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真菌性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病害循环(diseasecycle)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生的整个过程。

(一)病害发生前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病原物越冬、越夏以及病原物从越冬越夏场所传播到寄主植物体表的阶段。

1、指病原物越冬、越夏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

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

病株残体

田间的病株

土壤

粪肥

昆虫

温室内或贮藏窖内

(2)病原物越冬、越夏的方式

休眠

腐生

寄生

(3)影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因素

2、越冬、越夏后病原物的传播

(1)人为传播

(2)气流传播

(3)昆虫传播

(4)雨水和流水

3、病原物和寄主接触病原物从接触寄主植物开始到侵入寄主之前的一段时间称为接触阶段。

(二)病害在寄主植物个体中的发展阶段

1、侵入和抗侵入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植物到侵入后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间称为侵入阶段。

(1)各类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的途径和特点不同。

(2)影响病原物侵入的条件

(3)寄主的抗侵入

2、展和抗扩展从病原物侵入到寄主开始表现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称为潜育期(incubationperiod)。

(1)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

(2)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

(3)潜伏侵染和症状隐藏

(4)寄主的抗扩展

(5)影响潜育阶段的条件

3、发病寄主开始显症的阶段称为发病阶段。

(三)病害在寄主植物群体中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个体上初次侵染发病后,在植物体中进行再次侵染和进一步发展直到病害停止发展或作物成熟收获为止。

病原物侵染寄主有初侵染(primaryinfection)和再侵染(secoudaryinfection)。病原物越冬、越夏后第一次侵染寄主称为初侵染。初侵染发病后产生新的繁殖体进行再次侵染称为再侵染。

(四)病害或病原物的延续阶段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发展达到高峰或作物被收获后病害或病原物怎样延续下去呢?一年生的作物收获后,病原物即转入越冬或越夏阶段,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引起病害。

编辑推荐

盆景植物的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防治


盆景植物的病虫害有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两大类。生理性病害一般可通过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等条件来改变。而侵染性病害是由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微生物引起,危害性较大,除通过改善环境降低发生率外,还必须进行化学防治。

盆景树木中最常见的病虫害有白粉病、煤烟病、梨桧锈病等。

1、白粉病

发病时树木的叶片、枝条、嫩芽上出现一层白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致叶片凹凸不平,萎缩干枯,新梢畸形,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紫薇、三角枫中较为多见。

白粉病菌以菌丝在寄生主的病芽、病枝条或落叶上越冬。春天温度合适时生长发育,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和侵染。6~8月遇高温又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扩大再侵染。分生孢子落在叶片上,发芽生出菌丝,在叶表面生长,并长出吸胞从叶片气孔插入组织内,吸取叶片的养分。

了解了白粉病菌的发生规则和侵染过程,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防治:

(1)将盆景放置于通风透光的环境。减少盆景摆放密度,适当疏剪枝叶;

(2)人为降低环境温度、湿度;

(3)剪除病枝叶,将病枝叶集中焚毁;

(4)喷药保护。早春发芽前,喷波美度3~4度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发现白粉病,及时喷洒杀菌剂,可选用①50%代森铵1000倍液;②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③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④25%粉锈宁乳油1500倍液。

2、煤烟病

煤烟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伴随蚜虫、介壳虫而发生。蚜虫与介壳虫的排泄物是病菌的培养基。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少量烟煤状霉层,以后逐渐扩大并增厚,严重时枝、叶均被覆盖,造成植株长势衰弱。在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大的环境中发生严重。常为害紫薇、山茶、海桐等植物。防治措施为:

(1)给植株创造通风透光的条件;

(2)降低空气湿度;

(3)用毛刷蘸水擦洗病斑;

(4)及时消灭蚜虫和介壳虫;

(5)喷药保护。6~8月每隔10~14天喷1次120~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

3、梨桧锈病

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橙黄色圆形病斑,病斑上有细小的褐黄色粒点。严重时造成全株叶片枯死。贴梗海棠、垂枝海棠是病菌的专性寄主,桧柏等针叶树是其转株寄主。病菌以冬孢子和菌丝体在转株寄主罹病组织上越冬,次年温度、湿度合适时传播到贴梗海棠等专性寄主上为害。防治梨桧病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将贴梗海棠等盆景与桧柏远离放置;

(2)发现病叶,及时摘除并焚毁;

(3)喷药防治:每年3月下旬当病菌小孢子将会由桧柏上传出时,在贴梗海棠等树木上喷施波尔多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保护其免受侵害。生长季节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敌锈钠250~300倍液(加1%肥皂粉以增加附着力),或25%粉锈宁湿性粉剂1500倍液。

盆景虫害防治

盆景中一旦发生虫害,轻则影响长势和观赏,重则危及植株生命,必须重视防治。防治的方法主要有人工灭杀和化学防治。

人工灭杀:采用人工捕捉、刮除、冲刷、击杀等方法消灭害虫。优点是简单易行,无污染。适用于盆景数量不多,虫害发生较轻的情况。

化学防治:针对不同的害虫,选用不同的化学药物进行防治。优点能迅速、大量地杀死害虫,能有效控制虫情。

各种害虫的为害方式不同,刺蛾、袋蛾、卷叶蛾、金花虫等害虫具咀嚼式口器,其为害方式主要是食叶。宜选用具有胃毒作用、触杀作用的农药,如敌敌畏、马拉松、亚胺硫磷等。

蚜虫、介壳虫、红蜘蛛、花网蝽、粉虱、叶蝉、蓟马等害虫,具刺吸式口器,其为害方式是刺吸植物汁液。宜选用具有内吸、触杀作用的农药,如氧化乐果等。

天牛、螟蛾等属蛀干性害虫,宜选用具有熏蒸作用的农药,如敌敌畏等。

不同的树种,发生的虫害不同,下面是常见的盆景树种易发生的主要虫害。

五针松介壳虫、袋蛾。

黑松介壳虫、袋蛾。

真柏红蜘蛛、袋蛾、介壳虫。

桧柏红蜘蛛、袋蛾。

地柏红蜘蛛、袋蛾。

金钱松袋蛾。

罗汉松蚜虫、介壳虫。

枷椤木红蜘蛛、介壳虫。

黄杨介壳虫。

榆红蜘蛛、介壳虫、金花虫、蚜虫。

雀梅蚜虫、介壳虫、红蜘蛛、袋蛾。

朴树介壳虫、蚜虫。

六月雪蚜虫、介壳虫。

紫薇蚜虫、介壳虫、刺蛾。

杜鹃花网蝽、红蜘蛛、袋蛾。

贴梗海棠花网蝽、刺蛾、介壳虫、红蜘蛛。

西府海棠花网蝽、刺蛾、介壳虫、红蜘蛛。

三角枫刺蛾、介壳虫。

红枫刺蛾、袋蛾。

紫藤袋蛾、红蜘蛛、介壳虫。

梅花蚜虫、介壳虫、刺蛾、天牛。

火棘介壳虫、蚜虫、袋蛾、红蜘蛛。

桂花粉虱、介壳虫。

构骨介壳虫。

柽柳介壳虫、蚜虫。

栀子花介壳虫。

榕蓟马、介壳虫。

石榴介壳虫、袋蛾。

碧桃蚜虫、叶蝉、刺蛾。

小叶女贞介壳虫。

龟甲冬青介壳虫。

枸杞蚜虫、野蛞蝓。

蜡梅介壳虫、袋蛾。

小叶栒子木花网蝽。

面对各种虫害,大家普遍反映最难防治的是介壳虫和红蜘蛛。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同样是能够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的。需要注意的是,一是要对虫下药,选择幼小的防治药物。二是要了解虫害发生规律及特点,掌握治虫适期。三是要浓度合适,喷布周到。这里不妨费些笔墨,专门谈谈介壳虫和红蜘蛛的防治。

