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羽植物养护技巧。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箭羽竹芋白绢病和叶斑病的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箭羽竹芋又被称为披针叶竹芋、花叶葛郁金,原来产于巴西,箭羽竹芋的抵抗能力比较强,但是在生长过程中也难免会产生病害,那我们又该怎么去处理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箭羽竹芋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箭羽竹芋的常见病害主要有白绢病和叶斑病,咱们今天来重点讲解一下这两种疾病。

白绢病

症状:

白绢病发生在箭羽竹芋身上还是比较常见的,当箭羽竹芋出现白绢病时,它的茎以及叶基部接近土壤处就会发生腐烂,然后长出白色的菌体,在土壤中进行蔓延,然后引发地上部分的患病枯萎死亡。白绢病患病初期呈现白色,后期逐渐变成黄色,最后变成褐色。白绢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7、8月份,特别是在土壤湿度过大以及土壤贫瘠是会产生病状。

防治方法:

当白绢病出现时可以在种植箭羽竹芋的土壤中加入消毒物质进行消毒,并且要在菌核没有完全形成时将感染的土壤以及患病植株全部移走并销毁,在进行种植是要注意保证植株的透气性。

叶斑病

症状:

叶斑病主要症状就是在叶片上产生小斑点,然后逐渐扩大。叶斑病的发病时间没有固定,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在9月-10月以及来年的3月是叶斑病的发病高峰期,会使箭羽竹芋的叶子干枯。

防治方法:

为土壤施适量的肥料,增强植株的抵抗能力,及时将患病部位以及植株销毁,防止再度感染。

编辑推荐

茉莉白绢病和炭疽病的防治


茉莉花在栽植时,常有白绢病和炭疽病发生,发生严重时,若防治不及时会造成植株枯死,现将常见的这两种病害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白绢病。茉莉白绢病多发生在茎基部,主要危害根颈和根部,根颈部位变褐腐烂,逐渐蔓延扩展,产生白色绢丝状薄膜,多呈辐射状,病部皮层易剥落,表面产生的白色绢丝状菌丝,后期病部生出油菜籽状的菌核。绢状菌丝可以蔓延到根颈附近土上,严重时全盆土面充满白色菌丝。感病皮层腐烂死亡后引起叶片枯死脱落,造成成全株枯死。在潮湿条件下,菌丝可蔓延至下部叶片,产生大量的白色绢丝膜,包围下部枝叶,使叶片出现水渍状斑。受害植株生长停滞,花蕾发育不良,僵萎变红。

茉莉白绢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病原为真菌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孔纲无孢目小菌核属。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2℃-33℃,最高温度为40℃,最低温度为8℃,耐酸碱Ph值范围为5-9,每年的5-6月和8-9月雨水多时,易发生重复侵染,该病菌在病株及土壤中越冬,远距离传播靠病苗、流水、病土或病盆等的人为转移。换盆使用垃圾土、菜园土时,如不经消毒处理最易引起此病,连作或连续使用病盆土则发病重。

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集中处理病盆土,以稻田土壤作盆土最好;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繁殖材料要从无病株上剪取扦插,生长期中避免花盆密集摆放,造成通风不良。盆土最好采用物理高温加热处理,或在夏季高温在太阳下暴晒灭菌。2.及时拔除病株。当盆栽茉莉开始发病后,及时拔除烧掉处理,病穴用石灰或代森铵消毒灭菌(50%代森铵500倍液)。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药可控制病害流行,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向植株茎基部喷雾,以抑制病害蔓延。也可在植株基部撒施黑白粉(即草木灰3份、石灰1份),或撒施石灰硫磺粉,可抑制病害。

炭疽病:茉莉炭疽病是花圃及盆栽茉莉的常见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危害嫩梢。病叶最初出现淡绿色至黄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扩展,病斑逐渐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稍下陷,中央呈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病斑直径2-10毫米,严重发生时导致叶片枯死。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生长适温为22℃-28℃,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则有利于发病。因此,阴雨连绵季节发病重,浇水时当头淋浇易导致发病,7-9月的多雨季节,或遭大风造成叶片损伤时,炭疽病最易普遍发生,造成大量枯死落叶,严重影响茉莉生长,失去观赏价值,导致开花延迟或不开花。

