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叶类植物养护。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针叶树落叶病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针叶树落叶病为害油松、马尾松和黄山松,造成早期落叶,影响松树生长。

症状本病初期症状因树种而稍有差异。通常危害2年生针叶,(有的发生于当年生针叶上),在马尾松上,最初针叶上出现很小的黄色斑点或段斑,至晚秋全叶发黄脱落;在黑松叶黄色段斑上还有褐色斑纹,后期也变黄脱落;在油松针叶上初病斑不明显,针叶的颜色由暗绿变为灰绿,以后变成红褐色而脱落。通常于第二年春,病落针上都会产生典型的后期症状特征,即先在病落针叶上出现纤细的黑色横线,将针叶分割成若干段,(有的落针病叶上不产生黑色细横线),在横线间产生椭圆形黑色小点,长径约0.2-0.3mm,为分生孢子器;以后又产生较大的黑色长圆形突起的颗粒,长径约1-1.5mm,具油漆光泽,中央有条纵裂缝,为病菌的子囊盘,有些地方子囊盘可能出现在秋未冬初,偶有尚未脱落的针叶只有先端一段感病,枯死的针叶上在秋未冬初也可能产生子囊盘和成熟的子囊孢子。

病原本病的病原菌为散斑壳属真菌LophodermiumpinastrierFrchev属子囊菌的星裂盘菌目。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子囊盘)在落叶上越冬,第3、4月间形成子囊盘,4、5月间子囊孢子陆续成熟,在雨天或潮湿的条件下,子囊盘吸水膨胀而张开,子囊孢子从子囊中放射出来后,子囊孢子放射时间常因不同的落针病病菌和不同地点而有差异。借风力飞散,落于针叶上萌发自气孔侵入,约经1-2个月以上的潜育期,才出现明显的症状。一般认为,由于分生孢子萌芽力极差,在病害蔓延上不起什么作用,故此病无再次侵染。但子囊孢子放射时间长达3个月之久,所以侵染时间也延续很长。病菌主要侵染2年生以上的针叶,但到侵染的后期,当年针叶逐渐成长,仍可能有极少受侵染。有的落针病病菌可能主要侵染当年生针叶。

发病规律:在子囊孢子放射期间,如降雨次数多、湿度大,则有利于子囊孢子的散放和萌发侵入。因此能促进病害的发生。

本病的发生与寄主的生长情况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当针叶细胞的膨压降低时,最易感染。细胞膨压降低的原因很多,如林相破坏,林地干旱,土壤瘠薄,林木遭受病虫害和管理不良等,一切影响树木水份供应平衡和降低针叶细胞膨压的因素都会促进病害的发生。最近国外报导松落针病的发生和空气污染有关,如日本赤松落针病的发生与SO2有关,北美白松落针病的发生与臭氧污染有关。

防治措施

1加强松林的抚育管理,提高树木的抗性;对小面积人工林、庭园林木及苗圃等地,在子囊孢子飞散前清除病叶烧毁或埋入土中,以减少初次侵染来源,合理营造混交林也可减少发病。

2在子囊孢子飞散期间喷1%的波尔多液,0.3-0.5度的石硫合剂,或70%可湿性菲美铁1000-1600倍液,可可湿性什特来400-800倍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代森锰500倍液,50%退菌特、70%敌克松、500-700倍液等共2-3次,如降雨数多应增加喷药次数。在可湿性药液中如加入适当的粘着剂,可以提高药效,减少喷药次数。据报导,于子囊孢子散发期施放621烟剂2次对落针病的防治也有一定效果。

