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菌性病害知识。

植物种植相信每个家庭都有种植,那么种植植物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植物种植注意的事项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水稻细菌性病害如何识别?有哪些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在南方地区,我们以水稻作为主要的食物,农民一年到头基本也是在为水稻生长忙活。在水稻种植的过程当中很容易感染水稻细菌性病害,它有白叶枯病、褐条病、条斑病、基腐病等。那么我们如何识别水稻细菌性病害呢?有哪些防治方法?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

一、水稻细菌性病害如何识别?1、细菌性条斑病叶片发病初可见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随后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或黄褐色的细条斑。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许多细小的露珠状黄色菌脓,干燥后不易脱落。严重时,病斑增多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班,外观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灌检查,仍可看见是由许多半透明的小条斑融合而成。2、白叶枯病白叶枯病主要在叶片上表现症状,有叶枯型、急性型、凋萎型、黄叶型4种症状。叶枯型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逐渐发展后病斑呈黄色或略带红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或黄白色;急性型叶片病斑暗绿色,重者全叶青灰色或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凋萎型多是心叶或心叶1-2叶先失水、青卷、而后枯萎,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黄叶型的新出叶有均匀褪绿或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老叶颜色正常。3、细菌性褐条病细菌性褐条病俗称心腐病,通常是水淹没心叶后发病,病菌侵入心叶,造成心叶腐烂。主要发生于秧苗期,在秧苗的叶片和叶鞘上出现水渍状长条斑,沿中脉向上下发展,病斑为黄褐色或黑褐色,病叶凋萎枯黄,秧苗生长停滞,常一团团枯死。心叶未抽出时发病,则不能继续生长而死于心内,成为假枯心,拔出有腐臭味,故有“心腐病之称。4、细菌性基腐病发生在水稻根部与茎基部,在水稻分蘖期发病,茎基部叶鞘上会有水渍状椭圆形斑,剥去叶鞘可见根节不变黑褐色,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发黄;拔节期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中间灰色长条形斑,根节伴有恶臭;穗期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或白穗,根节变色,有恶臭味。二、水稻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药剂主要有噻唑锌、春雷霉素、氯溴异氰尿酸、四霉素、噻菌铜、噻霉酮、松脂酸铜等药剂。具体用药方案:在秧苗3叶期或拔秧前各喷药防治1次,可亩用20%噻菌铜80-100克、20%噻唑锌80-100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在暴雨过后,注意检查历年常发病田块,一但发现零星病株或发病中心,需立即用药防治,可选用40%春雷·噻唑锌50-60克/亩、20%噻唑锌100-125克/亩,施药时可混用碧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2、种子处理可选用36%三氯异氰脲400克+25%咪鲜胺25毫升+芸苔素,兑水100公斤浸种100公斤,洗净后催芽。种子催芽破胸后用吡虫啉+碧护或噻虫嗪+碧护均匀拌种后再播种。好啦,以上就是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了,水稻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在种植期间更需要重视病虫害防治了,小编建议大家可以用上面的识别方式来鉴定是否得了水稻细菌性病害哦!平常可以用上面的两种防治方法!关于水稻细菌性病害识别与防治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植物59网其他农业内容。推荐阅读:水稻抽穗结实期六项管理技术

扩展阅读

平菇采收技术要点和细菌性病害防治


平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菇类,味道鲜美,富含营养价值,特别适合炖汤喝。在平菇的栽种过程中,采收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必须掌握相应的采收技术要点。除此之外,平菇采收后还容易受到细菌性病害的浸染,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的防治方法。

一、平菇采收技术要点

种植平菇是一门技术活,采收的时候同样也是一门学问,科学采收平菇的话不仅能够保证平菇不减产,还有利于后续菇房的管理。下面一起来看看平菇的采收要点。

第一,在平菇采收之前要喷洒一次水,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平菇棚内的空气湿度,这样的话菌盖就能够保持干净、新鲜、不容易开裂。但是一次性喷水不能太多了,特别是已经采收下来的子实体,喷水太多的话容易出现腐烂的现象。

