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w59.com - 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优秀的经济植物核桃横沟象的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核桃横沟象,成虫体长12~16.5毫米(不含喙),宽5~7毫米,雌虫体略大。体黑色,被白色或黄色毛状鱗片。喙粗而长、密布刻点,长于前胸,两侧各有1条触角沟。雌虫喙长4.4~5.0毫米,触角着生于喙前端1/4处;雄虫触角着生于喙前端1/6处。触角11节,呈膝状。柄节长,常藏于触角沟内。复眼黑色。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中间有纵脊,密布较大而不规则的刻点。各有4个暗红褐色绒毛斑。卵椭圆形,长1.6~2毫米,初产时为乳白色或黄白色,逐渐变为米黄色或黄褐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4~18毫米,头宽3.5~4毫米,体黄白或灰白色,弯曲,肥壮。头部暗红褐色,口器黑褐色。蛹长14~17毫米,黄白色,末端有2根褐色刺(彩图15)。

核桃横沟象又名核桃根颈象。分布于四川、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福建。危害泡核桃、铁核桃、夹核桃等的根颈。被害树树势衰弱或整株枯死。

据韩佩琦、景河铭等研究在四川、陕西均为2年1代,跨3个年度,以成虫及幼虫越冬。越冬成虫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日平均气温10C左右时上树取食叶片和果实等进行补充营养,5月为活动盛期,6月上中旬为末期。受害叶被吃成长8~17毫米,宽2~11毫米的长椭圆形孔。每个成虫1天可吃鲜叶217.8毫米2。被害果实被吃出长9毫米,宽5毫米的椭圆形孔,深达内果皮,影响树势及果实发育。还危害芽及幼枝嫩皮。

越冬成虫能多次交尾,6月上、中旬下树将卵散产在根颈1~10毫米深的皮缝内,产卵前咬成直径1~1.5毫米圆孔,产卵于孔内,然后用喙将卵顶到孔底,再用树皮碎屑封闭孔口。9月份产卵完毕,成虫逐渐死亡,成虫寿命430~464天以上。每个雌虫一生最多可产卵111粒,平均59.5粒。

银杏树(33)香樟树(43)

桂花(123)国槐(22)

芦荟(72)绿萝(29)

发财树(35)杜仲(9)

富贵竹(16)月季花(205)

菊花(180)萱草(38)

落叶松(63)红豆杉(32)

杜鹃(101)水仙花(80)

卵6月上旬开始孵化,卵期7~11天,平均8天。在适宜的温、湿度下,随着气温升高,卵期缩短。在裸露干燥的环境下,卵不能孵化,2~3天后干死。幼虫孵出1天后,开始在产卵孔取食树皮,随后蛀入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90%幼虫在根颈地下蛀食,最深可达45厘米,一般多在表土下5~20厘米深处的根皮危害;距树干基部140厘米远的侧根也普遍受害;少数幼虫沿根颈皮层向上取食,最高可达29厘米长,但此类虫多被寄生蝇致死。虫道弯曲,纵横交叉,虫道内充满黑褐色粪粒及木屑,虫道宽9~30毫米,被害树皮纵裂,并流出褐色汁液。严重时1株树有幼虫60~70头,甚至上百余头,将根颈下30厘米左右长的皮层蛀成虫斑,随后斑与斑相连,造成树干环割,有时整株枯死。

幼虫危害期长,每年3~11月均能蛀食,12月至次年2月为越冬期,当年以幼龄幼虫在虫道末端越冬,第二年以老熟幼虫越冬,幼虫期长达610~670天。经越冬的老熟幼虫,4月下旬当地温度17C时,在虫道末端蛀成长20毫米,宽9毫米的蛹室脱皮化蛹,5月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下旬为末期,蛹期17~29天,平均25天。

成虫于5月中旬(四川)或6月中旬(陕西)日平均气温达15.4C时开始羽化,6月上旬或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8月中、下旬羽化结束。初羽化的成虫不食不动,在蛹室内停留10~15天,然后咬孔径6~9毫米的羽化孔;出蛹室上树进行补充营养,主要取食根颈部皮层,也食害叶片。交尾多在夜间,可交尾多次。在四川于8~9月产部分卵,直到10月,成对或数个在一起进人核桃树根颈部皮缝越冬。成虫爬行快,飞翔能力差,仅作短距离飞行,有假死性和弱趋光性。

此虫食性单一,除危害核桃树外,尚未发现危害其他树种。危害程度与环境因子有关,一般在土壤瘠薄、干燥环境生长衰弱的树木受害轻,在土层肥厚处生长健壮的树反而受害严重;幼树、老树受害轻,中龄树受害重;随着海拔升高,成虫出现时间推迟,危害也减轻。

防治方法:(1)挖土晾根,冬季结合树盘翻耕,挖开根颈土壤晾根,降低土壤湿度,可使虫口降低75%~85%。(2)灌尿毒杀,冬季上冻前在树盘灌人尿杀虫率达100%,灌人粪尿杀虫率56%。(3)药剂防治,春季幼虫开始活动为害时,挖开树根颈土壤,灌80%敌敌畏乳剂100倍液,敌百虫200倍液。夏季7月成虫活动期树冠根颈喷50%辛硫磷10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

延伸阅读

油橄榄树大粒横沟象的虫害防治方法


大粒横沟象(DysceruscribripennisMat.etKono)属鞘翅目象甲科。为害油橄榄、桃、苦栋、女贞及多种林木、果树等,分布广西及四川,为多食性。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大粒横沟象成虫和幼虫都能为害油橄榄树,成虫取食嫩枝、树皮,幼虫蛀茎食害主干、枝丫等韧皮部,破坏输导组织,造成枝丫坏死,导致株干枯死。