扩展阅读

针叶树落叶病的发生及防治


针叶树落叶病为害油松、马尾松和黄山松,造成早期落叶,影响松树生长。

症状

本病初期症状因树种而稍有差异。通常危害2年生针叶,(有的发生于当年生针叶上),在马尾松上,最初针叶上出现很小的黄色斑点或段斑,至晚秋全叶发黄脱落;在黑松叶黄色段斑上还有褐色斑纹,后期也变黄脱落;在油松针叶上初病斑不明显,针叶的颜色由暗绿变为灰绿,以后变成红褐色而脱落。通常于第二年春,病落针上都会产生典型的后期症状特征,即先在病落针叶上出现纤细的黑色横线,将针叶分割成若干段,(有的落针病叶上不产生黑色细横线),在横线间产生椭圆形黑色小点,长径约0.2-0.3mm,为分生孢子器;以后又产生较大的黑色长圆形突起的颗粒,长径约1-1.5mm,具油漆光泽,中央有条纵裂缝,为病菌的子囊盘,有些地方子囊盘可能出现在秋未冬初,偶有尚未脱落的针叶只有先端一段感病,枯死的针叶上在秋未冬初也可能产生子囊盘和成熟的子囊孢子。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本病的病原菌为散斑壳属真菌LophodermiumpinastrierFrchev属子囊菌的星裂盘菌目。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子囊盘)在落叶上越冬,第3、4月间形成子囊盘,4、5月间子囊孢子陆续成熟,在雨天或潮湿的条件下,子囊盘吸水膨胀而张开,子囊孢子从子囊中放射出来后,子囊孢子放射时间常因不同的落针病病菌和不同地点而有差异。借风力飞散,落于针叶上萌发自气孔侵入,约经1-2个月以上的潜育期,才出现明显的症状。一般认为,由于分生孢子萌芽力极差,在病害蔓延上不起什么作用,故此病无再次侵染。但子囊孢子放射时间长达3个月之久,所以侵染时间也延续很长。病菌主要侵染2年生以上的针叶,但到侵染的后期,当年针叶逐渐成长,仍可能有极少受侵染。有的落针病病菌可能主要侵染当年生针叶。

在子囊孢子放射期间,如降雨次数多、湿度大,则有利于子囊孢子的散放和萌发侵入。因此能促进病害的发生。

本病的发生与寄主的生长情况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当针叶细胞的膨压降低时,最易感染。细胞膨压降低的原因很多,如林相破坏,林地干旱,土壤瘠薄,林木遭受病虫害和管理不良等,一切影响树木水份供应平衡和降低针叶细胞膨压的因素都会促进病害的发生。最近国外报导松落针病的发生和空气污染有关,如日本赤松落针病的发生与SO2有关,北美白松落针病的发生与臭氧污染有关。

防治措施

1加强松林的抚育管理,提高树木的抗性;对小面积人工林、庭园林木及苗圃等地,在子囊孢子飞散前清除病叶烧毁或埋入土中,以减少初次侵染来源,合理营造混交林也可减少发病。

2在子囊孢子飞散期间喷1%的波尔多液,0.3-0.5度的石硫合剂,或70%可湿性菲美铁1000-1600倍液,可可湿性什特来400-800倍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代森锰500倍液,50%退菌特、70%敌克松、500-700倍液等共2-3次,如降雨数多应增加喷药次数。在可湿性药液中如加入适当的粘着剂,可以提高药效,减少喷药次数。据报导,于子囊孢子散发期施放621烟剂2次对落针病的防治也有一定效果。

针叶树松针褐斑病防治


针叶树松针褐斑病可危害湿地松、火柜松、日本黑松、马尾松、黄山松等针叶树种。

症状

在感病针叶上,最初产生退色小斑点,多为圆形或近似圆形,后变为褐色,并稍扩大,直径1.5-2.5mm。2、3个病斑联接也可造成3-4mm的褐色段斑,发病重时,在同一针叶上常有较多的病斑,就会形成绿、黄、褐色相间的斑纹。在发病盛期,病斑产生数日后,病斑中即产生黑色小疱状的病症病菌的无性子实体,初埋生于针叶表皮下,成熟时黑色分生孢子堆破表皮外露,当针叶枯死后,无病斑的死组织上也能产生子实体。

当年生针叶感病,多于第2年5-6月枯死脱落,新生嫩叶感病,常不表现典型病斑,针叶端部迅速枯死,不久在枯死部产生黑色小点状的子实体,病害自树冠下部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重病松树常只有顶部2-3轮枝条梢头保持部分绿色,不久即行整株枯死。

