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棉苗立枯病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棉花立枯病是苗期经常发生的、分布广泛而且为害严重的一种病害。各棉区均有发生,以黄河流域棉区发生较重。严重发生时,病苗率高达90%以上,死苗可达30%40%,引起大面积毁种。

【棉苗立枯病症状】

棉花棉苗立枯病为害幼苗症状zw59.COM

棉苗立枯病主要为害棉苗,幼苗出土前可造成烂种。出土后,幼茎基部初现纵褐条纹,条件适宜时迅速扩展绕茎一周,缢缩变细,出现茎基腐或根腐:棉苗失水较快。病死苗易从土中拔出,其基部或根系上可见到稀疏的细丝和粘附其上的小土粒。侵染子叶及幼嫩真叶形成不规则褐色坏死斑,后干枯穿孔湿度大时病部可见稀疏白色菌丝体,并有褐色的小菌核黏附其上。

【病原】

Rhizoctoniasolani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带病种子也是初侵染来源。第二年可直接侵入幼茎为害幼苗。病死植株的皮层组织充满菌丝和菌核,不久散入土中,可借流水、地下害虫、农事操作致菌丝蔓延传播,进行再侵染。棉苗子叶期最易感病。幼苗出土1个月内,如土温在15℃左右,阴湿多雨,立枯病会严重发生,造成大片死苗。地势低洼,土质黏重,幼苗生长缓慢,排水不良,易发病。

【防治方法】

选择抗病、耐病品种种植,提倡采用脱绒包衣棉种。播种前精选种子,晒种、脱绒、淘汰不成熟的及有病虫的棉籽,可明显提高出苗质量,减轻发病。对棉田进行秋季深翻,可以将带病残枝败叶翻入土中,减少来年菌源;播前应精选种子并晒种,做到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早间苗,适时早中耕。

播种前药剂处理棉种,可以防止棉籽受病菌侵染:出苗后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蔓延。种子处理,播前先用硫酸脱绒,再用下列药剂:45%溴菌腈五氯硝基苯粉剂225360g/100kg种子;40%五氯硝基苯粉剂400600g/100kg种子;40%五氯硝基苯福美双粉剂200400g/100kg种子;20%甲基立枯磷乳油200300ml/100kg种子;15%福美双拌种灵悬浮种衣剂200250g/100kg种子;26%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立枯磷悬浮种衣剂1:4050(药种比);15%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50375g/100kg种子;400g/L萎锈灵福美双悬浮剂160200ml/100kg种子;11%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150200g/100kg种子;15%甲枯立枯磷福美双乳油1:4060(药种比);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200ml/100kg种子;70%恶霉灵种子处理干粉剂100150g/100kg种子;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210g/100kg种子,进行拌种,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出苗后病害发生初期,可用下列药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500600倍液,灌根。或用下列药剂:80%乙蒜素乳油8001000倍液;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600800倍液;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均匀喷施,间隔78天,连喷23次。

小编推荐

杜仲苗木立枯病防治


杜仲苗木立枯病又称猝倒病,在各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危害当年实生幼苗。

症状:

苗木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种芽腐烂:播种后幼苗出土前或苗木刚出土,种芽遭受病菌侵染,引起种芽腐烂死亡。低温、高湿、土壤板结或播种后覆土过深,易感此病。幼苗猝倒,幼苗出土至苗茎木质化前,病菌自幼嫩茎基部侵入,出现黑色缢缩,造成苗茎腐烂、幼苗倒伏死亡。在南方各产区苗木出土后如遇阴雨连绵天气发病严重,可造成苗木成片死亡。子叶腐烂:幼苗出土后,子叶被病虫侵入,出现湿腐状病斑,使子叶腐烂、幼苗死亡。在湿度过大、苗木密集或揭草过迟的情况下感此病。苗木立枯:苗木茎部木质化后,病菌主要从根茎部以下根部侵染,引起根部腐烂,病苗枯死而不倒伏。

杜仲苗木立枯病防治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与根腐病相同。在土壤粘重、板结、排水不良、管理粗放,土壤中病菌积累过多的苗圃地发生较多。