第二,如果是同一丛的平菇大部分已经成熟的话,就不要管大小一起采收,因为小的还是会继续生长的。一般采收的次数分为两次采收完是比较好的,只要菇床上面大部分的平菇已经成熟的话,就要开始清床,以便于下一潮平菇的管理。

第三,单生的平菇可以一只手按住菇柄的基部培养料,另一只手轻轻的拧下菇柄。丛生的平菇忌讳硬掰,以免出现整块培养料带起的现象,所以我们一般用刀紧紧挨着床的表面将平菇割下来。

第四,因为平菇的菌盖是比较容易出现裂痕的,所以采收以后必须动作要轻,特别是要减少停放的次数。采收下来以后的菇体要放在光滑、干净的容器中,以免损伤平菇。在平菇的表面可以盖上一层湿纸巾,这样就能够保持平菇菇体的水分。

在采收第一潮平菇后,让平菇的培养料表面干上个一周时间,再喷一次水,就可以盖上薄膜,这样就能够刺激平菇出菇。

二、平菇采收后细菌性病害防治

平菇如果采收过头的话菌袋两头很容易出现深褐色的水烂现象,导致二茬菇难以出菇。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平菇细菌性感染出现的软腐病。平菇一旦感染软腐病就会出现菌丝退化、料袋表面的颜色变暗、菇体变软、水烂的现象,同时会出现一股腐臭的味道。

平菇软腐病出现的原因是有三点,第一是因为在平菇采收以后,料袋上面出现了很多的伤口,这样的话就给细菌浸染的机会,然后一部分种植户为了促进平菇生长加大喷水量,这样就造成了料袋两头湿度比较打的现象。第二,可能是长时间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菇棚里面的湿度非常大,通风条件不好,温度也比较低,导致了细菌性病害的侵入。第三,部分种植户在料袋进入菇棚里面之前,没有对菇棚做好消毒的工作,带进来的细菌在这种有利于生长的环境中大肆繁殖生长,自然就会侵害平菇。

综上,要控制好菇棚的温度、湿度,做好菇棚的消毒处理,调节菇棚内的光照和通风条件,这样可以减少平菇采收以后的细菌性病害。

植物病害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


根据华坪县有机晚熟芒果研究中心消息,华坪今年的气温与往年有所不同,前期(2-4月)时高时低;5月-6月中旬,温度较高,爆嗮严重;造成一些芒果种植区域细菌性角斑病发生严重。果农一遍又一遍的打药始终还是控制不住。

图片来自网络

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瓜条。叶片受害,初为水渍状浅绿色后变淡褐色,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易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粘液。茎及瓜条上的病斑初呈水渍状,近圆形,后呈淡灰色,病斑中部常产生裂纹,潮湿时产生菌脓。果实后期腐烂,有臭味。

一、为什么芒果的角斑病这么难治呢?

总结下来,有如下几条:1、绝大多素果农重治轻防。大多数果农对芒果病虫害的防治采取的都是打药措施,病害发生了才打药,常采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

有机铜类杀菌剂、无机铜类杀菌剂、农用抗生素、噻唑类和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叶片喷施果树或果实。由于致病细菌潜伏在树体里,发病的时候是由内而外的透出来,所以喷施药剂只能把表面治好,但是树体里的致病菌没有被杀灭,所以一旦遇到合适的天气又复发了。这种药剂防治方法只能起到治标的效果,病斑1-2天后就干了,看上去好像是好了,但是一遇到阴雨天气或者是高湿天气,病斑又开始流出菌脓。这种治标不能治本方法,需要反复喷药,费时费力费钱,效果还不明显。

2、防范保护意识较差。一些果农在生产过程中,随意将发病枝叶、病果乱扔,年复一年,果园病源积累过多,一旦爆发很难防治。

3、角斑病可以通过气传。果农防病一般都是单防单治,很难联防联治。而种植区域大多连片,果园之间相互连着,一旦遇到不良气候,发病就是一大片。

4、用药不科学。很多果农用药知识掌握不到位,常造成药害,而药害也会大量引起角斑爆发。

二、如何科学的防治芒果细菌性角斑病?