马尾松和黄山松一般只有少数针叶感病,产生不如上述典型的褐色段斑,在林间较少产生子实体,但在人工保湿下较易产生。少数感病重的马尾松,发病针叶上病斑接近典型症状,也可使针叶端枯死。

病原子囊菌中松针座腔菌Scirrhiaacicola(Dearn)Siggers,但它的有性阶段在我国尚未发现。无性阶段为半知菌黑盘子孢目的松针座盘孢菌Lecanostictaacicola(Thiim)sydow。

分生孢子在12-32℃下均能萌发,但在20-28℃下萌发良好,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2-32℃,20-28℃下生长良好,菌落生长缓慢,在25℃时,单孢分离4天后出现白色菌落,直径0.7-0.9mm。5天后菌落底部变淡褐色,10天后菌落表面变淡墨色,同时形成黑色子座,11-12天后子座上长满漆黑色的分生孢子堆。18天后的菌落直径约7mm。

发病规律

病菌的子实体可以在树上病叶或落叶上越冬,病组织中的菌丝体也能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冲溅飘扬而传播,据测定日降雨量在1.7mm以下时,没有孢子释放。降雨量达6.7mm时,雨水中即含有大量孢子。

分生孢子在水中约束48小时后达最高萌发率,芽管自气孔侵入,潜育期在20天以上。林间发病率自3月下旬至11月上旬均有增长,但以4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展迅速,9-10月增长也较快。7月中旬至8月中旬因气温偏高,雨量少,湿度低,所以病发展缓慢。

防治措施

1检疫。我省湿地松和火炬松造林面积逐年扩大,范围广,目前松针褐斑病发病尚不普遍,因此,防止病害进一步蔓延扩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检疫对象主要是苗木,最好进行产地检疫。种子园应防止接穗带病。感病松柴(枝)应就地处理,不能外运。

2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小片隔离林分可以抑制病害蔓延,小片之间相距可在100m以上,营造国外松林时,应清除林地及其附近原有可能成为侵染的各种松树。对最初的发病中心,应及时清除病株(病叶)或同时进行修枝以清除和减少侵染来源。重病林分应选其他适宜的树种进行更新。

3化学防治据室内药效测定多菌灵,甲基托布津。退菌特和百菌清等对松针褐斑病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极好的抑制作用。前三种杀菌剂对菌落生长抑制作用也很强。用多菌灵作林间喷洒防治试验也有一定效果。但在应用于生产防治时还需作进一步试验。化学防治试验宜在苗圃和幼林中进行,于4-6月施药3-4次,9-10月施药12次。

4抗病优树选择在严重发病的湿地松林中,常发现有些植株感病极轻或不感病,选择抗病优树的枝条作接穗,通过嫁接建立抗病种子园是防治松针褐斑病很有前途的一种措施,应努力扩大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及早应用于生产上。

针叶树云杉树苗毡枯病防治措施


【分布及危害】该病发生在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和伊春林区,为害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16~21年生人工林,在被害林分中,天然更新的臭松(Abiesnephrolepis)、红松(Pinuskoraiensis)幼树也感病。在枝和叶上生长毡状菌丝层,引起凋萎和毡枯。从树冠下部向上蔓延,沿主干呈锥形扩展。树冠下部四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可达50%以上;树冠下部三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可达30%~50%;树冠二分之一处,枝叶被害率在30%以下。被害严重时,几乎整个树冠枝叶被害萎黄枯死。

【症状】病初在树冠下部稠密处的枝和叶上生长蛛网状菌丝体,缠绕叶和小枝,逐渐形成菌丝。在枝和叶基部下面形成一层毡状菌丝层,厚约1~2mm,逐渐向绿色的枝叶蔓延。初灰白色,渐变为灰色,被害枝上表面,形成黑色霉层。剥开菌丝层、皮层组织仍为绿色,输导组织完好,因此顶部枝叶正常。当被害严重时,小枝和叶完全被毡状菌丝层覆盖,形成一个菌丝套膜,甚至在皮下也能形成菌丝膜,使皮孔和气孔堵塞窒息,引起枝叶枯黄凋萎死亡,其后在菌丝层内或上面,成群或并生黑色球状物,即病菌子囊壳。

