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w59.com - 植物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紫菜薹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黑斑病为紫菜薹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保护地、露地都发病,多在春秋两季发生,通常病情较轻,对生产无明显影响。病害严重时,使植株部分下部叶片黄化坏死,明显影响产量和质量。

症状

此病全生育期都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在叶面初生黑褐色至黄褐色稍隆起小圆斑,以后扩大成边缘为苍白色中心部淡褐至灰褐色病斑,直径3~6mm,同心轮纹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空气湿度较低时,病斑发脆易破裂,严重时多个病斑汇合致叶片局部枯死。茎和花梗染病,病斑多为黑褐色椭圆形斑块。

病原

AlternariaraphaniGrovesetSkoloko属半知菌萝卜链格孢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梗较短,不分枝,单生或2~6根束生,正直或具1个屈曲,隔膜2~6个,淡榄褐色,顶端颜色略浅,基部细胞稍大,大小为12.5~60.5m3.0~7.5m。分生孢子倒棒状,单生,淡榄褐色,具4~10个横隔膜,0~2个纵隔膜,分隔处明显缢缩,大小为36.5~115m12~18.5m。喙胞较长,顶端色淡,不分枝,具1~4个横隔膜,大小为22~108m3.5~12m。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或越夏,也可在种株或种子表面上残留。条件适宜时进行初侵染,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形成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病菌喜欢较低温度和高湿,10~35℃均可生长,适宜温度为17℃。紫菜薹生长期阴雨较多,或棚室内温暖高湿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减少田间菌源。重病地区实行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

2.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灭菌,可选用种子重量0.4%的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拌种。

3.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65%多果定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结合防治细菌性病害,还可选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10~15天防治1次,根据病情防治1~3次。

精选阅读

豇豆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豇豆黑斑病主要为害结荚期叶片,对豇豆危害较大,现将豇豆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叶片正、背面均生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具不很明显的同心轮纹,病健部分界明显,病斑直径2~6毫米不等,一叶散生十多个至数十个病斑。潮湿时病斑上长有细微的黑色霉点,叶背面较正面明显,即分生孢子丛。

2、发病规律

北方、寒冷地区,两种病菌均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南方冬天温暖地区,病菌在寄主上辗转传播为害,不存在越冬现象。温暖多雨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植株过密、通风差、湿度高的地块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合理密植,通风降湿。雨后及时排除积水。收获后清洁田园,病残物集中烧毁等。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7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也可选用烟熏剂熏烟,或喷撒粉尘剂。

黄瓜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黑斑病是近年来保护地黄瓜新发生的病害,俗称烤叶病、烧叶病,幼株、成株均可发病,主要侵染黄瓜叶片。现将黄瓜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症状

通常中下部先发病,后逐步向上发展。初期叶背呈水浸状圆形或不规矩病斑,中间黄白色,边缘黄褐色,后期外表粗糙,稍隆起,且有褪绿色晕圈,病斑多数在叶脉之间,很少发生在叶脉上,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成一片,使叶肉组织枯死,似火烤状,不脱落。

湿度大时,可看到黑褐色霉层。重病田经常株株发病,每株病叶除心叶和未展开的幼嫩叶外,其余叶片均发病。此病发病在结瓜期,如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绝产。

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用50℃60℃水恒温浸种15分钟,或用50%多菌灵粉剂500倍浸种20分钟后用水冲净后催芽。施腐熟的有机肥,并增施磷、钾肥,加强植株抗病能力。采取高垄地膜覆盖栽培。节制浇水量,避免大水浸灌。与非瓜类作物履行23年轮作。

2、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黑斑病的关键是必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进行。保护地在发病初期可用粉尘剂和烟雾剂防治。于黄昏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地每次用1公斤;或于黄昏点燃45%百菌清烟剂,每亩地每次用250300克;或每亩地每次用15%杀毒矾烟剂300400克,隔79天喷1次,视病情延续与粉尘剂交替使用。还可在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或40%克菌丹可湿粉剂500600倍液或50%扑海因粉剂1500倍液,79天喷1次,交替使用,延续34次。当病情迅速扩展时,可用20%施宝灵胶悬剂1万1、5万倍液喷1次后,再用其余药剂延续防治。

蓖麻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蓖麻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穗。叶片染病初生不规则形褐色病斑,有轮纹,大小2-15mm,病斑两面均生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融合致病叶枯死,果穗染病变黑腐烂。