(1)介壳虫属刺吸汁液害虫。当盆景数量不多或发生并不严重时,可用牙刷将虫体刷除,然后再用清水清洗。化学防治可选:①40%氧化乐果1000倍液;②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③25%亚胺硫磷1000~1500倍液;④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⑤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由于介壳虫体表遍布蜡质,具有保护作用,因此应抓住介壳虫刚刚孵化,尚未形成蜡壳的时机喷药防治。介壳虫的孵化盛期一般为6月中旬,但由于孵化期不齐,故宜于5月下旬~7月中旬每隔10天喷药一次,防治效果较理想。如介壳虫已形成介壳,也可采用具有渗透性的速扑杀乳油1000倍液喷杀。

(2)红蜘蛛属刺吸汁液害虫。非药物防治可采用高压水枪冲刷,尤应冲刷叶片背面。化学防治可选:①发芽前,可喷20%螨卵脂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杀灭越冬虫卵;②三氯杀螨醇1000~1500倍液(对成虫、若虫、卵均有杀伤作用,但无内吸作用。)③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对成虫、若虫有效,但对卵无效。);④73%克螨特乳油2000~3000倍液;⑤34%杀螨利果2000倍液。

红蜘蛛防治适期为:①花序分离期;②花落以后;③夏季高温前。因红蜘蛛附着于叶背面,故喷洒药液时无须周到,尤其应喷洒树叶背面。

对于蛀干性害虫,人工灭杀可用铁丝插入虫孔,将幼虫刺死。化学防治可用注射器将药液(1﹕20敌敌畏、煤油混合液)由上方虫孔注入树体内,再用棉球或泥土堵塞所有虫孔,熏杀幼虫。

在施用化学药剂时,应注意氧化乐果对梅花、樱花、榆叶梅、桃、杏等有药害。

防治盆景病虫害,环境因素十分重要。除了掌握病虫害防治知识,还要对环境因子多加关注,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极为重要。

怎样防治苗木侵染性病害


常见的苗木侵染性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叶斑病。这类病害发生快,互相传染,常造成缺苗断垄,要注重防治。

1、栽培防病坚持轮作制,不在同一块圃地连续培育同一种苗木,不在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作苗圃,苗圃地要有相应的排灌设施。精细整地,适时播种,注意播种深度,盖土不过厚,使种子能迅速萌发出苗,可增强幼苗的抗逆性。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料,满足苗木对各种营养元素的要求,使苗木健壮生长。

2、种子消毒播种前精选种子,淘汰弱种,因弱种发芽率低,而且往往是病害的初侵染源。用0.5%的福尔马林液喷洒种子,拌匀后覆盖堆焖2小时,然后摊开,待福尔马林气体跑干净后再行播种。或者先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湿4~6小时,然后放入49~50℃的温水中浸10分钟,取出晾干后再播种。

3、土壤处理在播种前2~3周将土壤耙松,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40毫升对水1~3公斤(加水量随土壤湿度而定),浇湿后覆盖薄膜4~5天,揭膜后约经2周待药挥发完再播种,或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0%甲基托布津或50%福美双或70%三氯硝基苯等杀菌剂,每平方米用药8~10克,加拌干细土10~15公斤,拌成药土,在播种前先将三分之一药土均匀撒施作垫土,播种后再将剩下的三分之二药土作为覆土,并保持土壤湿润。

4、药剂治疗对于根病,如果在苗圃中发现少数病株,拔除后可喷铜氨合剂消毒。其配方是:硫酸铜2份、碳酸铵11份或硫酸铜2份、硫酸铵15份、消石灰4份,充分混合,密闭24小时。使用时取1份药加400份水喷施,7~10天后再喷一次。喷药后土面湿度过高时,可撒草木灰降低湿度。对叶斑病等地上部病害,可选用1%波尔多液、50%代森铵、代森锌等杀菌剂喷施,每隔7~10天喷一次,直至控制住病害为止。

法桐幼苗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法桐幼苗侵染性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叶斑病、炭疽病等。这些病往往会在短期内造成法桐苗木大量死亡,给苗农带来很大损失。现介绍几种综合防治措施,可供参考。

一、选好圃地。应选水源较好而地势较高的轻粘壤土或沙壤土作圃地,坚持轮作制,不在同一块圃地连续培育同一种法桐苗木,苗圃土壤要事先消毒。

①福尔马林消毒。每平方米苗圃用福尔马林50毫升加水10公斤均匀喷洒地表,然后用塑料薄膜或草袋覆盖,闷10天左右揭开覆盖物,使气体挥发,两天后可播种。

②多菌灵消毒。用50%的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拌1.5克。也可按1:20的比例配制成药土撒在苗床上,均能有效防治苗期病害。

③五氯硝基苯消毒。每平方米苗圃地用75%五氯硝基苯4克、代森锌5克,混合后再与12公斤细土拌匀,播种时下垫上盖,对炭疽病、立枯病、猝倒病、菌核病等有特效。

④硫酸亚铁消毒。用3%的硫酸亚铁溶液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药液0.5公斤,可防治针叶花木的苗枯病,桃、梅的缩叶病,兼治花卉缺铁引起的黄化病。圃地最好冬季深翻,第二年播种时浅翻一次。

二、种子消毒。播前应精选种子,淘汰病、弱种。

播种时要将种子进行药物处理:可用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0.5~1小时或将种子用50℃温水浸种24小时,然后将下沉的种子取出用0.2%的福尔马林溶液浸种30分钟,取出后再闷2小时。也可用0.5%~1%硫酸铜溶液浸种1~2小时,然后捞起种子用清水冲净药液,阴干后适时播种。播种时注意深度,盖土不宜过厚,以便种子萌发出苗。

三、药剂治疗。

从出苗期开始,每隔7~10天每苗苗床用0.5%~1%的波尔多液50~75公斤喷洒林木幼苗,使幼苗外部形成保护膜,防止病菌侵入。同时,要把好施肥关,肥料应以施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垃圾肥、堆肥和厩肥可能带病菌,应堆置发酵腐熟后才能使用。

发病后,及时清除病苗,在病苗穴周围撤石灰粉,以防止蔓延。并每隔10~15天施药1次,可每亩用敌克松500~800倍液100公斤,或65%的代森锌300~800倍液100公斤喷雾,也可用1:100的甲基硫化砷药土150公斤,或8:2的草木灰石灰粉混合后适量撒施于苗床上,进行治疗。也可用铜铵合剂喷施治疗。

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及防治


非侵染性病害最普遍的表现是黄化、花叶、畸形、落花、落果等其他不正常的表现,有时也表现为落叶、枝枯和叶片上的枯斑等现象。没有病征,而且通常是全株性的。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主要有营养失调、水分失调、温度失调、光照失调、生境遭受污染和破坏这五个方面。