防治方法:

选好圃地。宜选择土壤疏松、肥沃、灌溉及排水条件好的地块育苗,尽量避开重茬苗圃地。长期种植蔬菜、豆类、瓜类、棉花、马铃薯的地块也不宜作杜仲苗圃地。冬季土壤封冻前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同时每公顷加施1.5~2.3吨硫酸亚铁(黑矾),将土壤充分消毒。酸性土壤每公顷撒0.3吨石灰,也可达到消毒目的。精选优质种子并进行催芽处理,加强土壤管理,疏松土壤,及时排水,也能有效抵抗和预防根腐病。

药剂防治:

幼苗初发病期要及时喷药,控制病害蔓延,用50%托布津400~800倍液、退菌特500倍液、25%多菌灵800倍液灌根,均有良好的防病效果。幼树发病后也应及时喷药防治,已经死亡的幼苗或幼树要立即挖除烧掉,并在发病处充分杀菌消毒。

鸡冠花立枯病防治


为害症状:鸡冠花发病后,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出现水渍状椭圆形或不整形暗褐色病斑,逐渐凹陷,边缘较明显,病斑扩大绕茎1周时,茎部以上干枯死亡,一般不折倒,故称为立枯病。早期不易与猝倒病区别。发病初期个别植株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情扩展较缓慢,病程也较长,不像猝倒病染病后马上猝倒。此外立枯病病部常有不大明显的灰白色至灰褐色蛛丝状霉,湿度大时常长出灰褐色或灰白色菌膜。

发病特点: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年至3年,越冬后的菌丝恢复活动和菌核萌发产生菌丝接触寄主,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部长出气生菌丝主动接触寄主,或通过水流、农具传播引致再侵染。

发病环境: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至42℃,最低13℃至15℃,适宜pH值3至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000倍液,或95%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或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等,每平方米2升至3升。立枯病、猝倒病混合发生时,喷洒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平方米2升至3升。

荷兰豆立枯病防治方法


立枯病为荷兰豆的重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较普遍。保护地、露地都发生,以露地发病重,个别棚室发病亦较重,常造成成片死苗,显著影响生产。

[症状]此病主要为害根茎部,初期在根茎基部产生黄褐色坏死小点,以后变成近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坏死斑,进一步向上下发展使根茎甚至根系全部染病。同时,病苗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坏死干枯,终致全棵苗坏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中或在发病组织上随病残体越冬。翌年以菌丝侵入寄主,形成初次侵染,随病土、带菌肥料和浇水传播,引起再侵染。地温10―28℃均可侵染发病,以16―20℃为最适。土壤过干过湿,砂土地或幼苗徒长,温度不适等均有利于发病。长江流域几乎全年都可发病。

荷兰豆立枯病防治要点

[防治方法]

1.适期播种。春蚕豆适当晚播,秋蚕豆适当早播,使幼苗避开雨季。

2.进行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重量0.3%的45%特克多悬浮剂粘附在种子表面后,再拌少量细土后播种。也可将种子湿润后用干种子重量0.3%的75%卫福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50%利克菌可湿性粉剂或70%土菌消可湿性粉剂拌种。

3.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过磷酸钙肥或钾肥。加强水肥管理,减少根伤,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提高植株抗病力。

4.发病初期使用药剂防治。可选用30%倍生乳油l0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l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喷浇茎基部,7―10天1次,视病情防治1―2次。

鸡冠花立枯病防治技术


一、为害症状

鸡冠花发病后,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出现水渍状椭圆形或不整形暗褐色病斑,逐渐凹陷,边缘较明显,病斑扩大绕茎1周时,茎部以上干枯死亡,一般不折倒,故称为立枯病。早期不易与猝倒病区别。发病初期个别植株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情扩展较缓慢,病程也较长,不象猝倒病染病后马上猝倒。此外立枯病病部常有不大明显的灰白色至灰褐色蛛丝状霉,湿度大时常长出灰褐色或灰白色菌膜,即担子和担孢子,别于猝倒病。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

