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分布危害

一般发病田块病柱率在30%以上,少数发病重田块病柱率在40%以上,减产率可达到10%-40%,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

秧苗细长,株高比正常秧苗高出三分之二左右,株体颜色略淡,根系较弱(表现为根少、根短),秧苗期基本不分蘖,即使分蘖均表现为慢而少,且节间加长,节上产生大量的不定根,尤其基部节上更多,病株长到孕穗期时多数要枯死;即使能够抽穗成熟,均表现为穗小粒少。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稻草、稻桩和谷粒上越冬。次年开春天气暖和后开始繁殖,进行危害。

病原

FusariummoniliformeSheld.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条件

土温30~35℃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4)种子处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天,25℃浸2天,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小时,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或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种子2~3次。或用辉丰百克2ml对水5~6L,浸稻种3~4kg浸72小时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温度16~18℃浸种3~5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此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小时,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小时,晚稻浸12小时,再用清水浸种,防效98%。必要时也可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精选阅读

水稻恶苗病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水稻恶苗病分布危害

一般发病田块病柱率在30%以上,少数发病重田块病柱率在40%以上,减产率可达到10%-40%,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水稻恶苗病发病条件

土温30~35℃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水稻恶苗病症状

秧苗细长,株高比正常秧苗高出三分之二左右,株体颜色略淡,根系较弱(表现为根少、根短),秧苗期基本不分蘖,即使分蘖均表现为慢而少,且节间加长,节上产生大量的不定根,尤其基部节上更多,病株长到孕穗期时多数要枯死;即使能够抽穗成熟,均表现为穗小粒少。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稻草、稻桩和谷粒上越冬。次年开春天气暖和后开始繁殖,进行危害。

水稻恶苗病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4)种子处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天,25℃浸2天,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小时,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或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种子2~3次。或用辉丰百克2ml对水5~6L,浸稻种3~4kg浸72小时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温度16~18℃浸种3~5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此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小时,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小时,晚稻浸12小时,再用清水浸种,防效98%。必要时也可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农业种植技术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病原FusariummoniliformeSheld.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分生孢子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小4-62-5(m)。大分生孢子多为纺缍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匀,具3-5个隔膜,大小17-282.5-4.5(m),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有性态Gibberellafujikurio(Saw.)Wr.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上240-360220-420(m)。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内生子囊孢子4-8个,排成1-2行,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5.5-11.52.5-4.5(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严重的引志苗枯,死苗止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健苗,引起到花器上,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或畸形,在颖片合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病菌侵入晚,谷粒虽不显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土温30-50℃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防治方法(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4)种子处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天,25℃浸2天,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小时,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或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

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种子2-3次。或用辉丰百克2ml对水5-6L,浸稻种3-kg浸72小时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温度16-18℃浸种3-5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经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小时,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小时,晚稻浸12小时,再用清水浸种,防效98%。必要时要可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高粱苗枯病如何防治


高粱苗枯病,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快,子座黄色至褐色,气生菌丝白色至淡粉红色,具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形略弯,向两端渐尖削,顶端略钝,另一端较锐,具隔膜3~4个,3隔膜者大小22~39×2.5~3.5(μm)。小型分生孢子串球状,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4~30×1.5~5(μm)。无厚垣孢子。有性态为Gibberellafujikuroi(Saw.)Wr.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54℃时6分钟,对阳光抗力强。

为害症状

高粱苗枯病种子根变褐高粱生长到4~5片叶子时即可发病。始于下部叶片,后向上扩展。染病叶片生紫红色条斑,渐联合,致叶片从顶端逐渐枯死,种子根变褐、须根少而细。

形态特征

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快,子座黄色至褐色,气生菌丝白色至淡粉红色,具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形略弯,向两端渐尖削,顶端略钝,另一端较锐,具隔膜3~4个,3隔膜者大小22~39×2.5~3.5(μm)。小型分生孢子串球状,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4~30×1.5~5(μm)。无厚垣孢子。有性态为Gibberellafujikuroi(Saw.)Wr.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54℃时6分钟,对阳光抗力强。