一、营养失调:土壤中缺少某些营养物质就会植物就会患缺素症,引起失绿、变色、变形和组织坏死。

(一)缺镁(Mg)症:叶片脉间黄化,从老叶叶尖开始,叶片出现坏死枯斑。常在酸性土及轻沙土的果园发生。

1、症状:主要发生在老叶上,尤其以挂果多的老年树,其结果母枝的老叶为甚。最初表现为老叶顶端及两侧的叶片出现轻微的黄化,主脉附近少许叶片呈绿色,严重时仅叶片主脉基部呈楔形绿色区、其余部分黄化,甚至全叶黄化,提早脱落,新梢不能正常转绿。

2、防治方法:

(1)在酸性土壤,按1吨/公顷或1-2公斤/株的用量增施钙镁磷肥。

(2)在各次新梢抽发前及叶片转绿前分别喷1次0.5%硫酸镁或硝酸镁肥,或每株施100克硫酸镁。

(二)缺铁(Fe)症:症状类似于缺镁,但先从幼叶开始,叶片黄化甚至白化,常发生在碱性土壤内。有时可导致顶叶脱落,出现梢枯现象,亦称黄化病。

1、症状:初期新梢顶叶呈淡绿色,幼嫩叶叶尖失绿,进而叶脉间的叶肉黄化,仅叶脉网状绿色,叶片失绿黄化失去光泽,与严重缺氮症相似,但同树老叶仍为正常绿色。叶片早落,果实变小,幼果果皮绿色变淡。刺桐、法国梧桐、苹果、桃等都是对缺铁很敏感的树种。

2、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是解决缺铁症的有效措施。

(2)发病初期,喷0.2%硫酸亚铁加0.1%柠檬酸液,或加0.3%柠檬铁铵有一定效果。

(3)在紫色土中施入硫磺粉,也可促进根系对铁的吸收。

(三)缺氮(N)症:植株矮小、分枝或分蘖少,叶小、窄而稀疏、色淡或黄化、早落,在酸性强、腐殖质缺乏的土壤中容易发生缺N现象,砂质土上长期大雨也容易引起幼树缺氮症。

1、症状:从叶脉间到全叶黄化,且先从老叶或下部叶片出现症状,然后向上部叶片或嫩叶发展,最后直至整个树冠黄化,老叶叶脉及叶柄可现微红色。

2、防治方法:

(1)苗期管理:进行移植,对侧根少的树种,可进行2次切断主根移植。

(2)在生长季节,追施尿素、硝酸胺等氮肥。

(3)喷洒0.3%0.5%的尿素溶液进行叶面施肥。

(四)缺钾(K)症:老叶或下位叶先发病,发病初期,在老叶叶尖和上部叶缘开始发黄,逐步向叶片中部发展。常在砂质土或有机质少的土壤的果园发生。

1、症状:叶缘卷曲或叶片扭曲畸形、不规则黄化,最后叶尖和叶边缘焦枯,叶中还出现褐色的坏死组织斑点。新梢长势弱,果小而皮厚,味淡而酸。若严重缺钾,嫩叶也会发生症状。同时,根系发育不良,根细弱常呈褐色。

2、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实行配方施肥。

(2)生长期用喷施0.5%硫酸钾数次,或冬季、初春每株根施硫酸钾120-150克。

(五)缺锌(Zn)症:生长受抑制,容易发畸形,表现为叶丛生成簇状或小叶病(如桃树小叶)。常在酸性砂质土及轻沙土的果园发生。

1、症状:植株新枝节间短,叶片变小且呈黄色、新生老熟叶片的叶肉出现淡绿色或黄色斑点。小枝顶枯,根系发育不良,结果少,果实偏小、僵硬,汁少味淡。

2、防治方法:

(1)在新梢抽出1/3-1/2时和叶片转绿前,叶面各喷1次0.2%硫酸锌+0.1%熟石灰,或在春芽萌发前1个月用3%硫酸锌注射树干。

(2)施用石灰调整土壤至微酸性,并可在树盘内株施100-150克硫酸锌。

(六)缺锰(Mn)症:发病初期叶片黄化症状与缺锌相似,且缺铁症状常隐藏于缺锰症,因此缺锰症不易判断,常被误为缺锌症。春季早旱容易发生缺锰症。

1、症状:缺锰症黄化程度较轻,主、侧、细叶脉附近叶肉多不黄化,且新梢叶片大小正常。如苹果树缺锰时,新梢中部叶片开始失绿、向上部叶和下部叶扩展,从叶缘向叶脉发展,叶片大部分变为黄色,但主脉和中脉为绿色,且较缺铁颜色深。

2、防治方法:

(1)叶面喷施0.3%硫酸锰,或0.05%高锰酸钾,或0.3%硫酸锰加0.1%熟石灰。还可用0.3%的硫酸锰涂抹枝干。

(2)需施用石灰调整土壤至微酸性,并可在土壤内每株施放50-100克硫酸锰。

(七)缺钙(Ca)症:嫩叶卷曲或嫩芽枯死,病状多表现在生长点附近。土壤中大量施用酸性化肥或土壤中钾、硼元素含量过多,在干旱时造成元素不均衡,易诱发缺钙症。

1、症状:缺钙时,表现为植株矮小,未老先衰。新梢幼叶先出现症状,嫩叶的叶缘处先产生黄色或黄白色,主、侧脉间及叶缘黄化,但主、侧脉及附近叶肉绿色,嫩叶窄小黄化,不久脱落;幼叶卷曲而脆弱,叶中有坏死组织,叶面黄化产生枯斑。根尖和生长点细胞逐渐死亡而导致组织腐烂,严重枝条端部枯死。病果小而畸形,有的植物果实顶部腐烂,生理落果严重。常在酸性土和砂质土的果园发生。

2、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料,少施含氮和钾的酸性化肥;酸性土壤施用500-800公斤/公顷的石灰来调节土壤酸度。

(2)喷施钙肥,刚出现症状时在新叶期树冠上喷施0.3%磷酸氢钙或硝酸钙溶液。

(八)缺硼(B)症:顶梢或分生组织分解死亡,叶片增厚、易碎。多在土壤含钙过多或施石灰过多的果园发生。

1、症状:最明显的症状是生长点死亡,不能形成或形成不正常的生殖器官;其次是根系腐烂,形成心腐病和落花落果。发病嫩叶上产生不规则的黄色水渍状斑点,叶小畸形,老熟叶片叶脉肿大,主侧脉木栓化,叶尖向内卷曲,易脱落,枝条干枯;幼果皮出现白色条斑,果变形、小而坚硬、皮厚汁少,严重时大量落果。

2、防治方法:

(1)施用含硼较高的草木灰或种植绿肥(如藿香蓟)。

(2)在花期、幼果期喷施1-2次0.2%硼砂或硼酸来防治。

(九)缺磷(P)症:生长受抑制。

1、症状:叶片深绿灰暗无光、具紫色,老叶先发病;植株生长迟缓、矮小,幼芽及根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根细弱而长,侧芽成休眠状态或死亡。成熟推迟、果少而小。

