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桃白条紫斑螟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桃白条紫斑螟(Calguiadefiguralis)别名桃白纹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此虫在国外已知分布于日本、缅甸、斯里兰卡和印度,国内已知在河北省涿县和山西省晋中、晋南地区有所发生。为害桃、杏、李。

幼虫食叶,初龄啮食下表皮和叶肉,稍大在梢端吐丝拉网缀叶成巢,常数头至10余头群集巢内食叶成缺刻与孔洞,随虫龄增长虫巢扩大,叶柄被咬断者呈枯叶于巢内,丝网上粘附许多虫粪。

【形态特征】

成虫体灰至暗灰色,各腹节后缘淡黄褐色;触角呈丝状,雄鞭节基部有暗灰至黑色长毛丛略呈球形;前翅暗紫色,基部2/5处有1条白横带,有的个体前缘基部至白带亦为白色;后翅灰色外缘色暗。卵扁长椭圆形,初淡黄自渐变淡紫红。幼虫头灰绿有黑斑纹,体多为紫褐色,前胸盾灰绿色,背线宽黑褐色.两侧各具2条淡黄色云状纵线,故体侧各呈3条紫褐纵线,臀板暗褐或紫黑色;低、中龄幼虫多淡绿至绿色,头部有浅褐色云状纹,背线宽深绿色,两侧各有2条黄绿色纵线。蛹头胸和翅芽翠绿色,腹部黄褐色,背线深绿色,尾节背面呈三角形凸起暗褐色,臀棘6根茧纺锤形,丝质灰褐色。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23代,在树冠下表土中结茧化蛹越冬,少数于树皮缝和树洞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发生期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l代成虫发生期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1代幼虫5月下旬开始孵化,6月下旬开始老熟入土结茧化蛹,蛹期15天左右。第2代卵期1013天,7月中旬开始孵化,8月中旬开始老熟入土结茧化蛹越冬。前期由于防治蚜虫、食心虫喷药,田间很少见到为害。早熟桃采收以后,为害逐渐加重,幼虫发生期很不整齐,在1个梢上可见到多龄态幼虫共生。幼虫老熟后入土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

春季越冬幼虫羽化前,翻树盘消灭越冬蛹。结合修剪、剪除虫巢,集中烧掉或深埋。

幼虫发生期喷药防治,可用下列药剂:25%灭幼脉悬浮剂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4000IU/mg苏云金杆菌悬乳剂3000倍液喷雾。

编辑推荐

板栗应该怎样防治桃蛀螟


属鳞翅目螟蛾科(Pyralidae)。幼虫蛀食栗实,籽内虫粪充积,不堪食用,并造成落果,对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寄主还有桃、李、梨果实,向日葵花盘,玉米秆等。

形态成虫体长10毫米左右,翅黄色,具许多黑色斑点。成长幼虫体长30毫米左右,头部暗褐色,胸、腹部暗红褐色,腹面淡绿色。中、后胸及第1~8腹节上各有褐色圆形毛片8个。腹末节殿板灰褐色。

发生规律浙江1年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在果树翘皮裂缝、树洞、梯田边、堆果场、仓库壁缝间越冬。翌年4月间开始化蛹。第1代幼虫主要为害桃果,少数为害李、梨等果类,第2代幼虫大部分仍为害桃果,部分转到玉米等作物上为害,以后各代主要为害板栗、玉米和向日葵等。

防治方法(1)冬季清除林间地面落果,在4月份前处理完毕,并将果树枝杆的老翘皮刮净,集中处理,以消灭越冬幼虫。(2)拾取落果,摘除虫果,并销毁。(3)药剂防治。掌握第3、第4代成虫盛发期(7月下旬、8月下旬)喷药,重点喷栗蒲。有效药剂可用30%杀螟松乳油600倍液,对卵、各龄幼虫和成虫都有效,采果前20天喷用此剂比较安全。此外,40%乐果乳油800~1000倍液、2.5%溴菊酯4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也有效果。由于桃蛀螟寄主多,不仅在板栗上要做好防治工作,同时对附件的桃树、李树、向日葵等作物也要做好防治工作,才能控制桃蛀螟为害

