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多肉植物种植方法。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大棚里桃畸果病发生的规律及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桃畸果病是由下心瘿螨危害所致。它的发病特点是:①虫体微小,下心瘿螨成端体长仅0.2毫米,肉眼观察不到。②危害隐蔽,防治困难。此螨主要危害桃芽、叶片、果肉内部,不易被发现。③易与其他病害混淆。发病初期芽子枯黄,易与病毒病混淆,中期易与桃缩叶病,缺硼症混淆,故往往被忽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

危害症状该病既危害叶芽,造成部分叶芽坏死,不萌发,果枝开花时形成有花无叶的干枝;也对叶片带来危害,造成严重落叶。危害初期、叶尖首先干枯,中期叶片上,形成退绿色斑;后期叶片向正面纵卷,直至叶片枯黄坠落,或形成干斑穿孔以至整叶脱落,出现有果无叶现象。对果实的危害,花冠脱落后,即侵入果实,初期果面出现不规则的暗绿病斑,随着果实的膨大,病部受阻并凹陷,病果凹凸不平,着色不匀而呈猴头果,果实成熟期发生裂果,严重影响果品质量,从而失去经济价值。

发病规律此致病螨在芽鳞内越冬。盖棚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开始活动,危害芽尖,造成叶芽不萌发,个别萌发的芽,由于此螨吸取汁液而逐渐枯黄。有的则出现茎生长点被害,整个芽子只生长一片叶子,进而侵入叶片,初期在叶柄基部危害,叶子由于缺少水分,叶尖干枯,叶片向上纵卷。同时侵入叶脉间的叶肉,形成退绿色病斑,甚至枯死,形成穿孔。花冠脱落后,此螨即侵入果实,初期有小疣状突起,进而危害上部,使果实生长停滞。随着果实的膨大,病部凹陷形成凹凸不平的猴头果。

防治措施①花冠开始脱落时,将棚内相对湿度及时调整为日平均相对湿度78%左右,以抑制此螨的繁殖蔓延。②扣棚前喷布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③扣棚后2星期用40%氧化乐果乳油40倍涂环。④谢花后喷一遍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⑤果实膨大后,再喷一遍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可兼治蚜虫。

延伸阅读

达摩凤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学名】PapiliodemoleusLinnaeus

【类属】属鳞翅目凤蝶科

【分布】国内主要分布于湖北、江西、浙江、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国外主要分布于锡金、印度,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几内亚。

【危害】主要危害芸香科的黄皮(Clausenalansium)、假黄皮(C.excavata)、食茱萸、光叶花椒等植物。幼虫食芽、叶,初龄食成缺刻与孔洞,稍大常将叶片吃光,只残留叶柄。苗木和幼树受害较重。

【形态特征】成虫翅展80~95mm,体侧黄白色,体背黑色或黑褐色。翅黑色或棕黑色,前、后翅的斑纹除后翅前缘中斑及臀斑颜色不同外,其他斑纹都呈黄白色或棕黄色。前翅基区及亚基区有由许多细碎黄点组成的多条细横纹,外缘及亚外缘有斑列,中区及中后区有许多排列不规则、大小不同的斑纹,亚顶角有1枚长斑,外缘波状,波谷有黄点。后翅外缘及亚外缘区有斑列,中前区及亚基区大斑相连成宽横带,带内侧弧形,外侧凹凸不齐;前缘中斑有蓝色瞳斑,臀角具红斑,外缘波状,波谷有黄点。翅反面前翅除基部有放射形条纹,亚顶角内侧有3~4枚黄褐色的斑外,其余大致与正面相似。后翅基部多3枚淡黄色斑;中区呈杏黄色斑,比其他斑列增大而清楚;其他斑纹排列大致与正面相似。

卵球形,黄色,将孵化时有黄褐色污斑。直径约1.1mm。

幼虫1~4龄幼虫鸟粪状:头部褐色,上有淡褐色云状斑;身体底色为黑色,胸部与7~9腹节的侧面有白纹;2~5腹节的侧面与背面形成V字形白带。老熟幼虫体呈绿色。后胸前缘及第1腹节后缘各有1条黄褐色的横带。第3、4腹节有1对褐色的斜带,带中有斑驳的紫色与白色细纹;第5腹节亚背部有1枚褐色小斑和2枚紫色小点,第6腹节亚背部有1枚紫色小点。气门褐色,臭角基部橙黄色,末端橙红色。