2、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代或二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根基部土里越冬或以幼虫在树皮枝桠部内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产卵每次2~4粒,自卵孵化至羽化成虫,历时120~130天。成虫一年出现三次高峰期,有假死习性,能飞翔,喜在树冠下阴面活动,且有群集越冬现象。

3、防治方法:

一是,仔细观察树干枝桠,当发现树皮有凹形下陷或树皮干瘪坏死,枝桠树叶发黄等现象时,可用小刀撬开是皮观察,担忧洞穴沟或锯末粪便,可用钢丝在危害的枝丫部位穿虫孔,然后塞入少许药棉或涂抹拌有药的泥土堵洞。这样对树损伤较小,效果好。

二是,树基部发现时,可用小铲或刀的背面在大粒横沟象已经危害的油橄榄树干基部刮除坏死树皮部位,施用氧化乐果液或辛硫磷乳油喷雾和灌根,或用刀砍基部树皮后施药,后覆土至砍开树皮部位以上,以便培养新的树根。

三是,采用输液技术,对树体施用氧化乐果原液,杀死树体内的各类蛀干害虫,拟从根本上消灭蛀干害虫;注射40%乐果或80%敌敌畏或75%辛硫磷乳油等都可毒杀幼虫。

臭椿沟眶象防治


臭椿沟眶象Eucryptorhynchusbrandti(Harold)又名椿小象,属鞘翅目象甲科,分布于西北、东北、华北、华中等地,主要以幼虫蛀食臭椿木质部,造成树木生长衰弱,还可造成幼树死亡。

臭椿沟眶象防治

形态特征:成虫黑色,长约12mm,额部窄,中间无凹窝,头部有小点刻,前胸背板及鞘翅上密被粗大刻点、前胸前窄后阔翘翅坚厚,前胸背板、鞘皮的肩部及端部四分之一分布有白色鳞片形成的大斑,其余部分散生白色小点,稀疏的杂有红黄色鳞片,鞘翅肩部突出;卵长圆形,黄白色;幼虫,长10~15mm,头黄褐色,胴部乳白色,每节背面两侧多皱纹,蛹长10~12mm。黄白色。生活习性:西安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过冬,各虫期发育不整齐,以幼虫在树干内过冬的,7月为成虫活动盛期,以成虫在椿树干基周围1~2cm深的表土中过冬的,成虫寿命可达7个月。成虫有假死习性,如受惊扰即卷缩落地,成虫产卵时,雌成虫先咬破韧皮部,产卵其中,初孵幼虫先食害皮层,稍大即可蛀入木质部为害,幼虫老熟时,先在树干上咬一圆形羽化孔,以蛀屑堵塞入口,头向下在蛹室化蛹。

防治方法:

1、利用成虫假死性于清晨震落后捕杀

2、成虫发生期喷洒20%菊杀乳油2000倍液,可使用护树宝注干剂(即树虫一针净)将药液注入树干,以杀灭树干内部的幼虫。

园林经济植物核桃瘤蛾的防治方法


核桃瘤蛾,俗称核桃毛虫。成虫体长约10毫米,翅展约22毫米,体灰褐色。前翅外横线、中横线、内横线黑色弯曲,前翅前缘有3块黑斑。卵0.5毫米扁圆形。幼虫老龄体长约15毫米,体背棕黑色,胸腹部各节有黄褐色长毛。蛹体长约9毫米,淡褐色,外有灰白色茧(彩图18、彩图19)。

核桃瘤蛾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省,1971年和1975年陕西省商洛地区核桃大发生。据黄可训1965年研究,该虫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石堰缝中,树皮裂缝中及树干周围杂草落叶中越冬。越冬蛹石堰缝中最多,占总蛹数的97.3%,其他场所极少。如树周围没有石堰,则在土坡裂缝中越冬,但数量也不多,一般在阳坡、干燥的石堰缝中越冬蛹最多,存活的也多;阴坡、潮湿的石堰缝中数量少,存活的也少,很多被菌寄生而死亡。

成虫羽化时间绝大多数在傍晚6~8时。有趋光性,黑光灯诱力最强,蓝色灯光次之。成虫白天不活动,傍晚后到22时前最活跃。成虫羽化后经两天交尾,交尾时刻大多在清晨4~6时左右,交尾经历1~3小时,交尾后第二天产卵。卵散产在叶片背面,主、侧叶脉交叉处,每处多数只产卵1粒,间或2~4粒,卵有胶质粘在叶背,表面光滑,无其他覆盖物。

第二代(越冬代)成虫在北京门头沟的自然条件下,成虫田间羽化时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共50余天,盛期在6月上旬末。第一代成虫羽化时期从7月中旬至9月上旬,共50余天,盛期在7月底。河北涉县和陕西丹凤,成虫羽化期比较集中,越冬代羽化盛期6月上中旬,第一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

第一代雌蛾平均产卵量比第二代多,第一代每雌平均产卵264粒,越冬代70粒。未受精卵不能孵化。产卵前期多数为2天左右。产卵期多数为4~5天。各代雌雄性比,接近1:1。

第一代卵发生于5月下旬,盛期为6月中旬,末期为7月中旬。第二代卵发生于7月下旬,盛期为8月上旬末,8月下旬以后卵数极少,延至9月初方告结束。一、二两代卵发生时间几乎相连,共在100天左右。第一代卵期多数为6~7天;第二代卵期为5~6天。