防治板栗害虫桃蛀螟的技巧


桃蛀螟是危害板栗果实最凶的害虫,在我国北方各粟产区,常因此虫的危害,虫果率约占30%左右,严重的年份和危害严重的地区,虫果率可高达50%以上,不但产量受到损失而且还会使果实品质大大降低。现把防治板栗害虫桃蛀螟技巧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要想防治住桃蛀螟,就得先从这种虫子的发生规律说起。桃蛀螟是一种杂食性害虫,除了危害板栗果实外,也危害桃、李、否、石榴、柿、核桃和高粱、玉米、向日葵和蓖麻籽等40多种果树和作物。

据观察,它在华北地区每年发生2-3代,以3代为多。第一代幼虫危害李和早熟桃果;第二代幼虫危害玉米、向日葵花盘、蓖麻籽花穗籽粒和中晚熟桃果;第三代幼虫主要危害栗果。桃蛀螟的成虫于7月下旬-8月上旬开始在栗蓬的针刺间产卵,从栗蓬形成到采收都受到不同龄期幼虫的危害,尤以后期发生的幼虫危害栗蓬最为严重。栗果采收后,幼虫便随虫果一起进入堆果场、果实仓库,并且从这个果转到那个果危害。老熟幼虫还在栗果仓库内的墙壁、屋顶和堆积物缝隙中,或在向日葵花盘内吐丝做茧越冬。

摸清了桃蛀螟的发生规律后,还要看采收栗果的方法。华北地区采收粟果采用拣拾落栗和打蓬两种方法。拣拾落栗法,即等栗果充分成熟,栗蓬开裂后,每天早晨在树下拣拾一次,直到栗果落净为止。

这种方法比较费工,但可以大大减轻桃蛀螟的危害。打落栗蓬法,即当栗蓬开裂30%-40%,用长木杆打落粟蓬并拣拾落栗,然后将未开裂的栗蓬放在冷凉处集中堆积,使其后熟。这种方法给桃蛀螟危害创造了条件。因为栗蓬堆积后,呼吸加强而发热,原来钻入栗蓬里的幼虫受热后便纷纷向外爬,而为了防止高温影响栗果质量,又必须向蓬堆泼水降低温度,这时爬出来的幼虫又钻进栗蓬。它并不是钻进原来虫果,而是钻入另一个栗果,这样爬出钻入好几次,虫果率就会大大增加。

据试验记载,刚采收的栗蓬桃蛀螟虫果率仅为4.1%-7.5%,经过15天的堆积脱粒后,虫果率增加到39.4%。河北省迁西、迁安、遵化、兴隆、青龙及宽城等市、县栗产区群众反映,栗果大部虫害是在栗蓬堆积期间发生的。所以,防治桃蛀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第一,药剂防治栗蓬采收后桃蛀螟在栗蓬堆积期间大量蛀食栗果,尤其在堆温升高、蓬皮沤烂开裂时大量为害。因此,这个时期是控制桃蛀螟为害的关键时期。应在栗蓬堆放开裂时,用含量为90%的敌百虫结晶体加水1000倍,均匀喷洒在栗蓬上,随喷随翻动,用药量为粟蓬重量的25%-30%,可减少80%的虫果率。或将栗蓬装入筐内,在盛药液的缸中浸一下再上堆,效果很好。

第二,及时脱粒栗蓬采收后,堆积5-6天,当栗蓬大部分开裂,幼虫尚未蛀入栗果时,应抓紧时间进行脱粒,可减少40%的虫果率。

第三,消灭越冬幼虫8、9月桃子采收后,严格清除虫果,防止幼虫迁出蔓延翌年成虫羽化前,彻底处理向日葵花盘、玉米秸秆和栗空蓬等越冬寄主;冬季消灭仓库中的越冬幼虫。

第四,诱杀成虫在栗园内适当设置黑光灯网点,诱杀成虫,效果也很好。

板栗桃蛀螟的虫害防治方法


板栗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糖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栗果除生食、炒食、煮食或做菜外,还可加工成罐头、栗脯、栗粉、栗子羹等。并有补肾益气,止血化瘀等药用价值。花、果壳、壳斗、树皮及根均可入药,具消肿解毒之功效

桃蛀螟是危害板栗果实最凶的害虫,在我国北方各粟产区,常因此虫的危害,虫果率约占30%左右,严重的年份和危害严重的地区,虫果率可高达50%以上,不但产量受到损失而且还会使果实品质大大降低。下面把防治板栗害虫桃蛀螟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第一,诱杀成虫在栗园内适当设置黑光灯网点,诱杀成虫,效果也很好。