传播途径

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患部组织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从伤口侵入致病。病部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病部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早春和初夏阴雨连绵,昼暖夜凉的天气有利发病。植地低洼积水,田间郁闭高湿,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大面积轮作,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进行深翻把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以减少初侵染源。采用高粱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2、因地制宜选用优良抗病品种。下种前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拌种,可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3、在第三次中耕除草时追施硝酸铵等,做到后期不脱肥,增强抗病力。在孕穗期要喷施壮穗灵,可强化作物生理机能,增强植株对病害的免疫能力,提高授粉、灌浆质量,增加千粒重。

4、必要时采用药剂防治,要按照植保要求选用针对性药剂进行防治,并喷施新高脂膜提高防治效果。

水稻柱香病如何防治


水稻柱香病,主要为害穗部。受害水稻抽穗前,病在颖壳内长成米粒状子实体,将花蕊包埋在内,壳内子实体从内外颖的合缝延至壳外,形状不一,外壳渐变黑,同时还有菌丝将小穗缠绕,使小穗不能散开,抽出的病直立圆柱状,故称“一柱香”。病穗初淡蓝色,后变白色,上生黑色粒状物,妈病原菌的子座。

病原

EphelisoryzaeH.Syd.称稻柱香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座散生,黑色,浅杯形或突出,圆形,大小1-1.5mm,表面生分生孢子层;分生孢子梗分枝,无色,大小57-85×1-1.43(μm);分生孢子顶生,单或群生,无色针形,无隔,直或微弯,大小12-22×1-1.5(μm)。菌丝生长适温28℃,低于8℃,高于34℃不能生长,孢子在18-30℃间可发芽,26℃最适。孢子抗逆性强。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孢子座混入种子中越冬,种子带菌是发病主要原因。土壤无传病作用。该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带菌种子播种后,病菌从幼芽侵入,造成当年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进入无病区,从无病区引种。92)无病田留种。(3)种子处理。采用盐水选种或泥水选种汰除孢子座,或用52-54℃温汤浸种10分钟杀死种子上的病菌。

水稻稻曲病如何防治


危害:

水稻稻曲病只在穗部发病,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受侵染的谷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形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稻曲代替米粒。

稻曲病病菌萌发、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0℃,34℃以上或12℃以下病菌不能生长。稻曲病病菌可侵染水稻的花和幼颖。病菌侵染的主要时期为水稻孕穗中期,破口扬花后则很少侵入。

在孕穗末期至水稻抽穗期,如遇到湿度大,温度适宜,日夜温差小的气候条件,极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同时该病在品种之间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该病的发生与施氮肥不合理呈正相关,氮肥偏多,水稻中后期生长嫩绿的田块,低洼湿度大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法:选用较抗病品种,适当稀植,抛秧栽培一定要注意稀抛,培育强壮的有效穗;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早施追肥促早发,控制穗肥用量,改传统的施肥方法为平衡促进法,使稻株后期自然落黄,增强稻体抗病能力;合理灌水,适时适度搁田、晒田。

2、药剂防治法:用药适期在水稻抽穗10―15天(水稻打中苞、预防穗瘟之前)。每亩用20%井冈霉素喷雾60克或井冈.嘧甘素15毫升或16%井.酮.三环唑150―200克兑水50―60公斤喷雾防治。

水稻基腐病如何防治


水稻基腐病主要危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欧氏杆菌属细菌。细菌单生,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2.6-3×0.6-0.8(μm),鞭毛周生,无芽胞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牛肉浸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变形虫状,初乳白后变土黄色,无光泽。厌气生长,不耐盐,能使多种糖产酸,使明胶液化,产生吲哚,对红霉素敏感,产生抑制圈。

基本介绍

水稻分蘖期发病常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剥去叶鞘可见根节部变黑褐,有时可见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拔节期发病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中间灰色长条形斑,根节变色伴有恶臭。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有恶臭味。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独特症状是病株根节变为褐色或深褐色腐烂。别于细菌性褐条病心腐型、白叶枯病急性凋萎型及螟害枯心苗等。该病常与小球菌核病、恶苗病、还原性物质中毒等同时发生;也有在基腐病株枯死后,恶苗病菌、小球菌核病菌等腐生其上。该病主要通过水稻根部和茎基部的伤口侵入。生产上只要抓准基腐病这三个独特症状,是能与上述病害区别开来的。