2、防治方法:在植株开始出现症状时,对叶面喷施1%的过磷酸钙澄清液,或0.2%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或0.6%1.0%的磷酸胺水溶液23次,间隔时间710天。

二、水分失调

(一)水少:干旱可致植株地上部分焉萎,叶尖、叶缘或叶脉间枯黄,早期落叶、落花、落果,可使木本植物的叶子黄化、红化或产生其他色变,随后落叶。受旱害植物的叶间组织出现坏死褐色斑块,叶尖和叶缘变为干枯或火灼状。严重时可引起树木(尤其是苗木和幼树)发生萎焉死亡。受旱树木枝条下部小枝和叶片先死、逐步发展至梢部,当植物因干旱而达永久萎蔫时,就出现不可逆的生理生化变化,最后导致植株死亡。

(二)水多:因根部窒息而引起根部变色腐烂,地上部分发黄,花色浅。涝害的症状是叶子黄化、植株生长柔嫩,根和块茎及有些草本茎有胀裂现象,有时也可使器官脱落。

三、温度失调

(一)高温:引起灼伤。

1、症状:植物在高温下常出现光合作用受阻,叶绿素破坏,叶片上出现死斑,叶色变褐、变黄,未老先衰以及染色体配子异常,花序或子房脱落等异常生理现象。植物和干热地表接触可造成茎基热溃疡,使苗木茎基部出现萎缩、倒伏等现象。高温还可造成氧失调,如由土壤高温高湿引起的缺氧,可使植物根系腐烂和地上部分萎蔫。强烈的日光亦可灼伤树皮引起茎腐。

2、防治方法:可采取遮荫及用水灌溉等方法降温。

(二)低温:对作物的伤害可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种。

1、症状:冷害的常见症状是色变、坏死或表面出现斑点;木本植物则出现芽枯、顶枯,自顶部向下发生枯萎、破皮、流胶和落叶等现象,如低温的作用时间不长,伤害过程是可逆的。

冻害的症状是受害部位的嫩茎或幼叶出现水渍状病斑,后转褐色而组织死亡;也有的整株成片变黑,干枯死亡;还可造成乔、灌木的黑心和霜裂、多年生植物的营养枝死亡,以及芽和树皮的死亡等。冬春之交昼夜温差大,可使树干阳面发生灼伤和冻裂,如毛白杨破腹病。

2、防治方法:白涂剂是保护树木免受日灼和冻伤的有效措施。

四、光照失调

(一)缺少光照时,植物常发生黄化和徒长,叶绿素减少,细胞伸长而枝条纤细等现象,并提早落叶落花,阳性植物尤为显著。

(二)强光下则可使阴性植物叶片发生黄褐色或银灰色的斑纹。急剧改变作物的光照强度,易引起暂时落叶。

五、生境遭受污染和破坏

可分为四大类:土壤毒化、空气污染、酸雨以及人为破坏。

(一)土壤毒化

1、多盐毒害:又称碱害,是土壤中盐分,特别是易溶的盐类,如氯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等过多时对植物的伤害,其症状是植株萌芽受阻和减缓,幼株生长纤细并呈病态、叶片褪绿,不能达到开花和结果的成熟状态。

含盐碱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也低,使营养元素的吸收比例下降。土壤碱性强,使钙和根系分泌物中和,阻碍了铁的溶解吸收,引起黄叶病。土壤pH值低于5.5时易使铝、铁、锺等变为可溶性而导致过量,而磷、钙则贫乏,当pH值下降到4以下时,这些元素可溶性的过量和贫乏对园林树木的根系常造成毒害。

多数树种根系生长适宜的pH值范围在6.5-7.5,对硝化细菌(pH6.5),固氮菌(pH7.5)生长有利,耐酸性土壤的园林树木pH值也不应低于5.0,例如:柑桔,pH5.0-6.5时根毛生长最好。通常把适宜在pH6.8以下的土壤中生长的园林树木称为酸性植物,如山茶、棕榈、提子、柑桔、杨梅、批把、栾树等。

2、元素过量:

(1)硼过量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量减少;叶缘卷曲、变黄白;叶片相对透性增大。硼过量时,其下部叶的中毒症状和生理变化比上部叶明显。用锌肥就可以解决硼过量的问题。因为锌在植物体内与硼是一个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利用的平衡体,当硼缺乏时,锌可以暂时的替补硼的作用,当硼过量的时候,只要提高锌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就可以共同地提高二者的作用而表现出增产作用。反之亦然。还可增施施氮肥平衡,尤以硝酸钙最佳。还可灌水淋洗土壤,酸性土壤还可施用石灰,但土壤pH不要超过6.5。

(2)锰过量:症状发生在老叶上,叶上产生褐色斑点,叶形变小,叶缘黄化并出现褐斑坏疽,严重扩及叶脉及叶柄,造成异常落叶,出现顶芽死亡等生理必缺钙现象。可用硅肥解决猛过量的问题。还可结合施有机肥,增施石灰。

(3)铜过量:有时会出现缺铁失绿黄化症状,或引起树皮开裂和流胶。土壤中的铜浓度提高至某一阀值时,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出现部分落叶,果实变小,产量降低。严重时,发生大量落叶,大量落叶时,先是老叶脱落,许多小枝枯死,并引起减产、枝梢枯萎,甚至全树死亡。铜的毒害首先表现为对根的毒害,根系生长受抑制,根系发黑,无侧根发生或出现狮尾根,侧根增粗而呈褐色,严重时根腐烂死亡。作物和苗木有叶片发黄、叶片细小、普遍失绿,植株不同程度弯曲、倒伏现象。此外,还抑制果树新枝的生长。当铜过量时,可叶面喷施硫酸亚铁溶液,结合地面施石灰,将土壤pH值提高到7左右。或施用过磷酸钙等含磷或含钙的肥料,可降低铜的毒性。对铜过量土壤可种植我国原生的铜耐/富集植物:海州香薷(ElsholtziasplendensL.)、鸭跖草(Commelinacommunis)等植物。

(4)铝过量:含量多时可抑制铁、钙的吸收,并强烈干扰磷代谢,阻碍磷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运转,还会抑制根的生长,使根尖和侧根变粗呈棕色,地上部生长受阻,叶子呈现暗绿色,茎呈现紫色。使苗木根尖弯曲、呈不规则的勾状,根冠脱落或使根的表皮细胞体积变小;使幼苗茎高生长受到抑制,使幼叶变小,沿叶缘卷曲,叶片变黄。N、P、Ca对铝离子具有拮抗作用。苹果酸根、草酸根、柠檬酸等有机酸可以减轻铝毒害。

(5)铁过量: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主根的生长受到抑制,阻碍锰的吸收,容易引起缺锰。叶片主要表现在老叶尖端出现白色,严重时,出现红褐色锈斑、坏死斑点(出现小孔),叶片和果实异常脱落。施用碱性肥改变土壤PH值,叶面喷施浓度为0.05%~0.1%硫酸锰可减轻症状。