第二,及时脱粒栗蓬采收后,堆积5-6天,当栗蓬大部分开裂,幼虫尚未蛀入栗果时,应抓紧时间进行脱粒,可减少40%的虫果率。

第三,消灭越冬幼虫8、9月桃子采收后,严格清除虫果,防止幼虫迁出蔓延翌年成虫羽化前,彻底处理向日葵花盘、玉米秸秆和栗空蓬等越冬寄主;冬季消灭仓库中的越冬幼虫。

第四,药剂防治栗蓬采收后桃蛀螟在栗蓬堆积期间大量蛀食栗果,尤其在堆温升高、蓬皮沤烂开裂时大量为害。因此,这个时期是控制桃蛀螟为害的关键时期。应在栗蓬堆放开裂时,用含量为90%的敌百虫结晶体加水1000倍,均匀喷洒在栗蓬上,随喷随翻动,用药量为粟蓬重量的25%-30%,可减少80%的虫果率。或将栗蓬装入筐内,在盛药液的缸中浸一下再上堆,效果很好。

石榴“桃蛀螟”的危害、特征习性及防治方法


桃蛀螟是危害石榴的第一大虫害,对李、梅、梨、柿以及向日葵、玉米等作物也能造成危害。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石榴桃蛀螟的危害、特征习性及防治方法。

1、分布与危害

桃蛀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桃蛀虫,在我国各石榴产区均有分布,是石榴最主要的害虫。据河南石榴产区调查,一般发生年份虫果率为70%,较轻年份也有40%~50%,严重年份可达90%或几乎绝收。在群众中流传着“十果九蛀”的说法。被害果实腐烂并造成落果或干果挂在树上,失去食用价值。危害时,幼虫从花或果的萼筒处钻入的占60%~70%,从果与果、果与叶、果与枝的接触处钻入的占30%~40%。

2、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4~26mm,全体黄色。胸部、腹部及翅上都具有黑色斑点。前翅有黑斑27~29个,后翅14~20个,但个体间有变异。触角丝状,长达前翅的一半。复眼发达,黑色,近圆球形。腹部第1和第3~6节背面有3个黑点,第7节有时只有1个黑点,第2、8节无黑点。雌蛾腹部末节呈圆锥形;雄蛾腹部末端有黑色毛丛。

(2)卵。椭圆形,长0.6~0.7mm;初产时乳白色,2~3d后变为橘红色,孵化前呈红褐色。

(3)幼虫。成熟幼虫体长22~25mm,头部暗黑色;胸部颜色多变,暗红色或淡灰色或浅灰蓝色,腹部多为淡绿色。前胸背板深褐色;中后胸及1~8腹节各有大小毛片8个,排成2列,即前列6个后列2个。

(4)蛹。褐色或淡褐色,体长约13mm,翅芽发达。第6~7腹节背面前后缘各有深褐色的突起;上有小齿1列,末端有卷曲的刺6根。

3、生活史与习性

桃蛀螟在我国各地每年发生代数不一,北方各省2~3代,湖北、江西5代,黄淮地区一般1年发生4代,以第4代老熟幼虫或蛹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化蛹,下旬羽化产卵;5月中旬发生第1代;7月上旬发生第2代;8月上旬发生第3代;9月上旬为第4代,之后进入越冬休眠期。越冬场所主要为残留在果园内树上、树下的僵果,石榴园周围的玉米、高粱、向日葵秆,树皮裂缝及堆果场和其他残枝败叶中。

成虫羽化集中在20时至翌日凌晨2时。成虫昼伏夜出飞翔取食、交尾、产卵,尤以20~22时最盛。羽化后1d交尾,2d产卵,卵散产15~62粒。产卵期为2~7d。产卵场所一般为石榴果实萼筒内,其次是两果相并处和枝叶遮盖的果面或梗洼上。成虫对黑光灯趋性强,对糖醋液也有趋性。卵7d左右开始孵化。

在石榴园内,从6月上旬到9月中旬都有幼虫发生和为害,时间长达3~4个月,但主要以第2代危害最重。7月中旬常发现一果内有“2代同堂”现象,尤以第1代、第2代重叠常见。幼虫钻蛀部位较固定,一般从花或果的萼筒、果与果、果与叶、果与枝的接触处钻入。初孵幼虫啃食花丝或果皮,随即蛀入果内,幼虫蛀入果实后,食掉果内子粒及隔膜,同时排出黑褐色粒状粪便,堆集或悬挂于蛀孔部位。