防治方法。1.盆栽茉莉在生长期间应结合修剪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减少残留病菌和初次侵染源。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抗性,盆栽茉莉应防积水,摆放在通风透光处。3.药剂防治。喷药宜早,预防为主。萌芽期开始喷药保护,防止病菌侵染,发病期连续喷药几次。防治炭疽病可用65%代森锌或代森锰锌500-600倍液,50%退菌特或80%多菌灵或40%炭疽福美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40%拌种双150-200倍液等,每隔10-15天喷药一次,喷药次数多少根据气候与病情发展而定。

翠菊叶斑病的防治


翠菊叶斑病是翠菊的一种常见叶部病害,在北京、东北地区有发生。发病严重时,叶片枯黄,导致全株枯萎。

症状:发病初期,感病叶片上出现近圆形大小不一的褪绿斑点,病斑以后逐渐变成黄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其上出现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上病斑较多时,全叶变黄干枯。该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

翠菊叶斑病的防治

病原:病原为翠菊壳针孢菌(SeptoriacallistephiGloy),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壳针孢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分生孢子器成熟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侵染危害。高温多雨,发病严重。植株种植过密时,易于发病。

防治:①减少侵染来源:发现病叶立即摘除。秋末收集病落叶和病残体集中销毁。②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段种植。种植密度要适当。③选择抗病品种。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喷2-3次。

南瓜白绢病的防治


南瓜白绢病的防治:主要发生在近地面茎基部或果实与地面接触处。茎基部发病,初呈暗褐色,水浸状病斑,后逐渐扩大,凹陷,组织破坏。病株下部叶片开始变黄、萎蔫,严重时整株萎凋。拨开土壤,底下部根周围可见白色菌丝束缠绕,致病组织腐败。最后在病部生出许多茶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果实在近地面处发病,软腐状,病部表面密布白色丝绢状菌丝体,并结生许多油菜籽状褐色小菌核。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面茎基部或果实的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随后在病部表面产生白绢状菌丝体及菌核。田间中心病株出现后,病株基部土壤中菌丝可以向周围辐射状蔓延或沿着土隙裂缝蔓延到临近植株。此外,病菌也可以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中耕等农事操作传播。菌核抗逆性很强,在田间土壤中可存活56年。病株喂饲牲畜,牲畜排出粪便中部分菌核仍能存活,故粪肥也有传病的可能。

【防治措施】

1.发病地块应与非寄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尤以与粮食作物轮作为好,菜田改水田一年既可收效。

2.结合整地,每667平方里(1亩)施石灰50-150千克,调节土壤酸碱度至中性或微碱性。

3.深施充分腐熟有机肥,追施硫酸铵等硝态氮肥料。

4.经常检查及早发现病株,在菌核形成之前及早拔除病株烧毁或深埋.病穴及周围撒石灰,或灌注5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消毒。

5.采收过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随之进行15厘米以上深度深翻。

6.坐瓜后,用草圈等物把瓜垫起来,避免与土壤接触,减少病菌侵染。

7.发病初期,可在植株基部及其周围土壤施40%五氯硝基苯粉剂,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1千克与100-200千克干细土配制的药土,效果明显.也可用50%带森铵水剂1000倍液,或9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3-0.5千克。

燕麦叶斑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状,灰绿色,大小1~2×0.5~1.2(mm),后渐变为浅褐色至红褐色,边缘紫色。病斑四周有一圈较宽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继续扩展达7~25×2~4(mm)系不规则形条斑。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从叶尖向下干枯。在中国南方燕麦区,该病常与锈病混合发生,对产量影响较大。

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梗1~4根,单生或丛生,具3~8个隔膜,大小65~210×8~12(μm);分生孢子圆柱状,两端圆,浅黄褐色,具3~9个横隔膜,脐明显内凹,大小65~130×15~20(μm)。子囊座烧瓶状,埋生在表皮下,外壁常附生分生孢子梗。子囊棍棒状,大小250~400×35~45(μm),内含2~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圆形,具3~6个横隔膜,1~4个纵隔膜,浅黄褐色,大小45~70×15~25(μm))。

