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栽培养护措施。

植物养护汇集了海量植物养护知识,植物的养护技巧,这些您知道吗?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养护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小编向您推荐《袋栽菇发菌期控病害八措施》,希望您喜欢!

一、优选原辅材料。制种用的材料如棉籽壳、玉米芯、木屑、麸皮、米糠及石膏、碳酸钙等,应新鲜、干燥、无霉变、营养成分不掺假。使用前阳光曝晒1-2天,利用紫外线杀死其中的病原孢子。

二、合理采用料基。米糠和麸皮不仅是菌丝发育很好的氮源,同时又是碳源。它们的用量应随气候(相对湿度)变化而适当增减;用量过大,易被病菌利用而造成污染。因此,要适当控制其含量,一般在18%-25%,高湿季节可减至18%。

三、调控料水比例。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绝大部分来自培养料,不同的栽培季节,使用不同的装料容器以及封口材料,料水比也不相同。过干菌丝生长量少,而且纤弱;过湿会引起菌丝腐烂及病害发生。

四、堵塞侵菌孔口。瓶子或袋子一定要扎好口,扎口不严很易导致病菌的入侵。

五、防止培料变质。培养料配好后应及时装袋,并对菌种培养料灭菌,否则容易发酸变质。

六、培料彻底灭菌。无论是制作菌种还是熟料栽培,对培养料都要进行彻底灭菌,灭菌不严,常导致病害的发生。高压灭菌应考虑级压、培养基成分、PH孔隙的影响。对常压灭菌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培养料预湿程度,灭菌前微生物的自繁生物量,灭菌锅内容器的摆放方式,灭菌锅容积大小与铁锅大小的关系,灭菌时间及蒸汽流程度。

七、调节好酸碱度。食用菌对PH有一定要求,大多数喜中性或偏碱的环境。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料)时,可添加适量的过磷酸钙等,将培养基(料)调酸一点,既可抑制病原菌的发生,又可为食用菌提供一定的磷素。

八、加强发菌期管理。⑴适当降温培养。大多数病菌是喜高温的,食用菌除草菇外,要适当降温培养,这样虽然菌丝生长速度较慢,但粗壮有力,而病原菌明显减少。尤其是生料栽培培养温度要在20℃以下。⑵降湿培养。食用菌在菌丝体生长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一般比病原菌低,因此,在发菌期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左右,可以有效抑制病菌的发生。⑶及时翻堆检查。接种2-3天后进行第一次翻堆检查,发现受病原菌侵染的要及时拣出来。

扩展阅读

北方地区白灵菇的发菌与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白灵菇是我国食用菌家族的后起之秀。由于其自身独特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日光温室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可谓产销两旺。但不少白灵菇栽培者反映,在发菌和出菇过程中常遇到污染率高,发菌慢,不出菇,出菇晚,出菇率低,菇型差等问题。为此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近年来白灵菇的栽培实践,就日光温室白灵菇的发菌与出菇管理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一、白灵菇的发菌管理:

白灵菇的发菌是白灵菇栽培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菌丝生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白灵菇的产量。如果菌丝长得不理想,后边的出菇管理再完美,白灵菇的产量也不会高。发菌理想的菌袋(菌棒)标准是:在发菌过程中,菌丝浓密洁白,菌丝前端整齐一致。菌丝长满菌袋后非常坚硬结实,用力在地上摔有时都摔不开。将其掰开发现有大量白色菌丝。这种菌棒出菇时不但产量高,出菇后期也不会有任何杂菌污染,还可自然度夏秋季出菇。出完菇的袋子经自然干燥后又是理想的灭菌燃料。

1、温度管理:白灵菇发菌温度管理的原则是:菌袋(菌棒)内的温度应控制在2024℃。棚内空气的温度上限为26℃。因白灵菇鲜品在11月底前价格较高(20元/kg左右),所以北方地区不少栽培者为争取提早上市,8月份就开始生产菌棒并入棚发菌。因此时气温仍然较高,菌袋入棚后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①、除下雨及大风天气外温室大棚白天晚上始终保持通风状态。如温室大棚后墙无通风口要及时打建通风口,通风口的位置高于地面10厘米。塑料大棚的顶端及下边的塑料布和草帘要掀开30厘米以利透风降温。②、白天晚上日光温室上边的覆盖物不动(通风处除外),必要时加两层覆盖物。如果责任心不强,棚内温度达到30℃左右,菌袋会大量出现污染。如果10月份以后生产菌袋,日光温室的温度管理应主要考虑采取一些增温保温措施:①、白天气温高时通风,晚上不通风。遇到阴天下雨及大风降温天气时不通风。②、在日光温室内覆盖一层遮阴率90%以上的遮阴网。这样白天可掀起草帘增温,晚上覆盖草帘保温。