4、防治方法

(1)消灭越冬幼虫及蛹。采果后至萌芽前彻底摘除树上及捡拾树下僵病虫果及园内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清除果园周围的玉米、高粱、向日葵、蓖麻等遗株,进行深埋或烧毁;刮除树上老翘皮、朽木,并用1∶1的黏土和1%的1605粉剂合成药泥堵塞树洞,涂抹树上裂缝,可有效消灭越冬幼虫及蛹;随时摘除和捡拾树上地下虫果并深埋;解除树干上旧麻袋、草绳等绑缚物,集中焚毁。

(2)诱杀成虫。从4月下旬起,可在园内设置黑光灯、糖醋液、性诱芯等诱杀各代成虫。

(3)果筒塞药棉或药泥。用2%杀螟松粉剂、甲敌粉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0%辛硫磷1000倍液或25%磷菊酯1000倍液的药棉,或用500倍50%辛硫磷掺黄土制成泥团,在花凋谢后子房开始膨大时,将药棉或药泥塞入萼筒。

(4)种植诱集作物诱杀。利用桃蛀螟对玉米、高粱、向日葵趋性强的特性,在石榴园内或四周种植诱集作物,集中诱杀。一般种植玉米、高粱或向日葵300~450株/hm2。

(5)药剂防治。花期喷洒20%杀灭菊酯30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2~3次。7月上中旬喷洒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或50%辛硫磷2000倍液1~2次。8月上中旬喷洒50%辛硫磷2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1~2次,此期也可喷洒90%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桃蛀螟。8月下旬至9月上旬采果前7~10d可喷1次50%敌敌畏1000倍液。

(6)果实套袋。于花谢后子房开始膨大时套袋可有效预防桃蛀螟。

桃树重要害虫——桃蛀螟


桃蛀螟(DichocrocispunctiferalisGuenee),又名桃蠹、桃斑蛀螟,俗称蛀心虫、食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此虫散布较广,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区均有散布。桃蛀螟除为害桃、苹果、梨、李、梅、板粟、核桃、杏、柿、无花果、荔枝、龙眼、芒果、木菠萝、石榴、枇杷、山楂等果树的果实外,还可为害向日葵、玉米、高梁等。

损害状?幼虫孵化后多从果蒂部或果与叶及果与果相接处蛀入,蛀入后直达果心。被害果内和果外都有大批虫粪和黄褐色胶液。幼虫老熟后多在果柄处或两果相接处化蛹。

形态特点?成虫体长约12毫米,全体鲜黄色,前后翅上散生许多小黑斑,雄蛾尾端有一丛黑毛。

卵扁椭圆形,长约0。6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红褐色。幼虫老熟时体长1520毫米,体背淡红色,各体节都有粗大的灰褐色斑。

蛹长约1215毫米,褐色,尾端有臀刺6个。

生活史及习惯?以老熟幼虫在向日葵籽及玉米、高粱果穗和残株内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较强趋旋旋光性;以枝叶较密及留果较多的树上,以及两果相接处产卵较多。早熟品种上见卵通常较中、晚熟品种为早。

北方地区一年发生23代,南方地区一年发生45代,第一代和第二代幼虫蛀害桃果为主,第三、四代转害玉米、高梁、向日葵等作物。越冬代成虫发生期为5月中、下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第一代卵顶峰,以后各代多世代堆叠。

防治方法

1冬季及时销毁玉米、高粱、向日葵等作物残株,消灭越冬幼虫。

2桃树合理修剪,合理留果,避免枝叶和果实密接。

3喷约防治:不套袋的果园,要节制第一、二代成虫产卵顶峰期喷药。有效药剂: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桃树品种不同,受害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喷药时间和次数也不相同。据南京地区经验,通常早熟品种载药两次,第一次5月下旬末,第二次6月上中旬之间。中熟品种喷3次,第一次6月初,第二次6月中、下旬之间,第三次7月上旬,如7月初采收,第三次不必喷。晚熟品种喷4次,第一次6月上、中旬间,第二次6月下旬,第三次7月上、中旬间,第四次7月下旬。

4节制越冬代成虫产卵盛期前(5月下旬前)及时套袋保护。可兼防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和卷叶蛾等多种害虫。

5桃园内不可间作玉米、高粱、向日葵等作物,减少虫源。

辣椒紫斑病的病害防治


辣椒是棚菜种植的主要种类之一,不少地区秋延后大棚辣椒种植面积较大。近来出现辣椒紫斑病危害辣椒,在养护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及时防治。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症状表现