蛹体色因所处环境不同而有绿色与褐色两型。头顶及中胸中央各有1对短突起,腹部略向两侧突出,第4~7腹节亚背部每侧各有1个小瘤。体长约34mm。

【发生规律】生活史及主要习性在广州,成虫于11月中旬产卵于柑桔嫩芽上,经7天孵化。幼虫先食柑桔嫩叶,虫体渐长,食量增大,老叶变可取食。幼虫期26-30天。老熟幼虫于11月下旬在枝间化蛹,蛹尾端固着于枝上,身体上部环系丝带。蛹体与枝条作40度左右倾斜,触动时则左右摇摆。蛹期25-45天,至1月中旬羽化为成虫。第2代幼虫,大多3月发现。以蛹越冬。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人工捕捉幼虫和蛹,及时减少虫口发生基数。

2、生物防治。在达摩凤蝶发生不严重的时期或地区,应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以保护其寄生性无敌昆虫,例如凤蝶蛹期的天敌有: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puparumLinnaeus)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slasus(Walker)),其寄生率达30%以上,对凤蝶的发生、严重为害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3、药剂防治。化学防治应掌握在各代1~3龄幼虫期,喷施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1500倍液,由于凤蝶幼虫抗药性差,其防效可达到98%以上。

香樟筒天牛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香樟为樟科常绿乔木,树势高大雄伟,树冠广圆形,全株具樟脑香气,小枝绿色。现将香樟筒天牛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在吉安市青源山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化蛹结束。5月上旬在林内初见成虫,成虫出现盛期为5月中旬,末期为6月下旬。产卵期始于5月下旬,盛期在5月下旬与6月上旬之间,而末期为6月下旬。幼虫于6月上旬开始孵化为害新枝,直至11月上旬老熟幼虫钻入截断的枝内落地越冬。

成虫于5月上旬,平均温度21.3℃时开始羽化,羽化之成虫在当年和去年新生枝上或叶柄、叶脉上啃食补充营养。新枝皮部被啃食后嫩梢呈枯萎状。成虫白天活动,以上午8~12时为剧,阴雨天活动少或不活动,补充营养4~7天后,成虫在枝上、叶上交尾,交尾时间集中在6~12时,每次交尾13~30分钟,交尾后5~10时雌虫开始产卵于当年生枝干上的被害疤痕的皮下部,每处一粒卵,每只雌虫可产卵6~15粒。

卵初为淡黄白色,后渐变黄,10日左右孵化,幼虫初孵化时,在皮下部蛀食韧皮部,以后蛀食木质部,以髓部为中心蛀食形成蛀食道,在被害枝上有小孔通气和排出黄色粪粒。6月樟树被害枝上梢部开始枯萎,老熟幼虫至11月上旬,在被害枝顶部用木屑塞孔,以后幼虫转至被害枝下端成人字形环状咬断落地,脱落后的切干长度为41~76mm,一般为56mm,下端用木屑塞孔,幼虫栖于切干之一端,以幼虫越冬。4月中旬老熟幼虫在切干内化蛹。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mm,体细长,橙黄或棕黄色,被淡金色绒毛。头部黄色,比前胸略宽;额部较阔,并有细密刻点,额中沟明显;上颚、复眼黑色。触角11节,柄节较粗,黑色,其他各节被黄棕色绒毛。

卵:长圆形,两端略尖,长3.2~3.7mm,淡黄色。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2~2.1mm,微黄白色,头部棕黄色,上颚黑褐色;前胸背面淡黄色,密生棕褐色麻点。老熟幼虫体长14~21mm,黄色头壳具光泽,前胸背部有排列较整齐的棕黑色麻点斑块。

蛹:黄色,触角淡黄色,微有光泽,长14~18mm。

防治方法

①在11月上旬至3月上、中旬为幼虫期,可在林地搜集切干烧灭。

②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成虫白天在树上交尾产卵,人工捕杀较易。

③5月下旬成虫开始在枝上产卵时,在产卵处的疤痕上用铁丝刷刺杀卵或初孵幼虫。

④幼虫已蛀入枝内为害时,可剪除初害枝,或在排泄孔注入药物毒杀。

桂花蚜虫的发生及防治规律


【别称】蚜虫为瓜蚜,又称腻虫或蜜虫等。

【危害】蚜虫分有翅、无翅两种类型,体色为黑色,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用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心叶生长受阻,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全株萎蔫枯死。蚜虫为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下部叶片上,引起霉菌病发生,使叶片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减少干物质的积累。

【形态特征】体长1.5~4.9毫米,多数约2毫米。有时被蜡粉,但缺蜡片。触角6节,少数5节,罕见4节,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

喙末节短钝至长尖。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顶端常有缘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椎形、指形、剑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圆。表皮光滑、有网纹或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体毛尖锐或顶端膨大为头状或扇状。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第3或3及4或3~5节有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少数分为2支。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罕见后翅变小,翅脉退化。翅脉有时镶黑边。

