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荞麦立枯病的病害防治措施》,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荞麦立枯病为荞麦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要注意一旦发现需采取措施及时防治,现将其病害防治措施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为害症状

初在茎基部生红褐色凹陷斑,影响荞麦生长发育,严重时引致死亡。

2、形态特征

该菌分为三大群,其中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m,其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担子具3~5个小梗,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4.5~5.5(m),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在担子上形成2次担子。

该菌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紧密地和菌丝密集而形成菌丝结。菌丝融合群不同,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明确。

3、传播途径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

4、发病条件

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H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病菌除为害荞麦外,还可为害多种农作物。

5、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3)提倡施用移栽灵混剂,杀菌力强,且能促进植物根系对不良条件抵抗力,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95%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延伸阅读

冬瓜立枯病的病害防治


为害症状

冬瓜立枯病主要发生在育苗后期、育苗盘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或直播田。主要为害地下根部或幼苗茎基部,初在病部现不整形或近椭圆形暗褐色斑,稍凹陷,病部扩展绕茎1周后致茎部萎蔫干枯,造成瓜苗死亡。早期与猝倒病相似,但猝倒病发病迅速,该病病程进展较慢,病部具不明显或明显的轮纹及浅褐色珠丝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别于猝倒病。

丝核菌果腐病幼瓜、成瓜均可发病,初在与地面接触的部位产生黄褐色病变、后病部凹陷形成大小不等不规则的病斑;成熟果实染病,形成大片的水渍状腐朽区域,后变褐干裂,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菌丝。

病原形态特征

RhizoctoniasolaniKhnAG-4,称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其菌丝形态与一些子囊菌、担子菌非常接近,该菌有菌丝融合现象。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我国已发现并建立了十多个菌丝融合群,其中AG一4是引起黄瓜、冬瓜等立枯病和玉米纹枯病的优势菌群,是个重要菌群。寄主广泛,引致多种作物病害。AG一4菌丝融合群的菌株根据菌核形态及去氧核糖核酸的氮盐基序列同源性又分为AG一4HGI、AG一4HGⅡ两亚群,前者在PDA培养基上形成菌核为暗褐色,后者有1/3~1/2形成灰色至白棕色菌核。

立枯丝核菌分为三大群,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以上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微米,其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担子具3~5个小梗,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4.5~5.5微米,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在担子上形成2次担子。立枯丝核菌是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紧密地和菌丝密集而形成菌丝结。菌丝融合群不同,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H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

防治方法

(1)加强苗床管理,科学放风,防止苗床或育苗盘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2)苗期喷洒植宝素7500~9000倍液或0.1%~0.2%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抗病力。

(3)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拌种。

(4)苗床或育苗盘药土处理。可单用40%拌种双粉剂,也可用40%拌种灵与福美双1:1混合,每平方米苗床施药8克。药土处理方法同猝倒病。立枯病单发区,单用拌种灵防效不高,须混入等量福美双方可奏效。也可采用氯化苦覆膜法,即整畦后每隔30厘米把2~4毫米的氯化苦深施在10~15厘米处,边施边盖土,全部施完后用地膜把畦盖起来,12~15天后播种定植。

(5)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每平方米2~3升。猝倒病、立枯病混合发生时,可用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每平方米2~3升。也可试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移栽灵混剂。视病情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6)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吴氏猪粪堆肥培养拮抗菌Bacilluscereas做土壤、种子及繁殖织织处理,可防治立枯病。

(7)靠近地面的果实,易发生丝核菌果腐病,最好用草绳做成圆圈把瓜垫起,也可喷洒上述杀菌剂进行防治。此外还可选用15%消灭灵(代铜制剂)水剂600倍液、45%土菌消水剂450倍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8)采用种子包衣。采用种衣剂92号,对种子包衣技术是以种子为载体,将高效内吸杀菌剂、杀虫剂及微量元素、激素等借助成膜剂包衣种子表面,迅速固化成不易脱落的药膜,种子播种后吸水发芽、出苗、生长、种衣剂上的有效成份逐渐被根吸收传导到植株各部,对地上、下的病菌、害虫、老鼠均有防治作用。黄瓜种衣剂92号对蔬菜瓜类均有效。使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5%(有效成分量)折算成商品量为(0.5100)20=2.5克2.5(m1)即2.5ml可拌100克种子。商品有效浓度为20%。