3龄前幼虫不活动,孵化后即在叶背主、侧脉交叉处取食,食量小,仅吃叶肉留下网状叶脉。3龄后幼虫活动能力增强,能转移为害,并把网状叶脉吃掉,仅留主、侧脉,为害严重的在后期也吃果皮。夜间取食最烈,有暴食性。一般树冠外围的叶片受害比内膛重,上部比下部重。幼虫老熟时顺树干下树,寻找石缝、土缝及石块下等缝隙处作茧化蛹。下树时刻,昼夜均有,多数集中在清晨1~6时。幼虫期最短为18天,最长27天,多数为22天左右。

第一代老熟幼虫下树始期为7月初,盛期在7月下旬,末期为8月中旬。第二代老熟幼虫下树始期为8月下旬,盛期为9月上中旬,末期为9月底,但10月中旬仍发现极个别幼虫。在被害严重的树上,第一代老熟幼虫也有少数不下树,而在枯卷叶中结茧化蛹的;第二代幼虫则全部下树化蛹越冬。老熟幼虫下树化蛹这一特性,在防治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代蛹期最短6天,多数为9~10天,最长14天,第二代蛹(越冬蛹)期多数为9个月左右。防治方法:(1)化学防治,在幼虫发生为害初期,喷布5%溴氰菊酯乳油6000倍液;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50%乐果乳油2000倍液;90%敌百虫8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2)利用老熟幼虫顺树干下地化蛹的习性,可以进行树干绑草诱集及树干开沟诱杀。不同的草料,诱集的效果有明显差异。麦秸绳诱集效果最好,荆条次之,青草最差,可能与幼虫喜在干燥和紧密的缝隙里结茧化蛹的习性有关。开沟诱杀,在树干周围各开宽39厘米,深15~18厘米的环状沟,沟的外壁垂直,沟里放一些石块,将诱来幼虫踏死。(3)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可以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需要大面积联防,效果更好。

经济绿化植物核桃星尺蛾的防治方法


核桃星尺蛾Ophthalmodesalbosignariajuglandaria

C50

Oberthur,成虫黄白色蛾子,体长约18毫米,翅展约60毫米,前翅中部淡褐圆斑,后缘有z形黑斑。卵成块100余粒。幼虫体长60毫米,体黄绿色,胸足3对,胸部膨大,腹足2对,蛹长约25毫米黑褐色(彩图22、彩图23)。

核桃星尺蛾俗称绿大头虫,在河北、河南和山西交界的太行山区发生为害严重,云南省、陕西省也有发生为害。该虫一年发生二代,以蛹在核桃树下石块、土缝枯叶草丛中过冬。翌年6月中下旬成虫羽化,产卵叶背面或枝条上,成块状,每块卵约100余粒,7月幼虫孵化为害,分散树取食叶片,三龄前幼虫受惊动吐丝下垂,小幼虫先为害嫩叶,随着龄期增大,转食老叶,由叶缘向内食害仅留叶脉。幼虫静止时身体贴在枝条上,老熟幼虫坠地人土化蛹。8月成虫羽化,9月幼虫出现第二代为害,10月后老熟下树人土结茧过冬。幼虫喜食核桃叶片,还可为害木撩等。

防治方法:(1)人工挖茧,消灭过冬幼虫;(2)树上喷药,在三龄前幼虫期,可喷90%敌百虫800倍液,2.5%溴氰菊酯

园林经济植物核桃缀叶丛螟的防治方法


核桃缀叶丛螺Loca灯raWalker,成虫,雌虫体长17~19毫米,翅展35~39毫米,雄虫体长14~16毫米,翅展34~37毫米。体红褐色;下唇须向上弯曲。前翅栗褐色,翅基斜矩形,深褐色,外接锯齿形深褐色内横线,中室内有一丛深黑褐色鱗片;外横线褐色弯曲如波纹,外侧色浅。内、外2条横线之间栗褐色。雄蛾前翅沿前缘2/3处有一腺状突起。后翅灰褐色,外横线不明显,外缘色较深,近外缘中部有1个弯月形黄色白斑。卵,球形,聚集排列成鱼鳞状。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4~40毫米,头黑色,有光泽,散布细颗粒。前胸背板黑色,前缘有6个白斑,中间2斑较大。背线褐红色,亚背线、气门上线及气门线黑色,并有纵列白斑,气门上线处白斑较大;腹部腹面、腹足褐红色。气门黑色,臀板黑色,两侧具白斑,全体疏生刚毛。蛹,体长14~16毫米,暗褐色。茧褐色,扁椭圆形,长23~25毫米,质地似牛皮纸(彩图16、彩图17)。

分布于辽宁、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危害核桃、漆树、黄连木、桤木、枫香、盐肤木、阴香。幼虫常吐丝拉网,缀叶为巢,取食其中。河北等地有些核桃树叶被吃光,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