1、病原

病原为Alternariaricini(YoshiietTakim.)Hausf称蓖麻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丛生,少数单生,暗褐色,顶端色浅,基部较粗,具隔膜,大小30-605.5-7(m);分生孢子多单生,少数串生,倒棍棒状,暗褐色,喙胞长,具横隔膜3-8个,纵隔膜少,隔膜处缢缩,大小32-5410-16(m)。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男间初侵染源。病菌在田间侵入寄主后,经过潜育,即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重复侵染。湿度是该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条件。蓖麻生育中、后期多雨或连阴雨、多雾,病情扩展迅速。连作地发病较重。

3、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2)收获后及时深翻,防止病菌累积。

(3)适期播种,不宜过早,躲过发病高峰期。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力。

(4)必要时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罚1500倍液。

甜椒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甜椒是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新兴的一种蔬菜。而且不仅外观漂亮,其肉也多因此深受人们欢迎。为帮助农户提高甜椒种植技术,现为大家介绍一下甜椒黑斑病的防治。

1、甜椒黑斑病为害症状:

甜椒黑斑病主要侵染果实。病斑初呈淡褐色,不规则形,稍凹陷。一个果实上多生一个大病斑,病斑直径10~20毫米,上生黑色霉层。甜(辣)椒黑斑病主要侵染果实。病斑初呈淡褐色,不规则形,稍凹陷。一个果实上多生一个大病斑,病斑直径10~20毫米,上生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有时病斑愈合,形成更大的病斑。

2、甜椒黑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在田间脱落的病果或种子上越冬,成为该病传播的感染源,生长期借灌溉水传播蔓延,雨后利于该病扩展,7~8月高温多雨季节蔓延快,9月以后气温下降,病害扩展停滞下来。

3、甜椒黑斑病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喷洒58%雷多米尔一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荷兰豆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荷兰豆对增强人体新陈代谢功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西方国家主要食用蔬菜品种之一。由于其营养价值高,风味鲜美,并具有延缓衰老、美容保健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将荷兰豆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

荷兰豆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近地面的茎和荚。叶片染病初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斑,中间黑褐色至黑色,具2~3圈轮纹,其上生很多小黑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茎部染病茎上产生条斑,病部呈黑褐色,茎部以上茎叶变黄枯死;荚染病初生不规则形紫斑点,病部具分泌物,褐色至黑褐色,干后呈疮痂状,侵入种子引起斑点。

病原

病原为Ascochytapinodes(Berk.etBloxam)Jones.称豆类壳二孢,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为Mycosphaerellapinodes(Berk.etBloxamVestergren)称荷兰豆球腔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座球形,大小100~140微米,子囊圆筒形至椭圆形,大小58~6212微米,子囊孢子卵形或椭圆形,大小17.27.9微米。分生孢子无色,双细胞,大小12~173.5~5.5微米,平均为12.34.5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翌年病菌通过风、雨或灌溉水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致发病。种子带菌可随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用病种子育苗,苗期可见子叶染病,后蔓延到真叶上,田间发病后,病斑上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或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引致再侵染。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豆荚,单独脱粒留种,播种前用56℃温水浸种5分钟,进行种子消毒。

(2)适时播种,不宜过早、提倡高畦栽培,合理施肥,适当密植,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

(3)发病初期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结合防治荷兰豆其它叶斑病及早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o%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2~3次,注意喷匀喷足。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人参果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人参果黑斑病为人参果的一种主要病害,对人参果危害极大,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为害症状

病害学名:Alternariasp.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上生黑色小斑,后扩展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多时常融合成大斑,致叶片干枯或枯死。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

一种链格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丝状,有隔膜。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束生,每束l-5根,梗圆筒形或短杆状,暗褐色,具隔膜1-4个,大小30.6-1044.3-9.19(微米),直或较直,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

三、发病特点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植株、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可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形成初侵染,经2-3天潜育后现出病斑,3-4天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遇有持续5天均温21℃左右,相对湿度大于70%持续时间长,该病即开始发生和流行。因此,每年雨季到来的迟早,雨日的多少,降雨量的大小和分布,均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及病情的扩展。此外,该菌属兼性腐生菌,管理不当或大田改种人参果后,常因基肥不足发病。