大豆立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大豆立枯病俗称死棵、猝倒、黑根病,病害严重年份,轻病田死株率在5%~10%,重病田死株率达3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全部死光,造成绝产。应注意及时进行防治,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大豆立枯病发病条件

连作发病重,轮作发病轻。因病菌在土壤中连年积累增加了菌量。种子质量差发病重。凡发霉变质的种子一定发病重,立枯病的病原可由种子传播,并与种子发芽势降低、抗病性衰退有关。播种愈早,幼苗田间生长时期长发病愈重。用病残株沤肥未经腐熟,能传播病害发病重。地下害虫多、土质瘠薄、缺肥和大豆长势差的田块发病重。

二、大豆立枯病田间发病症状

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病害严重时,外形矮小,生育迟缓,靠地面的茎赤褐色,皮层开裂,呈溃疡状。

三、大豆立枯病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药剂拌种。用种子量0.3%的40%甲基立枯磷乳油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实生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轮作。选用排水良好高燥地块种植大豆。低洼地采用垄作或高畦深沟种植,合理密植,防止地表湿度过大,雨后及时排水。浇水要根据土壤湿度和气温确定。

1、预防:

(1)将本产品按600倍液稀释,每平米3升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及栽前苗床浇灌。

(2)在定植时或定植后和预期病害常发期前,将本产品按600倍液稀释,进行灌根,每7天用药1次,用药次数视病情而定。

2、治疗:

(1)稀释倍数:按500倍液稀释使用,病害严重时,可适当加大用药量。

(2)用药方法:对病株及病株周围2~3米内植株进行灌根或小面积漫灌;若病原菌同时为害地上部分,应在根部灌药的同时,地上部分同时进行喷雾,每5天用药1次。

绿豆立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绿豆立枯病在受害植株茎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逐渐扩展至整个茎基部,病部明显缢缩,致幼苗枯萎死亡。湿度大时,病部长出蛛丝状褐色霉状物,即病原菌菌丝。

病原

RhizoctoniasolaniKul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了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色,具隔,粗812um,分枝基部缢缩。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能在土壤中存活23年,也可在病残体或其他作物、杂草上越冬,成为本病初侵染源。在土壤中的菌丝体可通过农田操作;耕作及灌溉水、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植株生长不良或遇有长期低温阴雨天气易发病,多年连作田块、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实行23年以上轮作,不能轮作的重病地应进行深耕改土,以减少该病发生。

(2)种植密度适当,注意通风透光,低洼地应实行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水,收获后及时清园。

(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2%恶甲水剂(克枯星)3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此外用30%倍生乳油200一375mg/kg灌根,也有一定防治效果。也可施用移栽灵混剂。

荷兰豆立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立枯病为荷兰豆的重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较普遍。保护地、露地都发生,以露地发病重,个别棚室发病亦较重,常造成成片死苗,显著影响生产。现将荷兰豆立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发病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根茎部,初期在根茎基部产生黄褐色坏死小点,以后变成近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坏死斑,进一步向上下发展使根茎甚至根系全部染病。同时,病苗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坏死干枯,终致全棵苗坏死。

二、防治方法

1.适期播种。春蚕豆适当晚播,秋蚕豆适当早播,使幼苗避开雨季。

2.进行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重量0.3%的45%特克多悬浮剂粘附在种子表面后,再拌少量细土后播种。也可将种子湿润后用干种子重量0.3%的75%卫福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50%利克菌可湿性粉剂或70%土菌消可湿性粉剂拌种。

3.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过磷酸钙肥或钾肥。加强水肥管理,减少根伤,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提高植株抗病力。

4.发病初期使用药剂防治。可选用30%倍生乳油l0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l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喷浇茎基部,710天1次,视病情防治12次。

紫甘蓝立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紫甘蓝也叫紫圆白菜,叶片紫红,叶面有蜡粉,叶球近圆形。营养丰富,尤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V和较多的维生素E和B族。现将紫甘蓝立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为害症状