2、湿度管理:白灵菇发菌湿度管理的原则是:湿度越低越好,尽量将湿度控制在60%以下。如果日光温室内湿度过大,同样会引起菌袋出现杂菌感染。日光温室内湿度的变化规律是白天湿度低而晚上湿度高。控制湿度的措施如下:①、日光温室在放置菌棒前将塑料布掀开充分通风暴晒。②、在通道上撒一些石灰块用于吸收水汽。③、雨雾天不通风。

3、通风管理:有关专指出,高浓度的CO2可刺激白灵菇菌丝的生长,为了保持发菌室内CO2的浓度,尽量减少通风换气,这种提法前边对而后边错。对,是因为有科学依据;错,是因为脱离生产实际。白灵菇菌丝生长需要足够的氧气,生长量越大氧气需求量越大,所以在白灵菇的发菌生产实践中,必须结合温度和湿度管理进行必要的通风换气,其目的就是增加发菌室内空气中的氧气,保持空气新鲜并降低杂菌孢子的浓度。除保持发菌大环境通风透气外,菌棒内氧气的供给也必须充分及时,否则菌丝生长缓慢,袋内原料易产生厌氧发酵。应对措施为:①、菌丝萌发后在菌袋两头有菌种的部位用经75%的酒精消毒过的大号针扎4个通气孔,以利供氧。②、菌丝长满菌袋两端的料面应及时将塑料绳去掉。这里应注意,只是抽掉塑料绳而不松动或打开塑料袋,以免菌袋两端料面干燥影响后期形成原基。

白灵菇菌袋发菌,如果环境条件调控得当,杂菌污染应在5%以下,30天左右就可以长满菌袋。此时菌袋可进入后熟期管理。

二、白灵菇的后熟期管理:

白灵菇和真姬菇一样,菌丝长满菌袋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培养,才能达到生理成熟,否则即便创造出菇条件也不能正常出菇。生理成熟期的管理方法和发菌期的管理方法基本相同。袋温在2024℃,生理成熟期为30天左右。如果温度在20℃以下,温度越低生理成熟的时间将会越长。生理成熟期菌袋温度的上限为26℃,超过26℃虽然生理成熟期可以缩短,但白灵菇菌丝的生活力衰退,产量下降。菌袋的生理成熟过程,其实质是一个菌丝代谢积累营养的过程,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代谢的速度,从而延长菌袋生理成熟的时间。有人认为白灵菇菌袋生理成熟的表现为,菌袋表面形成斑点状菌皮。而白灵菇的生产实践表明,形成菌皮表明菌袋已生理成熟,而达到生理成熟并开始出菇的菌袋不一定形成菌皮。笔者认为,白灵菇菌袋形成菌皮,是因为在后期培养期间温度较高,光线较强所致。

在同一个日光温室内,菌袋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所要求的时间与积温,但我们发现仍有少量菌袋形成原基开始出菇。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急于出菇,而是仍按白灵菇后熟期管理要求进行管理。如果此时降温出菇,由于多数菌袋仍没达到完全生理成熟,其结果是不但出菇率低,而且产量也低。白灵菇菌袋达到生理成熟前五天进行搔菌。搔菌的方法是:将菌袋两头打开,用已经75%酒精浸泡过的小钩,扒掉料面中央部位直径为34㎝范围内的菌种。注意尽量不要伤害菌丝并迅速将袋口拧死,以防料面水分蒸发。搔菌的目的就是防止白灵菇原基在老菌种块上形成,以便幼菇生长健壮。白灵菇菌袋搔菌五天后进入催菇管理阶段。

三、白灵菇的催菇管理:

白灵菇的催菇管理原则就是人为创造适合白灵菇形成原基的条件,使其出菇整齐,出菇率高。根据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栽培季节,日光温室催菇管理要点如下:

1、温度:白灵菇催菇温度调控的原则是:①、昼夜温差在10℃以上。②、晚上日光温室内必须有低于10℃的低温刺激,最好能控制在38℃。③、温差及低温刺激的天数在10天以上。具体措施为:白天适当掀开草帘,室温保持在1518℃,最高不能超过20℃。夜间草帘全部打开。但最低温度不能低于0℃。

2、湿度:白灵菇催菇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对于日光温室栽培白灵菇,达到这一湿度不是大问题。具体做法为:先将通道上的石灰块或石灰面收集备用,然后在地面和后墙上浇一次大水。此后如果发现湿度不够,可用喷雾器加湿。

3、通风与光线:白灵菇催菇时,在保证催菇要求的温湿度条件下,尽量大通风,多通风,通风口昼夜不能关闭。白灵菇催菇时要求光照度在1000勒克斯以上,这个光照度日光温室栽培白灵菇很容易达到。

按以上的催菇方法折腾10-15天,就可看到菌袋两端形成圆柱状的白灵菇原基。此时催菇阶段结束,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四、白灵菇的出菇管理:

1、温度:白灵菇进入出菇管理阶段温度应保持在8-16℃。温度过低子实体发育缓慢,温度过高子实体生长虽快,但菌盖薄商品价值较低。需要注意的是,白灵菇对温度较敏感,如果袋温超过25℃后,原基有可能死亡,此后再想出菇可就难了。

2、湿度:白灵菇出菇阶段湿度保持在80-90%,不要在菇体上喷水。同时防止菌袋或塑料布上的水珠滴在菇体上,以免形成污斑,降低商品价值。采菇前可适当降低空气湿度,从而保持菇体表面洁白。

3、通风与光照:

日光温室良好的通风是生产优质白灵菇的重要条件之一。优质白灵菇的市场标准是:无柄或短柄,手掌状。如果日光温室内通风不良,白灵菇子实体可长成倒马蹄形,柄粗长而菌盖小。这样的菇市场价值较低。所以在白灵菇的生产实践中在协调好温度、湿度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状态。通风的目的,就是降低温室内CO2的浓度,促进菌盖的正常发育。因CO2比重较空气大,常沉积在日光温室的下部,所以生产上要求后墙通风口的位置尽量低些,同时将大棚前边的塑料布掀起10-30㎝,使温室大棚前后形成空气对流。需要注意的是,若遇到大风天气,可及时关闭通风口及放下大棚前边已掀开的塑料布。

生产优质白灵菇还需有足够的散射光,光照度要求在1000勒克斯以上。但不能有直射光照到菌袋或菇体上。如果光线过强,菌盖颜色变得土[被屏蔽]而非优质白灵菇的洁白色。

4、疏蕾:

当原基长至玉米粒大小时要及时疏蕾。疏蕾需要大量人工,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错过最佳疏蕾时间。疏蕾原则如下:①、菌袋重量在2.3公斤以上,菌袋两头一边留一个幼菇,菌袋重量在2.3公斤以下,每个菌袋只留一个幼菇。②、留大菌蕾,去掉小菌蕾。③、留健壮蕾,去掉生长势较弱的菌蕾。④、留下菌盖大的菌蕾,去掉柄长的菌蕾。⑤、留下菇型圆整的菌蕾去掉长条形菌蕾。⑥、留下无斑点无伤痕的菌蕾。⑦、留下直接在料面上长出的菌蕾,去掉在菌种块上形成的菌蕾。疏蕾时应注意如下几点:①、疏蕾前应对疏蕾人员现场培训半天。②、疏蕾时要用自行车辅条做成的特殊疏蕾工具,每个菌袋的疏蕾都要将疏蕾工具用75%的酒精消毒一次,以免细菌性病害的交叉感染,③、疏蕾工具不能碰伤保留的幼菇及幼菇基部的菌丝。疏蕾工作要适时进行,不能过早或过晚。疏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白灵菇的一级品率。每个袋疏蕾后要剪去菌袋两头多余的塑料并按原来菌袋的摆放位置放好。

五、白灵菇覆土出菇技术要点:

白灵菇出完第一茬菇的菌袋,在20-24℃的条件下培养10天,再去掉塑料袋,可进行覆土栽培出第二茬菇。如果管理方法得当,第二茬菇的产量不比第一茬低多少。

1、覆土时间:

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菌袋覆土时间尽量安排在春节以前,这样春节过后,气温逐渐回升,可在4月底前第二茬菇出菇结束。如果覆土时间过晚,气温较高,二茬菇原基易受热死亡。

2、覆土方法:

对于一头出菇的菌棒,可将没出菇的一头朝上立式覆土,对两头出菇的菌棒立式卧式覆土都可以。但务必注意,不管是立式还是卧式覆土,菌棒间一定留10㎝的空隙。覆土不能过厚,菌棒似露非露为原则。覆土后浇大水一次。

3、温度控制:

白灵菇覆土出二茬菇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在生产实践中,往往覆土后菌袋发热,幼菇死亡,二茬菇出菇失败。所以覆土后要注意料温的变化,温度控制在14℃以下,超过14℃要采取一些降温措施。.

天麻有性繁殖袋栽技术


天麻为名贵中药材,属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无根无绿色叶片,主要依靠消化侵入体内的蜜环菌等真菌获得营养。含香荚兰醇、香荚兰醛、甙类、维生素a类物质、结晶性中性物和微量生物碱以及粘液质等,有益气养肝、镇惊、息风和止痉的功效。

天麻人工栽培的历史不长,但栽培技术却发展很快,过去人工栽培天麻一般采用无性繁殖,种麻逐代退化,产量低而不稳,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天麻有性繁殖是克服种性退化的有效方法,天麻有性繁殖又叫种子繁殖,即采用箭麻开花授粉后所结种子进行栽培繁殖。采用天麻有性繁殖袋栽技术能较好地利用空间、节约费用、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效率,可以解决大田播种需繁殖场地大,易受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且不易管理的问题。现将天麻有性繁殖袋栽技术介绍如下:

1前期工作准备

1.1花粉种子培育天麻地下块茎生长的时间长短与个头大小,从外形上分为箭麻、白麻、米麻、母麻和大白麻、箭麻和大白麻均可入药,又叫商品麻。箭麻能长出地上茎,并能开花结籽,它在抽茎时,茎秆似箭故称箭麻。选新鲜、健壮,无破损、霉烂、无病虫害、块重在100~200g左右的箭麻作种。箭麻必须在立冬至春季出苗前采挖,春栽成活率明显高于冬栽。因箭麻本身贮存有丰富的养分能满足抽苔开花结果的需要,不必用菌材伴栽,一般采用室内栽培。室外栽培应搭建遮雨荫棚并注意防风;天旱时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采用打尖、人工异株异花授粉等措施,可显著提高箭麻结果量和单粒重量。需要注意的是,天麻果实成熟后,开裂前与开裂后采收,发芽率相差很大。采摘将裂果和成熟后的嫩果及时播种是保证较高发芽率的重要措施。天麻果子成熟的标志是:①手摸果实由硬变软;②果缝未裂,泛白发亮;③剥开果皮种子能散开。种子保存切忌阳光曝晒。在自然环境温度下贮存的时间对种子发芽率有极大的影响,果实自然开裂前采收的种子发芽率可达94%;果实自然开裂当日种子发芽率降至88.4%;在室温下贮藏3d发芽率降至22.3%。天麻种子采摘后应尽快播种,最好边采收边播。不能立即播种时应将种子放入玻璃器皿内或装入纸袋,贮存于冰箱3℃~5℃的低温条件下,在半个月之内播种,可保证发芽率。

1.2萌发菌拌种天麻种子萌发,需萌发菌伴播,紫萁小菇伴播发芽率较高。播种前将已培养好的紫萁小菇萌发菌的二级菌种或三级树叶栽培菌种,由培养瓶中取出,放入已清洗消毒的搪瓷盆中,每袋用菌种一瓶,将二级菌种掰碎至核桃粒大小或将粘在一起的菌叶一片片分开备用。将天麻成熟嫩果和将裂果种子由蒴果中抖出,轻轻撒在菌种块(叶)上,边撒边拌,种子应分多次撒播,撒后再拌均匀,以免种子集中在少量菌块或菌叶上,影响接菌和发芽效果。播种量不宜过大亦不宜过小,每袋播饱满蒴果5~7个。均匀拌上蒴里面的粉末状种子后的萌发菌,在盆上面盖干净报纸或薄膜,放在背风荫凉、潮湿的地方。24h后待菌块(叶)上长出一层白毛状的气生菌丝,把种子完全包住再装袋。这样天麻种子与紫萁小菇萌发菌结合后萌发率高,生长快。