传播和发病

细菌可在病稻草、病稻桩和杂草上越冬。病菌从叶片上水孔、伤口及叶鞘和根系伤口侵入,以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为主。侵入后在根基的气孔中系统感染,在整个生育期重复侵染。早稻在移栽后开始出现症状,抽穗期进入发病高峰。晚稻秧田即可发病,孕穗期进入发病高峰。轮作、直播或小苗移栽稻发病轻。偏施或迟施氮素,稻苗嫩柔发病重。分蘖末期不脱水或烤田过度易发病。地势低,粘重土壤通气性差发病重。一般晚稻发病重于早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良种。如四梅2号、广陆矮4号、矮粳23、浙福802、农林百选、盐粳2号、武香粳、汕优6号、双糯4号、中粳574、南粳34等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培育壮苗,推广工厂化育苗,采用湿润育秧。适当增施磷、钾肥确保壮苗。要小苗直栽浅栽,避免伤口。

(3)提倡水旱轮作,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4)以施杀菌农药为主,兼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可用50%氯溴异氰尿酸喷施防治。医用链霉素200PPM浓度或农用抗菌素12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800-1200倍液叶面喷雾;新植霉素600倍液叶雾;高科38%恶霜嘧铜菌酯1000倍液茎基部均匀喷施;菌克毒克300倍液喷雾;30%甲霜恶霉灵800倍液灌根,5天左右喷一次,视病情程度需施药2-3次。此外,还需要放浅水层,改善植株根际条件,降低发病。已发病的稻田不能做为留种田。

玉米白苗病如何防治


玉米白苗病,病原玉蜀黍指霜霉Peronosclerosporamaydis(Racib.)Shaw、菲律宾指霜霉P.philippinensis(West.)Shaw、甘蔗指霜霉P.sacchari(Miyake)Shaw和蜀黍指霜霉P.sorghi(West.etUppal)Shaw。

为害症状

幼苗和成株都能受害。苗期感病后,全株呈淡绿色,后逐渐变黄色以致枯死。成株多在中部叶片基部发病,初为但绿色条纹,后相互融合并逐渐向上扩展,以后也的下半部或全株变为但绿色至淡黄色,以致枯死。病株较矮,不能结实。在湿润环境下,病叶表面和背面长出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侵染循环

病菌在病残株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以后病部不断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

发生因素

气候潮湿或雨水充沛、地势低洼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平整土地,雨后排除田间积水,防止苗期淹水。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发病株率高于20%时应废耕。

水稻赤枯病应该如何防治


水稻赤枯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缺钾型和缺磷型是生理性的。稻株缺钾,分蘖盛期表现严重,当钾氮比(K#O/N)降到0.5以下时,叶片出现赤褐色斑点。多发生于土层浅的沙土、红黄壤及漏水田,分蘖时气温低时也影响钾素吸收,造成缺钾型赤枯。缺磷型赤枯生产上红黄壤冷水田,一般缺磷,低温时间长,影响根系吸收,发病严重。中毒型赤枯主要发生在长期浸水,泥层厚,土壤通透性差的水田,如绿肥过量,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插秧期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以后气温升高,土壤中缺氧,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有机酸、二氧化碳、沼气等有毒物质,使苗根扎不稳,随着泥土沉实,稻苗发根分蘖困难,加剧中毒程度。

为了保障水稻的产量,我们在日常种植过程中应该如何防治呢?