属称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属担子菌门真菌;无性态称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RhizoctoniasolaniKuhnAG4),属半知菌类真菌。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其菌丝形态与一些子囊菌、担子菌非常接近,该菌有菌丝融合现象。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我国已发现并建立了十多个菌丝融合群,据浙江检测其中AC4菌丝融合群是引起鸡冠花、万寿菊、紫茉莉、雏菊、金盏菊、香石竹、绣球花、广玉兰、四季海棠、女贞苗、杉木苗、银杏苗、U]茶花苗、小叶黄杨等花卉、苗木立枯病的优势菌群。立枯丝核菌AC-4菌丝融合群是个重要菌群。寄主广泛,引致多种作物病害。AG4菌丝融合群的菌株根据菌核形态及去氧核糖核酸的氮盐基序列同源性又分为AG4HGI、AC4HGⅡ两亚群,前者在PDA培养基上形成菌核为暗褐色,后者有1/31/2形成灰色至白棕色菌核。

立枯丝核菌分为三大群,其中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3个以卜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um。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担子具3~5个小梗,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X4.5~5.5(um),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在担子上形成2次担子。菌丝融合群不同,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明确。

三、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越冬后的菌丝恢复活动和菌核萌发产生菌丝接触寄主,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部长出气生菌丝主动接触寄主或通过水流、农具传播引致再侵染。

四、流行动态

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H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

五、防治方法

(1)精心养护,防止育苗盘或苗床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2)育苗盘或苗床药土处理。町选用40%五氯?拌种双粉剂或40%拌种灵与50%福美双1:1混合,每平方米苗床施药8g,药土处理方法同一串红猝倒病。立枯病单发区单用拌种灵防效不高,需混入等量福美双方可奏效。也可用95%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

(3)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000倍液或95%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或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50%立枯净町湿性粉剂900倍液,每平方米23L。立枯病、猝倒病混合发生时,喷洒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平方米23L。

(4)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利用吴氏猪粪堆肥培养拮抗菌Bacilluscereas进行土壤、种子及繁殖组织处理也町防治该病。此外施用绿色木霉(Trichodermvirida)制剂,也能有效地防治该病。

柏树类苗木立枯病防治方法


柏树类苗木归于植物中抗病才能较强的一种。对于大竹县呈现立枯病的柏树林,必需求全部加强相应防治办法的施行,别的,还要确保好柏树类苗木的成长环境以及加强对柏树办理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柏树立枯病的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需求很多资源的投入。加强柏树立枯病的防治作业,对推进大竹县林业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内用于柏树类苗木立枯病的防治办法首要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3种。这3种防治办法各有特点,在实践使用中,要依据实践需求将3种防治办法联系起来,才干到达立枯病的最佳防治效果。

1、栽培用地的科学挑选及土地改进

栽培用地的挑选。在进行柏树栽培用地的挑选时,最佳挑选前茬是柏树类苗木的育苗地,尽量防止挑选之前栽培国薯类、菜、瓜等植物的土地。柏树类苗木的育苗地中会留存很多的菌根菌类微生物,而柏树类苗木的根部会与菌根菌发作共生表象,菌根菌会推进养分的分化,增大柏树类苗木对养分的吸收,推进柏树的成长。这会使柏树的根系壮大,减小立枯病的发作。

土地改进。立枯病的病原菌首要来源于土壤,因而,需求对土壤进行改进和消毒,这样能够有用防治柏树类苗木立枯病的发作。首要,大概增施基肥,为柏树类苗木发明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这样能够推进苗木根系的成长,进步对病原菌的反抗才能。然后,需求使用化学办法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置,通过消毒之后,基本上能将土壤中残留的病原菌杀灭,为柏树苗木供给一个杰出的成长发育环境,对土壤进行消毒是柏树类苗木育苗成功率的有用确保。