【发生规律】蚜虫的繁殖力很强,1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当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时,便开始繁殖。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完成1个世代需10天,在夏季温暖条件下,只需4~5天。它以卵在花椒树、石榴树等枝条上越冬,也可保护地内以成虫越冬。气温为16~22℃时最适宜蚜虫繁育,干旱或植株密度过大有利于蚜虫为害。

【防治方法】在蚜虫的防治上,应利用各种手段,停止其危害活动,主要有以下各点:

(1)消灭蚜虫,要从花卉越冬期开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单纯依靠在蚜害最严重的春、秋季进行,防治效果并不显著。

(2)对新引进的花种、花苗,应严格检查,防止外地新害虫的侵入,对土壤及旧花盆进行消毒,以杀死残留的虫卵。

(3)结合修剪,将蚜虫栖居或虫卵潜伏过的残花、病枯枝叶,彻底清除,集中烧毁。

(4)花卉的品种不同,其抗虫性也有所不同,应选用抗病虫品种,既减轻蚜虫危害又可节省药物费用。

桂花蚜虫的发生及防治规律

(5)发现少量蚜虫时,可用毛笔蘸水刷净,或将盆花倾斜放于自来水下旋转冲洗,既灭了蚜,又洗净叶片,提高了观赏价值和促进叶面呼吸作用;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防治。

(6)发现大量蚜虫时,应及时隔离,并立即选用药物或土法消灭虫害,其具体措施如下:

用1:15的比例配制烟叶水,泡制4小时后喷洒。

用1:4:400的比例,配制洗衣粉、尿素、水的溶液喷洒。

用10%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马拉硫磷乳剂1000~1500倍液或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洒。

对桃粉蚜一类本身披有蜡粉的蚜虫,施用任何药剂时,均应加1中性肥皂水或洗衣粉。

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病症诊断

该病在猕猴桃枝干、新梢、叶片、花蕾及花上均可发生。枝干发病初期首先浸出粘质的细丝状液体,进而变成暗红色的树液淌出,患病枝不易发芽,即使发芽不久便枯萎。新梢顶部感染病菌后变成水渍状直至变成黑褐色,发生龟裂、萎缩枯死。新梢长10-15cm左右,叶子上发生23mm的不规则形状褐色斑点,其周围伴有明显的黄色伞形病斑,梅雨季节是叶片发病盛期,梅雨过后不再发病。蕾外侧变成褐色,严重时脱落;花瓣变成褐色,不开放,即使开花,花朵形状也不完全。

在植株上病原菌首先在感病菌枝的剪口等受伤部位发病或潜伏,当展叶时向新梢及叶片传染。发病组织不管是皮层、木质部,还是中心髓都可以潜伏病原菌,其中皮层部位的病菌繁殖最活跃,并首先进行活动。

2发病条件

猕猴桃溃疡病菌是对高温适应性差的细菌。在气温5℃时下可以繁殖,1525℃是生育最适宜温度,在感病后7d即可见明显病症。30℃短时间也可繁殖,但经过39h即死亡。感染病菌叶片在5℃可以发病,能分离出黄色伞形耐低温型病原菌,15℃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28℃时病斑扩大不明显,30℃以上则不发病,在猕猴桃树体溢出液中该菌生长旺盛。在传染途径上,一般是从枝干传染到新梢、叶片,再从叶片传染到枝干,干枯落叶及土壤不具传染性。发病期风有利于传染和蔓延,一般可使病菌飞散100-300m。

3防治要点

(1)在耕作上注意土肥水管理,提高树势。果实成熟后要及时采收,以利恢复树势和养分积累。修剪发病枝,剪子、锯等工具应利用酒精进行消毒,防止病菌传染扩散。

(2)化学防治

易感染病菌,用甲基托布津液涂抹受伤枝的表皮等受伤部位及剪口,可有效防止发病。

(3)新梢迅速生长期,喷布链霉素、土霉素水剂效果好;收获后、修剪后或萌芽前喷布铜制剂如硫酸铜,对防止枝条发病效果好,并可减少叶片初期发病。收获后至落叶前,在树干下部开洞,按每平方米树冠注入200-300ml土霉素、春雷霉素等抗生素,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注入链霉素也有良好防治效果,但超过300ml有药害。

小叶榕木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小叶榕榕木虱,是小叶榕的主要害虫,其主要危害小叶榕新梢和叶片,该虫全年几乎都可发生,但以4-9月为最盛,小叶榕在发新梢时危害特别严重。