(1)改良土壤,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2)宜早施钾肥,如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钾钙肥等。缺磷土壤,应早施、集中施过磷酸钙每667m2施30kg或喷施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忌追肥单施氮肥,否则加重发病。

(3)改造低洼浸水田,做好排水沟。绿肥做基肥,不宜过量,耕翻不能过迟。施用有机肥一定要腐熟,均匀施用。

(4)早稻要浅灌勤灌,及时耘田,增加土壤通透性。

(5)发病稻田要立即排水,酌施石灰,轻度搁田,促进浮泥沉实,以利新根早发。(6)于水稻孕穗期至灌浆期叶面喷施多功能高效液肥万家宝500-600倍液,隔15天1次。

水稻菌核秆腐病如何防治


水稻菌核秆腐病主要是稻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两病单独或混合发生,又称小粒菌核病或秆腐病,它们和稻褐色菌核病、稻球状菌核病、稻灰色菌核病等,总称为水稻菌核病或秆腐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但各地优势菌不同,长江流域以南主要是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

主要症状

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症状相似,侵害稻株下部叶鞘和茎秆,初在近水面叶鞘上生褐色小斑,后扩展为黑色纵向坏死线及黑色大斑,上生稀薄浅灰色霉层,病鞘内常有菌丝块。小黑菌核病不形成菌丝块,黑线也较浅。病斑继续扩展使茎基成段变黑软腐,病部呈灰白色或红褐色而腐朽。剥检茎秆,腔内充满灰白色菌丝和黑褐色小菌核。侵染穗颈,引起穗枯。褐色菌核病在叶鞘上形成椭圆形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褐,病斑常汇合呈云纹状大斑,浸水病斑呈污绿色。茎部受害褐变枯死,常不倒,后期在叶鞘及茎秆腔内形成褐色小菌核。球状菌核病使叶鞘变黄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孕穗时发病致幼穗不能抽出。后期在叶鞘组织内形成球形黑色小菌核。灰色菌核病叶鞘受害形成淡红褐色小斑,在剑叶鞘上形成长斑,一般不致水稻倒伏,后期在病斑表面和内部形成灰褐色小粒状菌核。

形态特征

小黑菌核病菌Helminthosporiumsigmoideumvar.IrregulareCrall.EtTull.(=NakateaeirregulareHara)称稻卷芒双曲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是小球菌核病菌的变种.有性态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在病组织或浮于水面菌核上形成,单生或数枝簇生,分生孢子纺缍形,弯或呈“S”形,具隔膜3~4个,大小50~74×8~12(μm),顶细胞上生卷须状长丝。菌核大小约0.15mm,深橄榄色。小球菌核病菌H.SigmoideumCav.=N.Sigmoidea(Cavara)Hara,有性态MagnaporthesalviniiCatt.KrauseetWebster。称稻小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我国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深褐色,不分枝,上生新月形分生孢子,大小41~63×11~15(μm),有隔膜0~4个,多3隔,中央两细胞暗褐色,两端细胞色淡。菌核球形,大小约0.25mm,菌核有内外两层,外层色黑,内层色淡褐。褐色菌核病菌Sclerotiumoryzae-sativaeSaw.称稻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数量较少,球形,卵圆或圆柱形,深褐色,大小0.3~2mm,表面粗糙,无内外层之别。球状菌核病菌SclerotiumhydrophilumSacc.称喜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球形,褐至黑色,大小0.25~0.68mm,分内外两层,生于叶鞘组织内,但较少。黑粒菌核病菌HelicocerasoryzaeLinderetTullis称稻卷角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鼠粪状,黑色,大小0.14~0.24×0.06~0.14(ram),生于叶鞘组织内。灰色菌核病菌SclerotiumfumigatumNak.exHara.称灰色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球形至椭圆形,灰色或灰褐色,大小0.3~1.5mm,生于叶鞘表面。赤色菌核病菌RhizoctoniaoryzaeRyk.EtGooch称稻枯斑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极少,淡红色,短柱或扁平,大小0.4~1.0mm,生于叶鞘组织内或叶鞘间。褐色小粒菌核病菌SclerotiumorizicolaNakataetkawam称稻生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球形或不规则形,深红褐色,大小0.07~0.10mm,生于叶鞘组织内。[1]

传播途径

发病较重的主要是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主要以菌核在稻桩和稻草或散落于土壤中越冬,可存活多年。当整地灌水时菌核浮于水面,粘附于秧苗或叶鞘基部,遇适宜条件(17℃)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侵入叶鞘,后在茎秆及叶鞘内形成菌核。有时病斑表面生浅灰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昆虫传播,也可引起再侵染。但主要以病健株接触短距离再侵染为主。菌核数量是次年发病的主要因素。