传播途径

云南、贵州一带病菌以孢子囊、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上或病种子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从幼嫩组织侵入,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发病条件

土温低、湿度高,苗期易发病,生长期天气潮湿发病重。

防治方法

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1次或2次。

花卉叶斑病如何防治


叶斑病菌在病残体或随之到地表层越冬,翌年发病期随风、雨传播侵染寄主。鸡冠花褐斑病夏秋(8-9月)病重,鱼尾葵叶斑病夏季高温病重,君子兰叶斑病春、秋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连作、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有利于发病。

症状:

①鸡冠花叶斑病,侵染叶片、叶柄和茎部。叶上病斑圆形,后扩大呈不规则状大病斑,并产生轮纹,病斑由红褐色变为黑褐色,中央灰褐色。茎和叶柄上病斑褐色、长条形。

②鱼尾葵叶斑病。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圆斑,后扩大或病斑连片呈不规则大斑块,边缘略微隆起,叶两面散生小黑点。

③君子兰叶斑病。叶上有椭圆型、长条形浅红褐色病斑,周围有退绿圈,后扩大呈不规则大斑块,病斑上产生黑点。

发病规律:叶斑病菌在病残体或随之到地表层越冬,翌年发病期随风、雨传播侵染寄主。鸡冠花褐斑病夏秋病重,鱼尾葵叶斑病夏季高温病重,君子兰叶斑病春、秋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连作、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及时除去病组织,集中烧毁。

②轮作(温室内可换土)。

③不宜对植株喷浇。

④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止病害扩展蔓延。常用药剂有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0%托布津1000倍,70%代森锰500倍、80%代森锰锌400-600倍,50%克菌丹500倍等。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防治芹菜叶斑病


芹菜是近年来设施保护地种植较多的叶类蔬菜,但随着芹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芹菜叶斑病为害逐年加重。近日,据大兴区植保站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调查,发现大部分芹菜田均已发生叶斑病。若不及时防治,将会影响菜农的经济收入。

为害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老叶比新叶易感病。病斑初为黄绿色水浸状,以后发展为圆形、不规则形,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叶片枯死。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密生灰色绒状霉层。茎、叶柄上的病斑椭圆形,直径3-7毫米,灰褐色,稍凹陷,病害严重时全株倒状,高湿时病部表面长出灰色霉层。

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种子用50度温水恒温浸种30分钟,晾干后播种,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5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或晾干直接播种。

(2)高温季节育苗要遮阴,防暴雨,培育壮苗。

(3)实行两年以上轮作。

(4)适当密植,及时间苗、锄草,注意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严禁大水漫灌。

(5)收获后马上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400倍液,7天-10天左右喷1次,连续2次-3次。

注意防治花生叶斑病


综述: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几种病斑多混合发生于同一叶片上,往往不至收获季节叶片就提前脱落,这种早衰现象被误认为是花生早熟的象征,花生一般减产10-20%,甚至减产30%以上。目前我省花生产区调查显现,叶斑病已不同程度发生,如气候条件适宜,可能会加重发生,提醒农民朋友积极预防叶斑病。

一、症状:

1、褐斑病:发生早,初花期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初为褪绿小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叶正面呈暗绿褐色或茶褐色,叶背面呈褐或黄褐色,病斑周围有亮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灰褐色粉状霉层。

2、黑斑病:发生晚于褐斑,下针期开始,叶片正反面病斑颜色相近,病斑周围没有黄色晕圈,叶背面病斑上通常产生许多小黑点呈同心轮纹状,并有一层灰色霉层。

3、网斑病:花期侵染,先浸染叶片,初沿主脉产生圆形于不规则形黑褐色小斑,病斑周围有退绿晕圈,后在叶片正面出现边缘呈网纹状不规则褐色斑,叶背病斑不明显,叶正面病部可见粟褐色小点,阴雨天病斑较大,干燥条件下病斑易破裂穿孔。