据陈森(1983)和张爽(1988)研究,此虫1年发生1代,个别地区发生2代。在贵州1年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8~25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中旬开始孵化,卵期10~15天,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孵化盛期。8月下旬还有初龄幼虫出现。幼虫危害期从6月中旬至10月。9月中、下旬,老熟幼虫陆续结茧越冬。成虫多于夜间羽化,寿命通常2~5天,具趋光性。羽化后,静伏片刻,即飞翔上树,喜栖于树冠外围向阳面。交尾后,约24小时开始产卵,卵多产于树冠顶部向阳面和树冠外围叶面的主脉两侧。1头雌虫一生能产卵1000~1200粒,通常70~200粒,以胶状分泌物黏着聚集排列成鱼鱗状块。幼虫孵化多在10时左右,初孵幼虫群集于卵壳周围爬行,行动活泼,并吐丝结成网幕,取食叶表皮和叶肉呈网状。3~5天后,吐丝拉网,缀小枝叶为一大巢,取食其中,脱皮及粪便也积在巢内。随着虫龄增大,食量增加,由一巢分为几巢,咬断叶柄、嫩枝,食尽叶片、叶脉后,又重新缀巢为害,迁移性强。老熟幼虫1头拉一网,将叶卷成筒形,白天静伏叶筒内,多于夜间取食或转移。触及丝巢,即迅速退缩爬行。待整株叶片食光后,又转株危害,仅留下丝网。此虫耐饥饿,7~10天不食,也饿不死。9月中旬以后,老熟幼虫迁移到地面,在根际周围的杂草、灌木丛、枯枝落叶下或疏松表土层中,相继结茧开始越冬。入土深5~10厘米。

防治方法:(1)人工防治,在土壤封冻前,人工挖茧。幼虫卷叶期,人工捕杀。(2)药剂防治,幼虫初孵化期喷50%辛硫磷乳剂2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剂2000倍液。

经济绿化植物核桃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主要病害及防治

常见核桃病害主要有:核桃桑寄生、槲寄生、细菌性叶斑病、枝枯病、腐烂病、根腐病、。

⑴核桃寄生:常见的有桑寄生和槲寄生两种。由于寄生侵入核桃树枝条木质部吸取养分,导致核桃早期落叶、落果,甚至不能发芽抽梢,最后整枝或全株死亡。

【症状】在核桃树被寄生的枝条或主干上,丛生寄生植株的枝叶,冬天非常显著。寄生处的枝条稍肿大,或产生瘤状物,此处容易被风折断。

【防治方法】结合收打核桃及时砍除寄生枝条,不论在泡核桃或铁核桃树上,一律砍除,并除尽根出条和组织内部吸根延伸部分(在植株着生处下方约10cm-20cm处连同寄生枝条,一起砍除)。

⑵核桃细菌性黑斑病:主要危害核桃果实,病果率10%-40%,造成果实变黑、腐烂、早落,核桃仁干瘪。此外,还危害叶片、嫩梢,一般受害率达20%-40%。

【症状】受害的绿色幼果,初期果皮上产生褐色油浸状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周围有水浸状晕圈,严重时病斑凹陷,深入内果皮(核壳),并使全果皮变黑腐烂,果仁干瘪、早落。叶上病斑较少,黑褐色,近圆形或多角形,外缘呈现半透明油浸状晕圈,严重时病斑联合,叶片皱缩、枯焦,叶柄变黑,微凹陷。

【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清除病残果、落叶、病虫枝等,以减少发病来源;②化学防治:生长期喷洒1:0.5:200倍波尔多液,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洒1-3次(开花前、开花后及幼果期各喷1次)。

⑶核桃枝枯病:主要危害枝干,一般发病率20%左右,严重引起大量枝条枯死,对树体生长及核桃产量均有很大影响。

【症状】病害先从一、二年生的枝梢或侧枝的顶端开始,逐渐向下蔓延至主干,病枝上叶片变黄脱落,皮层略隆起,并失去绿色呈灰褐色,后变浅红褐色至深灰色,枝条枯死。枯死的枝条上产生许多黑点,扁圆形瘤状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团。

【防治方法】①清除病株、枯死枝条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②林粮间作,改善通风透光,加强管理,增强树势,能提高抗病力;③加强防冻、防旱、防虫等工作,减少核桃树的各种伤口,冬季进行树干涂白。

⑷核桃腐烂病:又名黑水病,主要危害树干、枝干的皮层,造成枝枯或整株枯死。

【症状】因树龄和发病部位不同。一般幼树主干、骨干枝的病斑初期近于梭形,呈暗灰色,水渍状,微肿起,用手指按压,流出带泡沫的液体,病皮变黑褐色,有酒糟气味。以后病皮失水下陷,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当空气湿度大时,从小黑点内涌出桔红色胶质丝状物,病斑沿树干纵横方向发展,至后期皮层纵向开裂,流出大量黑水。当病斑环绕枝干一周时,即导致枝干或全树死亡。大树主干上的病斑,初期隐蔽在韧皮部,一般从外表看不出明显的病变,当发现皮层外溢出黑色粘液时,皮下已扩展为纵长数厘米,甚至二、三十厘米的病斑。后期沿树皮裂缝流出黑水,干后发亮,好象刷了一层黑漆。

该菌是一种弱寄生菌,从冻伤、机械伤、剪锯口、嫁接口、芽痕等处侵入。土壤瘠薄,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过高发病最重。日灼伤和干旱失水也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①及时检查和彻底刮除病斑,刮后涂刷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或10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保护伤口;②及时收集并烧毁病枝病皮,尽量减少病菌浸染来源;③冬季树干刷涂白剂,防止冻伤或日灼伤。

⑸核桃根腐病:一种为菌核性根腐,感病苗木先是侧根的皮腐烂,最后导致全根腐烂,叶片脱落,全株枯死。在高温潮湿时,苗木根颈有白色绢状菌丝产生,随之形成白色-淡褐色-茶褐色菜籽状的小菌核。另一种为生理性根腐,主根变黑、腐烂,最后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①苗木出圃时,要严格检查,发现病苗及时淘汰。栽植时避免过深,接口要露出土面,以防病菌从接口处侵入。②植株生长衰弱时,应扒开根部周围的土壤检查根部,如发现菌丝和小菌核,应先将根颈部的病斑用利刀刮除,然后用1%硫酸铜液消毒伤口,或用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浇灌苗木根部,再用石灰撒施于树木基部和根际土壤。刮下的病组织及从根周围扒出的病土要拿出园外,再换新土覆盖根部。