发病条件

病菌发育温限11~35℃,适温为25~30℃。雨日多,日照少利于菌核病发生。深灌、排水不好田块发病重,中期烤田过度或后期脱水早或过旱发病重。施氮过多、过迟,水稻贪青病重。单季晚稻较早稻病重。高秆较矮秆抗病,抗病性糯稻大于籼稻大于粳稻。抽穗后易发病,虫害重伤口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早广2号、汕优4号、IR24、粳稻184、闽晚6号、倒科春、冀粳14号、丹红、桂潮2号、广二104、双菲、珍汕97、珍龙13、红梅早、农虎6号、农红73、生陆矮8号、粳稻秀水系统、糯稻祥湖系统、早稻加籼系统等。

(2)减少菌源。病稻草要高温沤制,收割时要齐泥割稻。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插秧前打涝菌核。

(3)加强水肥管理,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后期灌跑马水,防止断水过早。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忌偏施氮肥。

(4)药剂防治。在水稻拔节期和孕穗期喷洒40%克瘟散(敌瘟灵)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速克灵(腐霉剂)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水稻矮缩病应该如何防治


水稻矮缩病,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区。又称水稻普通矮缩病、普矮、青矮等。水稻在苗期至分蘖期感病后,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浓绿,僵直,生长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结实。

症状

病叶症状表现为两种类型。白点型,在叶片上或叶鞘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黄白色点条斑,以基部最明显。始病叶以上新叶都出现点条,以下老叶一般不出现。扭曲型在光照不足情况下,心叶抽出呈扭曲状,随心叶伸展,叶片边缘出现波状缺刻,色泽淡黄。孕穗期发病,多在剑叶叶片和叶鞘上出现白色点条,穗颈缩短,形成包颈或半包颈穗

病原

Ricedwarfvirus简称RDV,称水稻矮缩病毒,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病毒粒体为球状多面体,等径对称,大小75nm,粒体内含有双链核糖核酸。病毒钝化温度40-45℃,稀释限点1000至100000倍,体外存活期48小时。颊毒粒体多集中在病叶的褪绿部分。在白色斑点的叶部细胞内,含有近球形内含空胞的X体。

传播和发病

水稻矮缩病毒可由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以黑尾叶蝉为主。带菌叶蝉能终身传毒,可经卵传染。黑尾叶蝉在病稻上吸汗最短获毒时间5分钟。获毒后需经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循回期20℃时为17天,29.2℃为12.4天。水稻感病后经一段潜育期显症,苗期气温22.6℃,潜育期11-24天,28℃为6-13,苗期至分蘖期感病的潜育期短,以后随龄期增长而延长。病毒在黑尾叶蝉体内越冬,黑尾叶蝉在看麦娘上以若虫形态越冬,翌春羽化迁回稻田为害,早稻收割后,迁至晚稻上为害,晚稻收获后,迁至看麦娘、冬稻等38种禾本科植物上越冬。带毒虫量是影响病发生的主要因子。水稻在分蘖期前较易感病。冬春暖、伏秋旱利于发病。稻苗嫩,虫源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2)要成片种植,防止叶蝉在早、晚稻和不同熟性品种上传毒。早稻早收,避免虫源迁入晚稻。收割时要背向晚稻。(3)加强管理,促进稻苗早发,提高抗病能力。(4)推广化学除草,消灭看麦娘等杂草,压低越冬虫源。(5)治虫防病。及时防治在稻田繁殖的第一代若虫,并要抓住黑尾叶蝉迁入双季晚稻秧田和本田的的高峰期,把虫源消灭在传毒之前。

水稻基腐病如何有效防治


水稻基腐病主要危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欧氏杆菌属细菌。细菌单生,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2.6-3×0.6-0.8(μm),鞭毛周生,无芽胞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牛肉浸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变形虫状,初乳白后变土黄色,无光泽。厌气生长,不耐盐,能使多种糖产酸,使明胶液化,产生吲哚,对红霉素敏感,产生抑制圈。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良种。如四梅2号、广陆矮4号、矮粳23、浙福802、农林百选、盐粳2号、武香粳、汕优6号、双糯4号、中粳574、南粳34等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培育壮苗,推广工厂化育苗,采用湿润育秧。适当增施磷、钾肥确保壮苗。要小苗直栽浅栽,避免伤口。