(6)锌过量:生长发育受阻,还会阻碍铁、锰的吸收。锌中毒时的植物表现:植株矮小,叶片出现赤褐色斑点、黄化,叶片收缩上卷,严重时枯死。土壤锌过剩时,在土壤pH高的碱性或石灰性土壤,以施用过磷酸钙为宜。pH值低的酸性土壤用石灰较好。施后,应浇水或灌溉,促使过磷酸钙或石灰的溶解,加快解毒作用,并可淋洗和稀释土壤中锌的作用。磷对锌有拮抗作用,可叶面喷施0.3%0.5%的磷酸钙,松土引进蚯蚓,利用紫花茉莉(MirabilisjalapaL.)持续提取土壤中的锌。

(7)钙过量:土壤中钙过多时,土壤呈碱性,使锰、铁、锌、硼等营养元素成为不能被树体吸收利用的状态,易诱发这些元素的缺素症。叶片含钙量超过6%为钙过剩。应施用硫酸铵、硫酸钾等生理酸性肥料。

(二)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既可以引起病害,也可以造成急性伤害、慢性毒害和削弱植株的生长势。

1、二氧化硫:当空气中含硫量大于0.05ppm时,就可以对植物造成毒害和伤害。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

由气孔侵入。针叶树针叶从先端开始发黄枯死,阔叶树叶脉间先为水渍状失绿斑,后期变为褐色或灰白色枯斑,病、健交界处明显,受害植物生长降低或停滞,严重者全株枯死。常绿阔叶树对二氧化硫的抗性大于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树。女贞、剌槐、垂柳、银桦、夹竹桃、棕榈、法国梧桐等抗性较强。雪松、柑橘对硫化物敏感。

急性中毒伤害时呈现不规则形的脉间坏死斑,伤斑的形状呈点、块或条状,伤害严重时扩展成片。嫩叶最敏咸,老叶的抗性较强。

2、氟化物:氟化物的毒性是二氧化硫的1020倍。空气中的氟化物主要来源于炼铝厂、磷肥厂、钢铁厂、玻璃厂等。植物对氟化物的敏感性因种类和品种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在低水平氮和钙的条件下,坏死现象较少发生;在缺钾、镁或磷时,则影响特别严重。女贞、垂柳、剌槐、油茶、银桦、油杉、夹竹桃、白栎、苹果等抗性较强,桃、枣、板栗、杨树、柑橘等对氟化物敏感。

针叶受害后,由顶部向基部坏死。阔叶树受害后,一般在叶尖和叶缘出现红棕色病斑,然后扩展,脉间可形成穿孔。病、健组织间分界明显,交界处有一棕红色带纹。严重时,坏死组织成片脱落。

3、臭氧:空气中来自汽车尾气和石油化工厂的碳氢化合物与在紫外线辐射下的氮化合物发生反应产生。臭氧浓度在0.050.07ppm时持续2至4小时,便开始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

受害植物叶片栅栏组织被破坏,原生质分离。有时会在嫩枝或嫩叶上产生白色散生性的斑点,有时叶片在夏末即可全部落光。

4、氯气。对植物的叶肉细胞有很大的杀伤力,能很快破坏叶绿素,产生褪色伤斑,严重时全叶漂白、枯卷甚至脱落。受伤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无明显界线,同一叶片上常相间分布不同程度的失绿、黄化伤斑。

5、氨气。在高浓度氨气影响下,植物叶片会发生急性伤害,使叶肉组织崩溃,叶绿素解体,造成脉间点、块状褐黑色伤斑,有时沿叶脉两侧产生条状伤斑,并向脉间浸润扩展,伤斑与正常组织间有明显界线。

6、乙烯。低浓度乙烯是植物激素,但浓度太高会抑制生长,毒害作物。棉花最敏感。行道树和温室作物也常受害,产生缺绿、坏死、器官脱落等症状。

(三)酸雨:PH值低于5.6的雨水被称为酸雨。酸雨PH值可降至4.5PH左右,有的甚至可达1.5。

酸雨通过低PH和硫酸根、硝酸根的毒性直接破坏表面蜡质层,使组织中的钙离子和钾离子淋溶而影响新陈代谢,叶片受伤,破坏叶缘产生很多污斑,叶片变黑;慢性症状会使叶片出现白化,不时落叶。酸雨还可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

(四)人为破坏

人为破坏对植物施加的影响通常大于微生物病原菌和害虫。

1、建设类危害:主要表现为侵占植物空间,损伤根系,地面硬覆盖造成根部呼吸困难和窒息等。造成萎蔫,落叶,枯枝,甚至死亡的现象。

2、施肥和农药使用不当引起的毒害。药剂浓度过高、剂量过大,容易产药害。急性症状表现为:焦枯,变红,变褐,落叶等;慢性症状表现为:叶畸形,茎叶硬化,根系异常分枝,肿大等。

枇杷常见侵染性病害的病症与防治


枇杷常见侵染性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叶斑病

叶斑病包括斑点病、角斑病和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引起早期落叶,使树势衰弱。灰斑病还危害果实,引起果实腐烂。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多从嫩叶气孔或果实皮孔及伤口侵入。在温暖潮湿环境易发生,1年可多次侵染,梅雨季节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搞好排水、修剪和清园,改善环境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春、夏、秋、梢抽生初期喷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隔10~15天再喷1次。

2.树干腐烂病

该病初时多见于根颈贴近地面处的韧皮部变褐,病部树皮开裂起翘,逐渐扩大,也有往上蔓延至树干、主枝上的,严重时波及根颈四周,植株死亡。郁闭潮湿的枇杷园发生多,常见于朝西一面,和太阳曝晒有关。此外,嫁接苗的接合部也易发生该病。由土壤和病部组织病菌,病菌从伤口入侵。

防治方法:降低地下水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发现病斑,及时刮净病皮烧毁,涂70%甲基托布津50倍液,外缚草泥绳或涂水柏油保护伤口。刮病部后涂0.005%的赤霉素(920)加粪土,或用1∶4纯碱水擦洗,再涂波尔多浆,对伤口愈合效果也较好。

3.胡麻色斑点病

胡麻色斑点病主要危害苗木,造成大量苗木枯死,俗称苗瘟。初发病时,叶上出现黑紫色小点,后成灰白色病斑,连成大病斑,叶枯脱落。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侵染适温10~15℃,超过20℃明显下降,多湿的梅雨季节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排水和清除杂草。及时剪除病叶,拔除烧毁重病苗。流行前和发病初喷2~3次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苯来特1500倍液。

4.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危害成熟果,引起果实腐烂。先在果实上发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期果面凹陷,病斑上发生小黑点,排列成同心轮纹状,迅速扩展。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由风雨和昆虫传病。

防治方法:加强果园肥水和土壤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加强清园工作,减少病源。上年发病重的果园,于果实将转色时用0.5%~0.6%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喷1~2次,以保护果实。

5.白纹羽病

白纹羽病在排水不良的果园或种植过深易发生。梅雨季节土壤中病原菌侵入根部形成层和木质部,造成根系腐烂,地上部枝叶枯萎。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一般是土壤带菌。

防治方法:调运苗木时要严格检疫。加强清沟排水和培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挖除病株掘除病根,进行土壤消毒。轻病树可在主干周围地面淋施70%甲基托布津,每株320克,或苯来特160克,在5~6月和9~10月间施药。主根病部应刮除,上述药液洗根,然后覆土。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症状及其防治


常见的幼苗侵染性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叶斑病、炭疽病等。这些病往往会在短期内造成苗木大量死亡,给苗农带来很大损失。现介绍几种综合防治措施。