⑹核桃丛枝病:亦称核桃霜斑病。3-4月,叶背密生霜霉状白粉,5月以后叶自边缘开始枯焦、脱落,当年再发新叶,叶面变小,夏秋又生霜霉,第二年病枝发芽,节间变短,叶面渐小,叶序混乱,发生丛枝,复数年,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加强综合管理,增强树势,增强抵抗力;病害初始,将病害枝连同大枝及时砍除,防止传播;病区在2-3月喷洒波尔多液进行预防。

⑺核桃炭疽病:危害果、叶、芽及嫩梢。果实受害后,果皮发生褐色至黄褐色病斑,圆形或近圆形,中央下陷,病部小黑点,略呈轮状,雨后或潮湿时黑点上溢出粉红色粘质孢子团。

【防治方法】清除病果、叶,集中烧毁;2-3月发病时,喷洒2-3次1:2:200倍波尔多液,发病重区可喷洒40%退菌特湿剂800倍液,并与1:2:200倍波尔多液交替使用,开花后发病前喷洒3-5波美度石硫合剂,效果也好。

⑻核桃白粉病: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核桃的叶、幼芽及新梢,危害严重时可造成早期落果,树势衰弱,影响产量。受害叶片正反面出现明显的片状薄层白粉,秋后,在白粉层出现黑色小颗粒。发病初期,核桃叶面有黄色斑块,严重时,嫩叶停止生长,叶片扭曲变形,幼芽不能展开,影响树体生长,甚至造成幼树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及时清园,清除病枝并烧毁;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抗病能力;药物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洒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还可以喷洒25%粉锈灵500-800倍液,效果不错。

⑼核桃缺素症

【缺锌】又称小叶病。叶子呈浅绿色,春天健壮,后畸形变小,逐渐枯死。在叶片成熟至四分之一时,喷洒0.3%-0.5%硫酸锌,15-20天一次,喷洒2-3次。

【缺鉄】叶色逐渐变白,叶脉绿色,严重时枯死。原因是土壤中碳酸钙过多,氧气不足等。增施农家肥,合用硫酸亚铁和农家肥;黄华的树木可用鉄盐溶液进行树冠喷洒、树干注射和土壤浇灌。

【缺铜】叶片出现褐色斑点,早黄早落,果实萎缩。春季展叶后,喷洒波尔多液或0.3%-0.5%硫酸铜液。或在距树干约70厘米处开20厘米深沟,施硫酸铜液。

【缺硼】小梢枯死,小叶脉间出现棕色斑点,小叶易变形,幼果易脱落。于秋冬季节,环状开沟施入硼砂0.2-0.35公斤,后灌水;或于生长期喷洒0.1%-0.2%硼砂溶液。

经济植物栗树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


1栗疫病及其防治方法

板栗疫病,又叫干枯病或洞枯病,是对板栗树最有威胁的病害。板栗幼树和结果树的主干及侧枝均可受害。病树最先在伤口附近出现小规则的褪色、淡褐色或褐色病斑,略隆起,呈水渍状,然后向四周扩展,病菌扩展到的枝干部位呈小均匀隆起,严重时出现成段的肿大和隆起,尤其当树皮失水以后,更为明显,可见到枝干成段枯死。后期病部树皮干缩开裂,此时剥开树皮可见有白色或黄色菌效层,若病部围绕树干周围,则可导致病部以上部分枯死。5~8月间,病枝上可见有许多点状突起,雨后点状突起的开口处挤出橙黄的分生孢子角。病原为典菌,属于囊菌亚门、球壳菌目、栗寄生内座壳菌。为世界性栗树病害,本世纪初曾使欧美各国的板栗生产遭受毁灭性打击,我国各栗产区均有危害,局部地区危害比较严重[1]。

1.1症状

栗疫病主要为害枝干及主枝。发病初期枝杆退绿,并逐渐变为黄褐色圆形斑点,而后发展成较大的不规则的红褐色斑块,逐渐扩展至整个树干,病部组织松软,内部湿腐,有酒精味,中、后期失水干缩,潮湿的皮下有淡黄色卷须状孢子角。植株发病后树势衰弱,影响产量和质量,严重的使整株树枯死。

1.2病原

栗疫病属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腐皮壳科、内座壳属。子囊壳瓶状,颈部色黑,下部色淡,子囊棒状,子囊孢子双孢无色,椭圆形或卵形,分生孢子器圆柱形或卵圆形,单孢无色,分生孢子器圆形或不规则形,分生孢子器无色,该菌为兼性寄生菌。

1.3发生规律

栗疫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温度回升,栗树萌芽后,病菌开始活动,通过伤口侵入。在辽宁省4~5月开始发生,6~7月间最为严重,常在短时间内造成栗树枯干死亡。发病与冻害和树势有关。

据日本奥山哲介绍,此病在日本从春季3月到秋季的10月都可侵染,但最盛时期在8~9月,除主要为害树干和主枝外,还为害球果和根系。使总苞皮、坚果的果皮和果肉变褐,根部被侵害后,使根系出现赤色褐色的斑点。病菌繁殖的温度范围为3~35℃,最适宜温度在25℃左右,最适PH值为4.0,PH值为5.5以上时病菌停止繁殖。