二、发病规律:

1、多雨、气候潮湿病重,少雨气候干旱年份病轻,25-28℃适合发病低于10℃或高于37℃均不能发病。

2、土壤贫瘠易发病;老龄化器官发病重。

3、直立品种较蔓延品种和半蔓延型抗病。

4、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

三、防治指标:

当病叶率达20%时需防治。

四、防治方法:

1、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2、轮作倒茬,因该病菌只侵染花生,可以用轮作方式防治;

3、化学防治:自始花期根据病情预防病害,10-15天一次,喷2-4次。

前期预防药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或57.6%冠菌清(氰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000倍喷雾防治。

后期治疗性药剂: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30%苯甲丙环唑亩用2000-3000倍、25%咪鲜胺乳油1000倍、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或43%戊唑醇悬浮剂4000-6000倍喷雾防治,间隔7-10天,防治2-3次。

山药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1)危害病状:

山药叶斑病常见有的煤斑病(赤斑病)、褐缘白斑病(斑点病)、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4种,其中以煤斑病发生较多。

①煤斑病是在叶面初生赤褐色小斑,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无明显界限的病斑,大小约1~2cm,有时汇合成大斑。②褐缘白斑病的病斑穿透叶的表面,斑点较小,圆形或不规则形,周缘赤褐色,微凸,中部褐色,后转为灰褐色至灰白色。③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的病斑与褐缘白斑病有明显的同心轮纹。

以上4种叶斑病的病斑背面均生有灰黑色的霉状物,其中以煤斑病产生的霉状物较多,其他的叶斑病产生的霉状物则较小。

山药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山药四种叶斑病均是由鼠尾孢属的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块(霉层)附着在豇豆植株的病残体上在田间越冬。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即可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引起发病。以后在田间可多次侵染,引起不断发病。当温度在25~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易引起发病。保护地内通风不良、高温高湿,露地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均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重茬地易发病。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适当加大行距,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保护地栽培要采用高畦定植,地膜覆盖,适时通风降温排湿,防止田间湿度过大;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保持田间清洁,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拉秧时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②药剂防治:突出早字,发病初其可用1:1:200波尔多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的甲霜灵-猛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交替喷雾,每隔5~6d喷一次,连喷3次。

花卉病害叶斑病的防治


症状

①鸡冠花叶斑病(又称褐斑病),侵染叶片、叶柄和茎部。叶上病斑圆形,后扩大呈不规则状大病斑,并产生轮纹,病斑由红褐色变为黑褐色,中央灰褐色。茎和叶柄上病斑褐色、长条形。

②鱼尾葵叶斑病(亦称黑斑病)。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圆斑,后扩大或病斑连片呈不规则大斑块,边缘略微隆起,叶两面散生小黑点。

③君子兰叶斑病(枯斑病)。叶上有椭圆型、长条形浅红褐色病斑,周围有退绿圈,后扩大呈不规则大斑块,病斑上产生黑点。

发病规律

叶斑病菌在病残体或随之到地表层越冬,翌年发病期随风、雨传播侵染寄主。鸡冠花褐斑病夏秋(8-9月)病重,鱼尾葵叶斑病夏季高温病重,君子兰叶斑病春、秋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连作、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及时除去病组织,集中烧毁。

②轮作(温室内可换土)。

③不宜对植株喷浇。

④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止病害扩展蔓延。

常用药剂有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0%的1000倍、40%胶悬剂600-800倍),50%托布津1000倍,70%代森锰500倍、80%代森锰锌400-600倍,50%克菌丹500倍等。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唐菖蒲叶斑病的防治


唐菖蒲全国各地广为栽培,贵州及云南一些地方常逸为半野生,在我国北方,用于秋末将球茎自地中挖出,放在室内干燥处过冬。唐菖蒲是著名的观赏花卉;其球茎可入药,味苦,性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腮腺炎、淋巴腺炎及跌打劳伤等。唐菖蒲叶斑病的防治。