紫甘蓝立枯病是紫甘蓝的重要苗期病害。发病初期幼苗根茎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灰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定植后一般停止扩展。但个别田仍继续死苗。此外,该病还可表现为猝倒状或叶球腐烂。

病原形态特征

RhizoctoniasolaniKhnAG-4称立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形态特征参见苦瓜立枯病。

防治方法

(1)春季栽培的宜选择生长前期对低温不大敏感的品种。如绿岭、绿帝、青绿、早生绿、碧松、碧杉、绿花2号、正盐水、上海1号等。

(2)适期播种,不宜过早或过迟。

(3)甘蓝种子包衣挂膜将0.1%土霉素或3%的75%百菌清加入成膜液中,搅拌均匀后按种子30份、药液1分的比例混拌,晾干后使用,可以防治甘蓝类蔬菜种子带菌引起的病害。

莼菜病害的防治措施


莼菜又叫马蹄菜、湖菜等,嫩叶可供食用,莼菜本身没有味道,胜在口感的圆融、鲜美滑嫩,为珍贵蔬菜之一。那么,针对莼菜病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一是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少施化学肥;二是及时添换清水,保持水质清澈透明;三是合理轮作。莼菜种植4~6年以后,可改为鱼池,养殖食草、食螺鱼类,1~2年后重新种植莼菜;四是适时更新换代。植株长势开始减弱后,可以部分或全部拔除,选用健壮植株的种茎重新排种。一般5~8年必须进行换种。

(2)物理防治人工清除杂草、青台、水网藻,螺丝、蝌蚪以及病害植株等。4月莼菜萌芽,椎实螺大都集中在莼菜田四周和流水口,应及时捞除;应及时清洁田园。定植后10多天,每年莼菜萌芽前,都要拔一次杂草;生长期间,结合采收,随时拔除杂草;对生长过密或老黄叶过多的茎叶,要及时用手或剪刀疏枝除叶。

(3)生物防治在莼菜田中投放少量鲫鱼、黄鳝控制病虫害的生长繁殖。

(4)化学防治加强病虫预测预报,掌握田间病虫情况,针对病虫种类,了解农药性质,做到对症下药,选择关键时间进行防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以生物药剂为主,使用药剂防治严格按照CB4285.GB/T8321规定执行。采摘期施药应浅水施药,1天后把水位恢复到原位。

菊花病害的防治措施


菊花原产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素有花中君子之称。菊花品种繁多,花型及花色丰富多彩,在园林中可布置花坛、花境,还可作切花、案头菊等供人们观赏。然而,一些病虫害直接影响菊花的正常生长和观赏效果,要养好菊花,必须对菊花的病虫害有全面的了解。

菊花病害:

1、褐斑病:主要为害植株下部脚叶,初发病时叶片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浅黄色和紫色斑点,渐次发展成边缘黑褐色、中心灰黑色的近圆形小点,严重时病斑相连,叶色变黄,发黑干枯。

防治方法:

①将病株烧毁,减少侵染源。

②严重病区要深翻,忌连作。

③生长季节注意通风透光,增强植物抗性。

④发病期每隔10~14天喷一次0.1%等量式波尔多液,连续喷3~4次,或喷施50%代森锌1000~1500倍液,每月喷2~3次。

2、锈病:主要为害叶部,也可为害茎部,开始时在叶片上产生淡黄色的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隆起呈小脓疱状。后期主要在叶片,也可在叶柄和茎上长出深褐色或黑色椭圆形肿斑。严重感染的植株非常衰弱,并且大量落叶。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良种。

②加强栽培管理,排水良好,切忌连作。

③及时剪除病枝病叶并焚毁。

④早春发芽前,喷3~4波美度石硫合剂,生长期间喷65%代森锌500~600倍液或敌锈钠250~300倍液。每百克药液中加50~100克洗衣粉。

3、白粉病:受害叶片上呈白色粉末状病斑,由点成片,如同白霜。严重时叶片变形,停止生长,植株凋萎,8~10月份多发。在湿度大、光照弱、通风不良和昼夜温差在10℃以上时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

①株行距不能过密,土壤湿度不能过高。

②摘除早期病叶烧毁。

③7~8月份发病前喷洒多菌灵或50%可湿性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喷洒0.2%~0.5%石硫合剂,每周1次,连续喷施4~5次。