2、科学耕种

依据柏树类树苗的成长周期,在进行柏树类树苗耕种时,能够选用地膜的办法对麦苗进行掩盖,还能够挑选适合的时刻提早进行柏树的耕种作业,这样能够使柏树类苗木当年的成长期延伸,进步柏树的成长量。一般当白日的平均温度在15℃左右时,较为适合进行柏树的耕种作业。假如温度过低,简单发作腐芽病害;相反,假如温度过高,这简单烧苗。别的,柏树类麦苗的耕种深度或许要进行合理的挑选。耕种时,一般挑选条播办法,合理操控麦苗的间隔间隔,能够为麦苗供给较好的成长空间。在种子耕种后要在土壤外表掩盖0.5cm左右的沙层,这样能够使麦苗的根部能够轻松的成长,为麦苗的成长发明杰出的环境。

3、化学防治

在采纳了一些根底的防治办法今后,仍然不能彻底根绝柏树类苗木立枯病的发作。这时,就需求采纳化学防治的办法来防治立枯病。当前的化学防治办法一般是选用药剂防治立枯病,所使用到的药剂品种较多,它们的防治才能和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首要包含波尔多液、高猛酸钾、硫酸亚铁等药剂。在实践的防治过程中,需求依据苗木的病变状况以及病变程度来进行药剂的挑选。一般选用预防办法的苗木存活率较高,而当立枯病发作今后在进行办理,则需求进行很多的用药,进步了办理本钱。因而柏树类苗木立枯病的防治作业大概以预防为主、防治联系的办法进行,这样能够有用操控防治本钱,进步经济效益。

八仙花立枯病防治方法


立枯病是八仙花常见病害之一,对八仙花危害很大。

症状近地面叶片、产生水渍状黄褐色斑,并蔓延到茎部,导致八仙花叶片干枯,茎秆变黑腐烂。在潮湿的土壤,病株基部可见褐色蛛丝状霉。

病原物RhizoctoniasolaniKuhn.属真菌半知菌亚门,无孢目,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

发病条件15-18℃左右,土壤潮湿,八仙花萌生的新蘖嫩弱易感染发病。

防治方法

1、严格控制苗床及扦插床的浇灌水量,注意及时排水;注意通风;晴天要遮荫,以防止温过高,灼伤苗木,造成伤口,使病菌易于侵染。

2、注意庭园清洁卫生,及时处理病株残体,不使用带病菌的腐熟。

3、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

4、对被污染的苗床,如继续用于井插育苗,或用于扦插的其他上镶,在杆插前,可用福尔马林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50毫升,加水8~12公斤浇灌于土壤中,浇灌后隔1周以上方可用于播种栽苗;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混合粉剂810克,撒施土中,并与土拌均匀。

5、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或福美双可湿性粉500倍,或75%五氯硝基苯600倍,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或25%瑞毒霉与65%代森锌按1:2混合后600倍,或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或15%恶霉灵(上菌消)水剂450倍,每平方米用药液3升。

松苗立枯病的病因及其防治


松苗立枯病又称苗木猝倒病,是苗圃中针叶树苗木常见且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幼苗被害后,死亡率很高。东北地区该病害发生十分普遍。受害苗种主要有樟子松、黑松、红松、赤松、落叶松属等。

一、立枯病的识别

由于受害苗种染病时期不同,其症状有以下几种:

1、种芽腐烂型播种后,种子发芽出土前被病菌侵入,病菌破坏种芽的组织,引起腐烂,苗床上常发生缺苗断条现象。

2、猝倒型幼苗出土后扎根时期,由于苗木茎部尚未木质化,外表未形成角质层和木栓层,病菌自根茎侵入,产生褐色斑,病斑扩大呈水渍状。病菌在苗颈组织内蔓延,破坏苗颈组织,使苗木迅速倒伏,是典型的幼苗猝倒症状。

3、茎叶腐烂型幼苗出土后,由于苗木过密或空气湿度过大,被病菌侵染,幼苗常茎叶粘结,使茎叶腐烂,出现白毛状丝,造成苗木萎蔫死亡。

4、立枯型苗木木质化后,根皮和细根感病后,组织腐烂、坏死,使地上部分失水萎蔫,但直立不倒伏。拔起病苗时,根皮脱落留于土中。

二、发病原因

病原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侵染性病原,二是非侵染性病原。侵染性病原是引起苗木立枯病的主要原因。这类病原中以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三种为主。非侵染性病原主要由于圃地积水,播种时覆土过厚,土壤表面板结,或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

