边或坡地上,也可栽于花盆内作盆景观赏。

小编推荐

潞西柯Lithocarpus thomsonii (Miq.) Rehd


    中文学名潞西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thomsonii(Miq.)Rehd别名白粉毛柯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潞西柯分布区域分布于潞西柯产云南西南部、西藏东南部

潞西柯(学名:Lithocarpusthomsonii(Miq.)Rehd)为乔木,高8-10米。叶厚纸质,卵形或宽椭圆形,有时为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嫩叶叶面干后有油润光泽,叶背灰白色。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雌花序约与雄花序等长,每3朵一簇。果序长约10厘米;壳斗深碗状,外壁及坚果均密被灰白色甚短细的卷毛及鳞秕,坚果果脐凸起,约占坚果面积的1/3。花期6-8月,果次年8-10月成熟。产中国云南和西藏。生于海拔约800-30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

形态特征

乔木,高8-10米,当年生枝、叶柄、嫩叶叶背、花序和果序轴均密被灰白色、甚纤细的卷曲柔毛,顶芽的芽鳞被灰白色较长的伏毛,二年生枝几无毛,有灰白色皮孔,干后暗褐色或灰黑色。叶厚纸质,卵形或宽椭圆形,有时为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9-20厘米,宽4-6.5厘米,顶部钝或渐尖,基部急尖或楔尖,中部以上叶缘呈波浪状,中脉在叶面微凸起或平坦,但下部的一段中央裂槽状,侧脉每边10-13条,在叶缘附近有时叉分,很少彼此连接,支脉纤细,嫩叶叶面干后有油润光泽,叶背灰白色,有紧实的蜡鳞层;叶柄长很少稍超过1厘米。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长5-10厘米;雌花序约与雄花序等长;雌花每3朵一簇,幼嫩壳斗为顶部平坦的扁圆形,小苞片三角形,分明,被灰白色微柔毛及鳞秕,花柱长不超过1毫米。果序长约10厘米;壳斗深碗状,横径15-18毫米,外壁及坚果均密被灰白色甚短细的卷毛及鳞秕,坚果高13-14毫米,密14-16毫米,果脐凸起,约占坚果面积的1/3。花期6-8月,果次年8-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海拔约800-30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潞西柯产云南西南部(瑞丽、耿马、潞西、盈江、腾冲、景东等地)、西藏东南部(墨脱)。

老挝和泰国北部也有。

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 (L.) Miq.


    中文学名山油柑拉丁文名Acronychiapedunculata(L.)Miq.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芸香目亚目芸香亚目科芸香科亚科飞龙掌血亚科属山油柑属种山油柑分布区域东亚、东南亚

形态特征树高5-15米。树皮灰白色至灰黄色,平滑,不开裂,内皮淡黄色,剥开时有柑橘叶香气,当年生枝通常中空。叶有时呈略不整齐

形态特征

树高5-15米。树皮灰白色至灰黄色,平滑,不开裂,内皮淡黄色,剥开时有柑橘叶香气,当年生枝通常中空。叶有时呈略不整齐对生,单小叶。叶片椭圆形至长圆形,或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7-18厘米,宽3.5-7厘米,或有较小的,全缘;叶柄长1-2厘米,基部略增大呈叶枕状。花两性,黄白色,径1.2-1.6厘米;花瓣狭长椭圆形,花开放初期,花瓣的两侧边缘及顶端略向内卷,盛花时则向背面反卷且略下垂,内面被毛、子房被疏或密毛,极少无毛。果序下垂,果淡黄色,半透明,近圆球形而略有棱角,径1-1.5厘米,顶部平坦,中央微凹陷,有4条浅沟纹,富含水分,味清甜,有小核4个,每核有1种子;种子倒卵形,长4-5毫米,厚2-3毫米,种皮褐黑色、骨质,胚乳小。花期4-8月,果期8-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较低丘陵坡地杂木林中,为次生林常见树种之一,有时成小片纯林,在海南,可分布至海拔900米山地密茂常绿阔叶林中。

本种生长在海南的阔叶杂木林中偶有高达20米、胸径40厘米的大树,但据树干解析,51年树龄的树高15.8米,胸径21厘米,生长颇为缓慢。

分布范围

产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六省区南部。菲律宾、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

本种分布于亚洲南及东南部广大地区,其器官形态除子房的毛被外相当稳定,产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亚洲东南部的,其子房通常密被长毛,毛质颇硬,产中国南部大陆的,其子房通常仅下部或中部以下被柔毛,但生长于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其子房亦密被毛。采自广西西南部局部地区的一些标本,其子房光滑无毛,这些都可能是不同地区及其生境的生活型。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根、叶、果用作中草药,有柑橘叶香气。化气、活血、去瘀、消肿、止痛、治支气管炎、感冒、咳嗽、心气痛、(Shànqì)疝气痛、跌打肿痛、消化不良。据实脸,对于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抑制作用。

[抗癌药理]

1.山油柑碱对网状细胞白血病L615有显著治疗作用,口服40mg/kg,小鼠生存时间超过60日,可以认为能100%治愈。对网织细胞腹水瘤有治疗作用。对小鼠宫颈癌U14,口服给药,抑瘤率高达57.1%。对小鼠肝癌,抑瘤率平均达52.5%,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对动物骨髓性白血病1498、浆细胞性骨髓瘤、腺癌755均有抑制活性作用。

2.山油柑碱能降低吉田腹水瘤细胞分裂指数,能影响癌细胞核酸的生成,显著降低L615小鼠脾中RNA的含量,而对正常动物组织中RNA和DNA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抗癌应用]

1.治疗各种癌症山油柑根皮或树皮15~30g,水煎服,或研末服。

《抗癌本草》

2.治疗胃癌、霍奇金病、骨纤维肉瘤山油柑碱50mg,口服,每日2~3次,4周为1疗程。《抗癌本草》

【毒性】:小白鼠腹腔注射树皮的氯仿提取物250mg/kg,出现活动减少,耳廓反射和痛觉反射消失,最后死亡[A-25]。在印度用于毒鱼。

【化学成分】:皮含酚类化合物6—去甲山油柑素(6—demethylacrohylin)(77-8)、山油柑双素(acrovestone)、山油柑素(acronylin)(77—9)、山油柑萜醇(bauerenol),叶含挥发油,其中含俨蒎烯和柠檬烯(limonene);叶和木材中含生物碱吴茱萸春碱(evolitrine)(77—10)和香草木宁(kokusaginine)(77—11)。