一、选好圃地。应选水源较好而地势较高的轻粘壤土或沙壤土作圃地,坚持轮作制,不在同一块圃地连续培育同一种苗木,苗圃土壤要事先消毒。

1.福尔马林消毒。每平方米苗圃用福尔马林50mL加水10Kg均匀喷洒地表,然后用塑料薄膜或草袋覆盖,闷10天左右揭开覆盖物,使气体挥发,两天后可播种。

2.菌灵消毒。用50%的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拌1.5g。也可按1:20的比例配制成药土撒在苗床上,均能有效防治苗期病害。

3.五氯硝基苯消毒。每平方米苗圃地用75%五氯硝基苯4g、代森锌5g,混合后再与12Kg细土拌匀,播种时下垫上盖,对炭疽病、立枯病、猝倒病、菌核病等有特效。

4.硫酸亚铁消毒。用3%的硫酸亚铁溶液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药液0.5Kg,可防治针叶花木的苗枯病,桃、梅的缩叶病,兼治花卉缺铁引起的黄化病。圃地最好冬季深翻,第二年播种时浅翻一次。

二、种子消毒。播前应精选种子,淘汰病、弱种子,用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半到一小时或将种子用50℃温水浸种24小时,然后将下沉的种子取出用0.2%的福尔马林溶液浸种30分钟,取出后再闷2小时。也可用0.5%~1%硫酸铜溶液浸种1~2小时,然后捞起种子用清水冲净药液,阴干后适时播种。播种时注意深度,盖土不宜过厚,以便种子萌发出苗。

三、药剂治疗。从出苗期开始,每隔7~10天每亩苗床用0.5%~1%的波尔多液50~75公斤喷洒林木幼苗,使幼苗外部形成保护膜,防止病菌侵入。同时,要把好施肥关,肥料应以施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垃圾肥、堆肥和厩肥可能带病菌,应堆置发酵腐熟后才能使用。发病后,及时清除病苗,在病苗穴周围撤石灰粉,以防止蔓延。并每隔10~15天施药1次,可每亩用敌克松500~800倍液100Kg,或65%的代森锌300~800倍液100Kg喷雾,也可用1:100的甲基硫化砷药土150Kg,或8:2的草木灰石灰粉混合后适量撒施于苗床上进行治疗。

植物侵传染性病害的流行


一)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各种因素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发展,就会导致病害在发生。病害普遍而严重发生称为病害流行。

(二)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

1、寄生物种植感病的品种,是病害流行的先决条件。

2、病原物病原物是病害流行的又一基本条件。

3、环境条件与病害流行有较大关系的环境条件是温度、湿度和雨水。

4、栽培管理耕作制度的改变,就改变了农业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往往会影响病害的流行。

(三)病害流行的类型和变化

1、病害流行的类型

(1)积年流行病这类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在当年病害发生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大。

(2)单年流行病这类病害有多次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就可以由轻到重达到流行程度。

2、病害流行的变化

(1)季节变化季节变化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的消长变化。

(2)年份变化年份变化是指一种病害在不同年份发生程度的变化

(四)病害的监测和预报

病害预测预报的依据,主要是根据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

1、长期预报是指在较长时期之前对病害发生进行预报

2、短期预报是在病害发生前不久或病害发生的初期对短期内病害可能发生的趋势和程度作出预报

蕨类植物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蕨类植物的病虫害相对较少,但大多数蕨类植物喜欢生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在栽培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生理性病害的防治,以提高观赏效果。

蕨类植物常见生理性病害有以下几种:

1.日灼病。多数蕨类喜温暖半阴,不耐强光,光强度以1000~6000Lx为宜。强烈光直射会使叶片干缩脱水,枯黄或焦边。

防治方法:在半阴状态下,辅以2~3小时的阳光,可保持蕨叶常绿;已经焦边的蕨叶,除及时剪去保持叶片整齐外,应悉心养护,避免受到强烈光线的刺激。

2.湿度失调。空气过于干燥,易造成叶片卷边,故春夏生长盛期需多浇水。但夏季蕨类栽培土既要保持湿润,又不能太湿,以免造成根系生长不良;秋末应控制浇水,保持稍湿润即可;越冬休眠期应减少喷水,以免烂叶。

3.温度不适。

①高温危害。大部分蕨类植物要求适温为18~25℃。盛夏短时的高温也会使蕨叶萎蔫、灼焦。因此,从4月下旬开始,要通过覆盖遮阳、地面洒水及通风措施来降低温度。

②低温危害。铁线蕨等半耐寒蕨类要求气温不能低于5℃,下延三叉蕨、鸟巢蕨、瘤蕨等不耐寒蕨类则不能低于10℃。温度太低,叶片受伤害,引起萎蔫、变黑,甚至植株死亡。可采取覆盖、熏烟、多施暖性肥料等措施,保证安全越冬。

4.营养不良。

①缺素症。土壤中缺乏氮、钾、钙、镁、硫等元素,易造成蕨类生长发育异常。铁线蕨、银粉背蕨、矩圆石韦等喜钙蕨类,可在栽培土中掺入少量石灰、骨粉或碎蛋(贝)壳等。紫萁、狗脊蕨、鸟巢蕨、乌蕨等喜酸蕨类,应定期喷施0.1%~0.2%硫酸亚铁溶液或结合施肥浇矾肥水。

②过剩症。主要指氮、磷、锰、硼等元素过剩。肥害严重时,可用冲水施救,具体做法是,将土疏松,用长流自来水进行半天冲洗,一般冲洗1~2次即可见效。生产上应注意施肥次数和肥料浓度,尽量使用肥效持久的农家肥,如厩肥、骨粉、饼肥、草木灰等,以保持蕨类旺盛生长。

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介绍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infectionprocess)是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事实上,侵染过程可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着眼点是病原物的个体与寄主植物个体间的侵染关系。

1.接触期(contactperiod)指病原物从休眠状态转变为活跃的侵染状态,或者从休眠场所向寄主生长的场所移动以准备侵染寄主。对寄主植物来说,就是进入敏感状态,如种子萌芽长出幼苗等。当环境条件满足寄主的生长,又适合病原物的侵染时,只要病原物接触到寄主就能侵入。

2.侵入期(penetrationperiod)指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人到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病原物有各种不同的侵入途径,但主要是从角质层或表皮的直接穿透侵入,从气孔等自然孔口的侵人,从自然和人为造成的伤口侵入。病原物侵入以后,必须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引起病害。外界环境条件、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以及病原物侵入量的多少和致病力的强弱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病原物的侵人和寄生关系的建立。