三、发病规律

苗木立枯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种子发芽以后遇到低温、多雨、土壤及空气的湿度大时,都能使幼苗染病。此外,与苗圃地的选择关系很大,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圃地发病较重。在前茬作物曾是马铃薯、花生、番茄、大豆、瓜类的土地上育苗,发病也较重。此外,旱、涝、霜、冻及使用未经充分腐熟的厩肥或过量的氮肥等,都容易诱使该病发生。

四、防治方法

1、重视苗圃地选择。苗圃地应选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为宜。要避开低洼、粘重的土壤。如在盐碱地育苗,可先用硫酸亚铁或明矾酸化土壤。方法是在播种前3-7天,向土壤喷洒1-3%硫酸亚铁或明矾水溶液,用量为4-5kg每平方米。选择育苗地时,还要注意前茬作物的茬口,不要在种植过马铃薯、茄子、花生、大豆、瓜类等作物的土地上育苗。

2、合理的施肥,细致整地。避免使用未经充分腐熟的厩肥或过量施用氮肥,秋季深翻细耙,春天精细整地。

3、注意种子消毒:育针叶苗木时,最好使用经隔冬埋藏处理的种子。为防止种子腐烂,可用0.1%高锰酸钾进行种子消毒60分钟或用清水反复多次冲洗种子。

4、土壤消毒:常用于土壤消毒的药物有1.5%的漂白粉、0.15-0.3%福尔马林、5%的明矾、0.25-0.5%福美双、0.5%高锰酸钾以及五氯硝基苯、代森锌等。其中以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各5g每平方米,配成混合药土,在播种前垫在苗床上一半,另一半播种后覆药土,效果较好。

5、苗期预防:苗期施用30%的苏化911乳油300-5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或5%明矾水喷洒,也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玉米苗枯病防治措施


麦茬直播夏玉米,苗期与雨季相吻合,易引起玉米苗枯病发生危害。

近几年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逐渐加重,特别是在降雨频繁、雨量大,夏玉米苗枯病发生较多,且发病更严重。病原菌在种子萌动期即可侵入,先在种子根和根尖处变褐,后扩展导致根系发育不良或根毛减少,次生根少或无,初生根老化,皮层坏死,根系变黑褐色,并在茎的第一节间形成坏死斑,引起茎部水浸状烂,易断裂,叶鞘也变褐撕裂。夏玉米从出苗至三叶期开始表现症状,先造成玉米幼苗基部1~2叶发黄,叶尖和叶(缘)边干枯,由基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发展,进而引起心叶卷曲,严重的植株外周叶片干枯,心叶青枯萎蔫,植株死亡。

发病原因

引起苗枯的病原主要是串珠镰刀菌。地势低洼,土壤贫瘠,黏土地、盐碱地发病重,播种过深也易发病。土壤积水的田块,苗期会形成芽涝现象,幼苗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使根系发育不良引发苗枯病。小麦、玉米是全国的主要轮作方式,近几年小麦根病发生严重,导致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玉米丝禾菌等病原菌积累,也加重了苗枯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措施

1、选用优质、抗病品种,且选用粒大饱满、发芽势强的玉米种子。2、播种前先将种子翻晒1~2天。药剂浸种用40%克霉灵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药液浸40分钟,晾干后播种;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克加水100毫升,拌种5公斤;或者25%戊唑醇2克,拌种5公斤,同时预防丝黑穗病。3、合理施肥,加强管理。种子肥或者苗期到拔节期追肥,一定要增施磷钾肥,以培育壮苗,尤其注意补充磷、钾肥。促进根系生长,使植株生长旺盛,以提高抗病能力。4、在苗枯病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者20%三唑酮1000倍,或者恶霉灵3000倍,连喷2次(每次用药间隔7天左右)喷药的同时可加入喷施农喜十乐素、蓝色晶典、壮汉、六高二氢钾高效营养调节剂,以促苗早发,以增强植株抗逆、抗病力,可有效防治和控制苗枯病。