首先必须要知道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规律;了解发病因子,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才能将病害控制在萌芽状态,取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细菌性角斑病又称细菌性黑斑病或溃疡病,是芒果常发性重要病害。常造成大量叶斑和果斑,严重影响果树的生长及果实外观和商品价值。炭疽菌、蒂腐菌常从病斑处入侵果实,诱发贮藏期大量烂果。

(一)、症状:角斑病主要危害芒果叶片、枝条、花芽、花和果实

在叶片上,最初产生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变成黑褐色,扩大病斑的边缘常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有时多个病斑融合成较大的病斑,病斑表面稍隆起,周围常有黄晕,叶片中脉和叶柄也可受害而纵裂。在枝条上,病斑呈黑褐色溃疡状,病斑扩大并绕嫩枝一圈时,可致使枝梢枯死。在果实上,初时呈水渍状小点,后扩大成黑褐色,表面隆起,溃疡开裂。病部共同症状是:病斑黑褐色,表面隆起,病斑周围常有黄晕,湿度大时病组织常有胶黏汁液流出。另外,在高感品种上还可以使花芽、叶芽枯死。此病为害而形成的伤口还可成为炭疽病、蒂腐菌的侵入口,诱发贮藏期果实大量腐烂。

(二)、发病规律:角斑病属细菌性病害。果园病叶、病枝条、病果、病残体、带病种苗及果园内或周围寄主杂草是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初侵染源。病菌可通过气流、带病苗木、风、雨水等进行传播扩散。病菌从叶片及果实的伤口和水孔等自然孔口侵入而致病。病原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5℃,高温、多雨有利于此病的发生,通常风较大的地区、迎风地带或低洼果园发病较重,避风、地势较高的果园发病较轻。目前主要芒果品种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但没有免疫品种。

(三)、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防止病原菌随带菌苗木、接穗和果实扩散。

2.做好病害预防措施。⑴加强肥水管理,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树体:合理搭配有机肥、生物菌肥、中微量肥、功能性复合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果园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活化土壤有机质,增加有益菌,抑制杀灭土壤中的病菌有害菌,提高树体合理营养供给,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整体抗性。⑵搞好果园卫生,生产过程中,及时剪除病叶、病枝、病果,并集中烧毁或深埋;采果后,清除果园病残体,做好清园工作,减少传染源。⑶适时、适度进行树体整形修剪,使树冠及果园保持通风透光,减少发病几率。⑷干湿交界时期,即风雨前后,及时喷施铜制剂或其他细菌药,连续1-2次,做好预防;⑸如果是在果期可提前叶面补充2次纯的有机钙肥,配合细菌药,可以有效预防角斑病的发生。

3.防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在果园周边种植防风林,减少大风、暴雨袭击,可减轻发病。

4.病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建议轮换使用有机铜类杀菌剂、无机铜类杀菌剂、农用抗生素、噻唑类和微生物制剂等细菌药剂。至少连续喷施2次,特别是在风雨后,最好每次都用细菌药。简介细菌药剂如下:

a.有机铜类杀菌剂:常见的有机铜制剂,包括喹啉铜、噻菌铜、络氨铜、松脂酸铜、琥珀酸铜、壬菌铜、噻森铜等。该类杀菌剂对一些细菌性病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喹啉铜、噻菌铜使用较多。该类杀菌剂的优点是更加安全,一般不会产生药害,花期和幼果期也可以使用;使用范围和时间广泛,果树、水稻、蔬菜等都可以适用;含铜量比较低,不会引起螨类的增殖,铜素的累积小;可混性好,使用利便,减轻负担。有机铜制剂的缺点是价格普遍较高。