使用价值

本种的树皮松脆,纤维短,不甚发达,故树皮剥落时呈不规则片状。茎干的下部树皮含鞣质16.72%(据云南样品分析)。木材为散孔材,无心边材之区别,材色浅黄,纹理直行,不变形,易加工,在海南列为五类材。

日本莠竹Microstegium japonicum (Miq.) Koidz


    中文学名日本莠竹拉丁文名Microstegiumjaponicum(Miq.)Koidz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亚科黍亚科Panicoideae族高粱族Trib.Andropogoneae亚族甘蔗亚族Subtrib.Saccharinae属莠竹属Microstegium

 一年生蔓生草本。秆高约50厘米,节稍膨大,膝曲,无毛,下部节生根,有分枝。

形态特征:

一年生蔓生草本。秆高约50厘米,节稍膨大,膝曲,无毛,下部节生根,有分枝。叶鞘短于其节间,长2-4厘米,边缘与上部具疣基柔毛;叶舌截平,长约0.2毫米;叶片卵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6-12毫米,平滑无毛,顶端尖,边缘微粗糙,基部圆形。总状花序长4-6厘米,4-5枚互生于长2-3厘米的主轴上,平滑无毛;总状花序轴节间长4-5毫米,每节着生一短柄和一长柄小穗,短小穗柄长1.5毫米,长小穗柄长约3毫米,无毛或上部微粗糙;小穗同形,长3.5-4毫米,第一颖宽约1毫米,披针形,背部扁平,平滑无毛;脊微粗糙,顶端尖,基盘具短毛;第二颖舟形;芒自第二外稃顶端伸出,长约1厘米。花果期6-9月。

产地分布:

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生于林缘沟边、山坡路旁。也分布于东亚地区。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闭花木Cleistanthus sumatranus (Miq.) Muell. Arg.


    中文学名闭花木拉丁文名Cleistanthussumatranus(Miq.)Muell.Arg.二名法Cleistanthussumatranus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叶下珠亚科族土蜜树族属闭花木属分布区域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

闭花木,为大戟科双子叶植物,别名火炭木,为常绿乔木,最高可达18米。花期3-8月,果期4-10月。我国及东南亚皆有分布,常生于海拔500米以下山地密林中。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18米,胸径达40厘米,树干通直,树皮红褐色,平滑;除幼枝、幼果被疏短柔毛和子房密被长硬毛外,其余均无毛。叶片纸质,卵形、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10厘米,宽2-5厘米,顶端尾状渐尖,基部钝至近圆;侧脉每边5-7条,两面略不明显;叶柄长3-7毫米,有横皱纹;托叶卵状三角形,长0.5毫米,常早落。花雌雄同株,单生或3-数朵簇生于叶腋内或退化叶的腋内;苞片三角形;雄花:萼片5,卵状披针形,长2毫米;花瓣5,倒卵形,宽0.4毫米;花盘环状;退化雌蕊三棱形;雌花:长4毫米,萼片5,卵状披针形,长2.5-3毫米;花瓣5,倒卵形,长1毫米;花盘筒状,近全包围子房;子房卵-圆形,花柱3,顶端2裂。蒴果卵状三棱形,长和直径约1厘米,果皮薄而脆,成熟时分裂-成3个分果爿,每分果爿内常有l颗种子;种子近球形,直径约6毫米。

花期3-8月,果期4-10月。

分布范围

闭花木产于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常生于海拔500米以下山地密林中,较耐荫,在林中为二层乔木。泰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均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主要价值

散孔材,褐红色,年轮不明显,结构细致,材质重,气干比重0.69,不开裂,耐腐,有光泽,是工业良材,适用于桥梁、造船、车辆、建筑、机械器具、家具等材料。种子出油率35%,为不干性油,可供点灯、制皂用。树皮可提取栲胶。

山苦茶Mallotus oblongifolius (Miq.) Muell. Arg.


    中文学名山苦茶拉丁文名Mallotusoblongifolius(Miq.)Muell.Arg.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大戟目亚目大戟亚目科大戟科亚科铁苋菜亚科族铁苋菜族属野桐属种山苦茶分布区域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等国

山苦茶(学名:Mallotusoblongifolius)为大戟科野桐属下的一个种,是高2-10米的灌木或小乔木,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等国。花期2-4月,果期6-11月。山苦茶,又称鹤鸽茶,是我国海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茶种,历史悠久,具有茶文化特征。民间饮用经验证明,山苦茶有明显的解油腻、助消化、消暑去火、防治感冒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苦茶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并具有镇痛、抗氧化、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且安全无毒。

起源历史

山苦茶为什么在民间叫鹤鸽茶,关于此的传说有两个。一是据说古代长有山苦茶地方的老百姓,只是上山时顺便采山苦茶叶回来泡茶喝。后来,相传万宁有一家民养有一只心爱的山鹤鸽鸟,这只鸟生了病,该农民上东山岭采摘山苦茶泡热水给鹤鸽鸟喝,几天后该鸟不但病愈,且活了很久,于是人们从此认识了此茶有保健功用,并取名为“鹤鸽茶”。还有种说法是相传古时东山岭上鹤鸽鸟很多,岭下有一个人常常上岭捕捉鹤鸽鸟。有一次,捕鸟人发现大鹤鸽鸟用一种树叶子治好了一只几天前奄奄一息的小鹤鸽鸟。捕鸟人家里小孩子正好有病,于是,他摘回这种叶子煮汤给自己孩子喝,几天后孩子的病好了。捕鸟人用树叶子给儿子治病的事不久便传开了,村里人也学着捕鸟人用树叶子治病,那种树便被村人称为鹤鸽树。后来,人们把鹤鸽树叶子当茶喝,鹤鸽茶便被叫开了。不管山苦茶的传说是否属实,不管是谁最早发现了山苦茶,山苦茶是海南人民适应与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的经验总结。海南四季如夏的气候条件,使得人民必须避免高盐、高油、高酱的燥热类食品,或选择能够去油解燥的保健佳品,海南山区野生的山苦茶便渐渐为当地人民认识并传承。也许因为山苦茶分布的地域范围限制,笔者在我国历代药学著作中未查见。民国《感恩县志》:“鹤鸽茶,生黎母山中。五月采之,蒸熟晒干,芳馥异常,可消食”。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家和诗人田汉先生1962年在畅游万宁东山岭之后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琼州多胜地,此岭独岿然;羊肥爱芝草,茶好伴名泉。一诗句中的“好茶”说的就是山苦茶。有文献考证山苦茶为《生草药性备要》和《本草求原》中所记载“鹤鸽茶”,为误考。《生草药性备要》图将“鹤鸽茶”归在山草部:“鹤鸽茶,味甘,香,性温。散热毒,止咳嗽,理痰火。治蛇咬伤,又名蛇总管。小叶的祛风,治咳嗽膨胀,小儿五疮。其根,止牙痛。又名金不换,又名紫背金牛”。这里的“鹤鸽茶”应为远志科的草本植物华南远志,称大金不换;“小叶的”为远志科的草本小花远志,称小金不换。《本草求原》:“鹤鸽茶,即紫背金牛,金不换”。