4、枯萎病:先是叶片上出现黑褐色病斑,边缘有微波纹状,然后很快失水下垂。根部及基部受害后为黑褐色。夏秋季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管理,多施用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②在轻病期间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

5、根腐病:根部有大量菌丝导致烂根,植株枯黄发病,原因是土壤排水不良,通风不够。

防治方法:

①消除病株残根,集中烧毁。

②消毒土壤(用1:80福尔马林),保持土壤排水良好。

黄瓜黑星病害的防治措施


黄瓜黑星病害的防治措施

黄瓜黑星病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在东北地区黄瓜上发生的新病害,尤以保护地黄瓜发病较重。叶片、茎、卷须和瓜条均可受害,幼苗染病,子叶上产生黄白色近圆形斑,扩展后导致全叶干枯;茎部发病,初呈暗绿色梭形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卷须染病则变褐腐烂;瓜蔓受害,病部中间凹陷,形成疮痂状病斑,表面生黑色霉层;瓜条受害初为暗绿色圆形病斑,并溢出白色胶状物,后变琥珀色,病部凹陷、龟裂,因病部停止生长使瓜条弯曲畸形。湿度大时病斑上有黑色霉层。病瓜一般不腐烂。该病由黄瓜黑星病菌侵染致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病菌靠种子、风、雨、灌溉水及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连续阴天,冷凉多雨的条件下发病重。保护地比露地黄瓜发病重。

黄瓜黑星病害的防治措施:

1.种子消毒:方法同黄瓜枯萎病。

2.无病土育苗:重病地与非瓜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保护地可用45%百菌清烟剂,每公顷5.25千克熏烟。露地栽培黄瓜,可用400克/升氟硅唑(福星)乳油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8天喷1次,连喷3-4次。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病株尽快恢复生长,每公顷加0.01%天丰素150毫升或0.1%硕丰481可溶粉60克或0.003%爱增美75毫升,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果树根部病害的防治措施


在果树栽培养护过程中,人们对果树干、枝、叶等病虫害防治比较重视,而对果树根部病害的防治常常忽视,使果树的产量和寿命受到严重影响。果树的根部病害有很多,要想使果树高产并延长果树寿命,必须重视对果树根部病害的防治。

主要病害

圆斑根腐病:主要危害仁果类、核果类及核桃等果树。病株萎蔫、卷缩,叶片失水青干、主脉扩展有红褐色晕带,枝条干枯、皮层坏死易剥离;须根变褐枯死,病根基部有红褐色圆斑,深入木质部,根变黑死亡。

根朽病:危害梨、苹果、山楂、杏等。病株局部或全株叶小而薄,黄化脱落。新梢短、果实小;根呈水浸状紫色溃烂,皮层和木质部之间有白色扇状菌丝、有蘑菇味,有荧光。

白绢病:沙滩地、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果园易发生。仁果类、核果类、葡萄、柑橘、酸枣均有发生。发病部位在根茎部,病斑呈水浸状褐色,上长白色菌丝,病部及地表裂缝中长褐色菌核。

白纹羽病:危害多种果树。初侵细根,然后扩展到侧根、主根。病根表面有白色或灰白色网状菌丝层或根状菌索,在腐烂木质部产生圆形黑色菌核。

生理性烂根:排水不良的黏质地,含盐量过大、地下水位太高或干旱缺水的果园易患病。根部长期积水、根部不长根毛、皮层腐烂;主根干枯死亡,叶缘枯焦、黄化。

防治措施:增施有机肥料或施用菌肥及饼肥,增强树势;排出积水;切除菌根,消毒晾根、换无菌新土;用药剂消毒,可选用五氯酚钠250~3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苯来特1000~2000倍液、70%五氯硝基苯,小树每株用药液50~100克,大树每株用药液150~300克,与新土混合施于根部。

牡丹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牡丹立枯病分布广泛,在牡丹种植区都有发生,寄主有牡丹、含笑、大丽花、翠菊、菊花、吊兰等种苗,尤其是松叶牡丹极易感病。