密植园、土壤较瘠薄地块发病较重,清耕栽培、园地过干过湿、树势衰弱都可造成发病率高,在诸多因素中树势衰弱是主要原因。

1.4防治方法

(1)减少和保护伤口,防止病菌侵入,在可能有连续几日睛天的情况下进行嫁接和修剪,严格嫁接后的抚育管理,伤口及时用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等药剂消毒保护;冬夏日可用石灰水将树杆涂自,以防日灼和冻伤,同时对蛀于害虫也有防治作用;此外应注意避免机械损伤和牲畜糟踏产生的伤口[2]。

(2)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缓坡和旱地营造板栗林。

(3)加强抚育管理,适时除草施肥,使栗林生长良好,增强抗病能力。

(4)当树干伤口附近出现水渍状褪色病斑或褐色病斑时,及时用刀刮除病皮,用402抗菌剂,加水200倍涂抹,每20天一次,连续3次。或刮除病皮后,用钢刷重刷创口,刷后用1∶10食用碱水溶液消毒,效果较好。

(5)病死树或严重发病的濒死树宜及时伐除,并烧毁。此外,凡管理好、长势好、对零星发病树治疗及时的板栗林,发病会轻。对已较普遍发病的栗林,若及时治疗,可使病情逐年减轻,树势也可恢复和增强。

2白粉病及其防治方法

引起白粉病的白粉菌有两种,均属子囊菌亚门。发生于叶正面的为MicrosphaeraSalmon,闭囊壳内含4~8个子囊,子囊孢子椭圆形,附属丝5~14根,呈二叉状分枝2~4次,末端分枝卷曲,其无性阶段分粉孢霉(Oidium);发生在叶背面的自粉菌为PyllacliniaroBorisBlu,闭囊壳的附属丝为球形,其无性阶段为拟卵孢霉。

病菌以闭囊壳在病叶或病梢上越冬,翌年4~5月间释放子囊孢子,侵染嫩叶及新梢,在病部产生白粉状的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里可多次侵染危害,9~10月又形成闭囊壳。

2.1危害症状

白粉病主要危害栗苗及幼树的嫩梢和叶子,染病初期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块状退绿病斑,随着病斑逐渐扩大,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粉状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秋季病斑颜色转淡,并在其上产生初为黄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最后变为黑褐色的小颗粒状物,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嫩枝、嫩叶被害表面布满灰白色粉状霉层,发病严重时,幼芽和嫩叶不能伸长,形成皱缩卷曲、凹凸不平的情状,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引起落叶。发病以1~2年生苗木最盛,其次为4~7年生幼树,10年生以上大树发病较少[3]。

2.2防治方法

(1)清除有病的枝梢、树叶,以消灭或减少越冬病源。

(2)4~6月发病期间喷洒硫磺粉或波美0.2~0.30石硫合剂,也可喷洒波尔多液和20%粉锈宁2000倍液,均可抑制发展。

(3)喷石硫合剂,在休眠开始后,首先进行的工作就是冬季修剪,去除病虫枝、叶,集中烧毁,然后进行树干涂白;在休眠即将结束前喷5Be0的石硫合剂1次,萌芽后及时喷1次0.2-0.5Be0的石硫合剂1次。

(4)消灭邻近病源,在板栗树生长过程中,注意控制邻近板栗园、野板栗园(株)及茅栗园(株)的病菌传入。可有效消灭病源、减轻危害,防止白粉病反复发生。

(5)加强栽培管理,在施足底肥的前提下控氮增磷钾,使年施氮磷钾全年的比例保持在2∶1∶1左右,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在提倡科学施肥,优化施肥的前提下,针对土壤普遍缺乏硅元素,在每年旱春,根据树龄施入相应量的硅钙磷肥。对确已病的危重幼树予以铲除烧毁。

长足大竹象的防治方法


慈孝竹,又名孝顺竹,为禾本科灌木型的丛生竹。其竹秆丛生,四季青翠,且婆娑秀丽,故常见其配植于宅旁,草坪角隅,建筑物前,或河岸边。

长足大竹象是造成慈孝竹危害的害虫,近年来长足大竹象的发生正变得越来越频繁,严重危害慈孝竹的生长。所以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并积极地对其进行防治。

生长习性

长足大竹象,又名竹横锥大象、笋横锥大象,属鞘翅目,象甲科,弯颈象属。江苏地区,长足大竹象一年发生1代。

长足大竹象以成虫在土中的蛹室内进行越冬。翌年5月下旬或6月上旬,其成虫始出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达到出土最盛期。10月下旬以后,其成虫也就绝迹了。

一般情况下,同一雌雄成虫可交配多次,并且不同的雌雄成虫也可以进行多次的交配。6月至9月间,成虫产第一代卵了,卵期在3天至4天左右。即6月至10月间是长足大竹象第一代幼虫的危害期。

长足大竹象的幼虫分5龄,6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其老熟的幼虫会在笋的中部咬破出一圆孔,并爬出落地。长足大竹象幼虫落地后,会寻找适宜地面入土。长足大竹象幼虫的入土深度会与土质的软硬有着密切的关系,蛹道呈“L”型。在蛹道挖掘好以后,其老熟的幼虫还会重新返回地面,并寻找杂草和落叶,建造土茧。土茧似长椭圆形,外壁粗糙,但内壁较光滑。一般情况下,从幼虫落地再到土茧的建成,大致需要2天至3天左右。而蛹期则是在19天至27天左右。7月上旬至11月上旬,其虫蛹会在土茧内羽化为成虫进行越冬。