原植物来源

山苦茶名称又名鹧鸪茶、禾姑茶、毛茶,分布在海南岛、中印半岛和苏门答腊岛。在我国仅分布在海南岛以及广东南部少数几个县市。过去有一说法,认为山苦茶只生长于万宁东山岭,故民间有“东山岭鹧鸪茶”之称。实际上,山苦茶在海南各地均有分布,野生多见于沿海山丘,以文昌铜鼓岭和万宁东山岭出产的最为有名。山苦茶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野桐属Mallotus植物山苦茶Mallotusfuretianus(Bail)Muell-Arg.的干燥叶。关于山苦茶的拉丁学名,陈焕镛先生(1956)在其所主编的《海南植物志》(第二卷)中认定为Mallotusfuretianus(Bail)Muell-Arg.;但在吴德邻先生(1994)所主编的《海南及广东沿海岛屿植物名录》以及吴德邻先生(2003)所主编的《广东植物志》(第五卷)中,其学名则已修订为Mallotusoblongifolius(Miq.)Muell.Arg.目前,在与山苦茶相关的已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中,这两种学名均有使用,但以采用Mallotusfuretianus(Bail)Muell-Arg.这一学名的为多。因山苦茶在海南(乃至全国各地)民间通常都称之为“鹧鸪茶”,而“山苦茶”却鲜为人知。笔者认为,应该以采用吴德邻先生修订后的学名Mallotusoblongifolius(Miq.)Muell.Arg.比较合适。但为了保持文献上的一致,这里暂时采用山苦茶的学名Mallotusfuretianus(Bail)Muell-Arg.。

植物形态

植物体干后有零陵香味;小枝被星状短柔毛或变无毛,具颗粒状腺体。

叶;互生或有时近对生,长圆状倒卵形,长5-15厘米,宽2-6厘米,顶端急尖或尾状渐尖,下部渐狭,其部圆形或微心形,全缘或上部边缘微波状,上面无毛,下面中脉被星状毛或柔毛,侧脉腋有簇生柔毛,散生橙色颗粒状腺体;羽状脉,侧脉8-10对;基部有褐色斑状腺体4-6个;叶柄长0.5-3.5厘米;托叶卵状披针形,被星状毛,早落。

花:雌雄异株;雄花序总状,顶生,长4-12厘米,苞片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雄花(1-)2-5朵簇生于苞腋,花梗长约3毫米;雄花:花蕾卵形,长约1.5毫米,花萼裂片3枚,阔卵形,不等大,长约1.5毫米,无毛;雄蕊25-45枚,药隔宽。雌花序总状,顶生,长7-10厘米,苞片钻形,长约2毫米,被毛,花梗长约2.5毫米;雌花:花萼佛焰苞状,长约4.5毫米,一侧开裂,顶端3齿裂,外面被星状毛和疏生黄色颗粒状腺体;子房球形,密生软刺和微柔毛,花柱中部以下合生,柱头长4-5毫米,密生羽毛状突起。

果:蒴果扁球形。直径约1.4厘米,具3个分果爿,具3纵槽,被微柔毛和橙黄色颗粒状腺体,疏生稍弯的软刺;种子球形,直径约5毫米,具斑纹。

生境

生于海拔200-1000米山坡灌丛或山谷疏林中或林缘。

分布

山苦茶,又名鹤鸽茶、禾姑茶、毛茶。山苦茶分布在海南岛、中印半岛和苏门答腊岛。在我国仅分布在海南岛以及广东南部少数几个县市。过去有一说法,认为山苦茶只生长于万宁东山岭,故民间有“东山岭鹤鸽茶”之称。实际上,山苦茶在海南各地均有分布,野生多见于沿海山丘,以文昌铜鼓岭和万宁东山岭出产的最为有名。山苦茶不仅是我国海南人民长期饮用的一种别样茶,且在利胆方面具有显著活性。

山苦茶扦插繁殖技术

材料

山苦茶插穗采自五指山野外1~2年生的硬枝。扦插前将枝条先端去掉,将枝条剪成带有2~3个腋芽节段,长度约为10cm;枝条上端离芽节1cm处剪成平口,下端离芽节0.3~0.5cm处剪成斜口。扦插基质选用河沙,插前先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河沙进行喷洒消毒。所用生理处理的实验药剂为根旺(2%萘乙·吲丁可溶性粉剂)、吲哚-3-丁酸(IBA)和萘乙酸(NAA)。

方法

1、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扦插生根实验在五指山市琼州学院西校区的植物基地育苗荫棚内进行。以1~2年生的硬枝制作插穗,用不同浓度(100、400、800mg/L)的根旺、IBA、NAA、IAA浸泡插穗基部,时间均为0.5h,以清水为对照(CK)。分别于2009年3月30日、2009年7月15日扦插。

2、处理时间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以1~2年生的硬枝制作插穗,用浓度为800mg/LIBA浸泡插穗基部,时间分别为0.5、2、8h。分别于2010年3月30日、2010年5月10日扦插。

3、插穗不同粗度对扦插生根的影响将插穗

按其直径的0.2~0.4、0.45~0.7、0.75~1.0cm分为3类,分别在浓度为100、400、800mg/L的根旺、IBA、NAA、IAA中浸泡基部,处理时间均为0.5h。分别于2010年3月30日、2010年7月15日扦插。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排列,每个处理10根插穗,3次重复。

4、扦插后每天根据天气情况适时适量浇水,晴天每天定时浇水2次(上、下午各1次),阴雨天少浇或不浇。插床湿度保持在85%以上。

5、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30d后统计各处理插条的生根数、根长,计算生根率、平均生根数、平均根长。用SASV9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与分析