症状种苗茎基部受害后,表面变为褐色,后颜色逐渐加深,发生严重时,根部成黑褐色腐烂,韧皮部被破坏。导致叶片黄化,植株萎蔫,甚至枯死,但不倒状。幼株近地面的潮湿叶片会叶枯,边缘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呈不规则水渍状,并逐渐蔓延,潮湿时病部可见褐色菌丝体和附着的小菌核。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菌丝呈蛛网状,围绕寄生的组织,有横隔,初期无色多油点,呈锐角分枝,老化后菌丝为黄褐色,并呈直角分枝,小枝与主枝相连处不缢缩。立枯丝核菌生长适温为13-26℃,在pH2.6-6.9之间都能发病。

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病部或土壤中越冬。通过带菌土壤进行传播,还可通过流水、农具、人畜等传播。该菌喜高湿的环境,所以在夏季雨季易发生,雨量大时发生严重,多年连作地发病常较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提高植株抵抗力,雨后及时排水,保持适当温湿度,晴天要遮荫,以防土温过高,灼伤苗木,造成伤口。秋末冬初将病残物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

(2)选择较抗病品种栽培。

(3)扦插前,对土壤消毒,用福尔马林50毫升/平方米,加水8-12公斤浇灌于土壤中,1周后进行播种栽苗;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8-10克/平方米,处理土壤。

芍药苗期立枯病的防治


症状

芍药受害后,病苗多从上土表侵入幼苗的茎基部,发病时,先变成褐色,后成暗褐色,受害严重时,韧皮部被破坏,根部成黑褐色腐烂。此时,病株叶片发黄,植株萎蔫,枯死,但不倒状。此菌也可侵染幼株近地面的潮湿叶片,引起叶枯,边缘产生不规则、水渍状、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很快波及全叶和叶柄,造成死腐,病部有时可见褐色菌丝体和附着的小菌核。更多绿色尽在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残留的病株上或土壤中越冬或长期生存。带菌土壤是主要侵染来源,病株残体、肥料也有传病可能,还可通过流水、农具、人畜等传播。天气潮湿适于病害的大发生,反之,天气干燥病害则不发展。多年连作地发病常较重。

防治方法

1、严格控制苗床及扦插床的浇灌水量,注意及时排水;注意通风;晴天要遮荫,以防土温过高,灼伤苗木,造成伤口,使病菌易于侵染。

2、注意庭园清洁卫生,及时处理病株残余,不使用带病菌的腐熟肥料。

3、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

4、对被污染的苗床,如继续用于扦插育苗,或用于扦插的其他土壤,在扦插前,可用福尔马林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50毫升,加水8-12公斤浇灌于土壤中,浇灌后隔1周以上方可用于播种栽苗;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混合粉剂8-10克,撒施土中,并与土拌和均匀。

5、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500倍,或75%氯硝基苯600榈,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或用64%杀森锌按1:2混合后600倍,或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或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每平方米用药液3升。

白术立枯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在白术育苗中经常发生,为害较重,往往造成幼苗成片死亡。

症状在病苗茎基部初呈水渍状椭圆形暗褐色病斑,地上部出现叶片萎蔫现象,而后病斑很快延伸和绕茎,茎基部组织坏死收缩变细,幼苗倒伏死亡。

病原病原菌的无性时期为RhizoctoniaKuhn,属真菌半知菌亚门,无孢目。立枯丝核菌不产生分生孢子。菌丝早期无色,后期逐渐变成淡褐色,菌丝呈锐角分枝,分枝处有明显缢缩现象,离分枝处不远产生1个隔膜,此种特性可作为确定丝核菌的重要依据。病原菌的有性时期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属担子菌亚门,胶膜菌目。

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可以为害多种草本和木本药用植物。

侵染循环立枯丝核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或寄主残余组织上越冬。遇到适当的寄主又可侵入为害。

发病条件立枯丝核菌的生长适温为15~18℃,土壤潮湿时容易发病。

防治

1.选择矿质土壤种植。

2.春季多雨时,雨后要及时松土并做好开沟排水工作,以降低田间湿度。

3.发病初期用5%石灰水淋灌,每7天1次,连续3~4次。也可用地灰和石灰(1:1)撒施厢面,每7天撒1次,连续2~3次即可。

《荞麦立枯病的病害防治措施》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