b.无机铜类杀菌剂:常见的无机铜类杀菌剂包括:氢氧化铜、氧化亚铜、波尔多夜、氧氯化铜。该类杀菌剂的优点是效果快,价位较低,成本上有比较优势。其缺点是容易产生药害,在花期和幼果期禁止使用或者限制使用;可混性比较差,传统的铜制剂多为碱性,不能与其他农药混合使用,需要单独使用,增加了用工成本,而且极易错过最佳病害防治期。其中,中性(PH=7)的无机铜制剂,有着更好的混配性。

c.抗生素类杀菌剂:抗菌素类杀菌剂,使用比较普遍的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中生菌素、金核霉素、盐酸土霉素、放线菌酮等,都是当前应用较广的主要抗菌素品种。使用农用抗菌素,要根据不同的植物病害选择适宜的用药方法。如对土壤传染的植物病害,可用其作土壤消毒剂;对种子、苗木传染的植物病害,可用抗菌素进行浸渍,如浸种、浸根、浸苗等,或苗床喷晒;对农林作物地上部分病害,可选择适当时机进行植株喷洒;在果木上使用,主要将其制成油膏,用以防治细菌性溃疡。该类杀菌剂的优点是市场比较普及,不做宣传,产品也可以卖出;内吸、治疗效果比较好,缺点是使用的历史时间较长,产品抗药性强。

d.噻唑类:噻唑类包括叶枯唑、噻唑锌等,最早用于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近年因为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细菌病害发生普遍,才又焕发活力;该类化合物在离体条件下无杀菌活性,对土壤中细菌防治受限;同质化竞争普遍,是防治植物细菌病害常见产品。⑸微生物制剂:活性微生物制剂,如多粘类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芽孢杆菌等,已经成为新兴发展的微生物制剂。此类生物农药一般对环境安全,对土壤有改良作用,可保障食品、动植物和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但是农户的市场接受能力稍差。

植物非生物性病原及其所致病害识别(生理性病害)


植物非生物性病原及其所致病害识别(生理性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中不适宜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空气污染、农药毒害以及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等,都会导致植物发生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无侵染过程,不能相互传染,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一、营养失调

营养失调包括营养缺乏、各种营养间的比例失调或营养过量,这些因素可以诱使植物表现出各种病状。造成植物营养元素缺乏的原因有多种,一是土壤中缺乏营养元素;二是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比例不当,元素间的拮抗作用影响植物吸收;三是土壤的物理性质不适,如温度过低、水分过少、pH过高或过低等,均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在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地块,在连作频繁的保护地栽培等情况下,土壤中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不平衡日益突出,在这种土壤环境中生长的作物往往会表现出营养失调症状。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含量过高对植物生长发育也不利,甚至可以造成严重伤害。

二、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空气、水源、土壤和酸雨的污染等,这些污染物对不同植物的危害程度不同,引起的症状各异。

三、药害

在植物上施用化学农药时,若选用种类不当、施用方法不合理、施用时期不适宜、施用浓度过高等都可对植物造成伤害。

防治方法:

1.喷水洗药:若是叶片和植株喷洒药液引起的药害,且发现的早,药液未完全渗透或吸收到植株体内时,可迅速用大量清水喷洒受害植株,反复喷洒3-4次,尽量把植株表面上的药物冲洗掉。还可在喷洒的清水中加入0.2%的碱面或0.5%的石灰水。由于目前大多数农药是酸性,遇到碱性物质分解减效,因此可加快药剂的分解。

2.排灌水减少药物残留:对一些毒土和一些除草剂引起的药害,可适当灌排水或串灌水洗药降毒,这样可减少药害程度。

3.用壮园甲含量是0.5%,一般稀释500倍加白糖2两加食醋2两兑水30斤叶面喷施,对农作物起到:免疫、复壮、抗病、增产、解药害、防冻害的效果。

四、肥害

化肥施用不适时或施用方法不当,常常会导致肥害。脱水型肥害是因一次性施用化肥过多,或施肥后因土壤水分不足导致肥料溶液浓度过大,引起作物细胞内水分反渗透,造成作物的脱水,多表现萎蔫,似霜冻或开水烫状,轻者影响生长发育,重者全株死亡。熏伤型肥害是在气温较高时施用氨水、碳酸氢铵等肥料,产生大量氨气对作物造成的伤害,轻者使植株下部叶尖发黄,影响生长发育,重者全株枯死。烧种型肥害是施用种肥量过多,或用过磷酸钙、易挥发的碳酸氢铵以及尿素、石灰氮等化肥拌种出现的烧种,可导致缺苗。另外,在进行叶面施肥时,使用的浓度过大,也会造成叶片烧伤。