1、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处理对山苦茶插条的生根率、生根数及新根平均长的影响。其中,不同生长调节物质类型对插穗生根率的影响差异显著。通过多重比较可看出,3种生长调节剂根旺、IBA、NAA的生根率与IAA及对照组间差异显著。其中根旺的平均生根率最高,为53.33%。从生长调节剂浓度的多重比较来看,IBA的3种浓度处理的生根率差异不显著,随浓度的升高,生根率呈上升的趋势,本试验中800mg/L处理的生根率最高达60%,800mg/LIBA处理比100mg/L处理的生根率提高了13.33%。在根旺处理组中,随浓度的升高,生根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浓度为400mg/L处理的生根率最高,为56.67%,与100mg/L和800mg/L处理差异不显著;800mg/LIBA和400mg/L根旺的生根率差异不显著,两种处理的生根率相差3.33%。在IAA处理组中,3种浓度的IAA对插穗生根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最高的生根率只有30%。从对根长的影响角度看,不同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对插穗不定根的平均根长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从表1中可看出,对照组的平均根长最长,达到2.48cm,依次为对照组>根旺>IBA>NAA>IAA。

从对生根量的影响角度看,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对插穗不定根数量差异显著;通过多重比较表明,IBA类生长调节剂的生根量最大,平均8条,依次为IBA>NAA>根旺>IAA。从生长调节剂浓度的多重比较可看出,800mg/LIBA处理的生根量最大,为13条。与IBA其它处理组的差异显著。4种生长调节剂处理的生根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其中800mg/LIBA处理比对照组处理生根条数增加了11条,差异显著。综合以上分析,800mg/LIBA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效果最好,其次为400mg/L根旺。IAA扦插生根的效果最差,最高的生根率只有30%,平均生根数3条。

2、生长调节剂处理时间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不同处理时间对山苦茶插穗生根的影响不同,3种处理时间对山苦茶插穗生根率的影响差异显著。0.5h处理的效果最好,生根率达到最高,为60%。从生根数的多重比较看出,0.5h处理的生根数最大,为13条;与2、8h处理差异显著。

3、插穗不同粗度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不同粗度的插穗对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从多重比较可看出,直径0.45~0.7cm的插穗的生根率最高,为60%,比其它两组的生根率分别提高了42.33%和44%,差异显著。从生根数来看,直径0.45~0.7cm的插穗的生根数最大,平均8条;比直径为0.75~1.0cm插穗的平均生根数多了2条,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直径为0.45~0.7cm的中等粗度的插穗扦插效果相对较好。

结论

以五指山野生的1~2年生、直径为0.45~0.7cm的山苦茶木质化枝条为扦插材料,利用800mg/LIBA或400mg/L根旺处理插条0.5h,扦插基质为河沙,可以获得很好的生根效果。本方法可用于规模化繁殖野生山苦茶。

山苦茶的当前应用情况

山苦茶的民间应用

山苦茶植物体带有零陵香(蕙草、薰草,因其在零陵多产,故俗称零陵香,气味芳香,为我国古代著名香料)的味道,海南居民习惯用山苦茶的叶子来泡茶,以解油腻、助消化、消暑热、防感冒、健脾养胃还能用来防腐。万宁市牛漏、长丰等地村民还有利用山苦茶配制凉茶饮用的习惯。在万宁牛漏等地有这样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五月初,村民们都会自发进山采集山苦茶和其他几种植物的叶片制作凉茶。据说,每年的五月初一到初五采集的山苦茶质量最好。因此,这种以山苦茶作为主料配制而成的凉茶在当地群众中称之为“五月茶”。在海南端午节吃粽子时,因海南的粽子是肉粽,油腻大,加上糯米多吃不好消化,所以,海南人吃粽子后,都要喝山苦茶解油腻,帮助消化。另外海南天气热,农历五月游山玩水的人,挡不住热气的侵袭,喜欢喝山苦茶解渴消暑。所以,山苦茶又称端午茶、五月茶。山苦茶还是海南人防病治病的良品。海南人常用鹧鸪茶防治感冒与中暑。喝了一辈子山苦茶的海南人,喝茶时把它当茶,喝药时又把它当药。海南的四大名菜之首———东山羊和鹧鸪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东山羊毫无腥膻,鲜美可口,一般认为是食东山鹧鸪茶嫩叶的缘故。在万宁市一带几乎所有的羊餐馆,以及陵水、三亚、定安等县的各类餐馆,大都有用鹧鸪茶招待顾客的习俗。在这些地方的民间,鹧鸪茶更是家庭常备的亦茶亦药的保健饮品,或自己饮用,或招待客人。如今,这些风俗已构成了海南地方茶的一大文化特色。远在外省的海南风味餐厅,也将山苦茶作为特色予以推荐。

山苦茶的采收加工处理

山苦茶叶采老不采嫩,农历4月底至5月初是采摘山苦茶的最佳时间。在海南民间山苦茶的传统制作方法颇为简单:从山上将山苦茶叶片带枝条一并采回,然后逐片摘下叶片,并卷成直径约为4一scln的球状“茶叶团”,再用椰子树的叶片撕成细长条带扎紧,然后又将15一20团这样的山苦茶叶片球状“茶叶团”串成念珠状的一串,晒干后或风干后即成产品。它没有经过炒茶等传统工艺,因此泡出来的茶水清香中夹着一种植物特有的味,甘冽爽口,并有好闻的药香。一个茶叶团就能冲泡数次,甚至一整天,泡完之后仍有淡淡的药香味。

商品形式

海南山苦茶传统产品以往常见于海口市各农贸市场以及各县市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通常是成串出售,也有直接晒干的叶片散装的,约30一70元/500g不等;有正规厂家出产,用牛纸简易包装的,约180一20元/500g;还有与益智配伍粉碎后制成“益智鹤鸽茶”的袋泡茶,约200元/500g;通过电子商务有见将叶片精致盒装的,约1500一250元/500g。也有将山苦茶按一定配方制作成瓶装饮料出售的。

化学成分研究

有机酸类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苦茶中没食子酸含量在.2·66%~2·76%范围内,平均含量为2·71%。山苦茶叶低极性油状成分中酸类含1063%,以棕桐酸含量最高,达.7·94%,其中具有药理活性的亚油酸含量为.269%。

挥发油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CG一s)分离和鉴定了山苦茶中50种成分,相对含量在5%以上的成分为十六碳酸(20·78%)、(z,z)一9,12一十八碳二烯酸(7·69%)、y一榄香烯(6·40%)、叶绿醇(5·66%)。