四、防治方法

(1)保护地人参果重点抓生态防治。由于早春昼夜温差大,白天20-25℃,夜间12-15℃,相对湿度高达80%以上,易结露,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应重点调整好棚室的温湿度,减缓该病发生蔓延。

(2)采用粉尘法于发病初期喷洒5%百菌清粉剂,每667平方米次1kg隔9天重次,连续防治3-4次。

(3)施用45%百菌清烟剂或10%速克灵烟剂,每亩次200-250g。

(4)按配方施肥要求,充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5)发病前开始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油桐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油桐黑斑病又称叶斑病,是油桐叶和果实的常见病害,也是主要病害之一,我国油桐产区普遍发生,发病林分可提前约1个月落叶、落果,削弱树势和降低桐果出油率。

症状

叶片上的病斑初期为圆形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多角形,直径5-15mm,呈暗褐色,又名角斑病。多个病斑相连后,使叶枯焦早落。后期在高湿条件下,斑两面长出黑霉状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桐果感病后,初期呈淡褐色圆斑,后扩大成近圆形黑褐色硬疤,又名黑疤病,直径可达1-4cm,稍凹陷,潮湿时也会长出黑色霉状物。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无性阶段为油桐尾孢菌CercosporaaleuritidesMiyake。分生孢子座黑褐色,上丛生淡褐色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尾形,直或弯,有2-12个横隔膜,近无色至浅褐色,大小为71-1143-4.5m。有性阶段为油桐球腔菌Mycosphaerellaaleuritidis(Miyake)Ou.,假子囊壳多在叶斑背面埋生,黑色球形,直径60-100m,以乳头状突起外露。子囊成束,圆管形至棍棒形,内含8个椭圆形、双胞、无色的子囊孢子,双行排列,大小9-15m2.5-3.2m。子囊间无假侧丝。

发病特点

病菌以假子囊壳在病叶、病果的病斑内越冬,次年油桐展叶期,子囊孢子成熟,风雨传播,萌发后由气孔侵入叶片,开始初侵染。5月以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7-8月为叶、果发病盛期,至采果落叶后越冬。千年桐品种抗病,三年桐品种感病。尤以葡萄桐最易感病。海拔560m以下发病重。幼林和20年生以上的成熟林较4-16年生的壮龄林发病重。密度大和管理粗放的纯林发病重。重病区历年发病都较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林区管理。

适时适地种树,结合营林措施,在发病林区内每年采果落叶后,收集落叶,落叶集中堆肥或烧毁,减少侵染菌源。

(3)药剂防治。

在病菌孢子飞散高峰之前(5月中旬和7月中旬)选用40%多菌灵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1-2次。在缺水山区,可喷撒草木灰石灰粉混合剂(1:1或3:2)也有较好效果。

白苏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白苏黑斑病主要在白苏生长中后期发生,主要侵害叶片。

症状

白苏黑斑病在叶片上形成初为褐色水浸状的小斑点,以后发展成近圆形或不定形黄褐色至灰褐色的中型坏死斑,边缘颜色略深。随病害发展,病斑正背面均产生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的病菌沿叶缘侵染,向里扩展形成较大的不规则坏死斑,致叶片提前坏死干枯。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病原菌为AlternariatenuisNees属半知菌细交链孢霉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梗多根成束,直立,榄褐色,有屈曲,顶端常扩大,具多个孢子痕,大小为20~98.5m4~7m。分生孢子椭圆形至棍棒状,有喙或无喙,淡榄褐色,有横隔膜4~9个,纵隔膜0~8个,大小为28.5~62.5m9.5~23.2m。喙胞大小为6.3~23.5m2.6~7.1m。

发病规律

黑斑病为白苏的普通病害,分布广泛,发生较普遍,保护地、露地种植都可发病。通常病情较轻,对白苏生产影响不明显,严重时病株率可达100%,并常与褐斑病混合发生,致植株早衰枯死,明显影响白苏生产。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越冬,也可在其他寄主上为害过冬。条件适宜时以分生孢子形成初侵染,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传播蔓延。温暖多雨,空气潮湿,植株生长衰弱或受不良因素伤害后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减少田间菌源。

2.生长期加强管理,避免肥害或冻害、烟害等。适时追肥浇水,防止田间积水,保护地注意通风降湿。

3.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多果定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花生黑斑病的防治