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介绍

3.潜育期(incubationperiod)指病原物与寄主建立了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阶段。在潜育期内,病原真菌和线虫要从寄主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供其生长发育,病原细菌和病毒则必须繁殖或复制更多的群体,病原物在寄生繁殖的同时也逐渐发挥其致病作用,使寄主的生理代谢功能发生改变。对寄主来说,要尽量限制病原物的寄生与掠夺,尽量抵抗或破坏病原物的毒害作用。实际上潜育期内充满了病原物的侵略与掠夺和破坏作用,以及寄主植物的种种抑制与反抗作用,充满了病原物与寄主的斗争过程。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斗争的结果。寄主抗性强,病原物致病力弱的,潜育期长;寄主抗性弱,病原物致病力强的潜育期短。一种病害的潜育期大致有一固定的幅度,它受寄主抗性强弱、环境条件的适合度与否以及病菌致病力强弱的影响。影响潜育期长短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4.发病期(symptomappearance)寄主出现症状就表示潜育期的结束。症状出现以后,病害还在不断的发展,如病斑不断扩大,侵染点数不断增加,病部产生更多的子实体等。发病期是指出现症状直到生长期结束甚至植株死亡为止的整个阶段。大多数真菌病害在发病期内还包括有产孢繁殖和子实体的进一步传播等行为。发病期内病害的轻重以及造成的损失大小,不仅与寄主抗性、病原物的致病力和环境条件适合程度有关,还与人们采取的防治措施有关。

姜科植物的常见真菌性病害防治方法


姜科植物是多年生草本,通常具有芳香,茎短,有匍匐的或块状的根茎的特点。姜科植物很多种类是重要的调味料和药用植物,还有许多民间应用的中草药、纤维植物、香料和美丽的观赏植物,有着不小的价值,下面介绍一下姜科植物的常见真菌性病害病症和防治方法。

1、褐斑病

该病在晚草蔻、益智、圆瓣姜花等叶片上见到。叶片上病斑近圆形、不规则形或长条形,褐或灰褐色,边缘暗褐色,病斑常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上面生许多小黑点。荫蔽不足,疏于管理则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可用甲基托布基津1000倍液喷施进行防治。

2、炭疽病

危害姜黄花、春砂仁、红豆蔻茎叶等,多在成株上发生,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点,后变灰白色,再后变为灰褐色,呈云纹状,边缘深褐色,中部枯白色。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点。此病多发生于秋冬季,土壤瘠薄,基肥不足,速效氮过多,荫蔽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多雨、高湿有利病害发生蔓延。

防治方法:可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喷施防治。

3、叶斑病

该病在红丝姜花、花叶艳山姜、闭鞘姜、春砂仁等上发生。主要发生在叶片,也可危害叶鞘。在春砂仁上发病初期有退绿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水渍状病斑,边缘不明显;而闭鞘姜病叶的叶斑为不规则形,中央灰绿色,边缘有明显褐色坏死线,湿度大时,病斑中央长有灰绿色霉层;在花叶艳山姜上,受害叶片出现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病斑,褐色,渐扩展成不规则形,中央淡灰褐或褐色,边缘褐色,有同心轮纹,上生大量的黑点。该病终年可发生,以9~10月和翌年3月为两个高峰期,在病害发生高峰期,可使大量叶片干枯。凡管理不善、通风不良、栽植过密、积水、土壤瘠薄、荫蔽不足、植株生势差的种植地危害严重,病残体是本病初次侵染的来源。

防治方法:在发病时,可采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施防治,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4、灰斑病

此病在山姜属、砂仁属、闭鞘姜属和姜属以及前2属的属间杂交种等部分寄主上发生,受害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或其他部位产生不规则圆形病斑,病斑中央灰白或灰褐色,边缘褐色或暗褐色,多数病斑有轮纹。草豆蔻的病斑边缘还有水渍状坏死线;而美山姜病斑与健部交界处有黄色带。此病一般在冬春季可见,危害较轻。

防治方法:可用50%多菌灵或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

5、斑枯病

该病在山姜属、砂仁属、闭鞘姜属和姜花属等属植物上普遍发生,以姜花和黄姜花上发生尤为严重。叶片上病斑往往从叶尖或叶缘开始,或从叶尖沿叶缘向下扩展,病斑扩展较快,非叶尖或叶缘部位的病斑则近圆形或圆形,病斑中央长小黑点。此病主要发生在荫蔽度不足,疏于管理的地块,周年可见。

防治方法:应清除病叶,并喷施200倍的波尔多液。

6、斑点病

主要危害姜的叶片等,病害往往发展迅速,很快造成全叶枯死,受害叶片初期病斑黄色,椭圆形或近圆形,中央渐变灰白色,边缘褐色,斑外有黄晕。斑上灰白色部分散生小黑粒,病斑常出现纵裂。该病周年可发生,发病高峰在夏、秋两季,管理不善,荫蔽严重不足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应及时摘去病叶,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隔10天左右1次,连续喷2~3次。

7、叶枯病

在红丝姜花、姜花、花叶艳山姜等上危害较重,在姜花上发病时,叶的先端开始黄化,生长停滞,最后枯萎。

防治方法:本病在发病初期每7~10天可用200倍波尔多液防治或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喷杀。

8、白绢病

该病在花叶艳山姜、姜花等栽培中时有发生,发生时,茎或叶基部接近土壤处变褐腐烂,长出白色绢状的菌丝体,辐射状,能在根际土壤中蔓延,然后引起地上部分枯萎、死亡。7~8月较为严重,在土壤过湿、贫瘠缺肥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可在土壤中加入土壤重量0.2%的70%的五氯硝基苯消毒土壤。栽培时要注意通风,防止种植过密。

9、锈病

在少数姜花植物中发生,危害叶片等。危害时初在叶下表面产生小黄斑,然后隆起呈灰白色脓疱状物,然后变褐,严重时整叶全是病斑,引起植株早期枯死。

防治方法:可采用20%的嗪氨灵乳油10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史上最全植物细菌性病害知识


细菌性病害主要类群有棒杆、假单胞杆、野杆、黄单胞杆、欧文杆五个菌属。革兰氏染色除棒杆菌呈阳性外其它四个菌属都是阴性。由细菌引起的病害种类、受害植物种类及危害程度仅次于真菌性病害,而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细菌病害主要特点

非专性寄生菌,与寄主细胞接触后通常是先将细胞或组织致死,然后再从坏死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因此导致的症状是组织坏死、腐烂和枯萎,少数能引起肿瘤这是分泌激素所致。初期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或油渍状、半透明,潮湿条件下有的病部有黄褐色或乳白色胶粘、似水珠状的菌脓;腐烂型往往有臭味。这是细菌病害的重要标志。

细菌与真菌的区别

主要在于真菌受病植物一般症状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丝状物及黑色小粒点,而细菌则无。这是田间诊断的重要依据。

一、植物细菌病害的主要症状

症状是植物发病后外部显示的表现型。每一种病害都有它特有的症状表现,是我们描述、命名、诊断和识别病害的主要依据。(症状:植物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1.植物受细菌侵染后产生的病状有:

斑点型:植物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中,有相当数量呈斑点状。通常发生在叶片和嫩枝上,叶片上的病斑常以叶脉为界线形成的角形病斑,细菌为害植物的薄壁细胞,引起局部急性坏死。细菌病斑初为水溃状,在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中部组织坏死呈褐色至黑色,周围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半透明的退色圈,称为晕环。如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等。

叶枯型:多数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植物受侵染后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如黄瓜细菌性叶枯病。如水稻白叶枯病、黄瓜细菌性叶枯病、魔芋细菌性叶枯病等。