4至5月初为小叶榕榕木虱第1代成虫出现的高峰时期,此时期气温回升,降雨增多,榕木虱繁殖生长快,是一年中防治的关键阶段。近年来由于榕木虱在小叶榕上发生危害,不但影响了小叶榕的健康生长及景观观赏价值,甚至因防治不及时而导致小叶榕死亡,已成为小叶榕主要虫害。

榕木虱若虫分泌白色的蜡丝,若虫一般潜居在白色蜡絮中,在嫩枝的顶端形成一个个白色的小团,将虫体严严实实包裹起来,若虫在白色的蜡絮内吸食树木的汁液;成虫多产卵于新抽出的嫩芽上,其产卵期与小叶榕的嫩梢抽梢期相吻合;树势越弱危害越重。严重时榕树枝条干枯,叶片脱落,叶片皱缩甚至脱落,使树木生长受阻,影响观赏价值。其排泄物还诱发煤烟病。

一、形态特征

若虫:1~2龄体较扁,1龄长0.4~0.6毫米,黄红色,2龄长1.2毫米。翅芽突凸.腹部分泌大量白色蜡丝。

卵:呈纺锤体形,一端较尖,初期黄白色半透明,后转变为浅褐色长约0.5毫米。

成虫:体长4~5毫米,全体棕绿色,头部前方较平,复眼向两侧凸,呈褐色。触角10节,前后翅透明,前翅前缘1/3处育一尖角状褐斑。胸腹部背面棕色.腹面绿色。雌虫腹部纺锤形,末端尖,卵鞘匕首状,坚韧。

二、发生规律

榕木虱在小叶榕上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木虱在上一年1O月上旬产卵,1O月下旬出现孵化盛期,到来年4月上旬开始出现成虫,5月上旬出现成虫高峰期;第l代木虱于5月上旬产卵,6月上旬出现孵化盛期,7月上旬为成虫高峰期;第2代木虱于7月上旬产卵,8月上旬出现孵化盛期,8月下旬出现成虫高峰期;第3代木虱于8月下旬产卵,1O月上旬出现成虫高峰期,4~1O月问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三、防治方法

(一)物理防治

1、修剪树枝:结合修枝,对虫害严重的小叶榕(树冠外部40%以上的叶片被若虫分泌的白色蜡絮包裹)树枝进行适当修剪,修剪下来的树枝全部拉到城外空地焚烧掩埋。以后每发现上述情况的小叶榕,均采取同样的方法处理。

2、树干涂白:可在每年11月底开始,对行道树和虫害特别严重的小叶榕进行树干涂白,树干涂白可以对榕木虱在小叶榕树之间转移进行适当遏制。

(二)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小叶榕榕木虱虫害在较大范围发生时,主要和有效的防治方法。由于榕木虱若虫有分泌的白色蜡絮严密包裹保护,同时若虫在白色的蜡絮内吸食树木的汁液,因此榕木虱化学防治应使用能被植物叶片吸收的内吸性化学药剂。

防治小叶榕榕木虱时主要使用的化学药剂有:2.5%大康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氧化乐果乳油。若虫害较严重,使用药液浓度均为800倍左右,为了防止榕木虱产生抗药性,每次用1种农药,3种农药交替使用,每次防治时均对小叶榕的所有叶面进行药液喷洒,在气候条件适合,同时虫害较严重时15~20d防治1次。

(三)注干法防治

在小叶榕树的树杆部用机动打孔注药机以45度角钻打一个小拇指粗的小孔,深度为4-20厘米(根据榕树的胸径大小来算),然后将输液瓶的嘴部插入小孔中。在配制药物时,先要测量榕树的胸径大小,然后按1:1配制药水,即0.1米胸径的榕树,配用10毫升药物。一般打1个多小时吊针,树上木虱就会被全部洗白。发现用注干法施用30%敌敌畏氧乐乳油和用环割法施用40%氧乐果乳油10倍液。

注干法优点是对环境污染小、防治彻底、持效长(20天有效);的缺点是因小叶榕树干多汁,注药孔易结水,孔口愈合困难,因此每年5月或10月打孔注药一次为宜,钻孔时钻孔不宜过大。

山茶红蜡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形态特征】雌虫,椭圆形,背面有较厚的蜡壳覆盖。蜡壳呈暗红色,长约4毫米,高约2.5毫米,顶部凹陷,形似脐状。有4条白色蜡带,从腹面卷向背面。体极鼓起。虫体紫红色,触角6节,第三节长。雄成虫体长1毫米,翅展2.4毫米。卵椭圆形,淡红色,长0.3毫米,两端稍细。若虫初孵时呈扁平椭圆形,长0.4毫米,暗红色,腹端有2长毛。2龄时成广椭圆形,稍突起,暗红色,体表披白色蜡质,3龄时蜡质增厚。前蛹和蛹蜡壳暗红色,长形。蛹体长1.2毫米,淡黄色,茧椭圆形,暗红色,长1.5毫米。