解决方案:

1.浇水降害:肥害发生初期,立即用培根2桶随水冲施,促进残留在土壤耕作层的盐类、肥料等下渗,减少其在土壤间隙间的浓度,降低其对植株根系的继续影响。

2.灌根处理:使用生物菌剂培根4瓶加绿健1瓶每棵2--3两,刺激根系的生长,能快速恢复植株的长势,缓解烧根、烧苗现象,另外其中含有的氨基酸能被根部快速吸收利用,缓解植株根系因烧根造成的营养不足,强壮植株长势。

五、水分供应失调

植物在长期水分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营养生长受到抑制,各种器官的体积减小、质量减少和品质变劣,导致植株矮小,细弱。缺水严重时,可引起植株萎蔫、叶缘焦枯等症状,造成落叶、落花和落果,甚至整株凋萎枯死。

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土温的升高和土壤的通气性,使植物根系活力减弱,甚至受到毒害,引起烂根,植株生长缓慢,下部叶片变黄、下垂,落花、落果,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水分供应不均或变化剧烈时,可引起根菜类、甘蓝及番茄果实开裂,或使黄瓜形成畸形瓜、番茄发生脐腐病等。

六、气温过高或过低

高温可使光合作用迅速减弱,呼吸作用增强,糖类积累减少,生长减慢,有时使植物矮化和提早成熟。温度过高,常使植物的茎、叶、果等组织产生灼伤。保护地栽培通风散热不及时,也常造成高温伤害。高温干旱常使辣椒大量落叶、落花和落果。

低温对植物为害也很大。0℃以上的低温所致病害称冷害。一些喜温植物以及热带、亚热带和保护地栽培的植物易受冷害,当气温低于10℃时,就会出现变色、坏死和表面斑点等常见冷害症状,木本植物上则出现芽枯、顶枯。植物开花期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也会影响结实。0℃以下的低温所致植物病害称冻害,主要是幼茎或幼叶出现水渍状暗褐色的病斑,之后组织逐渐死亡,严重时整株植物变黑、枯干、死亡。土温过低往往导致幼苗根系生长不良,引起瓜类等作物幼苗沤根(用培根300倍+绿健300倍灌根效果好),容易遭受根际病原物的侵染。

剧烈变温对植物的影响往往比单纯的高温和低温的影响更大。如昼夜温差过大,可以使木本植物枝干发生灼伤或冻裂,这种症状常见于树干的向阳面。

七、光照不适

光照不足通常导致植物徒长,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是植株黄化,植物组织脆弱,容易发生倒伏和受到病原物的侵染。

中天牌新型节能型植物生长灯是发出特殊波光的光,是有四色光组成,红,黄,蓝,绿。这些光正好适合植物光合作用时吸收,该植物生长灯采用了成熟的节能灯技术,大量的试验结果证明,在温室保证温度的情况下,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所以节能型植物生长灯是反季节栽培中不可缺少的补光设备。

光照过强常与高温和干旱结合,引起日灼病和叶烧病。

光照长短不适宜,还可以延迟或提早长日照植物或短日照植物的开花和结实,甚至导致植物不能开花结实,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非侵染性病害常常造成植株生长衰弱和抗病力降低,也是诱发侵染性病害的原因。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株遭受病原物的侵染,因而降低了植株的抗逆力,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也就容易发生非侵染性病害。

金针菇细菌性斑点病有什么症状?如何防治?