1.3树枝、树叶的准备天麻种子萌发是靠消化侵入种胚的紫萁小菇获得营养而发芽的,在进行袋栽时,作为保湿和利于萌发菌生长,需大量的树叶作填充材料。萌发菌对不同的树叶是有选择性的。结果表明:拌壳斗科植物的树叶,天麻都有一定的产量,壳斗科树叶都是天麻种子萌发菌良好的培养基。在天麻种子进行袋栽时,应大量收集壳斗科树种的树叶;细碎的树枝也是紫萁小菇萌发菌和蜜环菌喜欢侵染的培养物,所以也应大量收集壳斗科树种的树枝,剁碎撒入播种袋。在装袋前,提前一夜将树枝、树叶用水充分浸泡备用。

2天麻袋栽方法

2.1蜜环菌菌枝伴栽法在2月中旬至3月初,培育蜜环菌菌枝。在此期间培育菌枝,因蜜环菌适应低湿条件生长,能有效控制杂菌感染。有性繁殖袋栽时,将盆内已拌过种的萌发菌分成三份,每份与5~8个培养好的菌枝混合装袋,装一层填一些已浸泡过的树枝和树叶,以利于养菌、传菌和保湿。播完三层后,上面覆盖湿树叶,然后将袋口用塑料套环封口,放置在培养架上进行培养。

2.2纯枝条菌种伴栽法天麻种子和紫萁小菇萌发菌接触后经过40d左右才能萌发成小原球茎,而纯枝条菌种在种子播种季节,15d便可发出大量菌索,40d可布满树叶层,加上菌种内的枝条可供应天麻种子早期的营养,1个多月后蜜环菌伸入新枝条内供应天麻种子营养,因此,可以利用纯枝条菌种进行伴栽。伴栽方法为:取一瓶蜜环菌纯枝条菌种,破瓶取种并用手将菌种掰成核桃粒大小,然后与拌过种子的萌发菌混合,每袋用一瓶萌发菌,一瓶蜜环菌,分层装袋,袋底先铺一层湿树叶加3~5根无菌枝条,共装2~3层,上覆树叶,用塑料套环封口,放置架上进行培养。

两种栽培方法50d后均能明显看到米粒大小的小天麻,种子萌发数量高出其它栽培方法的2~3倍。有性繁殖袋栽天麻,可在当年的秋季在培养好的菌床上播,或用沙土埋藏保温保湿在第二年的春季播。天麻种子有性繁殖袋栽,能确保种子随采随播,并且可集中管理,人工调控温湿度,每袋种麻的数量和质量均可保证,因此将取代菌床播种法,而成为天麻有性繁殖的主要方法。

茶树菇菌病用什么药?茶树菇菌病的防治方法


茶树菇菌病是种植茶树菇时可能遇到的一类疾病,这种疾病的防治重点在于保证茶树菇种植时的无菌环境和减少病原,那么发现茶树菇菌病时该用什么药物进行治疗,又该采取哪些具体手段预防茶树菇菌病的发生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

1、发病后处理

栽培菌袋一旦发生粘菌应停止喷水,加大通风,并在培养室周围及走道撒些石灰粉。发病初期若长菇要待子实体采收完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加100-200国际单位链霉素1:500倍液喷雾1一2次,每次要把菌袋料面和菌袋口内外边薄膜上生长的粘菌喷湿,可得到控制。

2、预防措施

①使用高质量的菌种。要选用纯正、无污染、无异味、生活力强和菌龄适中的菌种,菌种瓶口棉塞要干燥、无污染。菌种的含水量要适中,不宜太干、太湿。

②培养料要进行灭菌处理。栽培的原辅材料如木屑、菌草粉、棉子壳、麸皮等在使用前要太阳暴晒1一2。棉子壳要用0.5%一1%生石灰浸泡24一36小时。木屑最好堆沤10-15天,堆沤时加入0.3%一0.5%,不提倡使用木屑栽培。

③注意加强菇房通风透气,特别是遇到高温高湿天气。茶薪菇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为15-28℃,最适20一25℃,湿度85%一95%。气温超过25℃时。菇房通风次数最好为早、中、晚各1次。