一、为害症状:唐菖蒲叶斑病主要为害叶部,多从叶缘侵人,产生紫红色或褐色条斑,呈云纹状,有的条纹从叶基向上扩展至叶尖,为害重。湿度大时可见橄榄色毛状霉层。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为Cladosporiumcladosporioides(Fresen.)deVries,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或弯,个别具分枝,有隔膜,褐色,向上变浅至近五色,梗端和梗基部膨大成小球形,梗长65.3-232微米,粗2.7-5.4微米。分生孢子生在梗端的小球状体上,易脱落。分生孢子椭圆形,多为单胞,一端尖,一端平截,少数为柱状,内生油球,隔膜1-3个,大小4.1-21.63.2-5.4(微米),有的孢子基部具刺突。

三、发病特点: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的分生孢子先侵害寄主的下部叶片,后逐渐向上扩展,7-8月雨季该病发生较重。

四、防治方法

(1)发病前喷洒200倍式波尔多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

(2)发病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防治唐菖蒲叶斑病,就是以上的两种药剂防治方法,希望种植们能从文中得到一些启示,种植出高品质的唐菖蒲。更多花卉病虫害防治技术,请关注。

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苞叶。病斑不规则、透光,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上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子囊座。主要发生地区:吉林、辽宁、河南等省。

玉米叶斑病也分很多种,首要要学会如何区分不同的叶斑病:

区分几种病害可以着重观察以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病斑的大小和形状。玉米大斑病的病斑最大,长梭形,长5~10厘米,其他几种病害的单个病斑都比较小,如小斑病病斑长度只有1~2厘米、灰斑病和弯孢霉菌叶斑病的斑长度0.5毫米至3厘米,呈椭圆形,锈病和炭疽病的病斑更小,只有几毫米。不过,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几个病斑愈合在一起,形状和大小也就很不规则了。从病斑的颜色看,褐斑病最深,为褐色或紫褐色,锈病夏孢子堆黄褐色,灰斑病病斑浅灰色,后期变成灰褐色或黄褐色,其他几种多为病斑中间枯白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生长后期病斑都能产生一些传播病害的器官,如炭疽病的病斑上会长出许多小黑点(可以产生分生孢子),锈病散出黄褐色粉末(夏孢子粉),褐斑病组织破裂,散出褐色粉末(休眠孢子囊),天气潮湿时几种病斑背面都能长出颜色各异的霉层,大斑病的黑色,小斑病的褐色,灰斑病的灰色。

几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大体相似,病菌都以病残体越冬,借风雨传播,病害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病害流行。因此可以统一采用以下措施防治:

一、选用抗病品种。

二、清除病株残体,包括发病早期摘除下部病叶、收获季节清除田间秸秆和深耕灭茬。

三、实行轮作,合理密植,适时早播,增施有机肥,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四、发病初期及时采取药剂防治。可以轮换使用以下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以及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丙环唑、噁醚唑(世高)、咯菌清(适乐时、蓝宝石)等药剂。

黄瓜叶斑病的防治措施


黄瓜叶斑病的防治措施

近年常有叶斑病危害,严重影响黄瓜产量与品质,为此我们对黄瓜叶斑病进行了调查与防治。

一、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现大型水浸状斑,中部色较浅,后渐干枯,四周具浅绿色水渍状晕环,病斑大小15~20毫米;后期病斑中间呈薄纸状,浅黄色,易破碎,病斑上可见数量不多、不大明显的小黑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该病多发生在生长后期。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遇适宜条件分生孢子萌发,经气孔或从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致病情扩展。该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适温25~28℃,相对湿度高于85%的棚室易发病,尤其是生产后期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实行2年以上轮作,覆盖地膜可减少初侵染。

(2)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每667平方米施惠满丰多元素复合液肥400毫升,对水稀释500倍喷洒叶面,可增强抗病性。

(3)合理灌溉适时适量控制浇水,雨后及时排水,必要时打去下部叶片,以增加通透性。

(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妨蚧切?〖?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箭羽竹芋白绢病和叶斑病的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飞羽植物养护技巧”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