【病原】为拟蔓毛座坚壳菌(RoselliniaherpotrichioidesHeptingDavidson)。子囊壳群生或并生,密集于毡状菌丝层上或埋在菌丝层内。近球形,暗褐色,炭质,直径501~855m,有明显的黑色乳头状孔口。子囊圆柱形,有短柄,顶端加厚,中间有一小孔道和一个淀粉质的顶环(塞子)。用Melze液染色变蓝,180~207m10.5~13.6m。子囊孢子单行斜列,单胞,不等边椭圆形至方形,在一侧有芽缝,有时两端尖,内含1~2个油球,20~24m8.5~10m。子囊孢子在水滴内不萌发,但在2%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营养液内可以萌发,改用2%麦芽糖琼脂膜作孢子萌发试验,萌发率显著增高。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壳在寄主菌丝层内越冬。子囊孢子为初次侵染来源,通常附生于寄主体表。当苗木或林分过密、夏季连雨、高湿时,该菌可迅速生长,繁殖和蔓延,对寄主造成为害。据在黑龙江省绥棱林业局调查同一立地条件下,红皮云杉人工林中,郁闭度越大,阴坡、坡下、林内和未经抚育的林分,发病都重。

【防治措施】对过密的林分及时采取清林、修枝和透光伐等营林措施,可减清病害,其中以透光伐防病效果显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明显下降,防治效果可达91.2%。有条件时,用75%百菌清烟剂防治,用药量为15kg/ha,具有一定防治效果。

针叶阔叶树幼苗猝倒病防治方法


针阔叶树幼苗猝倒病防治方法:

(1)种芽未露土,就腐烂死去,叫种腐型;

(2)幼苗刚出土,子叶尖端变褐色,腐烂钩头死亡,叫梢腐型;

(3)幼苗出土不久,苗茎近地面处变色水渍状腐烂缢缩,幼苗倒伏而死,叫猝倒型,是为害最严重的一种类型;

(4)幼苗出土两个月以后,茎基已木质化,幼根受侵腐烂,苗木直立枯死,叫立枯型。猝倒病的防治应以育苗技术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1、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地育苗,忌用粘重土壤和前作为瓜类、棉花、马铃薯、蔬菜等的土地作苗圃,选晴天整地,精细筑床,用黄心土垫床厚1--2厘米,然后播种。

2、精选种子,做好催芽工作,适时播种,及时揭草,旱灌涝排,保证出苗整齐,苗全苗壮。

3、播种时可在苗床或播种沟内撒药土。药土可选用下列农药配制;敌克松每亩1~1.5公斤;苏农6401每亩2.5~3公斤;五氯硝基苯代森锌合剂(1:1)每亩2.5~3公斤(我国北方使用为宜),将农药同30~40倍千燥细土混合均匀使用;或每亩用硫酸亚铁15~20公斤碾碎撒施。

4、幼苗发病期间,也可撒施上述药土。如天晴土干,则可淋洒敌克松500~800倍液或苏农6401可湿性剂800~1000倍液或1~3%硫酸亚铁液,以淋湿苗床土壤表层为度,硫酸亚铁对苗木有药害,施用后应再喷清水洗苗。药土或药液每隔10天左右施用一次,共二到三次,可抑制病害发展。据广东地方经验,新洁而灭5000倍液或8:2草木灰石灰粉也有效果。

苹果斑点落叶病防治


苹果斑点落叶病,是一种新的叶部病害。全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以渤海湾和黄河故道地区受害较重。是新红星等元帅系苹果的重要病害。造成苹果早期落叶,引起树势衰弱,果品产量和质量降低,贮藏期还容易感染其他病菌,造成腐烂。在黄泛区4月上中旬苹果开花前发病,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为发病高峰,可造成大量落叶。

【苹果斑点落叶病症状】

苹果斑点落叶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幼果。叶片染病初期出现褐色圆点,其后逐渐扩大为红褐色,边缘紫褐色,病部中央常具一深色小点或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病部正反面均可长出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夏、秋季高温高湿,病菌繁殖量大,发病周期缩短,秋梢部位叶片病斑迅速增多,一片病叶上常有病斑1020个,影响叶片正常生长,常造成叶片扭曲和皱缩,病部焦枯,易被风吹断,残缺不全。果实染病,在幼果果面上产生黑色发亮的小斑点或锈斑。病部有时呈灰褐色疮痂状斑块,病健交界处有龟裂,病斑不剥离,仅限于病果表皮,但有时皮下浅层果肉可呈干腐状木栓化。