【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虫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越冬雌虫产卵盛期。雌若虫蜕皮3次,龄约经20天;第二龄23天-25天;第三龄约30-35天。9月上旬成熟交尾后越冬。雄虫龄若虫期与雌虫同,第二龄若虫期40-45天,前蛹期1-2日,蛹期2-6日。雄成虫8月中旬至9月上旬羽化,寿命甚短,仅1-2天。越冬雌虫产卵于体下,产卵期长可达一个月。每雌可产卵200-500余粒。初孵若虫离母体后移至新梢。群集于新叶及嫩枝上,多在受阳光的外侧枝梢上寄生,树冠内膛枝叶较少。若虫孵化后,离母体移至新稍定居后,即吸取汁液,并由泌蜡器官在虫体背面和胸部两侧分泌蜡质,背面呈马蹄形,侧面呈斑点状,均粉白色。以后虫体逐渐长大,分泌物也逐渐长大,分泌物也逐渐增厚,雄虫在前蛹期停止分泌蜡质物。雄虫化蛹时,分泌一层较薄的白色蜡茧,化蛹其中。

【防治方法】药剂防治在1-2龄若虫时进行效果好,一般若虫孵化率达50%时进行次喷药,以后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3次。药剂可用松碱合剂18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剂3000倍液,或50%马拉松乳剂500倍液,在虫龄增大、蜡壳加厚后,可用茶饼松碱合剂10倍液。

大棚杏烂果病的原因及防治


杏树因其保护地栽培的环境条件及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大棚杏烂果病已成为影响生产者经济收入的主要根源。现将大棚杏烂果病原因及防治对策简述如下。

一、发生原因

1.喷药不及时。许多设施栽培者认为,果树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有特殊的保护措施,与外界环境隔离,没有风雨传播的病菌,不与其它病果原体接触,因;而不会发生病害。因而对大棚果树不使用任何药剂的情况下,在适宜的环境中滋生蔓延,导致果实腐烂。

2.光照不足,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因阴天、下雨、下雪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杏果实长时间不见阳光,导致果实生长缓慢,再加上棚内湿度过大,杏果实长时间生长在潮湿的空气中,极易造成烂果。另外,棚内温度过高(超过28℃)、通风条件较差、棚膜无滴效果不好,棚膜上的水滴直接滴于果实表面,若时间过长也可导致烂果。

3.果实表面上的附着物。由于大棚内通风条件差,湿度又大,杏谢花后,许多花瓣不凋落,而直接附着于果实的表面。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干枯的花瓣遇潮吸收水,果实与花瓣的接触部位因长时间处于霉湿状态,也可导致烂果。

4.负载量过大。大棚果实也应疏花疏果,提高果品质量。有些生产者认为,大棚栽培果实投资大,果品价格高,因而只注重产量而忽视质量,出现爱花惜果现象。如金太阳、意大利1号、玛瑙杏等自花结实力强的品种,极易形成果实串枝,随着果实的增大,果与果之间相互拥挤。因此,果与果的接触部位在高温、多湿及疮痂病的作用下腐烂。

二、防治对策

1.走出大棚果树不喷药或少喷药的误区,大棚杏树也应和露地栽培的杏树一样,根据不同时期及时喷药。首先,扣棚前清除棚内的枯枝落叶,减少病源。于芽萌动时喷80-100倍液,的索利巴尔,谢花后喷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果实膨大期喷80%多菌灵600-800倍液,新梢速生期喷65%代森锰锌1000的倍液。

2.改善光照条件,合理调控温湿度。选择优质无滴膜,及时清除棚面上的尘土,保持棚膜洁净,增加棚膜透光度。遇阴、雨、雪天气,每667平方米大棚安装15-20个电灯或沼气灯来补充光照,提高棚温。天气晴时,应及时放风,防止温度过高,使棚内温度保持在28℃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

3.摘除果面上的附着物,保持果面清洁。杏谢花后,应及时摘除未凋落的花瓣及其它杂物,并去掉一部分遮盖杏果实的叶片,发现病果应及时摘除,远离棚区深埋或烧毁,保持果面干净。

4.疏花疏果,合理负荷。对坐果率较高的小型果品种(如意大利1号、金太阳、玛瑙杏等),应及时疏花疏果。疏果标准以果实成熟时果与果之间的不相接触为宜。

枣大球蚧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枣大球蚧属同翅目蚧总科蚧科大球蚧属,别名枣大球蚧、瘤坚大球蚧等,是一种分布范围广、繁殖力强、危害严重的危险性害虫。