在辣椒果面上有紫色条纹的斑块,病斑形状不规则。有的整个果面布满紫色条纹,严重时紫色条纹连成片,成为紫色斑,最严重的整个果面变为紫色。有植株叶柄和枝茎上也出现紫色条斑。果实上的病斑严重影响其商品性。

二、原因分析

此病为辣椒缺磷引起,缺磷后果内出现花青素,致使果实或植株上出现紫色病斑。一方面土壤中缺少磷元素会引起此病,另一方面土壤中磷元素充足,但是土壤中水分不足或气温较低,会造成植株对土壤中的磷元素吸收困难,尤其在地温低于10℃时,容易造成植株根系吸收磷元素困难。

三、防治方法

1.保温:秋延后栽培的辣椒要做好增温、保温工作,使棚内地温提高到10℃以上,以防花青素产生而形成紫色病斑。

2.施肥:注意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以提高土壤中磷的供给,一般每亩施3-5立方米。另外在结果期,适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肥液,以补充磷元素。

小穗螟如何防治


小穗螟,学名Cryptoblabesgnidiella(Milliere)。分类鳞翅目,螟蛾科。危害春、夏高粱穗期的一种主要害虫。分布华东、华中、华南等地。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7~8毫米,前翅狭长,紫褐色,翅面上尤其是翅的前缘部分混杂有较多的白色鳞片。前翅中央有2条宽黑纵纹,从翅的基部分成两支,一支沿中室上方,一支沿中室下方向外延伸,它们均终止于中室外方,接着是几条较细黑纵纹。外横线白色,横跨在中室外方与细黑纵纹之间,翅外缘有6个小黑点,排成一线,缘毛灰色。后翅灰白色。

(2)卵:长0.3~0.4毫米,宽0.2~0.3毫米,椭圆形。初产白色,后渐变褐色。

(3)幼虫:体长10~12毫米,体细长,两端尖削,似纺锤形。幼龄时黄白色,3龄后体色多变,有土黄、草绿、灰黑等颜色。体背两侧从中胸至腹末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胸节及腹部第八节亚背毛的毛片较其它各节明显,尤其是中胸节上的亚背毛黑色毛片显著高耸。腹足趾钩为三序环形。

(4)蛹:长6~7毫米,黄褐色,羽化前变黑褐色。其中央有1对紧靠着的棘,棘端钩状,棘外侧每边各有2根小钩刺。气门椭圆形,较突出。薄茧长约10毫米,腹部末端较尖。

为害症状

自高粱抽穗至成熟甚至收获的堆垛上,幼虫均可食害,使籽粒破碎、干瘪。每穗一般有虫3~5头,多的达数10头,个别穗甚至有幼虫百余头,给高粱带来严重损失。被害严重的穗,籽粒几乎被食一空,里面全是虫粪。

发生规律

小穗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高粱穗内或叶鞘等处结茧过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幼虫于6月上中旬化蛹,6月底至7月初羽化的越冬代蛾,产卵于春高粱小穗缝隙间或颖壳上。7月中旬是第一代幼虫为害春高粱盛期,7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在穗内结茧化蛹,蛹期7~8天。7月下旬至8月初为成虫羽化盛期。第二代幼虫于8月上、中旬抽穗扬花的晚播春高粱(多为制种田或多穗高粱)及早播夏高粱上为害,为害盛期在8月下旬。9月上、中旬是第三代幼虫为害迟熟高粱盛期。在淮河流域,第一代幼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害春高粱和杂交制种高粱。第二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为害夏高粱。第三代幼虫发生于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常与第二代重叠发生,主要为害晚播或生育期较长的夏高粱。小穗螟的发生为害程度与高粱品种、播种期、生育期长短及气候等因素有关。一般紧穗型品种发生重,而散穗型品种由于不利于幼虫的吐丝结网,发生轻,大散把高粱一般不发生为害。另外,各品种的抽穗扬花期和小穗螟成虫盛发期是否吻合,也是受害轻重的一个原因。据江苏调查,生育期早的高粱品种,多在6月下旬至7月初抽穗扬花,此时正是小穗螟发蛾产卵盛期,因而受害严重;而抽穗期在7月上旬,扬花盛期在7月中旬的高粱品种,与小穗螟产卵期不吻合,受害轻。生活习性幼虫极活泼,受震动即向穗内躲藏或吐丝下垂。3龄以后的幼虫常吐丝结网。末龄幼虫在穗上结薄丝筒,将高粱穗粒粘在一起,躲在筒内食害籽粒,并化蛹于丝筒内。一条幼虫一生可食10多个籽粒。当每穗有虫5~6头时,可使高粱减产20%左右,虫数多时,减产更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越冬防治针对小穗螟以幼虫在高粱茎、穗中越冬的特点,可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幼虫进入越冬场所,从而压低来年初发虫源。②消灭虫源选晴天随收随打高粱,使收获的高粱穗不在农舍内外堆放过夜,可将越冬幼虫消灭在越冬场所之前;来不及随收随打的高粱,可在晚间用稻草或草席披盖在割下的高粱穗堆上,使堆内温度升高,结果幼虫会爬出穗头至草(席)上。早晨揭去草(席),集中处理,并清扫越冬场所,消灭虫源。③压低越冬基数在清明节前后,以烧、沤、作饲料等方法处理完高粱穗、茎,以压低越冬基数。④适当早播。于3月上旬浸种催芽,薄膜覆盖育苗,力求苗齐苗壮,适时移栽,使其在6月底前扬花,可避过或减少越冬代成虫的产卵,从而有效地减轻其发生危害程度。