花生黑斑病

英文名

PeanulBlackspot

异名

花生晚斑病;俗称黑疸、黑涩等。

病原

暗拟束梗霉属Phaeojjariopsiipersonata(Berk.Curt.)V.Arx,异名Cercosporaperson-ataBerk.Curl.,厲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伯克利球腔菌Mycosphaerel态laberkefeyiJenk.,子嚢菌愤门球腔荫属,比较少见。

危害

花生常见的叶部病害。整个生长季节皆可发生,发病高峰多出现于花生的生长中后期,故有晚斑病之称。常造成植株大量落叶,引起荚果发育受阻,产量锐减。

花生黑斑病-2

为害症状

植物黑斑病的症状与褐斑病大致相似,为害部分相同,两者可同时混合发生。(1)叶片:植物黑斑病病斑比褐斑病小,直径1~5mm,近圆形或圆形,暗褐色至黑褐色,叶片正反两面颜色相近。病斑周围通常没有黄色晕圈,或有较窄、不明显的淡黄色晕圈。在叶背面病斑上,通常产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子座,呈同心轮纹状,并有层灰褐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严重时,产生大量病斑,引起叶片干枯脱落。(2)叶柄和茎秆:病斑椭圆形,黑褐色,病斑多时连成不规则大斑,严重的整个叶柄和茎秆变黑枯死。

病原物

(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丛生,粗短,聚生于分生孢子座上,多数无隔膜,末端屈曲,褐色至暗褐色,大小(24~54)x(5~8)m。②分生孢于。倒棒状,较粗短,撖榄色,多胞,具有8个隔膜,多为3~5个隔膜,大小(18-60)m(5~11)m。(2)特性:病菌生长适温为25~28℃,并需要高湿,高湿更有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

侵染循环

(1)菌源:病原以菌丝体或分孢座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荚、茎秆表面越冬。(2)传播:第2年合适条件,越冬分生孢子或菌丝直接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为初侵染与再侵接种体,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侵人致病。病斑首先出现在靠近土表的老叶上。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田间病害再侵染源。在南方产区,春花生收获后病残株上病菌又成为秋花生的初次侵染源。(3)发生时期:植株生育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以直生型品种较蔓生型或半蔓生型品种发病轻。叶片小而厚、叶色深绿、气孔较小的品种病情发展较缓慢;野生种抗性较强,可作为抗病亲本加以利用。另外,嫩叶发病轻,成叶和老叶发病重。(2)环境:适温髙湿的天气,尤其是植物植株生长中后期降雨频繁,田间湿度大或早晚雾大餺重天气持续最有利发病。(3)栽培:连作地、沙质土或椬地土壤瘠薄,或施肥不足,植株生势差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

花生黑斑病防治:(1)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如湛江1号、粤油22号、粤油92号、远杂9102、豫花14、15、鲁花4号、花17号、花18号等。②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善管肥水,注意田间卫生等③花生收获后及时淸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以减少病原。(2)药剂防治:参见花生褐斑病。

月季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了解黑斑病

病原

它属于真菌。分生孢子为长椭圆形或是鱼鳔状,大小约108-198微米,是上大下小的双细胞结构,盘在寄主角质层下生长,会有突出的表皮。

症状

月季的嫩枝、花梗与叶片都有被侵染的可能。紫褐色或褐色小点是病斑的初期形态,随后扩展为1.5-3毫米左右(直径)的深褐色或黑色圆斑,有的边缘呈纤毛状,有的品种边缘则光滑整齐。

病斑四周常包围有黄色的晕圈。病斑通常几个连在一起,病叶会出现大面积的发黄,让病斑像是一座边缘为绿色的小岛。

病叶易掉落,但也有少数不会掉落的月季品种。幼枝与花梗会出现紫色或黑色的条状斑点,略有凹陷。病害程度严重时,会导致整株的中下部叶片全部脱落,仅剩顶端的几片新叶。

传染途径

越冬时会以菌丝的形态留在病枝、病叶或病落叶上,来年初春时形成的分生孢子是初期的浸染来源之一。

风雨和飞溅水滴等是分生孢子的传播途径,所以容易在多雨、多雾和多露的天气下发病。有实验表明,在滞留水分的叶子上,孢子对萌芽的侵入时间仅需6小时。

病菌能够对植株进行多次侵染,威胁月季的整个生长期。尤其在梅雨季节与台风季节病害最为严重,夏季的高温干燥天气则会让病害扩展缓慢。

植株的衰弱更易使病菌入侵。不同品种有着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但均无法免疫此病害。