一、生活史及习性1.生活史枣大球蚧在农3师垦区1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固定在寄主枝干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4月上旬树体萌动时开始刺吸危害,4月中旬雌雄开始分化,雄若虫4月10日左右开始化蛹,4月15日左右进入化蛹高峰及雄虫羽化期,5月初进入羽化高峰。

雄虫羽化后与雌虫交配,雄成虫寿命仅有1~2天。4月底~5月初为雌成虫盛发期,雌成虫寿命20~35天。

5月7日左右为产卵盛期,卵在5月27日左右开始孵化,6月5日左右为孵化盛期,6月10日进入孵化末期,卵期20~27天。7月中旬~8月上旬为若虫危害盛期,9月份逐渐下降。10月下旬在枣树落叶前逐渐转移到枝干及树皮裂缝处越冬。

2.生活习性枣大球蚧雄成虫有翅,能飞行,寿命较短,只有1~2天,交尾后不久即死亡。雌成虫性成熟后,交尾产卵,产卵前腹部分泌蜡丝,随着不断产卵,腹部不断向上收缩,直至腹背相连成为一薄壳而死。在雌成虫膨大期间,雌虫体长度、宽度、高度迅速膨大,此时为雌成虫危害盛期。在此期间,雌成虫又向外分泌胶状物,在其周围吸引了大量蚂蚁和苍蝇等昆虫。初孵若虫活动能力较强,在卵壳内滞留一段时间后爬出,出壳后分散到叶正反两面叶脉上,沿着主脉两侧取食危害,然后转移到1年生枝条和叶片上面固定危害。

二、分布与危害1.危害植物种类枣大球蚧主要寄主植物为红枣,此外还危害街道绿化槐树、刺槐树、爬山虎、合欢class=blacklink_line合欢树、榆树等,尤其对红枣危害较为严重。

2.分布及危害特点枣大球蚧在45团团部和50团15连严重发生,苗木种植技术而在其它点发生较轻,45团团部及周边地区和50团15连目前是农3师垦区枣大球蚧重点发生区,其它团场受害较轻。枣大球蚧发生危害的枣园80%为5年树龄以上,而近几年新栽植的枣园发生较少;从受害树种来看,小海子垦区各团场枣大球蚧仅在红枣树发生危害,麦盖提垦区除在红枣上发生外,还危害街道绿化槐树、刺槐树、爬山虎、合欢class=blacklink_line合欢树、榆树等。

3.寄主植物受害情况受害树平均有虫株率为62.0%,受害严重的50团15连红枣园,被害率高达100%,该园若虫虫口密度为10.9头/厘米,45团团部刺槐被害率达96.0%,若虫虫口密度为17.0头/厘米。

三、防治对策

1.提高防范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农3师垦区枣大球蚧仅在部分枣园和绿化树上发生偏重,新植枣园发生较少。此外,大部分枣农缺乏防治经验,虫害发生后不能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应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枣农对该虫的防治能力,对严重发生地区进行重点治理,保护无虫园区,以防其扩散蔓延。

2.加强检疫枣大球蚧主要靠寄主枝条、接穗、果品甚至树干携带而远距离传播。因此,对苗木、接穗和果品的采购、调运过程和保护区都应实施检疫,以防传播蔓延。

3.农业防治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水,满足果树对肥水的需要,促进生长,增强树体自身耐虫能力,提高树体抗性。结合整形修剪,集中烧毁带虫枝条,可大大减少虫口数量。

4.物理防治4月中下旬雌虫膨大期虫体较大,较容易发现,此期人工抹除或用硬刷刷除。

5.生物防治枣大球蚧的天敌有寄生蜂、瓢虫等,为保护利用天敌,在枣大球蚧成虫期不可盲目用药,避免杀伤天敌。

6.化学防治枣大球蚧有2个最佳化防时期,第1次在3月下旬~4月初,此时使用40%速扑杀乳油、40%蚧克特乳油、48%乐斯本乳油防治效果好;第2次为6月中下旬,此时使用48%乐斯本乳油、52.25%农地乐乳油、20%杀灭菊酯乳油和80%敌敌畏乳油防治效果好,且农药成本低。