【病原与发生规律】

Alternaariaalternarif.spmali称链格孢苹果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菌丝在受害叶、枝条或芽鳞中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从气孔侵入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一年有2个活动高峰。第一高峰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导致春秋梢和叶片大量染病,严重时造成落叶;第二高峰在9月份,可再次加重秋梢发病的严重度,造成大量落叶。春季苹果展叶后,雨水多、降雨早、雨日多,或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田间发病早,病叶率增长快。在夏秋季有时短期无雨,但空气湿度大、高温闷热时,也利于病菌产生孢子和发病。果园密植,树冠郁闭,杂草丛生,树势较弱,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枝细叶嫩等,易发病。

【防治方法】

秋末冬初剪除病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夏季剪除徒长枝,减少后期侵染源,改善果园通透性,低洼地、水位高的果园要注意排水。合理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苹果斑点落叶病以徒长枝中部皮孔为中心形成病斑,因此,6月后,要随时剪除徒长枝,以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冬季将无用发育枝疏掉。

在发芽前全树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可减少树体上越冬的病菌。在发病前(5月中旬左右落花后)开始喷下列药剂保护:1:2:200倍式波尔多液;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300500倍液;80%福美双福美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70800倍液;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007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46%多抗霉素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5%多抗霉素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78%波尔多液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均匀喷施。

苹果生长前期喷药,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喷药时间和喷药次数。如河北、河南从5月中旬落花后开始喷药,云南、四川等地,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喷药,间隔1015天34次。在发病前期,可以用下列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多菌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80600倍液;61%三乙膦酸铝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60%三乙膦酸铝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70%丙森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80%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代森锰锌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异菌脲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2.5%异菌脲多菌灵悬浮剂100015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40%多菌灵悬浮剂400600倍液;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

叶片上出现较多病斑时,应及时进行治疗,可以施用下列药剂:18%烯肟菌酯氟环唑悬浮剂90018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50007000倍液;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04000倍液;5%己唑醇悬浮剂600700倍液;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2500倍液;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60007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2000倍液;20%戊唑醇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65%戊唑醇丙森锌可湿性粉剂9001040倍液;48%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8.75%恶唑菌酮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25%代森锰锌戊唑醇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80%丙森锌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在防治中应注意多种药剂的交替使用。

果实发病初期病害发生较普遍时,应适当加大治疗剂的药量,可以施用下列药剂:2%宁南霉素水剂4008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45%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0%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6000100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50007000倍液;50%多霉威(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己唑醇悬浮剂1000倍液;25%噻菌酯悬浮剂15002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20%多戊唑(多菌灵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在防治中应注意多种药剂的交替使用,发病前注意与保护剂混合使用。喷药时定要周到细致,使整株叶片的正反两面均匀着药,增加喷药液量,达到淋洗程度。

五针松落叶病防治


五针松落叶病是五针松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此病分布极广,自东北至华南均有发生,此病原为病菌松针散斑壳侵染所致。此菌寄生种类较多,对五针松的幼苗及成苗的针叶都可侵染危害。

症状:

五针松落叶病发病后,针叶上开始出现黄绿相间的段斑,到8月初病斑逐渐扩大,并由黄绿色转为红褐色,病叶开始脱落,至11月份病叶由红褐色转成黄褐色,并在病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点,即性孢子器,此时针叶大部分脱落,部分病叶到第二年春天脱落。第二年3、4月间,在落叶上产生具有光泽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子囊盘,子囊盘突破表面组织,形似黑痣,盘中夹有一条纵向裂缝。在每枚针叶上子囊盘少则有4至5个,多则有10至20个。

发病规律:

五针松落叶病在秋季,子囊盘在病落叶上形成,也可能在残留在枝条上的有病针叶上出现。此菌以初生双核菌丝体的原始子实体越冬。4至5月份子囊盘陆续成熟,子囊盘成熟期约需1.5至4个月左右,子囊孢子放射期可延续2个月左右。梅雨季节利于子孢子的释放和侵入,是发病的有利时期。

五针松落叶病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五针松落叶病病原菌以子囊孢子传播侵染,因此只有初侵染、没有再浸染。在防治时要注意掌握这一特点,认真做好侵染期的化学防治。

1.冬季清除落叶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来源。

2.加强栽培管理,适当增施肥料,促使植株生长旺盛,增强抗病力。

3.喷药保护是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但关键是要使喷药期和子囊孢子发散期相吻合,发散期开始喷1:100的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溶性粉剂1000至1500倍,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70%敌可松湿性粉剂500至800倍液,以后每隔15天左右1次,共喷5至6次。

苹果斑点落叶病防治方法


苹果斑点落叶病防治方法

苹果斑点落叶病主要危害叶片,尤其是展叶后不久的嫩叶。叶片感染初期出现褐色圆点,直径约2~3毫米,后扩大至5~6毫米,红褐色,边斑扩大为不规则形,部分或全部灰白色,其上散生数个小黑点,有的病斑破裂或穿孔。天气潮湿时病斑的正反面均可出现墨绿色至黑褐色霉层。高温多雨季节老叶病斑扩大为不规则形大斑,长达几厘米,叶片的局部甚至大部分变为褐色,以至焦枯脱落。夏、秋季叶柄也会出现椭圆形、暗色凹陷斑,病叶脱落,或从叶柄斑处折断。秋梢嫩叶染病严重,1张叶片上有几十个病斑,叶尖干枯,病叶扭曲。果实亦可被害,幼果多出现黑点或疮痂,接近成熟期果实出现黑点,褐变。下面中国农药第一网小编为大家介绍苹果斑点落叶病防治方法:

1、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地面落叶上的病斑、徒长枝病斑、秋梢顶芽等部位以菌丝越冬。苹果树发芽后,落叶病斑上的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传播,直到6月中旬落叶病斑上仍可产生分生孢子。渤海湾地区5月中、下旬在新梢嫩叶上出现病斑,5月下旬至6月上旬新病斑上开始产生分生孢子,病害进入急增期,7月上旬至8月上旬病害进入盛发期,8月以后发病减少。我国西部黄土高原苹果产区5月上、中旬开始发病。

发病的早晚和轻重与春夏季的降雨量、空气相对湿度、叶龄及品种感病性有关。苹果树展叶前后,如果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此时正值叶片幼龄期,则发病早、病情发展快。高度感病品种有元帅系、北斗系等,中度感病品种有王林、富士系、国光、金冠、乔纳金等,轻度感病品种有世界一号、津轻等。

2、防治方法

基础性防治措施:①落叶后及时清园,销毁落叶,减少越冬病源。②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果树本身的抗病性。

无公害食品果园防治技术:①发病以前喷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代森锰锌(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8%代森锰锌(易保)1200倍液等。①发病初期改用43%戊唑醇(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液,也可以使用苯醚甲环唑(世高)10%水分散颗粒剂1500~2000倍液,腈菌唑代森锰锌(62%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腈菌唑(信生)可湿性粉剂8000倍液等。

绿色食品(A级)果园防治技术:(1)发病前喷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发病初期喷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3%戊唑醇(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液。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AA级)果园防治技术:发病前后喷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次,后期喷波尔多液1~2次。

落叶松褐锈病防治


落叶松褐锈病为落叶松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发病初期,落叶松针叶尖端或近中部出现退绿小斑,逐渐扩大,到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叶背面形成奶油色或赭黄色、圆形小丘状隆起,破裂后露出铁锈色至血红色的粉状物,此为病菌的孢子,成熟后飞散。这时在叶片上形成段斑,8~9月在叶背面产生3~5个黑褐色凸起于叶表面的小粉堆,即越冬的繁殖体。随着病害的发展,针叶萎黄,逐渐干枯脱落,使树木生长势减弱,影响落叶松的生长,严重的导致树木死亡。