苯丙素类及其苷

从山苦茶叶中分离出三个苯丙素类化合物:(+)一南烛树脂醇a3一O一a一L一毗喃鼠李糖昔、(+)-异落叶松树脂酚一’9一毗喃鼠李糖昔、3,4,8,9,10一五轻基一二苯并b[,司毗喃一6一酮。

菇类及其苷

从山苦茶叶中分离出三个菇类化合物:木栓酮、木栓醇、(6,SgR卜6一轻基一3一酮一a一紫罗兰醇一9一O一p一D一葡萄糖。

氨基酸

对海南山苦茶叶中游离氛基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含量总游离氨基酸为02%,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峻为18·7%,脯氨酸含量特高,占总游离氨基酸达57%。

无机元素

用美国PE公司P400等离子发射光谱仪逐一测出山苦茶中Ca、Mg、P、Al、Mn、Fe、Zn、Cu、Sr含量,结果显示山苦茶中富有含钙、锌、锌等无机元素。

其他

采用GC一MS对海南从山苦茶叶乙醇浸膏的石油醚部分的油状物进行研究,共分离得到27个峰,鉴定了其中20种化合物,海南山苦茶低极性油状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脂肪酸酷类,占总含量34·91%,其中主要有十八酸丁酷(7·70%)、亚油酸乙酷(6.45%)、棕搁酸1,1一二亚甲基酷(5·84%)。烷烃类为13·93%,其中2,6,6一三甲基一二环庚烷占6.73%.haLI苦茶叶中分离得到p一谷幽醇、3一轻基一4,5(R)一二甲基一2(5H)一吠喃酮和(Z)一3一己烯醇一p一D一葡萄糖普。

现代药理作用

目前对山苦茶的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山苦茶的醇提取物,进行了多方面的活性研究,大部分研究为海南医学院进行的。

利胆

华运群等用山苦茶醇提物配制成乳剂对大白鼠进行利胆实验,结果10%山苦茶乳剂组用药前后胆汁流量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

镇痛

通过扭体法和热板法进行镇痛实验研究山苦茶的镇痛作用。结果显示山苦茶醇提物乳剂镇痛效果明显,但较盐酸吗啡弱。

抗氧化及抗动脉粥样硬化

山苦茶B可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山苦茶B降低AS大鼠血清MDA、TC、TG、LDL一C水平,提高NOS,SOD活性;增加HDL一C几DL一C,增加胆汁中TB的排出,改善血管组织病理变化,增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高剂量山苦茶B能降低As大鼠的肝指数25[]。山苦茶可以清除自由基(山苦茶D>维生素C>山苦茶B),并可明显降低AS大鼠血清MDA水平,提高NOS,SOD活性,增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山苦茶B、D可以增加AS大鼠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这可能与其降低TC、增强NOS活性、清除脂质过氧化产物、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抗菌

山苦茶的水提取液对金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等6种细菌进行抗菌试验,证明“对大部分试验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山苦茶干品的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1:1水提取液的抑菌环直径为11mm,最小抑菌浓度1:32。

模式标本

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

用途

植物体含有零陵香油,可作为提取香精的原料。

说明

山苦茶Mallotusoblongifolius(Miq.)Muell.Arg.已修订为Mallotuspeltatus(Geiseler)Müll.Arg.。

三叶漆Terminthia paniculata (Wall. ex G. Don) C. Y. Wu e


    中文学名三叶漆拉丁文名Terminthiapaniculata(Wall.exG.Don)C.Y.Wue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无患子目科漆树科属三叶漆属种三叶漆分布区域产云南南部至西南部

三叶漆:产红河流域中部的石屏、新平、元江和云南西南部;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向阳干燥的山坡草地、稀树草地、灌丛或疏林中。分布不丹、印度和缅甸北部。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小枝圆柱形,无毛,疏生小皮孔。掌状3小叶,叶柄长2.5-4厘米,无毛,上面具槽;小叶坚纸质至薄纸质,椭圆形或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通常最宽处在叶的中上部,侧生小叶长3-7厘米,宽1.5-3厘米,顶生小叶长6-11厘米,宽2-4厘米,先端钝,具小尖头,基部阔楔形,全缘或略成浅波状,侧脉两面突起,网脉在叶面突起;小叶通常无柄。

圆锥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宽大,被黄色微柔毛,长12-20厘米,多分枝,总梗及分枝纤细,下倾;苞片小,钻形,长1-2毫米,被微柔毛,小苞片极小;花淡黄色,花梗短,长约1毫米,被微柔毛,花萼无毛,裂片卵圆形,长约0.5毫米,先端钝,无毛;花瓣椭圆形,长约1.5毫米,宽约0.8毫米,无毛,两端钝,具褐色羽状脉;花丝细线形,长约0.5毫米,花药卵圆形,长约0.3毫米;花盘10裂,无毛;子房球形,径0.5-0.8毫米,无毛,花柱3,分离,近顶生,不等长,约0.5毫米,细线形,柱头头状。核果近球形,略压扁.径约4毫米,外果皮橙红色,无毛,具光泽,与中果皮分离,中果皮暗红色胶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向阳干燥的山坡草地、稀树草地、灌丛或疏林中。

分布范围

产红河流域中部的石屏、新平、元江和云南西南部;分布不丹、印度和缅甸北部。

老挝柯Lithocarpus laoticus (Hick. et A. Camus) A. Camus


    中文学名老挝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laoticus(Hick.etA.Camus)A.Camus别名老挝石栎门被子植物门亚门被子植物亚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老挝柯分布区域产云南东南部(金平)。

老挝柯(Lithocarpuslaoticus(Hick.etA.Camus)A.Camus),壳斗科柯属的一种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40厘米。

形态特征

基本特征

一年生枝干后褐黑色,二年生枝及果序轴有多数明显凸起的皮孔,枝、叶无毛。叶略硬纸质,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2-20厘米,宽4-9厘米,顶端长渐尖或短突尖,基部宽楔形或急尖,中脉在叶面凸起,侧脉每边10-13条,有时上部在近叶缘处连结,支脉尚可见,干后叶面暗灰黑色,叶背淡灰色,有紧实的蜡鳞层;叶柄长1.5-2.5厘米。雌花序长4-10厘米,多穗聚生于当年生枝的顶部,花序轴被短柔毛;雌花序长10-15厘米,花每3朵一簇。果序轴下部粗4-6毫米,壳斗近圆球形,高达35毫米,宽20-25毫米,全包坚果,顶部略平坦,壳斗壁厚约1.5毫米,有多个肋状环圈,或在环圈之间有明显或隐约的鱼鳞片状痕迹;坚果近圆球形,径16-22毫米,顶部圆,果壁厚不及1毫米,几无毛,果脐占坚果面积的绝大部分。花期3月,果次年9月成熟。