葱紫斑病的防治方法


【病害名称】:葱紫斑病葱紫斑病是葱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普遍发生,主要危害露地栽培的大葱、洋葱、大蒜和韭菜等,夏季多雨天气的年份发病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叶片变黄枯死或折倒,直接影响产量。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和花梗。叶和花梗染病,初呈水渍状白色小点,后变淡褐色圆形或纺锤形稍凹陷斑,继续扩大呈褐色或暗紫色,周围常具黄色晕圈,病斑上长出深褐色或黑灰色同心轮纹状排列的霉状物,若病斑继续扩大,可使全叶变枯黄或折断。若留种田的花梗上发病,可使种子皱瘪,不能充分成熟,影响发芽率。病斑上的黑色霉状物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葱紫斑病的防治方法

【发生特点】: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香葱链格孢菌Alternariaporri(Ell.)Ciferri侵染引起,可侵染大葱、洋葱、大蒜等。南方病菌以分生孢子在葱类植物上辗转危害,北方寒冷地区则以菌丝体在寄主植株体内或随病残体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经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1~4天。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需要高湿度,孢子萌发和侵入需有水滴存在。病菌喜温暖、高湿环境,发病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为温度20~27℃,相对湿度90%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葱紫斑病的主要发病盛期为春季4~7月;秋季9~11月。葱紫斑病感病生育期在生长中后期。沙性土、旱地、老苗田、连作地、长势差、管理粗放和受葱蓟马危害重的田块发病严重。年度间春雨多、梅雨期长、夏季多湿多雨及秋季多雨、重露天气多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要点】:①实行轮作:与非葱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②选用无病种子:种子用40%甲醛300倍液浸3小时,捞出洗净后播种。鳞茎可用40~45℃温水浸1.5小时消毒。③选用抗病品种:选择较抗病的品种,如紫皮洋葱较抗病,白皮品种较感病。④加强培育管理:清沟排水,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多施底肥,增施磷钾肥;及时治虫,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间集中销毁。⑥适时收获、低温贮藏:尤其是洋葱,应掌握在葱头顶部成熟时收获,收后适当凉晒至鳞茎外部干燥后入窖,窖温控制在0℃左右,相对湿度65%以下。

桉树紫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分布与危害

桉树紫斑病是桉树种植区较为常见的一种叶部病害,为害桉属(Eucalyptus)各种。我国云南、广东均有发生。

症状

病叶两面出现分散或较密聚的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紫色斑点,后期病斑可相连成片。其病症是紫斑上的小粒状突起(分生孢子器)和粉状物。春季大量产孢时,暗褐色或近黑色卷须状的孢子角在叶面形成黑色煤烟状物与类的病征相似。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桉壳褐针孢(PhaeoseptoriaeucalyptiHansf.)。其分生孢子器群生于叶片病斑两面,褐色,近球形或扁球形,103~155m83~124m,埋生或部分突破寄主表皮组织外露。分生孢子浅褐色、浅红褐色,柱状拟纺缍形,直或稍弯曲,具3~5个横隔,大小为(27~)39~55(~57)m3.9~5.2(~5.5)m,表面因有微细的粒状突起而显粗糙。孢子梗短,瓶形或短柱状,浅褐色,4~10.5m2.54m,顶部具1~3个环痕。