④要特别注意使用流动的清洁水或自来水喷菌袋菇蕾,以减少水源细菌、粘菌等病原菌。

⑤采收后的菌袋要清除残物。同时,要停止喷水,开门窗通风5一7天,让菌丝休养生息后再行喷水崔蕾出菇。在茶薪菇栽培过程中应预防粘菌病的发生,以保证茶薪菇健康生长,增加收益。

以上就是茶树菇菌病的防治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保证接种时的无菌环境,种植后采取通风等措施降低病原侵染的可能性是防治茶树菇菌病的最好方法。

瓶栽天麻的管理措施


将装好的天麻瓶放到床架上,一瓶靠一瓶地摆放,如果室内有取暖设备,可以在10月中旬栽麻;没有取暖设备需在2~3月份栽麻。秋冬栽麻,经过50天的休眠期后,12月初,采用人工取暖措施,使室内温度由原来1~5℃升至11~12℃,蜜环菌开始生长,并促进天麻早日接上蜜环菌,这时天麻逐渐萌发。20天以后,即12月末,温度升至15℃。再经1个月(1月末),温度升高到19~22℃,蜜环菌和天麻都已进入生长旺季。经过4个月(5月份),瓶的上部就布满幼小的天麻块茎(米麻和白麻),有的长到瓶的底部。再经一段时间(6月份),天麻块茎继续生长,变大变粗。这时如果往瓶内喷1%糖水,在水内加入10毫克维生素B1,会提高天麻的产量。但一定要少加水(使培养料湿度在60%左右),防止水大烂麻。

在瓶栽的整个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往瓶内浇水,培养料的湿度保持60%即可。温度超过26℃,湿度超过70%,或温度忽高忽低,就会出现烂麻现象。低于10℃,天麻生长受阻,进入体眠状态。培养料湿度在30%时,天麻生长不良。

瓶栽天麻虽能提高产量,但由于瓶的容积过小,不能为蜜环菌和天麻提供较多的营养源,使天麻生长受限制,长出的箭麻很少,绝大多数为中小型块茎,只能用于发展种栽。

金针菇袋式两头出菇栽培技术


金针菇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它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我国种植地区广。因为它是低温型菇类,适合北方地区栽培。金针菇袋式栽培就是用塑料袋作栽培容器,老法是一头出菇种植,不能充分利用空间,产量低。新法两头出菇产量高,效益好,成本也低。袋式栽培包括装料、发菌和出菇。通常把袋料发菌的过程叫菌袋培养,金针菇袋栽的关键是菌袋培养,包括拌料、装袋、灭菌消毒、接种和发菌培养。

根据灭菌方法不同选用不同质量的塑料袋装。如用高压蒸气灭菌选用耐高温高压的聚丙烯塑料。常压蒸气灭菌可用低压聚乙烯塑料。料袋筒宽17厘米,长35厘米。培养料常用的配方比例:棉籽壳89%,麸皮10%,石膏或碳酸钙1%。料与水的比例是1∶1.4~1.5。搅拌后达到手捏成团,手松散开为宜。玉米芯栽培料的配方:玉米芯73%,麸皮25%,石膏1%,蔗糖1%,料与水比例为1∶1.4~1.5。装入袋内的培养料一般300~500克,把料袋放入蒸锅内,水温烧到100℃,经过8~10小时可达到灭菌要求。用消过毒的料袋接菌种。

栽培金针菇与种庄稼一样,选好良种才能高产。好的菌种有旺盛的生命力,能抑制杂菌生长。接种时点燃酒精灯,用灭过菌的镊子将原种或栽培种弄碎,在点燃酒精灯的无菌区内,打开料袋两头的扎口,分别接入原种或栽培种,接种完毕用绳把袋口扎住,全部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金针菇生长阶段需氧不多,通常采用封闭式的发菌培养。

菌丝生长适宜的温度是23~25℃,一般袋内温度比室温高2℃左右,培养室的温度不能低于2℃。建造地沟菇房或半地下式菇房,有利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在农村用房前屋后空地,选择地势高、向阳、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挖沟建菇房。沟宽4米,深2米,顶棚覆盖塑料布和作物秸秆,正对沟中间人行道及四周设通风口,以便调节通风、透气和温度。地沟内放3排床架,床架宽4米,高2米。床架用竹竿铺设5层,层间距离40厘米,每层可横向堆放4层料袋,使用前床架要进行消毒处理。