金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又称毛柄小火菇、构菌、朴菇、冬菇、朴菰、冻菌、金菇、智力菇等。因其菌柄细长,似金针菜,故称金针菇。在金针菇具体的种植过程中,很容易生细菌性斑点病,该病又称为细菌性褐斑病,一旦发生,是危害金针菇的品质的。那金针菇细菌性斑点病有什么症状?如何防治?下面我们一起看看。

一、金针菇细菌性斑点病有什么症状?

病症首先在菌盖上发病,出现芝麻、绿豆大小的褐色斑点,病斑边缘不整齐,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发展连成一片包括整个菌柄,使菌柄全部变褐色,质软、不能直立、有粘液,最后变黑褐色以至腐烂。严重影响产品质量,近年来已成为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原因,主要菇房采用上年用过的材料,工具带入病菌和管理时人为带入病菌。菇房内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是诱因,菌盖表面的水份特别是寒冷天气喷冷水与发病有重要关系,相对湿度过高。

二、金针菇细菌性斑点病如何防治?

1、保持菇场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病菇和废料;菇房、床架、用具等用前要用1:50倍的金星消毒液或2%的漂白粉等彻底消毒,尤其是原发病害较重的菇棚。

2、金针菇栽培时培养料应彻底灭菌,蘑菇和平菇栽培时培养料应充分发酵,腐熟均匀,覆土材料用甲醛熏蒸消毒即可。

3、拌料时应将疣霉净按1:1000倍比例兑水拌料,不可用高毒、高残留的防污剂之类,以确保生产效果;

4、金针菇出菇期控制出菇室温度在15℃以下,避开高温、高湿季节出菇,高温时加强通风散热,平菇出菇期温度不要超过18℃,如果气温突然升高,要采取降温措施,如开窗、揭膜、遮阴等,但要注意菇房内温度波动不能过大,防止水汽凝结,产生水膜。

5、发现病菇要及时择除,并立即加大通风量,暂停或减少喷水,迅速降低温度,并用药控制病害程度,如可向料面喷洒5%的石灰水清液,也可喷洒每毫升100-200单位的链霉素液或300单位的土霉素,或500-1000倍的漂白粉液,每2天1次,施药前后菇床停水1天,间隔3-4天再次用药,连续用3次以上,能有效控制病害蔓延。发病严重时,应先清除病菇,清理料面或覆土后再按上述方法喷药。

如何识别稻瘟病?防治技术有哪些?


稻瘟病又叫稻热病,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生,以叶瘟和穗瘟影响最大。那么如何识别稻瘟病呢?防治技术有哪些呢?据资料显示,叶瘟主要发生于秧苗四叶期和分蘖期,常见病斑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病斑椭圆形,暗绿色水渍状,背面着生大量灰绿色霉状分生孢子,是病害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病斑梭形,湿度高时,病斑背面也可产生灰绿色霉,表示病害有扩散可能。节瘟使稻节变黑,茎易折断。穗颈发病即穗瘟(穗轴和枝梗上也可发病),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穗颈感病早的形成白穗,晚的秕谷增加,粒重减轻。谷粒瘟在谷粒上呈褐色小点或灰白色至暗灰色病斑,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在有病的稻草和谷粒上越冬。草堆上的病菌能存活1年以上,遇雨湿产生孢子,随风雨传播。气温25℃~28℃时,阴雨多温,日照不足,穗期遇低温阴雨,肥水管理不当,又是种植的易感病品种,最易发病。

防治稻瘟病,关键是合理用药。要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抓住防治适期进行药剂防治。防治稻瘟病较理想的药剂有富士一号40%乳剂和三环唑20%可湿性粉剂,每亩每次用其中一种药剂50~100克对水100公斤。

水稻孕穗至抽穗期,多阴雨天气。且有1%的稻株剑叶上有病斑,宜分别在孕穗期和齐穗期各用药防治1次。施药时要保证亩用药液量不少于100公斤,做到均匀喷施,防止漏治,禾苗上下部、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药液。

《水稻细菌性病害如何识别?有哪些防治方法?》由植物种植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细菌性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