青枯型:一般由假单孢杆菌侵染植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致使植物茎、叶枯萎。如番茄青枯病、马铃薯青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枯萎型:大多是由棒状杆菌属引起,在木本植物上则以青枯病假单胞杆菌为最常见,一般由假单孢杆菌侵染植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引起植物茎、叶枯萎或整株枯萎,受害的维管束组织变褐色,在潮湿的条件下,受害茎的断面有细菌粘液溢出。如番茄青枯病、马铃薯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溃疡型:一般由黄单孢杆菌侵染植物所致,后期病斑木栓化,边缘隆起,中心凹陷呈溃疡状。如柑桔溃疡病、菜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等。

腐烂型:多数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植物多汁的组织受细胞侵染后通常表现腐烂症状,细菌产生原粘胶酶,分解细胞的中胶层,使组织解体,流出汁液并有臭味。如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以及水稻基腐病等。

畸型:由癌肿野单胞杆菌的细菌可以引起植物的根、根颈或侧根以及枝杆上的组织过度生长,形成畸形,呈瘤肿状或使须根丛生。假单胞杆菌也可能引起肿瘤。如菊花根癌病等。

2.蔬菜细菌性病害与其他病害的区别:

(一)是蔬菜植株病变部位无明显附属物(如菌丝、霉、毛、粉等);

(二)是发病后期病变部位往往有菌脓出现,而真菌病害则有霉状物(菌丝、孢子等)。

1、斑点型和叶枯型细菌性病害的发病部位,先出现局部坏死的水渍状半透明病斑,在气候潮湿时,从叶片的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上有大量的细菌溢出粘状物细菌脓。

2、青枯型和叶枯型细菌病害的确诊依据,用刀切断病茎,观察茎部断面维管束有否变化,并用手挤压,即在导管上流出乳白色粘稠液细菌脓。利用细菌脓有无可与真菌引起的枯萎病相区别。鉴别茄子青枯病和枯萎病就可用此法区别。

3、腐烂型细菌病害的共同特点是,病部软腐、粘滑,无残留纤维,并有硫化氢的臭气。而真菌引起的腐烂则有纤维残体,无臭气。如鉴别白菜软腐病和菌核病常用此法。

4、镜检:细菌病害,除少数(如苹果根癌病)外,绝大多数能在受害部位的维管束或薄壁细胞组织中产生大量的细菌,并且吸水后形成菌溢,因此,镜检病组织中有无细菌的大量存在(菌溢的出现)是诊断细菌病害简单易行的方法。遇到细菌病害发生初期,还未出现典型的症状时,需要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检查,其方法是,切取小块新鲜病组织于载玻片上,滴点水,盖上玻片,轻压,即能看到大量的细菌从植物组织中涌出云雾状菌泉涌出。早期确诊水稻白叶枯病常采用此法。

此外,鉴定植物细菌性病害,要通过实验室进行一系列的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确定某种细菌致病。

二、生产上常见的细菌病害

(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缘枯病、叶枯病。

(2)西瓜:细菌性角斑病。

(3)番茄:青枯病、溃疡病、疮痂病、细菌性斑疹病。

(4)辣椒:青枯病、疮痂病、软腐病、细菌性叶斑病。

(5)白菜:白菜类软腐病、黑腐病、大白菜细菌性角斑病、叶斑病。

(6)甘蓝:甘蓝类软腐病、黑腐病、细菌性黑斑病。

(7)马铃薯:青枯病、环腐病、软腐病。

(8)菜豆:细菌性疫病、晕疫病。

(9)茄子:青枯病。

(10)柑橘:溃疡病。

(11)桃:细菌性穿孔病。

(12)果树:根癌病。

三、细菌性病害的发病条件

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病菌侵染所致的病害,如软腐病、溃疡病、青枯病等。侵害植物的细菌都是杆状菌,大多数具有一至数根鞭毛,可通过自然孔口(气孔、皮孔、水孔等)和伤口侵入,侵入后,通常先将寄主细胞或组织杀死,再从死亡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以进一步扩展。在田间,病原细菌借流水、雨水、昆虫等传播。由于暴风雨能大量增加寄主伤口,有利于细菌侵入,促进病害的传播,创造有利于病害发展的环境,常是细菌病害流行的一个重要条件。病原细菌在病残体、种子、土壤中过冬,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

室内吸甲醛植物红掌细菌性病害的防治


红掌细菌性病害是一种对红掌危害极其严重的病害。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该病,并于2006年扩张蔓延,到2007年开始出现大规模爆发流行,导致很多红掌生产企业深受其害,现在很多生产者对该病提高了警惕。

红掌细菌性病害之所以爆发容易防治难,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该病害一旦发作很难治愈,加上红掌种植者对该病危害程度没有充分的了解,缺乏防治经验;其次,有的国产红掌小苗质量还达不到国外水平,对病害的抵抗力相对要差些;第三,很多生产企业对红掌生产区的卫生措施都做不到位,这是引发红掌细菌性病害的关键原因;第四,有的企业发生该病后,害怕影响销售,就尽量隐瞒事实,让产品仍然在市场流通,为该病的广泛传播流行创造了条件。

当红掌植株一旦确诊为细菌性病害后,应引起高度重视,种植者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1.及早清理发病植株的病叶和残株,将其放入密封的塑料袋中,尽快运出温室进行烧毁,并在发病植株周围进行消毒处理(可选用高锰酸钾水溶液或噻菌铜500倍液喷洒)。

2.对发病区域进行隔离,专人负责管理,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要求工作人员在温室生产操作时应尽量减少对植株造成伤口,避免细菌传播。

4.刀剪工具消毒要严格、充分彻底。切花剪叶时最好使用两把刀剪,交替使用,并随身携带消毒液(85%酒精或300倍噻菌铜和3000倍新植霉素混合液),将使用后的刀剪放入消毒液中进行消毒。

5.调整施肥方案。减少肥料配方中氨态氮的使用量,适当增加钙和钾的使用量。

6.加强通风透气,保持植株干燥,防止植株出现吐水现象。

7.温室消毒次数要增加,特别是对温室的过道消毒要求每周一次,可选消毒剂有灭菌成800倍液、二氧化氯10ppm、2%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溶液(注意不要将其喷到植株上)。

8.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发病后要根据病情合理使用农药,防止病害蔓延与流行。在十几种能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物中,试验结果相对较好的有灭菌成8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新植霉素3000倍液、叶枯唑1000倍液、噻菌铜500倍液、宁南霉素800倍液、中生菌素600至800倍液等。

在使用过程中,为了防止病原菌产生抗性,药物要轮换使用,每周用药一次。发病严重时建议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剂混合使用,效果会明显些,但要事先进行小面积试验后才可使用。推荐一种较好的用药配方:噻菌铜500倍液+新植霉素3000倍液+咪鲜胺3000倍液。

9.用浓度为5ppm至10ppm的二氧化氯水溶液灌施。二氧化氯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有效率可达70%至80%(从叶片发病和植株死亡减少率来推算)。

10.生物防治。使用芽孢杆菌、天赞好、康地雷得、植物因而肥等活性芽孢体对红掌进行叶面喷施和灌根处理,能有效延缓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建议在未感病植株上使用效果会更明显些。

在做好防治红掌细菌性病害措施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温室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生产操作中的消毒措施,给植株提供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让植株生长健壮,是防治该病的重要前提。当植株发病后,要立即清除病株,对温室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加上适当用药,可有效控制红掌细菌性病害。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真菌性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