典型

据A.Camus的描述,典型的老挝柯其成长叶革质,叶面干后有油润光泽,支脉几不显,壳斗顶部平坦。

据《中国木本淀粉植物》P101页载:滇南石栎与老挝石栎同种。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500-22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老挝北部。

短梗冬青Ilex buergeri Miq


    中文学名短梗冬青拉丁文名IlexbuergeriMiq别名布格冬青崇阳冬青华东冬青毛枝冬青矮梗冬青波氏冬青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目卫矛目Celastrales亚目卫矛亚目Celastrineae科冬青科属冬青属种短梗冬青 I.buergeri 分布区域中国,日本

短梗冬青,学名IlexbuergeriMiq,冬青科冬青属植物。生于杉木林中,海拔100~700m,目前尚未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或灌木,高(1-)7-15米,胸径30厘米;树皮光滑,黑褐色。

小枝圆柱形,具纵棱脊和槽,密被短柔毛,老枝变无毛,叶痕新月形,稍突起;顶芽近卵形,芽鳞密被短柔毛。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革质,卵形,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1.7-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钝或阔楔形,边缘稍反卷,具疏而不规则的浅锯齿,叶面深绿色,具光泽,除沿主脉被微柔毛外,余无毛,背面淡绿色,无毛,主脉在叶面凹陷,背面隆起,侧脉每边7-8条,干时在叶面微凹入,背面稍突起,网状脉不明显;叶柄长4-8毫米,上面具槽,被短柔毛,背面半圆柱形,具皱纹和微柔毛。

花序簇生于生枝的叶腋内,每束具4-10花,束的单个分枝具单花,花序基部之苞片肾形,被短柔毛及缘毛,苞片卵形,长约1.5毫米,被短柔毛;花梗短,长约2-3毫米,被短柔毛,近基部具2枚卵状披针形、具缘毛的小苞片;雄花:花萼盘状,直径约2毫米,4裂,裂片三角形,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具缘毛;花冠直径6-7毫米,淡黄绿色,花瓣4,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毫米,先端具缘毛,基部稍合生;雄蕊4,较花瓣长,花药长圆形;退化子房圆锥形,直径约1毫米,顶端4裂。雌花:花萼似雄花;花瓣分离,与子房等长或稍短,具缘毛;退化雄蕊与花瓣等长或稍短,败育花药卵形;子房卵球形,长约2.5毫米,直径约1.75毫米,柱头盘状。

果球形或近球形,直径4.5-6毫米,成熟时红色,表面具小瘤点,宿存柱头盘状,4裂,宿存花萼平展,直径2-2.5毫米,4裂片三角形,具缘毛;果柄很短,长约1毫米。分核4,近圆形,长约3毫米,背部宽约3毫米.背面具纵的4-5条掌状细棱及宽的浅槽,侧面具皱纹及槽,内果皮石质。

花期4-6月,果期10-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700米的山坡、沟边常绿阔叶林中或林缘。

分布范围

产于安徽南部(祁门)

浙江(杭州、云栖、宁波、四明山、天童、丽水、龙泉、庆元、泰顺、景宁、温州)

江西(吉安、修水、新丰、武宁、婺源、庐山、广丰、广昌)

福建(浦城、泰宁、柘荣)

湖北(崇阳)

湖南东部(长沙、江华、资新、宜章)

广西(临桂、永福)

分布于日本。

主要品类

冬青属,冬青科,约400种,分布于南北美、热带和温带亚洲,数种产欧洲和大洋洲,我国约118种,长江以南各省盛产之,有些种类的木材可为雕刻和家具用,有些供庭园观赏用,有些种类的叶煎汁可为纸浆的糊料。

阿里山冬青IlexarisanensisYamam.两广冬青IlexaustrosinensisC.J.Tseng短叶冬青Ilexbrachyphylla(Hand.-Mazz.)S.Y.Hu纸叶冬青IlexchartaceifoliaC.Y.Wu无毛纸叶冬青(变种)IlexchartaceifoliaC.Y.WuexY.R.Livar.glabraC.Y.WuexY.R.Li纸叶冬青(原变种)IlexchartaceifoliaC.Y.Wuvar.chartaceifolia铁仔冬青IlexchunianaS.Y.Hu灰冬青IlexcinereaChamp.exBenth.密花冬青IlexconfertifloraMerr.密花冬青(原变种)IlexconfertifloraMerr.var.confertiflora广西密花冬青(变种)IlexconfertifloraMerr.var.kwangsiensisS.Y.Hu珊瑚冬青IlexcorallinaFranch.铜光冬青IlexcupreonitensC.Y.Wu弯尾冬青IlexcyrturaMerr.毛枝冬青IlexdasycladaC.Y.Wu滇贵冬青IlexdianguiensisC.J.Tseng双果冬青IlexdicarpaY.R.Li龙里冬青IlexdunnianaH.Lév.凤庆冬青IlexfengqingensisC.Y.Wu榕叶冬青IlexficoideaHemsl.台湾冬青IlexformosanaMaxim.台湾冬青(原变种)IlexformosanaMaxim.var.formosana大核台湾冬青(变种)Ilexformosanavar.macropyrenaS.Y.Hu景东冬青IlexgintungensisH.W.Li团花冬青IlexglomerataKing纤枝冬青IlexgracilisC.J.Tseng广南冬青IlexguangnanensisC.J.Tseng&Y.R.Li中型冬青IlexintermediaLoes.昆明冬青IlexkunmingensisH.W.Li头状昆明冬青(变种)IlexkunmingensisH.W.Livar.capitataY.R.Li昆明冬青(原变种)IlexkunmingensisH.W.Livar.kunnungensis大柱头冬青IlexmacrostigmaC.Y.Wu麻栗坡冬青IlexmarlipoensisH.W.Li墨脱冬青IlexmedogensisY.R.Li小核冬青IlexmicropyrenaC.Y.Wu云中冬青IlexnubicolaC.Y.Wu上思冬青IlexpeiradenaS.Y.Hu平和冬青IlexpingheensisC.J.Tseng平南冬青IlexpingnanensisS.Y.Hu点叶冬青IlexpunctatilimbaC.Y.Wu粗脉冬青IlexrobustinervosaC.J.TsengexS.K.Chen&Y.X.Feng微香冬青IlexsubodorataS.Y.Hu异齿冬青IlexsubrugosaLoes.灰叶冬青Ilextetramera(Rehder)C.J.Tseng无毛灰叶冬青(变种)Ilextetramera(Rehder)C.J.Tsengvar.glabra(C.Y.Wu)T.R.Dudley灰叶冬青(原变种)Ilextetramera(Rehder)C.J.Tsengvar.tetramera细脉冬青IlexvenosaC.Y.Wu假枝冬青IlexwangianaS.Y.Hu假香冬青IlexwattiiLoes.