据以往报道,国内紫斑病病原菌还有桉壳针孢(SeptoriamortarlensisPenz.etSacc.)一种。

发生规律

在昆明地区,紫斑病全年可见。三月上中旬孢子器发育成熟,孢子角大量溢出使病叶表面部分甚至大部覆有一层稀薄的煤烟状物,在丽江地区永胜县十二月份煤污状病征仍很普遍。昆明冬季虽可在病叶上见到紫色病斑,但很少能找到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

加强林地抚育管理,特别是幼树,应使其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结合管理,及时清除病叶、落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原接种体的传播。发病严重的幼林及其周围可喷1:1:100波尔多液。

大蒜紫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大蒜紫斑病是大蒜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主要危害露地栽培的大蒜。现将大蒜紫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危害症状

大田生长期间危害叶和苔,贮藏期间危害鳞茎。苗期就可开始发病,但生长后期危害较重。田间发病都从叶尖或花梗中部开始,几天后蔓延至下部,初呈稍凹陷白色小斑点,中央微紫色,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斑多具同心轮纹,易从病部折断。贮藏期间的鳞茎颈部变为深黄色或红褐色软腐状。

传播途径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葱链格孢菌Alternariaporri(Elliott)Cif.侵染引起,可侵染大葱、洋葱、大蒜等。南方病菌以分生孢子在葱类植物上辗转危害。

北方寒冷地区则以菌丝体在寄主植株体内或随病残体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病菌经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1~4天。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需要高湿度,孢子萌发和侵入需有水滴存在。

发病条件

病菌喜温暖高湿环境,发病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为温度20~27℃,相对湿度90%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蒜紫斑病的主要发病盛期为春季4~6月;秋季9~10月。大蒜紫斑病感病生育期在生长后期。

连作、长势差、缺肥、沙质土壤、管理粗放等的田块发病严重。年度间梅雨期降雨量大、降水次数多及秋季多雨、重露天气多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要点

①实行轮作:与非葱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②选用无病种子:种子用40%甲醛300倍液浸3小时,捞出洗净后播种。鳞茎可用40~45℃温水浸1.5小时消毒。

③选用抗病品种:选择较抗病的品种,如紫皮洋葱较抗病,白皮品种较感病。

④加强培育管理:清沟排水,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多施底肥,增施磷钾肥;及时治虫,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间集中销毁。

⑤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用2~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

⑥适时收获、低温贮藏:尤其是洋葱,应掌握在葱头顶部成熟时收获,收后适当凉晒至鳞茎外部干燥后入窖,窖温控制在0℃左右,相对湿度65%以下。

高粱条螟如何防治


高粱条螟,学名ChilosacchariphagusBojer异名Procerasvenosatum(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高粱条螟、甘蔗条螟。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省。

寄主

高粱、玉米、甘蔗、粟、麻等。

为害特点

北方主要为害高粱、玉米,以幼虫蛀害高粱茎秆,受害茎秆遇风易折倒影响产量和品质。在广东、广西、台湾等甘蔗种植区,主要为害甘蔗。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4mm,翅展24—34mm,雄蛾浅灰黄色。头、胸背面浅黄色,下唇须向前方突出,长。复眼暗黑色。前翅灰黄色,中央具1小黑点,外缘略呈一直线,内具7个小黑点,翅面具黑褐色纵线20多条;后翅色浅。雌蛾近白色。腹部、足黄白色。条螟前翅上纵纹较深,前翅外缘顶角、臀角较宜,体型稍大,别于粟灰螟。卵扁平椭圆形,表面具龟甲状纹,大小1.5×0.9(mm),常排列成“人”字形双行重叠状卵块,别于玉米螟和粟灰螟。卵块由数粒或几十粒卵组成,初乳白色,后变深黄色。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初乳白色,上生淡红褐色斑连成条纹,后变为淡黄色。该虫分夏型和冬型。前者腹部各节背面具4个黑褐色斑点,上具刚毛,排列成正方形,前2个斑椭圆形,后2个近长方形。冬型幼虫子越冬前脱皮1次,脱皮后其黑褐斑点消失,体背出现紫褐色纵线4条,腹面纯白色。蛹红褐至黑褐色,腹末端具2个突起,每个突起上具2刺。该蛹尾部较钝,别于玉米螟。