危害

长足大竹象成虫的取食与产卵行为,均对竹、笋造成严重损伤。所以在受害的竹、笋上面常常可以见到取食孔槽和产卵孔。

在成虫的整个发生期里,即7月上旬至9月上旬,其成虫都可以取食。发生盛期也是长足大象虫的危害盛期。在这个时期,长足大竹象的成虫会将喙完全伸入寄主植物内部,铲食竹腔内层的幼嫩组织,造成受害寄主外层纤维外翻。外翻纤维较湿润。故长足大竹象成虫的取食行为是造成了新竹的生长不良,形成“脓包竹”,引起了竹腔的变黑与腐烂的“元凶”。

长足大竹象成虫产卵时,雌虫会用管状喙在笋箨上啃钻出产卵孔。待产卵孔钻好后,雌虫掉头用尾部的产卵器将卵送进洞里。一般情况下,雌虫一天可以产卵一粒。通常情况下一笋内排一卵,除了较粗大的笋内,少有一笋多卵的情况发生。这是因为如果在一笋内存有多虫时,会引起虫的争斗。所以产卵时会危害大片竹子。

长足大竹象幼虫的危害性也是很大。通常,长足大竹象幼虫在笋内会先向上取食笋肉,然后再向下取食。其幼虫在三龄后,食量将变大,故其危害也随之变大。所以常可以见到长足大竹象幼虫在老熟下地之前,将幼嫩笋肉全部吃光,进而造成了退笋或者寄主死亡。故对该虫务必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工作。长足大竹象可以随着苗木传播,所以在引进苗木时,要加强检疫工作。另外,还应注意保护好和利用好天敌。

2.在秋冬两季,对竹林劈山松土,以破坏其越冬的土茧,造成其越冬成虫的大量死亡。劈山松土也可有效地促进竹林的生长。

3.人工捕杀。由于长足大竹象幼虫在危害期内是完全隐蔽在竹笋内蛀食的,所以药剂比较难喷到。故采用人工捕杀方法。

发现竹笋的尖部枯黄、尖叶柔软下垂时,可以用手试着拧一下竹笋端部16厘米至20厘米处,如果手感松软,就可以估计其内部存在幼虫。这时,可用利刀自下切开1/4笋壳,刺杀或挖出卵、幼虫来对其进行捕杀。

长足大竹象成虫,因为有着坚硬的外壳,且善于飞翔,所以对其采取喷洒药剂进行防治效果也不是很好。故还是以人工清除法防治为主,喷洒药剂为辅的方法。在5月至8月,成虫羽化出土时,我们利用其成虫的假死性,在清晨或傍晚时,通过人工捕捉集中消灭。一般每5天至7天可进行1次,防治效果更佳。

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被啄伤的笋或者是嫩竹,要及时地清除和销毁。

4.药剂防治。在幼虫出现的盛期,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3至5倍液涂刷产卵孔,或者是将40%氧化乐果乳油3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3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300倍液于危害部位注孔,以毒杀长足大竹象。一般每孔需注1毫升至2毫升的药剂。

在幼虫下树的越冬期,我们还可用40%氧化乐果5倍液,或者是废机油于竹秆或笋壳上涂涂20厘米宽的毒环,以杀死下树的幼虫。

也可用70%吡虫啉水分散剂25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00倍液,或50%甲胺磷乳油60倍液,喷洒在竹、笋表面,以求得能毒杀长足大竹象。通常,以竹、笋的表面被喷湿为宜。一般隔10天至15天,可再喷药1次,连续的施药2次至3次就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如果采取埋药防治的话,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以每单丛竹150克的量开进行埋药防治。埋药时,应在竹坑的周边挖一浅环沟,待施完药以后再回土进行覆盖。一般需要填埋施药2次,施药间隔的时间以30天左右为宜。

5.生态捉补。可采用设诱捕网和引诱剂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生态的捕捉。诱捕网可选择聚乙烯虫网,引诱剂则选用苯甲醛等。

采用此方法来诱捕长足大竹象成虫,既能达到使其不能再产卵,再危害竹笋的目的,也还能达到无公害防治长足大竹象的目的,并且还维护好了生态与环境。

山药沟金针虫的虫害防治方法


山药有滋养强壮,助消化,敛虚汗,止泻之功效,山药在食品业和加工业上大有发展前途。现将山药沟金针虫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山药沟金针虫在旱作区有机质缺乏、土质疏松的粉砂壤土和砂黏壤土地带发生较重。

以幼虫钻入植株根部及茎的近地面部分为害,蛀食地下嫩茎及髓部,使植物幼苗地上部分叶片变黄、枯萎,为害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做好翻耕暴晒,减少越冬虫源。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减少食物来源。

2、生物防治:在田间堆积10-15cm的新鲜但略萎蔫的杂草,堆草引诱成虫,诱捕后喷施50%乐果1000倍等药剂进行毒杀。

3、化学防治:结合翻耕整地用药剂处理土壤。用50%辛硫磷乳油75毫升拌细土2-3千克撒施,施药后浅锄;或用90%敌百虫800倍液浇灌植株周围土壤进行防治。

4、物理防治:采用灯光诱杀。利用沟金针虫的趋光性,在开始盛发和盛发期间在田间地头设置黑灯光,诱杀成虫,减少田间卵量。

5、药剂防治:播种或定植时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1.5-2.0千克拌细干土100千克撒施在播种(定植)沟(穴)中,然后播种或定植。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丙溴磷乳油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8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2000倍液等药剂灌根防治。

害虫杨干象甲的防治方法


杨干象甲是国内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杨、柳。是杨树中、幼龄林的毁灭性害虫,在苗圃地很少见到。近几年由于气候原因,杨干象在我市部分幼林有抬头趋势。