地沟菇房以土做墙壁,土是热的不良导体,有利于保持菇房恒温,土还是水的良好载体,有利于保持菇房湿度。地沟菇房较暗,有利于菇体保持白色。使用前菇房要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石碳酸、来苏尔和漂白粉等。发菌阶段的菇房温度应保持23℃~25℃,冬季要采取加温措施。相对湿度保持60%左右,温度太高易生杂菌,每天定时通风有利菌丝生长。

接种后10~15天,菌丝生长量小,呼吸量也小,菌袋内氧气可满足需要。当料袋菌丝增多,长到5厘米左右,代谢活动随之加强,需氧量增加,这时应解开菌袋两头扎口,以增加通气,促进菌丝生长。为使发菌均匀,每隔10天左右将床架上下层和里外的菌袋调换一次位置,菌丝长满料袋时要敞开袋口以利出菇。

菌丝由孢子长成,生长30天左右长满料袋就开始出菇了。从接种到菇体长成大约要2个月。进入出菇砦理,温度要降到10℃~12℃,低温对出菇有利。相对湿度保持60%,湿度不够时可往地面喷水,但不要喷到菇体上,以防烂菇。出菇阶段要控制好通风、透气、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如果管理不善,菇体生长变异会出现畸形菇。比如,有的菌盖很小,人们叫它针头菇,这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的;如果通风太强,菌盖长的太大也不符合商品菇的要求。菇体颜色好,菌柄长到10厘米以上,菌盖直径达到1厘米就可以采收了。采收时一手按住袋口,一手轻轻抓住菇丛拔下,平整地放入筐内。刚采下的菇要剪去菌柄基部,放在光线暗、温度低的地方,以便储运销售。也可把鲜菇放在铝锅内煮沸,盐渍储存。

如何解决大棚金针菇出菇期保湿问题


如何解决大棚金针菇出菇期保湿,是让很多人很烦恼的一件事,现将解决大棚金针菇出菇期保湿的五个步骤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保:当菌丝发到袋底后,立即开袋搔菌,耙去老菌皮,盖湿报纸或地膜进行保湿催蕾。报纸覆盖的,喷水应少量多次每天3-4次),以保持报纸湿润;地膜盖的,可向地面和空间喷水,保持空气湿度90%左右。此期每天开窗通风1次,室温控制在10-14℃,经5-7天菇蕾便大量发生。

二降:当菇蕾长到1-2厘米,即进入抑制生长时期。此时要减少或停止喷水,降低湿度。连续3-5天夜间打开门窗,让冷风进入降温散湿,把室温降到8℃以下(以4-5℃最好),湿度降到75%左右,使子实体受抑,生长整齐粗壮。

三促:子实体长到3-4厘米,进入伸长期后,每天喷水4-5次。喷水量随菇的长大而增加,掌握空气湿度在90%左右(即子实体基部袋壁附有细水珠为宜),促进子实体迅速生长。同时适当通风,采取干湿交替来抑制菇盖增加和促菇柄伸长。此阶段喷水量应根据天气而定,晴天多喷,雨天少喷,以防因用水过量而发生根腐病、褐斑病和菇体含水过多而降低品质。切忌将水喷洒到菇盖上,发现报纸破损要及时更换,报纸上有积水要立即倒掉,防止菇体接触水滴产生黑斑点,影响商品外观。

四补:菌袋在头潮菇采收后,含水量下降20-30%,二潮菇采后下降30―50%。因此,在第一、二潮菇采收后,要立即向搔菌后的菌袋里喷水补湿。其做法是:连续2-3天,每天2-3次直接朝袋内喷水,每次以菌柱表面湿润为宜,不可使袋内积水。为提高产量,可在水中加少量的尿素、白糖、磷酸二氢钾等,以补充养分。

五浸:采收三潮菇后,菌柱的含水量已降到50%以下,此时可脱去塑料袋,将菌柱置池水中浸泡,待菌柱吸水恢复到原来开袋时的重量时捞起,稍晾干装入袋中。也可直接向袋内注水浸泡,待菌柱吸足水后倒净袋内多余的水。补足水分后再将菌袋重新排放在床架上,盖湿报纸照常管理,这样还可采两潮菇。

《袋栽菇发菌期控病害八措施》由植物养护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植物养护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水生植物栽培养护措施”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