(3)提倡水旱轮作,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4)以施杀菌农药为主,兼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可用50%氯溴异氰尿酸喷施防治。医用链霉素200PPM浓度或农用抗菌素120(嘧啶核苷类抗菌素)800-1200倍液叶面喷雾;新植霉素600倍液叶雾;高科38%恶霜嘧铜菌酯1000倍液茎基部均匀喷施;菌克毒克300倍液喷雾;30%甲霜恶霉灵800倍液灌根,5天左右喷一次,视病情程度需施药2-3次。此外,还需要放浅水层,改善植株根际条件,降低发病。已发病的稻田不能做为留种田。

杉苗赤枯病如何防治


赤枯病是杉木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也为害幼林,在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发生严重。除危害杉木外,还危害柏树、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油松等针叶树幼苗和幼树。

症状

因受害时期不同,其症状类型亦不同。

杉木尖枯受害苗木先是顶部嫩叶上出现黄色斑点,逐渐变红褐色,以后扩展到全叶,使嫩梢赤枯,病斑上散生黑色稍有突起的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分生孢子盘吸湿长出褐色或黑褐色的丝状或卷发状的分生孢子角。严重的病苗整株变枯褐色而死亡,轻病苗仅顶梢枯死,常能再发2-3个不定芽,使杉苗成多头状。

树冠基枯在夏季温度高的地方,因地表热辐射,苗木基部受灼伤,病菌从灼伤处侵入针叶。初期针叶上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在病斑周围有暗红色稍隆起的界线。以后在病斑上产生黑褐色的子实体,最后常引起叶尖枯死。潮湿时也能见到黑色的分生孢子角。

杉木顶枯定植一年生的杉木顶梢以下30cm处发黄,然后向上下扩展,病斑呈淡红色。皮层破裂后树梢呈棕褐色,当木质部被侵染时,整个顶梢也感染。枯梢上有黑色小点,遇潮湿时产生分生孢子角。

病原

Pestalotiopsisguepini(Desm)Stey称褐斑拟多毛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暗色,粒点状,初期埋于叶片的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长梭形,有四个分隔,分隔处稍缢缩,每个分生孢子有五个细胞,中间三个细胞淡褐色,两端细胞无色透明,顶端有三根刺毛;孢子基部有一无色透明的分生孢子梗。菌丝体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适温为26-30℃,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28℃,24小时内萌发率达50%。

发病特点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苗木上及地面上的病叶中越冬。越冬后孢子萌发速度很快,在湿度满足的情况下,经两小时即可萌发。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垂死的组织侵入,并能进行多次侵染,病叶是初次侵染源。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特别是在雨季蔓延迅速。当7月中旬温度上升到30℃以上,遇到雷阵雨,苗圃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初发病的苗木,可以形成发病中心。月平均温度在11℃左右时,病害基本停止;当月平均气温高于20℃时,病叶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至到10月气温下降到25℃以下,相对湿度低于50%,病菌才逐渐停止扩散。沙土地或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的苗圃地,苗木生长衰弱,发病较重。苗木生长过密、氮肥施的过多、遮阴时间过长使苗木生长柔软,易发病。阳光照射强烈而不遮阴的苗木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选择圃地。苗圃地要选择沙壤土和壤土,避免选用沙土、粘土和地下水位过高的土地。发生过赤枯病的苗圃,冬季要深耕或实行轮作,并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②加强林区管理。

在苗木生长期,对过密的苗木要及时间苗,使苗床通风透光,降低空气湿度,在光照强时要注意遮阴,幼林要及时抚育、间种绿肥,创造不利于赤枯病发生的环境条件,促进苗木和幼树的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使苗木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减少发病;在病害发生期,特别是雷雨过后,要经常检查,发现病苗及时拔除烧毁,以免扩散蔓延。

(2)药剂防治。

发病期间每两周喷洒一次1∶1∶200倍波尔多液,或喷洒50%退菌特800倍液、70%的百菌清500-800倍液。

《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