生活习性

辽宁南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年生2代,江西4代,广东、台湾4—5代,均以末龄幼虫在高粱、玉米或甘蔗秸秆中越冬,个别在玉米穗轴中越冬。北方越冬幼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0—15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安徽淮北越冬幼虫于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江西4月下旬羽化、广东汕头3月中旬至4月下旬羽化。成虫喜在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寄主近地面处茎叶背面,喜欢把卵产在叶背基部至中部,个别产在正面或茎秆上,每雌产卵24—459粒,一般200—250粒,卵期5—7天,河北至安徽淮北一代卵全产在春高梁、玉米心叶上,第一代幼虫于6月中、下旬出现并为害心叶。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盛发,8月中旬进入二代卵盛期,二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和夏高梁的穗部,有的留在茎秆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一定趋光性,羽化后2—3天交尾产卵,初孵幼虫活泼灵敏,爬行快,喜群集于心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待心叶伸出时可见网状小斑或很多不规则小孔,但不是排孔,幼虫在心叶内发育至3龄,不等寄主抽雄或抽穗,便从节的中间叶鞘蛀入茎秆,别于玉米螟。遇风时受害处呈刀割般折断。受害茎秆里同一孔道内常有数条幼虫,该虫龄数差别较大,少的仅4龄,多的9龄,一般多为6—7龄。生产上遇有越冬幼虫基数大,越冬死亡率低,春雨多,湿度大时,第一代发生重。天敌主要有赤眼蜂、黑卵蜂、绒茧蜂、稻螟瘦姬蜂等。田间玉米螟赤眼蜂对2代卵的寄生率很高。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处理秸秆,结合不同用途对秸秆进行粉碎、烧、沤、铡、泥封等,彻底处理越冬寄主,以减少虫源。

(2)药剂防治。1.每亩用25%广治乳油对水50千克于心叶期喷雾。2.用有效成份0.2%的辛硫磷毒土,在高粱的心叶期施于心叶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3.高粱用药要注意安全,敌敌畏和敌百虫对高粱敏感易发生药害,不能使用。

粟穗螟如何防治


粟穗螟学名MampavabipunctellaRagonat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粟缀螟。分布在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主要寄生于粟、高粱、玉米、黍等。

为害特点

以幼虫在谷子、高粱、黍的穗上吐丝结网,在网中蛀食籽粒,致受害穗籽粒空瘪,穗头颜色污黑,附有破碎籽粒和粪粒。并能随粮食进仓后继续为害。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llmm,翅展21-27mm,体、前翅白色略带红色,前翅前缘具小黑点5个,中室中央及端部各生1个黑点;后翅白色,半透明无斑点。卵长0.5mm,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至灰褐色。末龄幼虫体长约20mm,蜡黄色,胸部、腹部背面生浅红褐色纵纹2条。蛹长10—12mm,长纺锤形,尾端略尖,黄褐色,无尾刺。

生活习性

华北、华东年生2代,西南年生1—3代,以老熟幼虫在谷子或高粱穗内、场面四周及仓库缝隙越冬。华北、华东翌年6月化蛹,7月上中旬羽化,一代幼虫为害盛期为7月上旬—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中旬—9月上旬。江苏扬州越冬成虫7月上旬羽化产卵,1代幼虫在7月中下旬为害春高粱,老熟幼虫在穗上结茧化蛹,蛹期6—7天。7月下—8月上旬进入1代成虫羽化盛期,2代幼虫为害夏高粱,9月上旬以老熟幼虫越冬,个别的能化蛹、羽化、产卵。3代幼虫为害播种晚或迟熟的夏高粱。成虫趋光性强,夜晚活动,喜欢把卵产在半袖穗或刚抽穗的嫩穗上,每处2—3粒,每雌产卵200—300粒,卵期3—4天,幼虫共6龄,历期24—28天。初孵幼虫先在籽粒顶端咬一小孔,钻入粒内为害,2龄后可转粒,每只幼虫可食害谷粒30—40个。该虫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凡越冬虫量大,冬季气候温暖,夏季雨水较多的年份1代为害重。8月上中旬雨水均匀,雨量大于100mm,且暴雨次数不多,第2代有可能发生重。

防治方法

(1)在场面晾晒高粱、谷子穗时,四周堆置一些禾草,诱使幼虫爬入,早晨用石磙压死谷草下的幼虫。

(2)掌握在卵孵盛期或幼虫2龄前喷洒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或50%杀螟威2000倍液、2.5%溴氰菊酪乳油4000倍液、42%特力克乳油2000倍液,对该虫防效明显且对高粱安全。高粱对敌百虫、敌敌畏、杀螟松敏感,用后即产生药害,生产上不要使用。

《桃白条紫斑螟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