危害特征:幼龄幼虫在韧皮部开始活动时,从树皮表面针状小孔排出黑褐色丝状物,并随风飘动。随着虫龄的增大,虫道表面颜色变深呈油浸状,形成刀砍状疤痕。幼虫进入木质部向上钻蛀时,树皮表面的孔最大,从此孔排出木丝,落于树木根部。

防治方法:

1、对调运的寄主苗木须经过严格的检疫,防止将此虫传入非发生区,特别是调拨3年以上的幼树更应从严检疫。

2、对带有杨干象幼虫或卵的苗木,应一律进行销毁。对多年生杨树育苗地,杨干象甲被害率达到20%以上,除对被害苗木进行销毁外,其它苗木必须向树干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100-200倍液进行除害处理。

3、在8年生以下中幼龄林发生杨干象甲,可采用40%的杀虫优50-100倍液或4.5%的氯氰菊酯100倍,于5月上中旬涂抹危害部位,杀死杨干象甲幼虫。在7月中旬成虫开始出现前在危害部位喷洒600倍绿色微雷或600-800倍绿野旺Ⅰ、Ⅱ毒杀成虫。8年生以上林分发生杨干象甲,由于防治难度较大,可采取卫生伐的方法降低虫口密度。伐下的虫害木要集中烧毁,以防害虫人为传播。

4、人工捕杀:发生面积不大时,在应用其他防治方法的同时,可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于早晨振动树干捕杀坠落的成虫。

草木樨籽象的防治方法


草木樨籽象以幼虫为害苜蓿和草木樨种子而得名。我国分布在新疆、甘肃。籽象主要以幼虫蛀食苜蓿、三叶草、草木樨等的种子,成虫啃食叶肉,为害花蕾和花器。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法

疏松土壤:春季苜蓿再生萌发前和地,可疏松土壤,减少水分蒸发,加速苜蓿的生长。

轮作:作干草用与留种用苜蓿应交替进行。一般将第二茬苜蓿作留种用,可减少受害。

早割:受害严重时,可提早收割并低割,留茬不超过45厘米。割下的苜蓿尽快运出田外,以消灭幼虫和卵。

草木樨籽象的防治方法

2.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的适期:

①为了保护天敌,可在早春成虫出垫尚未产卵,天敌还未活动之前施药;或秋后最后一茬苜蓿收割后,在茬地上施药,以降低越冬虫口。

②为保护传粉昆虫,应避免在花期喷药;或者在早上6小时前,晚上传粉昆虫不活动的时间施药。

防治指标:据国外资料,幼虫,每昆虫网810头,或植株的芽和叶子受害率达25%30%时,应采取防治措施。

施药方法:①50%马拉硫磷15002000倍液;②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③50%可湿性西维因400倍液。

人参虫害防治 沟金针虫的治理方法


沟金针虫PleonomuscanaliculatusFaldermann

别名沟叩头虫,属鞘翅目,叩头科(Elateridae)。

分布为害分布于辽宁、内蒙古、甘肃、青海、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江苏、河南。主要以幼虫咬食刚播下种子的胚乳,使其不能发芽,亦为害根或茎的地下部分,被害部不整齐,也能蛀入块茎或块根。

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长16~17mm,宽5mm,雄体长14~18mm,宽约3.5mm,雌雄体形差异很大,雌虫阔壮,背面拱隆;雄虫瘦狭,背面扁平。体色浓紫,密被黄色细毛。头扁形,密布刻点,头顶中央低凹,雌虫触角11节,锯齿形,黑色,前胸发达,背面为半球形隆起,宽大于长,密布刻点,中央有微细纵沟。鞘翅长约前胸的4倍。雄虫触角12节,丝状,长达鞘翅末端,鞘翅长约前胸的5倍。

卵:椭圆形,长径0.7mm,短径0.6mm,乳白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宽而扁平,黄金色,背面中央有1条细纵沟。体长被有黄色细毛。头部黄褐色扁平,尾节黄褐色分叉,背面有暗色近圆形的凹陷,其上密生较粗刻点,两侧缘隆起,每侧有3个齿状突起,末端分为尖锐而向上弯曲的二叉,每叉内侧各有1小齿。

蛹:雌蛹长16~22mm,宽4.5mm;雄蛹长15~17mm,宽3.5mm,初为淡绿色,后渐变深,体呈纺锤形,末端有刺状突起。

生活习性约3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在华北,越冬成虫3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为活动盛期,3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产卵期,卵产于土中3~7cm深处,每头雌虫产卵约100余粒,卵期35~42天,幼虫期1100天以上,至第3年8~9月在土中化蛹,蛹期20天左右,9月初成虫开始羽化,并进人越冬状态,成虫昼伏夜出,无趋光性,有趋化性。

防治

1.在人参整地作床或松土时,施入敌百虫粉或5%辛硫磷颗粒剂配成毒土,进行毒杀。

2.毒谷诱杀:将25kg苏子或谷秕子煮至半熟(少数开裂)捞出晾至七成干,拌入2.5%敌百虫粉1~2kg或50%辛硫磷乳油0.15~0.25kg,傍晚将毒谷施于金针虫和蝼蛄经常活动的场所或畦边。每亩施用毒谷3~4kg,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出苗后,发现害虫为害时,可灌注敌百虫液7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600~800倍液。

4.人工捕杀:将土豆切成小块煮成八成熟,傍晚把土豆埋人参床土层中,翌日天亮前将土豆块随虫一起拾尽。

《优秀的经济植物核桃横沟象的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