葡萄白腐病的防治技术和发生规律


近年来,葡萄白腐病的发生逐年加重,现将该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作如下介绍。 1.发生症状主要危害叶片、新梢、穗轴和果实。发病初期首先从离地面较近的穗轴或小果梗开始,出现淡褐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逐渐向果粒蔓延,果粒发病首先在基部变为淡褐色,软腐,后全粒变褐腐烂,果梗干枯缢缩。 2.病原及发生规律散落地面及表土中的病残体是来年初侵染的主要病源,病菌可在土壤中腐生存活3年以上。在僵果上分生孢子器的基部,有一些密集的菌丝体,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的穗粒标本中可存活10年以上。分生孢子靠雨水溅散而传播,经植株伤口入侵。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土质粘、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重;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发病重;植株个体负载量大的发病也重;果实进入着色期与成熟期,其感病程度也逐渐加重。 3.防治技术清除病源:生长季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剪除病蔓;秋季收获后立即收集地面落叶、穗、蔓、粒及其他病残体,清扫干净,清除侵染源。合理施肥:施肥以基施和有机肥为主,花前追施适量氮肥,促进枝蔓生长。结果后,氮、磷、钾配合施用,并适当补施微肥,提高植株体的抗病能力。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提高结果部位,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及时绑蔓,摘心,打副梢和适当疏叶疏果,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搞好排水工作,降低湿度。药剂防治:葡萄结果后,要经常检查下部果穗,及时摘除病粒病穗。发病地块可采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退菌特5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80%乙膦铝800倍液等轮换喷施,并在每次用药时混合使用磷酸二氢钾等叶面微肥。重病园可于始发期向地面撒施灭菌药,如福美双1份、硫磺粉1份、碳酸钙2份混合后每667平方米撒施1.5~2千克,每隔半月撒1次,共3~4次,同时与喷施农药相结合,喷施的有效药剂有桑兰990A500倍液;或者采用灭菌肥II型3000倍液各喷2~3次。

绿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绿豆菌核病一般年份发病株率在5%以下,局部可达27%。近年来,随着生产水平、管理水平、水浇条件的改变,该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造成个别地块成片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一、病原和症状

1、病原:经调查镜检,绿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核盘菌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的蔬菜作物和豆类作物。病害主要为害绿豆地上部。多从主茎分枝下部或分枝处侵染发病。

2、症状:初始病斑水渍状,呈不规则浅褐色或近白色,逐渐环绕茎部并向上下扩展,造成病部皮层

软腐、脱落并引起植株枯死,湿度适宜时,病部生出絮状白色菌丝,后期菌丝纠结在病部或髓部形成豆瓣状或鼠粪状的菌核。干燥时病部茎部皮层常纵向撕裂,露出木质部。花染病后引起花腐并逐渐扩展至茎部。叶片被害,呈暗青色,水渍状软腐,条件适宜则出现絮状白色菌丝。

二、发生特点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或混杂种子中及秸秆中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孢子作为初侵娄源,子囊孢子自茎基部或叶柄基部侵入,病部产生菌丝后,重复侵染。

病害流行后期,环境条件不良时,形成菌核,随病残体或混杂种子中越冬。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可造成远距离传播。菌核萌发,子囊孢子弹射均需要较高的土壤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

土壤湿润,平均气温5~30℃,相对湿度85%以上的均可发病,以温度20℃左右,湿度90%以上发病重。据调查,重茬地以及菜地、豆类地连作或邻作发病严重。播种密度过大,播种过晚,偏施氮肥,长势过旺,田间荫蔽的地块发病重。该病以初花至盛花期为害最重。品种间未见有明显抗病差异。

三、防治方法

1、防治和土壤处理

避免与寄主作物连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2a轮作;汰除混杂在种子中菌核,可用10%盐水漂洗2~3次,也可用55℃温水浸种15min,捞出投入冷水中,杀死种子中混杂的菌核。

收获后深翻,使菌核埋入土深10cm以下;及时清除或焚烧残株以减少菌源。对于重茬地、重发地块可采用20%甲基立枯磷每667m2用0.5Kg配20Kg土,耙入土层后播种,防效可达80%以上。

2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前期增施磷钾肥,控施氮肥,促进稳长早长;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止田间荫蔽;控制浇水过量和次数过多;绿豆封垄前及时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发出土;并注意排淤、防涝、平整土地,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

3化学药剂防治

菌核萌发出土后,在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均能收到良好防效。发病初期,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可有效控制病害流行。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一、发病原因

1.前茬作物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菌核病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马铃薯、白菜、向日葵、胡萝卜等383种寄主植物。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样性,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使大豆菌核病发病率逐年提高。据调查,前茬为菜豆的大豆田,发病率最高的是前茬豇豆地,发病率为41.7%;其次是前茬豆角地,发病率为8.7%。前茬为向日葵的大豆田,每平方米含菌核可达6.18g;前茬为油菜的大豆田,菌核病发病率比正常轮作大豆田高出2050个百分点。

2.大豆重迎茬对发病的影响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种植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连年种植大豆,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病较重。对重迎茬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调查,迎茬发病率为5.6%,重茬发病率为11.2%,而且随着重茬年数的增加发病率越高,重茬3年发病率为13.7%,重茬4年发病率为28.5%,重茬5年发病率为37.0%。