落叶松褐锈病防治

发病规律:落叶松褐锈病主要发生在苗圃和幼林内。1~2a(年)生的苗木和3~6a生的幼龄林受害严重,大树受害轻。于9月下旬病菌在落地的针叶上越冬。越冬的病原菌在适宜条件下5h(小时)即可萌发,第2a的6、7月就能发病。一般降雨多、湿度大的地方或年份发病严重;冬季温度低,第2a发病轻。常集中连片发生,发生的地块常与落叶松落叶病混合发生。

防治方法:苗木栽植不宜过密,要通风降湿,防止徒长。用75%百菌清可湿型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在5~6月发病前喷洒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能够起到预防作用。于春秋两季把苗圃地内落叶松落叶集中成堆、烧毁,可降低发病率。对于已郁闭的林分,可利用百菌清烟剂15kg(公斤)/hm2(公顷)放烟防治。148.落叶松幼树上长的疙瘩(虫瘿)是什么造成的?在落叶松幼林地可见到枝上长着一些圆形疙瘩,这是松瘿小卷蛾幼虫为害造成的。该虫在落叶松幼林内主要为害幼树新生主梢及主干上当年生的侧枝,以幼虫在树皮下生活、蛀食,引起流脂,导致部分组织畸形生长,形成肿瘤状虫瘿。松瘿小卷蛾自苗圃留床大苗到40a(年)生的大树均能为害,但以幼树为主。在严重发生地,往往造成大量幼树的主梢及侧枝自被害部以上枯死,主干分叉、弯曲,致使树干型状不良或形成多梢现象。

落叶松的褐锈病防治


落叶松褐锈病为落叶松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发病初期,落叶松针叶尖端或近中部出现退绿小斑,逐渐扩大,到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叶背面形成奶油色或赭黄色、圆形小丘状隆起,破裂后露出铁锈色至血红色的粉状物,此为病菌的孢子,成熟后飞散。这时在叶片上形成段斑,8~9月在叶背面产生3~5个黑褐色凸起于叶表面的小粉堆,即越冬的繁殖体。随着病害的发展,针叶萎黄,逐渐干枯脱落,使树木生长势减弱,影响落叶松的生长,严重的导致树木死亡。

发病规律:落叶松褐锈病主要发生在苗圃和幼林内。1~2a(年)生的苗木和3~6a生的幼龄林受害严重,大树受害轻。于9月下旬病菌在落地的针叶上越冬。越冬的病原菌在适宜条件下5h(小时)即可萌发,第2a的6、7月就能发病。一般降雨多、湿度大的地方或年份发病严重;冬季温度低,第2a发病轻。常集中连片发生,发生的地块常与落叶松落叶病混合发生。

防治方法:苗木栽植不宜过密,要通风降湿,防止徒长。用75%百菌清可湿型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在5~6月发病前喷洒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能够起到预防作用。于春秋两季把苗圃地内落叶松落叶集中成堆、烧毁,可降低发病率。对于已郁闭的林分,可利用百菌清烟剂15kg(公斤)/hm2(公顷)放烟防治。148.落叶松幼树上长的疙瘩(虫瘿)是什么造成的?在落叶松幼林地可见到枝上长着一些圆形疙瘩,这是松瘿小卷蛾幼虫为害造成的。该虫在落叶松幼林内主要为害幼树新生主梢及主干上当年生的侧枝,以幼虫在树皮下生活、蛀食,引起流脂,导致部分组织畸形生长,形成肿瘤状虫瘿。松瘿小卷蛾自苗圃留床大苗到40a(年)生的大树均能为害,但以幼树为主。在严重发生地,往往造成大量幼树的主梢及侧枝自被害部以上枯死,主干分叉、弯曲,致使树干型状不良或形成多梢现象。

甘草锈病防治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春季幼苗出土后即在叶片背面生圆形、灰白色小疱斑,后表面破裂呈黄褐色粉堆,为病菌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发病后期整株叶片全部被夏孢子堆覆盖,致使植株地上部死亡,茎基部与根或茎连接处韧皮组织增生,潜伏芽萌动,植株表现为从生、矮化。夏孢子再侵染后,叶片两面散生黑褐色冬孢子堆,并散出黑褐色冬孢子粉末。该病是栽培甘草的主要病害,遍布各甘草产主产区,是影响密植的主要因素。