菲白竹Sasa fortunei (Van Houtte) Fiori


    中文学名菲白竹拉丁文名Sasafortunei(VanHoutte)Fiori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竹亚科族北美箭竹超族·北美箭竹族·赤竹亚族属赤竹属亚属赤竹亚属种菲白竹

菲白竹,学名:Sasafortunei(VanHoutte)Fiori,为世界上最小的竹子之一,菲白竹材用和笋用价值不大,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饲用价值,杆高一般为10-30cm,观赏地被竹,矮小丛生,株型优美,叶片绿色间有黄色至淡黄色的纵条纹,可用于地被、小型盆栽,或配置在假山、大型山水盆景间,兼文化、观赏和生态于一体,是地被中的优良植物。笋期4~6月。原产日本。中国华东地区有栽培。浙江的安吉、杭州、南京、上海、北京有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菲白竹竹鞭粗约1-2毫米;竿高10-30厘米,高大者可达50-80厘米;节间细而短小,圆筒形,直径1-2毫米,光滑无毛;竿环较平坦或微有隆起;竿不分枝或每节仅分1枝。箨鞘宿存,无毛。小枝具4-7叶;叶鞘无毛,淡绿色,一侧边缘有明显纤毛,鞘口繸毛白色并不粗糙;叶片短小,披针形,长6-15厘米,宽8-1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尤以下表面较密,叶面通常有黄色或浅黄色乃至于近于白色的纵条纹。笋期4~6月。

分布范围

菲白竹原产日本。中国华东地区有栽培。浙江的安吉、杭州、南京、上海有引种栽培。

生长环境

菲白竹喜温暖湿润气候,好肥,较耐寒,忌烈日,宜半阴,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该竹具有很强的耐阴性,可以在林下生长。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菲白竹植株低矮,叶片秀美,常植于庭园观赏;栽作地被、绿篱或与假石相配都很合适;也是盆栽或盆景中配植的好材料。它端庄秀丽,也是观赏竹类中一种不可多得的贵重品种。

饲用价值

菲白竹在江苏徐淮地区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并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的优点,可作为青饲玉米在该地区大面积推广利用,用作饲养牛、羊、猪、兔、鱼等的优良多汁青饲料。

菲白竹叶片含水率为57.71%,粗蛋白为13.14%,粗脂肪为6.24%,粗纤维为39.02%,粗灰分为14.42%,可利用糖为5.29%;菲白竹叶片含有18种蛋白氨基酸和1种非蛋白氨基酸C-氨基丁酸,其中8种动物体必需氨基酸都可以检测到,并且含量比较丰富。从营养成分角度考虑,菲白竹最佳刈割时间为8~10月。

栽培技术

菲白竹的栽培技术主要是采用分植母株的方法。在2-3月份将成丛母株连地下茎带土移植,母株根系浅,有时带土有困难,应随挖随栽。生长季移植则必须带土,否则不易成活。栽后要挠透水并移至阴湿处养护一段时间。

菲白竹宜用肥沃园土或腐叶土加少量砂作基质,通常用长方形或椭圆形浅盆栽植,底部排水孔要垫上一层窗纱,上放一层粗砂作排水层。栽植时要有意识地栽成疏密有致间距,并根据盆面土壤高低起伏,制作成一自然景观的缩影。

养护要点

菲白竹因其植株小巧,根系分布浅,日常养护要求小心管理,操作精细。

6-9月要注意避免烈日直射,每天给予接受3小时左右的光照或放在有明亮散射光处。否则强烈的光照会使土壤表层干得过快,且温度过高,从而导致焦叶,重的甚至死亡。不过,长期荫蔽也是不利它生长发育的。

浇水不要太多,以经常保持湿润又不太湿为度。4-5月出笋前后,水分应充足些,并要施饼肥水1-2次,促进新株健壮发育;夏季气候炎热不宜施肥,秋凉后再施2次肥。入冬后,气温降望3-5℃时即应连盆移入室内,室温不低于零下3℃即可安全越冬。这阶段要有适当光照,更有利于其安全过冬。

盆栽3年后,对过密的老秆应剪去,以利更新。

病虫害防治

菲白竹病虫害极少,管理简单、粗放。

滇南柯Lithocarpus pakhaensis A. Camus


    中文学名滇南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pakhaensisA.Camus别名滇南石栎门被子植物门亚门被子植物亚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种滇南柯分布区域云南东南部(屏边、金平),越南北部。

滇南柯,LithocarpuspakhaensisA.Camus,壳斗科柯属的一种植物。产云南东南部(屏边、金平)。生于海拔1000-1400米山谷密林中较湿润地方。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芽鳞、枝及叶均无毛,当年生枝与叶柄压干后暗褐色至褐黑色且有淡薄的灰白色粉霜,3-4年生枝有少数皮孔。叶薄革质,披针形,长7-12厘米,宽1.5-3?迕祝?ゲ拷ハ脸ぜ猓??肯列?猓?匾侗?卵樱?新鲈谝睹媛∑穑?嗦雒勘?8-12条,支脉不显,全缘,两面同色,嫩叶干后叶面有油润光泽;叶柄长1-1.5厘米。雌花单朵散生于花序轴上,有时位于花序轴近顶部的为3朵簇生,花序轴被干后呈毡毛状甚细小的蜡鳞,花柱3或2枚,长约1毫米。果序长4-6厘米,果序轴粗4-6毫米,有成熟壳斗2-5个;壳斗碟状,包着坚果基部,基部突狭窄且稍延长,外形近似宽漏斗状,高8-12毫米,宽15-20毫米,小苞片三角形,疏离,紧贴,隐约可见,位于壳斗下部的常略连生成3-4个圆环;坚果圆锥形,很少扁圆形,高15-20毫米,宽16-20毫米,顶端尖,无毛,果脐深1.5-2毫米,口径10-15毫米。花期2-3月,果次年9-10月成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屏边、金平),越南北部。