柑桔苗疫病防治方法


柑桔苗疫病在各地柑桔苗噗圃中都有发生,为常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常引致幼苗枯死。 一、发病症状 危害幼苗的嫩茎,嫩梢或嫩叶,发病组织初呈水渍状,后转浅褐色至深褐色病癍。若在嫩梢发生,可使整条新梢变深褐色枯死。病菌从幼茎基部侵入,可使茎基部腐烂,发生立枯状枯死。病菌侵染叶片或枝梢及叶柄蔓延到叶片,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并迅速扩大形成灰绿色或黑褐色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 二、防治方法 1、苗地选择选择地势高,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灌溉便利的水稻田作育苗基地。苗圃整地要细致,基肥要充分腐熟。 2、加强管理苗木播种或移植不能过密,保持通风良好,播种圃的覆盖物采用洁净的河沙,不能用肥沃的菜园泥土;雨季及时排除积水,施肥以薄肥为宜,不可施用未腐熟的肥料,经常检查苗圃,发现病株及时消除,集中烧毁,并抓紧喷药防治。 3、药剂防治清除病株后,立即喷药一次,以后每隔10―12天喷一次药,共2―3次,可用58%瑞毒霉锤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大去―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0.5%波尔多液等喷雾防治。

水稻恶苗病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水稻恶苗病分布危害

一般发病田块病柱率在30%以上,少数发病重田块病柱率在40%以上,减产率可达到10%-40%,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水稻恶苗病发病条件

土温30~35℃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水稻恶苗病症状

秧苗细长,株高比正常秧苗高出三分之二左右,株体颜色略淡,根系较弱(表现为根少、根短),秧苗期基本不分蘖,即使分蘖均表现为慢而少,且节间加长,节上产生大量的不定根,尤其基部节上更多,病株长到孕穗期时多数要枯死;即使能够抽穗成熟,均表现为穗小粒少。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稻草、稻桩和谷粒上越冬。次年开春天气暖和后开始繁殖,进行危害。

水稻恶苗病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4)种子处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天,25℃浸2天,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小时,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或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种子2~3次。或用辉丰百克2ml对水5~6L,浸稻种3~4kg浸72小时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温度16~18℃浸种3~5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此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小时,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小时,晚稻浸12小时,再用清水浸种,防效98%。必要时也可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染指甲花凤仙花的立枯病防治办法


【凤仙花的立枯病症状】

病菌主要侵染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

【凤仙花的立枯病病原】

RhizoctoniasolaniKu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凤仙花的立枯病传播途径】

1.主要以菌丝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不休眠。

2.在田间,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

【凤仙花的立枯病发病条件】

菌丝生长温限6-40℃,生长适温为20-30℃,尤以25-30℃生长最快。

菌丝存活需要冷凉干燥的土壤,菌核的萌发需要高湿,一般相对湿度98%才能萌发,侵入也需要保持一定时间的自由或近100%的相对湿度。

田间病害的流行还与寄主抗性有关。不利于寄主生长的土壤温湿度,如过高、过低的土温,粘重而潮湿的土壤,均有利于发病。

【凤仙花的立枯病防治方法】

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高粱立枯病如何防治


主要为害幼苗。多发生在2~3叶期,病苗根部红褐色,生长缓慢。病情严重时,幼苗枯萎死亡,引致缺苗。

为害症状

7~8月生育中后期个别地块也有发生,为害根部,引致高粱烂根。

形态特征

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色,具隔,粗8~12μm,分枝基部缢缩,老熟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7(μm)。

传播途径

病菌在土壤中存活,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是土壤传播病害。除为害高粱外,还可为害玉米、大豆、甜菜、陆稻等多种作物的幼苗或成株,引致立枯病或根腐病。

发病条件

5、6月份多雨的地区或年份易发病,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在根腐病发生较重的地区,应采用含杀菌剂的种衣剂进行玉米种子包衣处理,或在播种前用杀菌剂拌种。对于镰刀菌和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可以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也可以用卫福拌种剂直接拌种。对于腐霉菌根腐病,则应选择杀卵菌药剂,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绿亨1号拌种剂等药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

《棉苗立枯病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