分类属性:担子菌亚门,单胞锈菌属真菌

分布区域:各主要甘草产区

发病特点:病菌为单主要寄生锈菌,以菌丝及冬孢子在植株根、根状茎和地上部枯枝上越冬,翌春产生夏孢子。栽培甘草发病率高野生甘草。如上年秋季多雨,来年春天气温回升较快则有利其发生。在伊克昭盟,两年生栽培甘草夏孢子病株发生盛期在5月中旬,病株率10%左右,6月下旬为发病株死亡盛期,死亡率达90%以上。冬孢子病株发生盛期为7月中旬。

防治方法: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选未感染锈病、生长健壮的植株留种;冬春水、秋季适时割去地上茎叶,以减轻病害的发生。早春初期喷洒20%粉锈宁1500倍液或97%敌锈钠300倍液2-3次。

常用药剂:20%粉锈宁。

莲藕腐败病防治


莲藕腐败病,又称枯萎病、腐烂病,是莲藕种植区发生最普遍、为害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地下茎和根部,并造成地上部黄叶,重者枯萎,在23~30℃高温和连续阴雨的条件下发病重。

【莲藕腐败病症状】

莲藕腐败病叶片发病初期症状

莲藕腐败病地下茎受害,初期症状不明显,后随病情扩展,维管束变色并逐渐扩大,由种藕延及当年新生的地下茎,严重时地下茎呈褐色至紫黑色腐败,不能食用。地上部初叶色变淡,后变褐干枯或卷曲。发病严重时,全田一片枯黄,似火烧状。

【病原与发生规律】

Fusariumoxysporum尖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及厚垣孢子随同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种藕也可带菌,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病菌从种藕的伤口侵人。江西从5月中旬开始发病,6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期,7月中旬以后发病减轻。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重病地块与蔬菜轮作2年以上。

2、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追肥;按莲藕不同生育阶段需要管好水层,做到深浅适宜,以水调温调肥,防止因水温过高或长期深灌加重发病。

3、发病初期,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440g/L精甲百菌清悬浮剂8001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50600倍液;20%噻森铜悬浮剂500700倍液;60%琥铜锌乙铝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对水均匀喷雾,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芒果疮痂病防治


芒果疮痂病曾被列入对外检疫对象,现已取消。本病在苗圃危害较重,对幼龄树及老树危害较轻。果实生长后期发病多,影响果实外观。国外的美国、古巴、巴西及南非等国均有报道。

【芒果疮痂病症状】

芒果疮痂病主要引起芒果叶片、枝条、花及果实的幼嫩组织发病。嫩叶发病呈扭曲,畸形,展开的叶发病后,叶背面产生黑色微凸、中央开裂的小圆斑,常集中于中脉附近,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嫩枝发病时病斑椭圆形,边缘色深。未成熟果基部感病时产生许多凸起的小黑斑,中央星状开裂,成熟果病斑周围仍保持绿色,后期病斑上产生微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可见其上有稀疏的灰白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

芒果疮痂病为害叶片症状

【病原与发生规律】

Elsinoemangiferae称多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其无性世代为Sphacelomamangif-erae属半知菌亚门的黑盘孢目痂圆孢属。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株及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存活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与再侵染。病害远距离传播则主要通过带病种苗的调运。种子也有传病可能。温暖多雨的年份较多发病,特别是日夜温差大而又高湿的天气,有利病害发生。近成熟的果易感病。苗木的幼叶枝梢较成年结果树的发病多。

【防治方法】

清园防病。及时剪除病枝、病叶及过密枝梢,清除地面枯枝落叶、落果,并集中烧毁,以消除病源。

在新梢萌发后或圆锥花序抽出后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再喷1次。每次梢期或开花期、果实生长期喷23次。药剂有:1:1:160等量式波尔多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40%多菌灵硫磺胶悬浮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氧氯化铜胶悬剂800倍液等。

《针叶树落叶病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针叶类植物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