黑斑病防治方法

1,首先应从侵染的源头入手,及时清扫落叶并去除病叶。冬季需对重病株加强修剪工作,将病枝、病叶上的越冬病原一并清除。

2,盆栽布置的不要过于密集,直接放在地面上容易因地面积水而使盆土过湿,最好放在阶梯状植台的上面。要转变浇水方式与时间,沿盆边缓浇而不要频繁喷浇。切勿在夜间浇水,因为叶片潮湿会利于病菌的入侵。

3,采用药剂治疗应从夏季新叶初展时就开始喷药,通常每隔7~10天进行1次。药剂可选择百菌清可湿性粉500倍液(75%)或多菌灵可湿性粉500~1000倍液(50%),或代森锌可湿性粉500倍液(80%)或波尔多倍液(1:1:100倍)或甲基托市津1000~1200倍液(70%)。

对一种病害研究透彻就能给月季的存活增加不少的保证,更多的养护技巧和实用方法请看其他相关文章,一起来做养花小能手。

蔷薇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蔷薇黑斑病使感病植株的叶变黄色,早落叶。受侵株在生长季中可落叶两次,严重衰弱,花少而差。

症状

叶、叶柄、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但主要为害叶片。症状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发病初期叶表面出现红褐色至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定形的暗黑色病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边缘呈放射状、病斑直径约3-15毫米。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泡子盘。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枯黄,早期落叶,致个别枝条枯死。

另一种是叶片上出现褐色到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其上生长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早落,影响生长、如榆叶梅黑斑病。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规律

蔷薇黑斑病一般由蔷薇双壳菌(Diplocarponrosae)引起。分生孢子盘中形成无数孢子,从溅起的雨滴、露、浇水及园工在潮湿植株中工作时传播。孢子萌发并侵入蔷薇组织约须918小时或更长时间,新叶斑在3-16天内出现,孢子在10-18天内形成。这个循环於生长季中可重复发生。

防治方法

①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②秋后清除枯枝、落叶,及时烧毁。

③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整形修剪,通风透光。

④新叶展开时,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75%白菌清5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7-10天1次,连喷3-4次。

西兰花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西兰花又名青花菜、绿花菜,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等,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蔬菜,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西兰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各种病害也日益严重,特别是黑斑病是西兰花产业发展中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

一、病原及危害症状

西兰花黑斑病的病原菌为甘蓝链格孢菌。黑斑病在青花菜各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秆、叶柄、花球和种荚。植株发病多由老叶向嫩叶发展,初期在叶面或叶背出现退绿小斑或小黑点,以后病斑中央变褐坏死,随病害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在温度较高时,病害一经发生即迅速扩大成灰白色或灰褐色的大圆斑。病斑直径10~30毫米,灰褐色至黄褐色,大多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略凹陷,病斑周缘常有黄色晕圈,在病斑的正面或背面均产生轮纹状分布的黑褐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病斑常穿孔。多个病斑相互汇合,使叶片枯黄坏死。叶片上的病斑大多分布在叶缘。茎秆染病,初呈水渍状圆形或近圆形小斑,后为褐色小病斑;叶柄染病,病斑呈长梭形,初呈水渍状,后病部凹陷或开裂,其上产生黑褐色霉状物。花球发病主要造成花梗和小花蕾褐变腐烂,花球上分散出现黑褐色霉状物,病健交错,病害发生严重时(即有大量花梗和小花蕾发病时),则连成块状分布,上有黑褐色霉状物;气候干燥时发病的花梗和小花蕾呈褐色干腐,上有黑褐色霉状物。种荚染病,在表面出现近椭圆形略凹陷小型灰褐色斑,病斑多时花梗坏死,植株结实少或不结实,或结实瘦小。

二、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隔年轮作;施足有机底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并适当增施磷钾肥。生长期适时追肥和浇水,避免植株脱肥早衰,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收获后彻底清除植株残体组织及落叶,生长期及时清除病叶,减少发病菌源。在种球长到拳头大小时,适当控制浇水,增施磷、钾肥。如追施过磷酸钙、草木灰、骨粉等,可增强植株抗病性。

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选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500~18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77%可杀得(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均可。每隔7~10天喷1次,视病情,连续喷2~3次。

《紫菜薹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