3.气候对发病的影响

以2002年为例,红兴隆地区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较高与6月份降水量大有直接关系,6月份降水量为136mm,比历年同期多57.5mm,再加上7月份的低温、寡照,潮湿的土壤引发了菌核病病菌的萌发,造成再次侵染大豆,致使许多地块大豆大面积死亡。

4.整地方式对发病的影响

土地不平,排水不畅;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使菌核病病菌有了萌发的机会。

5.种植密度及施肥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发。

二、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

防治大豆菌核病的最基本措施是合理轮作。发病严重的地块,应与禾谷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不能与菌核病的寄主植物如菜豆、马铃薯、油菜、向日葵等轮作,避免重茬,减少迎茬,可减轻大豆菌核病的发生。

2.改进土壤耕作措施

对发病的地块进行深耕,深度不小于15cm,将菌核深埋在土壤中,可抑制菌核萌发,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大豆田间湿度。

3.合理施肥与密植

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钾肥。红兴隆地区主要采用三垄栽培法种植大豆,种植密度以每公顷保苗2531万株为宜。

4.消灭菌源

感染菌核病的残枝是大豆菌核病病菌的主要来源,当病田收获后,应将病残体收集烧毁,不能留在田间。生产用种需从无病田留种,确保种子不带病菌。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施50%速克灵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用药液量600kg/hm2,可降低发病率。

榕树褐根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榕树褐根病症状

榕树褐根病菌在自然界虽不易发现子实体,但有很特别的病症,仔细观察不难诊断。在接近地际部主茎及根部的发病树木往往有黄色至深褐色的菌丝面(mycelialmat)包围其表面,在根部之菌丝面常与泥沙结合而不明显,上述病症是现场鉴定本病害的主要依据。其引起植物地上部全株初期黄化萎凋,最后枯死。褐根病菌从黄化到枯死只需一个月至三个月,但有些较大棵植株或根系较深广的树种从发病到死亡可能需数年的时间。本病之所以造成萎凋的主要原因是褐根病菌可以直接为害树皮的输导组织,导致水份及养份之输送遭受阻碍而死亡。本病原菌除为害树皮外,也可造成木材白色腐朽。受感染之内侧木材组织具不规则黄褐网纹。在腐朽木材与健康木材间常有黑褐色带隔离。腐朽末期木材变轻、乾和海棉状。由于本病菌可以为害木材组织,导致木材白腐朽,因此受害树木较易风倒,具有潜在公共安全的危险性,需特别注意。

榕树褐根病发生规律

在自然界,褐根病菌很少出现子实体,表示没有担孢子做长距离的飞散传播。同时,其主要为害根部及茎基部,因此,褐根病菌的主要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土壤,在病害的属性上较属于土传性病害(soil-bornediseases)。一般而言,土传性病害较不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的病害,因其传播速度受到限制。近年来,发现褐根病有扩大发生的现象,这种情形似乎不符合褐根病菌的基本生态特性。会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褐根病菌受到环境的影响,较易形成子实体与担孢子,担孢子的產生可以增加长距离的飞散与建立新病害据点。第二是人为协助传播,如将病株或病土移动到没有病菌的场所。第二种可能情形在实际情况常常发现,如带菌树木的移植或利用病残体做有机肥,将病害扩散出去。第一种可能需再做仔细的观察与研究,才能下此结论。

榕树褐根病防治方法

本病害的防治方法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任何正式剎菌剂被推荐於病害防治上。然而在实验室对病原菌之测定及林地初步试验之结果显示,三得芬、三泰芬、护硅得、硫酸铜、快得寧、铜快得寧、扑克拉、灭普寧、4-4式波尔多液及尿素等剂对本病有某些程度的抑制及治疗效果,但因未经完整的试验结果评估,及合法行政程序登记,仍不适合做为推荐防治药剂。同时,本病菌主要为害根部,药剂的施用不易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因此施与药剂之成效,常受树种与环境影响。

事实上,褐根病的防治工作,应以预防为主,因本病原菌为害植物初期地上部没有任何病徵,一旦地上部出现黄化萎凋时,根部已有80%以上受害,在此情况下如欲进行治疗处理,为时已晚。本病原菌主要传染的来源是病残根,其传播途径主要靠病根与健康根的接触传染。因此在预防的考虑下,只要可以阻止病根与健康根的接触,及杀死或除去土壤中的感染病残根,就可以达到防治效果。以下的防治方法则依据上述的原则。

《大棚里桃畸果病发生的规律及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大棚多肉植物种植方法”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