主要价值

用作木材。

相近种群

本志据以描述的标本,它的叶片及坚果远比原描述及其附图的为小。A.Camus的16-14图很可能是万宁柯的果,但她发表该种时仅凭Poilane25065一号标本。

本种与万宁柯较为近缘,除坚果较小,枝及叶干后暗褐色或黑暗色有差异外实难区分。

白毛巨竹G.albociliata(Munro)Kurz


    中文学名白毛巨竹拉丁文名G.albociliata(Munro)Kurz别名白缘毛硕竹、白纤毛滇竹、版纳龙竹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目禾本目(GRAMINALES(POALES)科竹亚科族牡竹族(DendrocalameaeBenth.)种白毛巨竹分布区域产云南勐海和勐腊、滇西。

白毛巨竹(G.albociliata(Munro)Kurz),别名:白缘毛硕竹、白纤毛滇竹、版纳龙竹。秆高6-10m,径3-6cm,梢头下弯,节间长20-40cm,淡绿色,幼时密被白色粗硬毛,分枝多数,主枝不明显。叶鞘被易落之浅棕色刺毛,叶舌高3-4mm,先端常下凹,叶片长20-30cm,宽2-3.5cm。材质致密,材性好,不易劈裂用于制作竹凳、竹椅、房橼梨耙、水车等农具,也用于编织笋味美,可制酸笋干。

形态特征

竿高6-10米,直径2-5厘米,竿壁厚5-10毫米,梢端下垂;节间灰绿色,长20-35厘米,在其上半部被有白色粗硬毛。竿每节有多枝簇生,主枝不明显。箨鞘早落性,革质,背面贴生易脱落的棕黑色小刺毛,以后变无毛;箨耳不明显;箨舌高1-2.5厘米,边缘作不规则的齿裂;箨片直立,披针形或卵状三角形,基部向内作圆形收窄,并沿鞘顶稍外延。末级小枝具8-10叶,叶鞘被棕色至灰白色柔毛,以后变为无毛;纵肋显著;叶耳不存在,叶舌高1.5-3.5毫米,边缘生细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约1.5-2.5厘米,下表面灰白色,上表面无毛,惟近边缘则粗糙,叶缘之一侧或两边均具小锯齿而糙涩,次脉6-9对,小横脉不存在,但常具透明微点以代之;叶柄长约2.5毫米。花枝无叶,细长,节间长2.5-7.5厘米,无毛,每节轮生有10-20枚假小穗;小穗纤细,长1.5-2厘米,宽仅2.5毫米,常弧弯,含1或2朵小花,并在下方混杂有1朵不孕的雄性小花,全体无毛;颖2或3片,卵形,先端急尖,边缘具白色纤毛;外稃长椭圆形,先端急尖或有浅裂,具多脉,边缘常内倦,亦生有白色纤毛;内稃较其外稃为短或常甚短,卵形而先端钝,背部具2脊,脊上生纤毛,但上方一朵小花的内稃则无脊而背部圆卷,仅其尖端处生纤毛;花药能伸出花外,黄绿色,被较长的微毛,先端有小尖头;花丝起初连合成一粗短的花丝管,惟以后则增长而为膜质的花丝管;子房狭卵形,被微毛,向上渐变为细长的花柱,柱头白色,单一或2裂。颖果未见。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产云南勐海和勐腊、滇西。生于海拔500—800米的平坝旷地和林内。

国外分布:缅甸全境均有分布,在印度和泰国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缅甸。

主要价值

材质致密,材性好,不易劈裂用于制作竹凳、竹椅、房橼梨耙、水车等农具,也用于编织实用价值极强。笋味美,可制酸笋干。

参考文献

Gigantochloaalbociliata(Munro)Kurz,Prelim.Rep.For.Veg.PeguApp.A:136,App.B:93.1875.etFor.Fl.Brit.Brum.2:555.1877;云南树木图志下册,1416页,图663.1991.——OxytenantheraalbociliataMunroinTrans.Linn.Soc.26:129.1868;GambleinAnn.Roy.Bot.Gard.Calcutta7:70.t.61.1896.etinHook.f.,Fl.Brit.Ind.7:401.1897;E.G.Camus.Bambus.146.1913,E.G.etA.CamusinLecomte,Fl.Gen.Ind.-Chin.7:614.1923.——Dendrocalamusalbociliata(Munro)J.L.SuninRedaiZhiwuYanjiu(热带植物研究)66.1984.

红柯Lithocarpus fenzelianus A. Camus


    中文学名红柯拉丁文名LithocarpusfenzelianusA.Camus别名琼崖柯(海南植物志),琼崖石栎、赤杯、红铁楣(海南岛),洽楣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山毛榉目科壳斗科属柯属分布区域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海南等地

红柯(学名:Lithocarpusfenzelianus)是壳斗科柯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生长于海拔350米至1,000米的地区,常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或海拔较高的山地。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0米,胸径80厘米。一年生枝有明显槽棱,枝、叶无毛。叶硬革质,卵形,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0-18厘米,宽3-6厘米,顶部尾状长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下延,全缘或上部叶缘明显波浪状,中脉在叶面微凸起,侧脉每边7-10条,在叶面常裂槽状凹陷,支脉密,有时隐约可见,二年生叶的叶背干后棕灰色或灰白色,有紧实的蜡鳞层;叶柄长2-3厘米。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花序轴被短柔毛;雌花序长达15厘米;雌花单朵散生于花序轴上,幼嫩壳斗的小鳞片细小,三角形,基部连生,成熟壳斗圆球形或扁圆形,高16-22毫米,宽20-25毫米,全包坚果,壳壁厚1-2毫米,小苞片与壳壁愈合,形成6-8个肋状环圈,有时为宽三角形或不规则的宽四边形,位于壳斗上部的常较明显;坚果近圆球形,顶部被细伏毛,果脐占坚果面积的2/3或更多。花期2-4月,果次年8-9月成熟。

产地生境

产海南。生于海拔350-1000米常绿阔叶林中,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它常与陆均松或鸡毛松混生,为组成针叶阔叶常绿林的上层树种。模式标本采自海南红毛岭。

主要价值

树皮灰色,厚8-10毫米,小片状剥落,内皮红褐色,聚合射线密而明显突出,木质部的管孔甚细小,宽木射线甚窄,心边材区别分明,心材红褐色,边材色较淡,材质甚坚重,耐水湿,耐腐,为水工、梁柱、车船、建筑、器械的优良材,在海南产的木材类别中属于一类材,列入红稠类。

《翠竹Sasa pygmaea (Miq.) E.-G. Camus 》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